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经耳闻持品 5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那样子,那这样的在佛法里的栽培,你就是…,善根的「根」这个字,你不具足,没有力量,一点没有力量。所以这样子学习佛法,来生有可能遇见佛法的时候没有信心;假设你福报大了的时候,你的烦恼重了,有可能毁谤佛教都有可能的;有可能会毁灭佛教都有可能的,你权力大了,福报大的人,多数可能会有权力,有了权力的时候,为所欲为,有可能会毁灭佛教的,都有可能。

  

  所以说「不久行」,实在这个「久」字是怎么讲?就是不能深入地学习佛法,不能认真地学习佛法。不能认真地学习佛法,来生再遇见佛教的时候,这个人「不信解是般若波罗蜜,有何可怪?」没有什么可怪的,是这样子啊。

  

  大德舍利弗!我礼般若波罗蜜。礼般若波罗蜜是礼一切智。

  

  这底下是第二科,「尊敬般若以成身子之信」。

  

  释提桓因这个人,他的确是有善根,他是三十三天的主,所以称之为天主,称之为就是天王,他已经得到须陀洹果,在小乘佛法来说,是须陀洹果;在大乘佛法来说,就是得无生法忍了。得无生法忍者,就是见到第一义谛了。所以他听佛说深般若波罗蜜,生欢喜心;听舍利弗尊者赞叹般若波罗蜜也生欢喜心,所以说:「我礼般若波罗蜜」,他要对般若波罗蜜礼敬,要恭敬、尊重般若波罗蜜。「礼般若波罗蜜是礼一切智」,就是礼敬佛的一切智了。

  

  般若波罗蜜是因,一切智是果;这个果就是佛,佛在菩萨的时候,学习般若波罗蜜圆满了,就成就了佛的一切智。若没有因,就没有果了,所以因即是果;所以我礼般若波罗蜜,就是礼敬佛的一切智。这是表示赞叹般若波罗蜜的深妙,甚深微妙的境界。

  

  佛告释提桓因言:如是如是!憍尸迦!礼般若波罗蜜是礼一切智。何以故?憍尸迦!诸佛一切智,皆从般若波罗蜜生;一切智即是般若波罗蜜。

  

  「佛告释提桓因言:如是如是!」前面那一大科是「叹人」,大意是赞叹学习般若波罗蜜法门的人。这里是「劝修」,这底下这一大科,劝我们发心修学般若波罗蜜法门,你要学习这个法门,是这个意思。这个劝修里面又分两科,第一科「述成天主之叹」,就是佛认可释提桓因的赞叹。「佛告释提桓因言:如是如是!」你说:礼敬般若波罗蜜,就是礼一切智。是的!是的!你说对了。是这个意思。「憍尸迦!礼般若波罗蜜是礼一切智」,是的,这是认可他。

  

  底下说出一个理由来。「何以故?憍尸迦!诸佛一切智,皆从般若波罗蜜生;一切智即是般若波罗蜜」。「何以故?」什么原因礼般若波罗蜜就是礼一切智呢?这是问,底下就是解释。佛又招呼憍尸迦,「诸佛一切智,皆从般若波罗蜜生」,说是十方三世一切佛,他所具足的一切智,是「皆从般若波罗蜜生」,都是从般若波罗蜜的学习中成就的,所以诸佛的一切智不能离开般若波罗蜜的。「一切智即是般若波罗蜜」,诸佛的一切智就是般若波罗蜜圆满了,就叫做「一切智」。这是认可释提桓因的赞叹,底下第二科就是劝我们修学习般若波罗蜜。

  

  以是故,憍尸迦!善男子善女人欲住一切智,当住般若波罗蜜。

  

  这底下劝我们要学习般若波罗蜜。「以是故」,因此,因为这个原故,憍尸迦!所有的佛教徒,善男子、善女人,「欲住一切智」,这个「住」在这里说,就是成就的意思。所有的佛教徒,你若想要圆满地成就佛的一切智,「当住般若波罗蜜」,那你应该努力地学习这个般若波罗蜜法门,你学习这个般若波罗蜜法门圆满了,就得到佛的一切智的智慧了。

  

  若善男子善女人欲生道种智,当习行般若波罗蜜;欲断一切诸结及习,当习行般若波罗蜜。

  

  「若善男子善女人欲生道种智,当习行般若波罗蜜」,这里面就提出这两种智慧:一个一切智,一个道种智。这两种智若对论的话,一切智就是根本智,道种智就是后得智了。根本智是说什么呢?就是佛证悟第一义谛的无分别智慧,就是证悟胜义谛的无分别智,叫做一切智。道种智就是后得智;按我们初学佛法的人,如果你开始得无生法忍了,见到第一义谛是无分别的境界,但是你从无分别的境界出来的时候,你那个时候,通达一切法的智慧,就是后得智。就是先得根本智,后来又得一种有分别的智慧,就是后得智。

  

  根本智就是一切智,它是通达真理的智慧,证悟真理的智慧;后得智,就是通达一切缘起法的智慧,缘起法的智慧。这个缘起法的智慧,在这里说叫做「道种智」。这个「道种智」怎么讲呢?「种」就是因,因果的因的意思。就是这个圣人,他能观察众生,这个众生的根性,以什么法门为因,能得圣道呢?他知道,那就叫做道种智。说这个人要修不净观才能得圣道;这个人他不须要修不净观,他修无常观就可以得圣道;这个人修无我观就能得圣道;这个人要修空观才得圣道;这个人要修唯识观才得圣道。就是每一个人的根性不同,他所学习、所修行的法门不一样,但是这个事情谁知道呢?就是道种智知道,知道这个事。你若具足了道种智,你就知道这件事。那就叫做道种智。

  

  这样子,一切智是根本智,道种智就是后得智;或者一切智是如理智,道种智叫做如量智;或者说一切智是实智,道种智是权智。这两种智慧,唯有佛究竟圆满地成就了,其他的人都有所不足,都是小小地知道一点;阿罗汉也有一点,但是不如大菩萨境界那么高;大菩萨又不如佛,是这样意思。

  

  我们佛教徒相信了佛法,你若想要成就佛的一切智,「当住般若波罗蜜」;我们佛教徒若想要成就佛的道种智,「当习行般若波罗蜜」。这个「习行」,习就是行。这个「习」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数数地这样修行,叫做「习」。

  

  我们人还有一种情形,就是不欢喜重复,不欢喜重复,我知道是这样就好了,下一次我们再换一样,才可以,同样的事情,我不想再做了。但是佛教徒,我们要修学圣道,还非要重复不可。你修不净观,你今天也修,午前也修、午后也修,要天天修你才能成就;你若不重复,不重复这件事做不成。你修无常观、修无我观都是一样,就是要不断地重复才可以。不断地重复,加上奢摩他的止的力量,虽然是重复,可是在你不知不觉之中,就进步了,就会进步的;进步了以后,你就可以得圣道了,得无生法忍了。得了无生法忍以后,还是要再重复,因为圣道还没有圆满,你还是要再重复,都是这样子。所以这个「习行」就是数数的、不断地重复,去修学般若波罗蜜,不是一下子就毕业了的啊,「当习行般若波罗蜜」。

  

  这古德说这个修行这件事,分两种:一种缘修、一种是真修。缘是因缘的缘,一种是真修,真假的真,真谛、俗谛的真,一个真修、一个缘修。我们凡夫,只能够有个止和观,这个止是无分别,还不是完全无分别,就是安住在一个所缘境那里不动,那么这叫做「止」;然后,或者是修无常观、或者修无我观、修四念处,或者是怎么样,这个是分别。有的时候修止、有的时候修观,都可以名之为缘修,都可以这样说。但是若得了圣道以后,可是不同,得了圣道以后,天台智者大师说那个「体真止」,就是已经见到胜义谛以后,安住在胜义谛的时候,这无分别境界,自然地能向前进,那叫做「真修」,这个真修,只有圣人才可以,凡夫这个事办不到;缘修就是有分别。

  

  在《阿含经》上,阿难尊者请问舍利弗尊者,说是:我们怎么样才能得圣道呢?舍利弗尊者回答就是:修四念处,观身不净、观受是苦、观心无常、观法无我,就得圣道了;那么得了初果以后,怎么样修呢?还是观身不净、观受是苦、观心无常、观法无我。乃至得二果、得三果、得四果,得四果以后,得阿罗汉果以后,怎么修呢?还是观身不净、观受是苦、观心无常、观法无我,还是这么修。这么修呢,但是他能够有进步,还能得到更殊胜的境界,还是这样修,就是不断地重复。

  

  这里面说「当住般若波罗蜜」、「当习行般若波罗蜜」,这个字里面有这个意思,「当住般若波罗蜜」这个「住」有真修的意思;「当习行般若波罗蜜」这就是有缘修的意思,有这个味道在里面。

  

  「欲断一切诸结及习,当习行般若波罗蜜」,这前边是你想要成就佛的一切智、道种智,你要修学般若波罗蜜,这是所成就的善法;「欲断一切诸结及习」,这是断除恶法。这个四正勤,就是断恶修善。「欲断一切诸结及习」,这个「结」是什么意思?和合义,和合的意思。什么是和合呢?你若有烦恼的话,它就能够有力量叫你和苦恼去和合。就是你若有烦恼的时候,这个烦恼能令你苦恼,令你和苦恼在一起,叫这苦恼同你合,就是叫你受苦,那就叫做「结」。烦恼有这个力量,叫做「结」。

  

  简单说,「结」就是烦恼,就是我们心里面有贪烦恼、瞋烦恼,或者是有高慢、有疑惑、有我、我见、我爱、我慢,各式各样的烦恼很多很多。这个「习」是烦恼的余习,烦恼已经断了,但是还有与烦恼相似的习气,这也是一种烦恼。若是阿罗汉,小乘佛法来说,习气不是烦恼,它也不能令你去受生死苦。但是在大乘佛法来说,习就是烦恼,就是所知障了;有烦恼障、所知障的意思。

  

  所以,「欲断一切诸结及习」,断这一切的烦恼,断这个贪瞋痴的烦恼和习气,「当习行般若波罗蜜」,你也要学习般若波罗蜜,你才能断烦恼和习气的。如果你不学习般若波罗蜜,你就不能见到真理;不能见到真理,烦恼是不能断的。光是修禅定,你不学习般若,是不能断烦恼的。所以非佛教徒,也能得四禅八定,但是他没能断烦恼,他还是个生死凡夫;他就是有广大的神通,也还是个生死凡夫,因为没有见到真理啊。佛教徒殊胜于外道的地方,就是有个般若波罗蜜;有了般若波罗蜜,就是所有的功德都是外道所不能及的。没有般若波罗蜜,和外道是相等的,而那些功德都是靠不住的,都会失掉的;得了般若波罗蜜,所有的功德都不失掉,就是不退转了。所以「欲断一切诸结及习,当习行般若波罗蜜」。

  

  我本来是预备了一个禅的故事,但是现在到点了,没有时间讲了。

  

  「以是故,憍尸迦!善男子善女人欲住一切智,当住般若波罗蜜。若善男子善女人欲生道种智,当习行般若波罗蜜;欲断一切诸结及习,当习行般若波罗蜜」。这以下是劝我们学习般若法门。前面那一大段,是赞叹学习般若法门的人,善根深厚,他亲近了很多的佛,由无数劫久行六波罗蜜了。这个劝我们修学般若波罗蜜,怎么样劝呢?就是你如果希望得到、成就佛的两种智慧:根本智和后得智,就应该学习般若法门。「欲断一切诸结及习,当习行般若波罗蜜」,这个智慧,是见到真理,才算是智慧的;见到真理就能断烦恼,所以想要断烦恼,也应该学习般若法门的。前面这三句,都是自己学习般若法门成就的功德。

  

  善男子善女人欲转*轮,当习行般若波罗蜜。

  

  底下,「善男子善女人欲转*轮,当习行般若波罗蜜」,这个是有慈悲心度化众生,就是你成就了一切智、道种智,内心里面没有烦恼了,你就有能力为一切众生说法了,这样意思。

  

  这个「欲转*轮」,这个「轮」,转轮圣王有轮宝,是金所成,黄金所成,是金轮,这个金轮所到的地方,能降伏一切怨敌;现在佛法里面,说是*轮,而不是金轮,就是佛为众生所演说的,能令众生得解脱道,这一切的佛法。这一切的佛法,主要还是般若法门;这个般若法门,也有轮的意思,就是能够灭除内心里面的烦恼,所以也称之为「轮」。这里面表示,佛菩萨为众生说法的时候,能令众生转凡成圣,能得圣道,能灭除烦恼、能得圣道,所以叫做「轮」。

  

  这个《大毗婆沙论》上的解释:安置圣道于他心中,叫做转*轮,就是无漏的戒定慧,放在你的身口意里面,放在你的心里面,那就叫做转*轮。就是为你说法的时候,你听闻了佛法以后,这个佛法在你内心里面发生作用,能灭除你的贪瞋痴的烦恼,这就叫做*轮。

  

  这个「欲转*轮」,就是佛的大智慧、大慈悲,为众生说法,那叫做「转」,用智慧、用慈悲心为众生说法,叫做「转」;这个「轮」,表示佛法的作用。「欲转*轮」,说是善男子、善女人,他想要像佛菩萨那样子,为众生说法,能令人得圣道,你若希望想要这样子,「当习行般若波罗蜜」,你应该精进、不要懈怠地来修行般若波罗蜜这个法门,你就会满足了你的愿望。

  

  善男子善女人欲得须陀洹果、斯陀含果、阿那含果、阿罗汉果,当习行般若波罗蜜;欲得辟支佛道,当习行般若波罗蜜;欲教众生令得须陀洹果、斯陀含果、阿那含果、阿罗汉果、辟支佛道,当习行般若波罗蜜。若善男子善女人欲教众生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若欲总摄比丘僧,当习行般若波罗蜜。

  

  「善男子善女人欲得须陀洹果、斯陀含果、阿那含果、阿罗汉果,当习行般若波罗蜜」。前边是说得无上菩提道,「住一切智、道种智、断一切结及习,转*轮」,这是佛的境界,这太高了。这底下,就按小乘佛法来说。

  

  善男子、善女人有一类根性的人,他不能发无上菩提心,他发出离心;出离心也是菩提心。这个菩提是通于三乘佛法的,声闻菩提、缘觉菩提、佛菩提,通于三乘;这个无上菩提就是不同于二乘,唯有大乘才有这样广大的愿力的。现在这里说得须陀洹果、斯陀含果,就是他发了出离心。

  

  
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经耳闻持品 5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