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经耳闻持品 5

  我们任何人通常来说,都有自尊心,我不是一定要比你强,但是我希望我的成就高一点,那你就得要多用时间,你不多用时间,这事情是不成的。但是其中一样事,如果说我们走捷径,我们也可以用这句话,「捷径」,就是快,很快地就成功了,你要修禅定。修禅定的目的不是得神通,是帮助你的般若的智慧去断惑证真,其实在来说,这就是个捷径;如果你不走这条路,你很慢,很慢还没成就,因为散散乱乱,没得禅定就是散散乱乱,散散乱乱的,老是平平常常的。

  

  我们从这历史上看,一个打天下的皇帝,他就会说是「天命」,我是天命,天老爷叫我做皇帝,是天命。或者说我是天子,天的儿子,你们是人的儿子,我是天的儿子,高你们一等。我们一般人一看这个人的确了不起,我们对他要恭敬、尊重、赞叹,要忠于他做事。但是我们看看历史,那些皇帝,和平常人一样,完全无差别,完全是无差别的,完全无差别;有的皇帝还不如一般人。

  

  其实明白一点说,没有得禅定的人都有欲,都在欲里面生活,就都是平常人,没有什么特别。只有得到禅定以后,是高人一等了,因为他没有欲了;没有欲了的时候,他心清净,他的堪能性强,堪能性特别强。

  

  我们在《大毗婆沙论》上看见一个说法,说这个得圣道,我现在说话越说越远了,离了题了。这个得圣道要有两个条件:一个条件,你要有厌离心,对于世间这个色声香味触这个五欲要有厌离心,有厌离心,这是一个条件;第二个条件,你要有一个依止处,就是你的生命体,这个身体它足以做圣道的依止才可以。你要有厌离心,你又有一个好的生命体做圣道的依止处,你才有可能修行,要这两个条件。

  

  三恶道的众生,他的身体太苦了,所以想要修行太难。三恶道的众生都有厌离心,他知道苦,生活太苦了。那个老鼠在地里挖了洞,天一下雨多了,那洞里都是水,你看它苦不苦!冬天又很冷,无可奈何。所以我们说是烦恼障、业障、报障,这是报障,那个果报就是那样子,你没有办法不苦。我们人就是舒服得多了,我们人会造房子,不是造地洞,冷的时候还有暖气、热的时候还有冷气,你看人的聪明。这个要有厌离心,三恶道的众生,都有厌离心,他很知道苦,但是无可奈何,非受不可;但是他的身体不行,不足以做圣道的依止,所以他不能得圣道。

  

  诸天,天上的人,他们的身体,可以做圣道的依止,他们要修学圣道,比人来得快,比我们人好得多。但是他们没有厌离心,因为他们欲界天这个五欲,那是人所不能及,人现在虽然是会做电灯,会做灯,做了很多丰富你的五欲的事情,但是还是不能和天比,诸天那是太妙了。他们没有厌离心,为欲所迷,还是不能修行。色界天以上的人,那个身体是更妙了,还有高深的禅定,更是可以修学圣道,但是也不容易有厌离心。

  

  只有我们人间的人,人间也很多的苦恼,我们有可能会有厌离心,才能修行;我们的身体也可以对付,身体没有大病的时候,小小病不要紧,还可以修行,叫依止处,唯有人是可以,所以人身的可贵就是在这里,能够在佛法里面栽培善根。你若能够遇见好的因缘,你能修圣道,你还能够转凡成圣,所以做人是很好,好过诸天。好过诸天的原因,就是因为我们人间的欲不是那么重。当然人间的富贵的人修道也是困难,修道也是难;所以我们不是生在大富贵的人家,我们也能有厌离心,这个人是非常难得了,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,可以修学习佛法。说是我天天行修善事,我去做功德,那个人叫我做功德我也做,这个人叫我做功德我也做,我愿意生到天上享天福,糟糕了!你来生若是生到天上去,也可能不谤毁佛教,但是修学圣道困难,不容易修,不容易修学圣道,有困难。但是我们人间的人,多数人是载道之器,你可以修学习圣道,你要抓住这个机会!如果你不趁这个机会,不要紧,我再过几年,过几年又不知道怎么的因缘,你更困难,想要修行更困难。

  

  我请你们原谅我,我现在又是妄想多了,我看《三国志》、《三国志演义》,我看孔明这个人,他若修学圣道,这个人一定会有成就,一定有成就。但是他受刘备三顾茅芦,他的心软了,他就随他去了;军政大权都在他的手里头,他那有时间去学习佛法呢?就不可能了!所以我们在家居土也好,南无观世音菩萨!你不要去选总统。有人劝你去选总统,你不是我的善知识,不要要求大富大贵,不要这个事情。当然太苦也不行,我想我们都不是太苦的人,正好修学圣道。如果你得了圣道以后,你得了无生法忍以后,愿意做什么都可以,你愿意做皇帝就可以做皇帝,你愿意做大学教授也可以,做什么都随你意。你得了圣道以后,有殊胜的福德智慧,如意自在,自在如意,什么都是可以做,你愿意做什么都可以。

  

  我们凡夫没得到圣道,没有那大智慧,你做国王容易做错事,做错事你的罪过比我们一般人大。我们一般人一个小老百姓,我们做错事,虽然也是有罪,但是你若做国王做错事,罪过大,特别大。所以,我们从佛法、从佛菩萨的开示,我们知道:赶快得圣道!赶快得圣道之前,你要修禅。当然我说这话,好像不同意修净土法门念佛了,其实念佛也好,也是好的。

  

  而这里就是把前面六波罗蜜里面的禅波罗蜜,把它再详细地说出来,就是「四禅、四无量心、四无色定」。说这是有漏禅,是的,是有漏禅,你的无漏禅是从有漏禅里面出来的。你得到有漏的禅以后,你在有漏的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里面修四念处,有漏的禅就变成无漏禅了,是这么回事。

  

  我刚才说,好像我不赞叹净土法门,不是的。你天天修禅,我们看《阿弥陀经》上说:「若一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乱,临命终时心不颠倒,阿弥陀佛与诸圣众,现在其前」,是人就往生阿弥陀佛国了,《阿弥陀经》就这么说。但是我们若天天坐禅,你现在就心不颠倒。你坐禅的时候,心里面不昏沈、不掉举,再加上四念处,你现在就心不颠倒嘛,是不是!你现在心不颠倒,虽然还没得圣道,但是常常地心不颠倒,今天不颠倒、明天也不颠倒,常常用功修四念处,你有可能就得无生法忍了。就算是没得,你长时期心不颠倒,临命终的时候也心不颠倒。临命终的时候也心不颠倒,你念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就来接引你。我们不要说:「我要每一天念阿弥陀佛名号,临命终时心不颠倒,阿弥陀佛来接引我」,这个说法不太正确。你看看大本的《阿弥陀经》,你修六波罗蜜都可以回向净土,临命终的时候,阿弥陀佛也来接引你,当然你要愿生阿弥陀佛国,你若不愿意去,阿弥陀佛不能勉强你去的啊。所以说,你常常静坐、修四念处,你再愿生阿弥陀佛国,这就是净土法门!与念阿弥陀佛没有冲突,有可能好过念阿弥陀佛名号,因为你修四念处的时候,这里面有智慧,令你常常不颠倒。如果你只是念阿弥陀佛,不学习经论,你没有闻思修的智慧,你只是念阿弥陀佛,也可能很好,也可能有的时候会颠倒。所以,可以多静坐,你愿意往生阿弥陀佛国,你可以多静坐,可以修四念处的。

  

  释提桓因说:这个人不久行六波罗蜜,他也不久行内空、外空,乃至无法有法空,不行四禅、四无量心、四无色定;不行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。这个「四念处乃至八正道分」,是三十七道品,是通于大、小乘的。不是说小乘佛教学者,才学习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,大乘佛教徒不修,不是这个意思。这六波罗蜜,这是在小乘经里很少提到这件事,只有大乘佛法里面才提到。

  

  「不行佛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;如是人不信解是般若波罗蜜,有何可怪?」我现在又要说出一句话,我想到那里就说到那里,希望你们原谅我,向道上会,把我说的话向道上会,不要向是非烦恼上想,因为这不是谈是非烦恼,我们是学习般若法门,应该向道上会。

  

  「如是人不信解是般若波罗蜜,有何可怪?」说这个人,他不久行佛道,那么他不久行佛道,他不信解这深般若波罗蜜法门,那有什么可奇怪的呢?自然是这样子。譬如说,我前一生在佛法里面,前一生我从小就出家,到了一百岁才死掉,在佛教里面修学了几十年了;第二生再来到人间做人,我不相信佛法,遇见佛法没有信心,这个道理怎么讲法?如果提出来这样的问题,怎么回答这个问题?

  

  我们现在就反省我们自己,我们在佛法里面,怎么样学习佛法?我们现在学习佛法,就是有的时候,也翻开经去看一看,但是并没有深入地去学习。有的时候,有讲经的法会我也去听听,我就愿意听听故事,但是这个经的道理,也不是十分愿意那么有…,你一直讲这个甚深的道理,就没有兴趣听,就打瞌睡了,人是这样子,事实是这样子。说是打念佛七,我也去参加了,但是念佛的时候,自己不能注意一心不乱,不能。也就是一方面念阿弥陀佛、一方面打妄想,有的时候也没有打妄想,但是就是散散乱乱地这样念佛。说是打禅七,怎么回事情我也去参加,去打禅七的时候,一坐的时候,腰疼、腿疼,人家坐七天,我坐两天就跑了;或者我忍耐下来了,但是静坐的时候,不是散乱、就是掉举。你这几十年,你这样学习佛法,你第二生你能相信佛法?不见得啊!不见得能相信佛法。就是你对于佛法,只是这一生能够随顺一点,没有毁谤而已,究竟佛法怎么回事,自己也没能深入去用一点心去学习,没有。你今生这个信心都不牢固啊!但是也做了一点功德,也可能有善知识、有好朋友劝,这个地方有功德,请你随喜,你也可能做了一点,所以来生又做人,做了人,也没做什么恶事,来生做了人,但是你对佛法学习得所谓肤浅得很,今生再遇见佛法,是什么?未必有信心。所以就是有这么回事。

  

  若是你能够深入地,说是有的人他很认真:你说的我不相信!他很认真地说出这一句话来;有的人他也未必信,也没有不信,就是好像是无记性的…
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经耳闻持品 5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