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经耳闻持品 6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的烦恼还在,怎么能说得阿罗汉果呢?这个地方有这么一个问题。是什么呢?就是他在生死里面,一番生死、一番生死地这样子生活,他的无我、无我所的无漏的智慧力量非常大,所以到第七番生死的时候,决定是得阿罗汉果了,就把色界、无色界的烦恼也断了,他就得阿罗汉果了,他不去到色界天、也不到无色界天去了,就得阿罗汉果了。斯陀含果翻个一往来,就是一往天上、一来人间,他就得阿罗汉果。

  

  「阿那含果」,是不来欲界了,就是到色界天、无色界天去了。

  

  「阿罗汉果」,翻个无生,他这一生过去了,就入无余涅槃了,不会再在生死的世界流转了,没有这种事情了。

  

  这个须陀洹果、斯陀含果、阿那含果、阿罗汉果,这四种圣人,当然是学习《阿含经》,去修观身不净、观受是苦、观心无常、观法无我,修这四念处,可以得初果、二果、三果、四果;但是现在《般若经》经上说:你若想得到须陀洹果、得阿罗汉果,「当习行般若波罗蜜」,你可以学习般若波罗蜜,也一样可以得初果、二果、三果、四果的,它就是这样子嘛,就是观察色受想行识我不可得,色受想行识都是毕竟空寂的,这样子就得初果、得二果、得三果、得四果了,就是这样子。

  

  你要明白诸法是无我、一切法毕竟空这个道理,我们若努力地去读《大智度论》,应该也把这件事能做好,就知道诸法是无我的、是毕竟空的,无我和毕竟空的道理,应该是很明了,应该是能的。假设你若没有办到的话,你就去学一学《中观论》,《百论》、《十二门论》,也可以学一学。你最后毕业了的话,就是你通达了诸法是无我的,是毕竟空的,从文字上是明白这件事了,是肯定地明白了无我和毕竟空的道理;明白了以后,你就,当然应该是三皈五戒,受戒,或者受出家戒,你就专心地修戒定慧、修奢摩他、毗钵舍那,世间上的事情万缘放下,你发出离心,这个事情我认为不难,不是难事,是容易的事情。

  

  昨天有人问,说是你感冒了,你和我说话,打喷嚏,你这病菌传染我了,那怎么样观自性空呢?这是一样的,病菌也是自性空,我受了传染也是毕竟空,不受传染也是毕竟空,传染者也是毕竟空,这个理论是无差别的,是无障碍的。

  

  这个问题是什么呢?这个地方是那样,我们不要说大话,说大话没有用,就得要从事实上来学习这件事,事实上怎么回事情呢?我们承认我是凡夫,我有贪心、有瞋心、有愚痴心,有各式各样的烦恼,这个十足的是个凡夫,不是圣人,我也有我见、我所见,都具足的,那么他怎么能修行呢?有这个烦恼怎么能修行呢?能修行!虽然有烦恼,烦恼并不是时时地活动,不是时时地活动,多数还是不活动的,多数不活动这件事来说呢?当然我说这话,可能我有偏见,最好还是出家好!因为出家这个境界,你眼睛看见的都是出家人,我看见这也是出家人,这也是出家人;我看见这佛像,这都是经书;那么我看见这个境界,我心里面就想这个,引发你的贪瞋痴的境界少。如果你不出家,你看那些境界,看这个是男的、这个是女的,这是好的汽车、这是大楼、这是小茅蓬,你就生分别心;生分别心的时候,不是引你贪心、就引你瞋心,你修行就困难。除非你也是远离城市,到寂静处,阿练若处,到阿练若处,看见小鸟飞过去,那个地方有枝树、有青草,这种清淡的境界,那你修行也方便。总而言之,我们不要说大话,不要说:我在尘不染尘,不要说这种话。离欲清净,不是在欲里面清净。在欲里面清净,那不是平常人。我们平常的人,就是心随境转的,你要离开那种染污的境界,你才容易清净。

  

  所以,从这个道理上说,就是你要选择一个少烦恼的境界,你在这个境界里面生活,你心常是平静的,你就容易修这个四念处,容易「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」。那我认为和佛在世一样,也容易得圣道的!你得了初果,你再用功也就容易得二果、得三果、得四果,都可能的。若是你发无上菩提心,你就是得无生法忍了,得了无生法忍的时候,那个时候,你想做什么事情都可以。

  

  我给你说一件事,就是佛灭度以后,迦叶尊者发动要结集佛说的法,结集的时候,有五百阿罗汉,第一次结集五百阿罗汉,结集的时候,就请阿难尊者升座,结集修多罗,他就是背,把佛说的这个经,「如是我闻,一时佛在」什么地方,这一部经背下来,大家都在听,这么多的阿罗汉来听,你说的对不对,你背的对不对,背一个小经、一个小经,就这么背。这地方有什么问题?我认为那么多的阿罗汉都是能背的,佛说的经他都能背。所以阿难尊者背的时候,这些阿罗汉听得清清楚楚的,你背错了、你背的是对了,能够简别,有这个鉴别的能力。说这些人都能背,这是什么意思?这个圣人和凡夫不同,我们凡夫散散乱乱的,凡夫有的时候也有人记忆力特别好的,但是不是决定靠得住的;圣人他心不乱,心不颠倒,心也不乱,他想要背什么都很容易,不难。我们凡夫要学什么都很难,有的人才华高的,也可能容易,但是若是中中的人,都是要特别用功才可以。若是得无生法忍以后,你学什么都容易,你想得定也不难。得了初果的圣人,他心里面这个正念一提起来,心里面就是圣人清净的境界,他想要得定很容易,不是难事。我们凡夫,你想坐在那里,不要掉举、不要昏沈,他偏要掉举、偏要昏沈,无可奈何,不行的,很多的问题有困难。但是圣人,他已经得初果了,他正念一提起来,心里面就能离一切相,不与万法为伴侣,圣人就是能这样子,他心清净、心寂静,他学什么都容易,都是容易的。当然人的计划不一样,我想要在凡夫的时候,我就要得陀罗尼,那也可以,也是好。

  

  这里面「若善男子、善女人欲得须陀洹果、斯陀含果、阿那含果、阿罗汉果,当习行般若波罗蜜」,观一切法自性空,无我、无我所,由空门入道,比《阿含经》由无常门入道,来得利一点,来得快一点;由无常门入道,但是你如果不修无常观,你也不感觉到由无常入道,怎么入道?还是模模糊糊的,也不知怎么回事情。

  

  譬如说,一个人他静坐,常常静坐,常常静坐,这个静坐,心一定是要…最好是离欲,离欲的人静坐比较容易,有欲的人静坐难一点,静坐是难一点,但是少欲还是可以的。你常常静坐,常常静坐,会有什么事情呢?就是忽然间,这个身体没有了,不感觉到有这个身体的存在。我们说:「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」,「五蕴皆空」这是一句话,怎么叫做「五蕴皆空」;色蕴空了,受想行识蕴空了,这是一句话,怎么空了?我不知道,没有这种感觉,我没吃过糖,糖是甜的,甜是什么不知道;你若吃到了,哦!是这样子!现在你静坐的时候,今天静坐,明天静坐,忽然间感觉身体空了,哦!空是这样子,这时候你直接体验到,这个身体没有了是这样子。这样子,你再去修「照见五蕴皆空」,观察这个身体自性空、毕竟空,你就容易契会这件事,容易体会,但是不一样;你静坐的时候,你并没有观照见五蕴皆空,你没有修空观,但是感觉到身体没有了,但是别人看见你身体还在,并不是没有。所以那个空是感觉,是一个感觉,不是圣人;照见五蕴皆空那个空若成功了,是圣人,是两回事情,是不同的。但是我若不说,你知道吗?你会知道这个事?

  

  但是它有帮助,你若静坐的时候,感觉身体没有了,然后再说「照见五蕴皆空」,受想行识空你还是不知道,但是色蕴空了,我是感觉到身体没有了,它就相通。这两个空不一样,但是可以通,可以通过去。你再观这个色蕴,观这个臭皮囊是因缘有的,是自性空,你就容易契会。所以你常常静坐,帮助你修毗钵舍那观;你静坐的止,帮助你修毗钵舍那的观,毗钵舍那进步了,也帮助你的奢摩他的止的。所以得初果不是难事!不是难的事情,不是很难的。

  

  佛在世的时候很容易得圣道,现在不容易,现在也是一样是容易,那为什么不看见?你没有修嘛!你修四念处了吗?你有没有这样修,你没有修啊。我们都是佛教徒,我们不必隐藏,我出家了,你出家了以叫你干什么?你天天干什么?这个祖师规矩,早晨起来要念《楞严咒》,我这话,你们不要误会,念了咒,念这个、念那个,你出家几十年了,你得道没有?因为你老是…就是这样子,这个修行也是好,做早晚功课好过没有做早晚功课,是好;但是他不得道。但是若是忽然间,有个出家人,他是静坐,他没有上早晚殿,哦!你怎么可以这样子,这不得了。

  

  其实这事情,这问题就是在这里,我们没有做这件事,所以你没得道,你没有得初果;你若能修这四念处,我认为一样,和佛在世的时候一样,可以得圣道,也是可以得的。得了圣道就是宝了,这个出家人就是僧宝;如果这个在家居士他得圣道,也是僧宝。因为什么?因为他有漏的臭皮囊里面这个色受想行识里面有圣道了,所以称之为宝!如果说我有很多的…,我们不要说得太明白,有很多的名堂,那个卡片上印得满满的,但是你的色受想行识里面没有圣道,还有什么好说呢!

  

  所以这个事情,修四念处是很重要,是很重要的。修了四念处,你当时就清净,你心就清净,不要说是得了初果以后。你没得初果,你心里面修不净观、修观受是苦的苦观、无常观、无我观,你当时心里面就清净,你想一想这个道理。所以这上面说:「当习行般若波罗蜜」。我刚才说了,你好好努力一下,不要怕辛苦,学一学《大智度论》、学一学这个《中观论》,把这个毕竟空、无我的道理,要认真地把它认识了。不是说我看一看,我能记得住,可以给你讲就好了,不是。你自己要修止观的时候,你自己认为真是毕竟空了、真实是无我了,这样子修止观才有力量,它才有力量的,所以「当习行般若波罗蜜」。

  

  如果我们对于《中观论》、《百论》、《十二门论》、《大智度论》我们没有读,没有学过,我们直接去读《阿含经》,你直接读《阿含经》,你能读得懂吗?我看也未必。色无我、无我所,受想行识无我、无我所,它就是这么讲,你能看得懂吗?未必能看得懂。但是你若学了这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、你学了《大智度论》、学了《中观论》以后,你再读《阿含经》,那就是有法喜,有法味,你又有欢喜心,头不会痛的。虽然是重复,那个欢喜心会更强,你不怕重复,你不怕重复的。你若是没有懂这个,就没有意味了,老是无我、无我所,没有意思,就丢在那里,我不读了,读不下去了。所以,我感觉到我们汉文佛教里面,有很多很多的宝,很多很多的宝,里面非常得丰富,就是等待你努力去掘宝,去拿宝,只要你有手,就可以拿到,你要有信心,你好好有点耐心烦,这件事是可以成就的,可以成办的。

  

  我再说一件事,当然我是小孩子出家,但是我现在也多少明白一点,你看社会上那个人,当然各位可能也是社会上的人,你看那个人在公司里面做事,很辛苦,他很辛苦,很多的烦恼,但是他继续努力去做;看那个人,譬如说现在政府做官,要竞选的时候,那也很辛苦,我感觉,但是他继续努力地做,继续努力。我想我们学习佛法,像社会上那个人用的那个力量,你能用到百分之五十就成功了!你不用用那么多的劲头,就成功了,就能成功。但是佛法成功,和社会上成功可不同,佛法成功以后,心情自在安乐;社会上的事情你成功了,还是苦恼人,你继续的是苦恼,并不快乐啊,并不是快乐啊。所以佛法里面好好用功修行、学习,成就了是真实成就了,心里面自在安乐,完全不同了,是圣人了,看这凡夫的境界,才知道凡夫是这样的,是这么回事。

  

  「欲得辟支佛道,当习行般若波罗蜜」,辟支佛和阿罗汉不同,辟支佛,我昨天说了,就是他栽培的善根多,他见的佛也多,听法也多,修四念处的功德,修的时间也多,所以他的善根特别得深厚,所以在没有佛、没有佛法的时代,他自己遇见一些无常的境界,他就能得圣道,一触动,他以前栽培的善根,就发动了,一发动,他就容易得圣道,他一修行就得圣道了,这是强过阿罗汉的地方。「当习行般若波罗蜜」。

  

  「欲教众生令得须陀洹果、斯陀含果、阿那含果、阿罗汉果、辟支佛道,当习行般若波罗蜜」,前面说你自己,现在说你要教众生,令得初果、二果、三果、四果。「欲教众生得辟支佛道」,你也应该学习般若波罗蜜。

  

  「若善男子善女人欲教众生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,你也是要学习般若波罗蜜,三乘圣道,完全是由学习般若波罗蜜得成就的。「若欲总摄比丘僧,当习行般若波罗蜜」,这个「总摄」,实在也就是教化的意思,就是统理大众,统理大众,当习行般若波罗蜜。

  

  这个地方是什么呢?所以现在我们这里四众弟子都有,说是我选你做住持,你有什么理由选他做住持?我问你,你有什么理由选他做住持?这一个寺院的住持,他负两个责任:一个是他要教化这个寺庙的大众僧修学圣道,他要有这个能力,要有这个能力,他能教这个人,教他怎么样修四念处、修三十七道品,怎么样学习这无漏的戒定慧,他要有这个能力,这个人,他要负这个责任。第二,要负责这个经济,你修学圣道还要有饭吃,也要有饭吃,这个衣食住的问题要能解决,你要负责这两个问题。如果说是你只能负责衣食住,不能修学圣道,那和在家人有什么不同呢?在家人生活也是有衣食住,他也有这个能力,那出家和没有出家有什么不同?所以你若是这个寺院选住持的时候,你为什么投他的票?他和我有感情,我投他一票。

  

  佛法的兴衰,今天的佛教,就是收徒弟的这个人要负责,一个是寺院的住持要负责,这两个人要负责。因为这个寺院里面的这个负责人,能这样教导这个人修学圣道,你收徒弟的这个人,你有责任教导你的徒弟要修学圣道,那么你的徒弟也好,在寺院里面住的,大家都修学圣道,那不是能得圣道了!佛法就兴盛了!

  

  你表面上看那个出家人那样子,但是他是圣人,这就是佛法兴盛了。说是出家人也很多,但是没有一个是圣人,那佛法是兴盛吗?我们说是做法会,佛教徒的集会很多,是的,也好,也是好。但是老也没有圣人,我感觉这个成绩还不到六十分,我看十分都不够,我感觉,十分都不够。

  

  
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经耳闻持品 6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