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经耳闻持品 6

  我们通常,在经论上用出离心表示是二乘人,用菩提心表示是大乘,当然这样说也是可以。这个出离心和菩提心这件事,我倒感觉到这件事,我们就这么念一念,说一说,也是对的,也没有说错,但是应该再强调一下。发了菩提心的人,和没有发菩提心的人,是不一样的,不一样。就是有了这样的愿望的人,就是这个愿望势在必得,我一定要成就,我有这样的愿望,他就会开始行动;他行动的时候,会很认真地做这件事。世间上、社会上的情形也是这样子,出世间佛法里面修学圣道,亦复如是,你要有这样的愿望;若没有这个愿望,就没有这件事。

  

  所以,若是我们想要得圣道,你要有得圣道的愿望。你要在佛前,向佛顶礼,然后说:「我弟子某某发出离心,我想要了脱生死,得圣道」,你在佛前磕头,发这个愿。说:「我弟子想要得无上菩提,从今天开始决定修学圣道」,你要发愿。发愿,你有这样的仪式,和没有这样的仪式,是不一样;但是实在看出来你发愿没有发愿,从你的行动上可以看出来。你一天悠悠忽忽的,那就看出你没有发愿,你没有愿;如果看这个人很精进,很爱惜光阴,努力地去学习佛法,然后努力地修学习圣道,那就看出这个人有愿。说那个人他也不想学习佛法,更不想修行,那就表示他没有愿;他就是在佛前发愿了,那都不算数,因为他没有行动,这个道理就是这样意思。

  

  「欲得须陀洹果」,就是他有这样的出离生死的愿。为什么要出离生死呢?就感觉到这生死的世界太苦了,我们所欢喜的这些事情,我们欢喜什么事情?就欢喜色声香味触,就是欢喜这些事情,欢喜我的眼耳鼻舌身意接触的境界,都令我心里欢喜;有苦受、有乐受、不苦不乐受,我就欢喜乐受,乐受是什么?就是色声香味触,那就是没有发出离心。你要知道观受是苦,苦受是苦、乐受也是苦,这个人才能出离,才有出离心的。有了出离心以后,他学习佛法、修学戒定慧,那这个人决定会有成就。

  

  所以「欲得须陀洹果」,就是这个人他有愿了,他有出离的愿望了,想要得须陀洹果。这个「须陀洹果」,实在来说,口头上讲这件事,也不是难事,就是你能够确认色受想行识是无常的、是败坏的,这里面没有我,没有常恒住不变异的我可得,那么这就是须陀洹果。当然没有我可得的时候,他是经过一个时期的修止观,观察色无我、无我所,受想行识无我、无我所,我们这个身体,这眼耳鼻舌身都是无常的、是败坏的、是老病死的,观察这个身体是要老,「此妙色相,不久当为无常所灭」,观察我们这个身体,不是观察别人,观察自己,一剎那、一剎那地在败坏,为无常所坏,不是个可爱的东西,这里边没有常恒住不变异的我;受想行识也是一样,也是剎那剎那地变动,这里面也没有常恒住不变异的我可得。能这样观察的时候,你确定了是无我、无我所,那就是我空了,我是没有,这个色受想行识不是我。那么你确认了以后,你这个眼耳鼻舌身意和色声香味触法接触的时候,不管是利、是害,不会以我为中心决定事情的,不会这样子。

  

  这经上说,这须陀洹果,他现在有一碗饭在这里,他若吃这一碗饭,他就能生存下去;如果这一钵饭不能吃,就死掉了,就会死掉了。但是这时候有佛来了,或者舍利弗尊者,或者是目犍连尊者,或者是大阿罗汉,或者是有一位大菩萨,来向他乞这一碗饭,他能把这一碗饭布施出去,他能这样做。他不想到,我要死了,这碗饭不吃我会死了,他不想这件事。因为什么呢?得到圣道的人不怕死,因为他无我的智慧一现前的时候,没有死这件事。

  

  我们凡夫有我见的时候,要保护这个我。色是我、受想行识是我,时常地保护我,有事情出现要处理的时候,一定是这件事对我有利,我就这样决定,对我有害,我就拒绝,凡夫是这样子。圣人到了须陀洹果以后,不是的,他不想这件事。因为没有我可得,也没有我可保护了;所以,他有什么事情的时候,他不这样子,这是圣人。所以,有我是凡夫,无我是圣人。所以修无我观的重要也在这里,你修无我观,就是向圣人那里去了。说我不要修无我观,你不修无我观,那你就是要保留这个我,保留这个我,那你就是凡夫,凡夫就是有问题,凡夫与凡夫有问题,就是因为我的关系嘛,你若修无我的时候,人与人就没有问题,人与人之间是没有问题的。

  

  前天,我说人与人之间有问题,人与人不能和,不能够团结,明白一点说就是有我。说有我这句话,我们不修无我观的人,说是有我的关系这句话不太明白。我们有贪瞋痴的关系,所以人与人不容易和,但是这是粗显的境界这么说,粗显的这种境界说,你有贪瞋痴,所以人就不和;但是微细一点说就是有我的关系,有我所以人就不和,有我所以就是凡夫,没有我就是圣人。

  

  我们读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、读《瑜伽师地论》也好、读《阿含经》也好、《大宝积经》也好、《大集经》也好,都是这样意思的。你学习这样的佛法,你能这样学习,这样修行,你就可以得圣道。如果不修,这无我观和无常义是一致的;若不能修无常观,这无我观也不能修,因为执着有我,一定是执着我是常住的,我是永久存在的,所以,它一定是常。所以若不能修无常观,也同时就不能修无我观了。修了无常观、修了无我观,这个时候心里面是太平的,心里面就和平了,无论什么事情,心里都是和平的,因为他连自己的生命都不介意了,他不怕死了。譬如《心经》:「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,…,是故空中无色、无受想行识,无眼耳鼻舌身意、无色声香味触法」,这个不可得的境界里面有生死可得吗?没有那么回事,这个初果圣人也就是这样子,不过他用无常入于毕竟空,由无常观入于毕竟空。但是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》、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这些大乘经典,是从自性空入于毕竟空,就是比这个无常观利一点。入于毕竟空是无差别的,是无差别相。

  

  这个地方,应该强调的就是要有愿,我想要得一切智、得道种智、想要断烦恼,你要有这样的愿,从愿来开始;我想要得须陀洹果,你也要有愿。说是这是小乘,须陀洹果是小乘的一种圣人,不是大乘,是的,经上是有这样意思,须陀洹果、斯陀含果、阿那含果、阿罗汉果,都是小乘,是小乘佛法里面的圣人。这个初地、二地、三地、四地,乃至第十地,到佛,这是大乘佛法的圣人,是有大小乘的不同。但是,可是圣人!你虽然说他是小乘,但是他是圣人,不是凡夫了。按我们现在的佛教徒一般的情形说,不要说圣人,说这个人有神通,我们就五体投地了。有神通不一定是圣人,可能是个生死凡夫,也可能有邪知邪见,但是我们就五体投地了,我们就这样子。若是圣人,那是凡夫所不能及的。但是若是圣人,但是若没有神通,可能你也不感觉兴趣了。可是若是从佛法上说,须陀洹果他没有神通,斯陀含果也没有神通,但是是圣人,是良福田啊!

  

  我现在又有口过,我又犯口过了。我们大多数的佛教徒为什么会这样子,对圣人都没有什么恭敬心,对那个凡夫有恭敬心,为什么?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?就是我们对于佛法的学习太差劲了!虽然是信佛,但是不愿意学习佛法;不愿意学习佛法,你对于佛法就是没有这种知识,没有这种知识,所以不知道,不知道这圣人是良福田,凡夫不是良福田。当然,我们说这样你有分别心也不好,但是由有分别入无分别,这个好的分别还是智慧,是属于智慧的;说我们不知道这样分别,那还是愚痴,要知道这个事情。

  

  须陀洹果这种圣人,他是断了我见的烦恼,主要是断了我见的烦恼,身见、戒取、疑,断这三种烦恼,断了戒取、断了疑,断了这三种烦恼。这上面说:「欲得须陀洹果,当习行般若波罗蜜」,就是「照见五蕴皆空」,就得须陀洹果了;你继续「照见五蕴皆空」,就得斯陀含果、阿那含果、阿罗汉果,就是这样子。

  

  但是这须陀洹果,和我们凡夫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?就是他没有我、我所见,没有这个烦恼。第二,他不会做严重的罪过的事情,不会。《大毗婆沙论》上举一个例,如果他的师父,就是他的戒和尚,这也和我们中国汉文佛教有点差别;汉文佛教:剃度是一位,受戒又是一位,受沙弥戒、受比丘戒、受菩萨戒,这个戒和尚是另一位,不一定是剃度;但是在印度的佛教的情形,只是一个人,剃度也是他、受戒还是他,是这样子。那么他受了戒,他用功修行的时候,他有什么和我们凡夫不一样的地方呢?我刚才说,他断了身见,断了我、我所见;另外有个不同的地方,就是他不会造严重的罪过,轻微的过失还是有,就是刚才我说,他的和尚,就是他的亲教师,若是被人家毁辱了,或者是有严重的一些事情,他可能会有瞋心,他是他的师父,他可能会有一点瞋心,可能会发动,也可能发为语言,有语言会表达出来,可能会有这个事情,这是一样。第二样呢,他渐渐也可能他会收徒弟了,这须陀洹果的圣人收徒弟,这个徒弟不听话,他也可能心里面也有点瞋心,这个须陀洹果还有这个情形。但是这个瞋心和我们凡夫还是不一样,我们凡夫有了瞋心,很久这个瞋心它不过去,但是这须陀洹果很快地就没有了,是有瞋心,但是很快地就消失了,这是和我们凡夫不一样。其次,这个须陀洹果他临命终的时候决定是正念分明的,不会颠倒,心不颠倒的,他决定不会到三恶道去的,他不是人间就是天上,不是天上就是人间,他是这样子。那么这是须陀洹果。

  

  「斯陀含果」,这是二果,翻个一往来,他再一往天上、一来人间,那么他就得阿罗汉果了。须陀洹果要再七番生死,就得阿罗汉果。这个地方说七番生死,是把欲界的烦恼,分成九品,这九品烦恼,能使令这个圣人受七番生死,这个力量能令你得七番生死;受了七番生死以后,按道理来说,只是欲界的烦恼没有了,色界、无色界…
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经耳闻持品 6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