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以,这个事情,我们要读经才知道,学习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,这一切事情都可以成办。你自己得圣道也可以成办,你要教化众生得圣道也可以成办,要学习般若波罗蜜。说我不学,还有我们出家人,在家居士不说,我们出家人还有一个问题:我也不想做大法师,我到佛学院干什么?这就是不对,这个见解就是有点邪知邪见了。到佛学院去学习佛法是你自己要成就圣道,你要学习的,不然你能够得圣道吗?你不学习佛法,你自己能够得圣道吗?说我以前在家居士,我学过,你学过,那也好。但是你修学圣道吗?你是不是能学习圣道?你是不是能?恐怕还不是,恐怕不是那么回事,你学习得不够。学习不够,你想得圣道,还是不能的。
阿弥陀佛!就讲到这里。
第一天开讲的时候,我曾经说过,就是由于慧日讲堂的住持如虚长老的慈悲,我们才能在这里学习禅,学习这一品经的,所以我们非常地感谢!
释提桓因白佛言:世尊!菩萨摩诃萨欲行般若波罗蜜时,云何名住般若波罗蜜、禅那波罗蜜、毗梨耶波罗蜜、羼提波罗蜜、尸罗波罗蜜、檀那波罗蜜?
前边的文是劝我们学习般若的法门,这以下的文是释提桓因请问学习般若法门的方法,怎么样学习呢?这对我们来说倒是非常重要的。
「释提桓因白佛言」,对佛说。「世尊!菩萨摩诃萨欲行般若波罗蜜时」,这个「菩萨摩诃萨」,我简单地解释一下。「菩萨」是印度话,这个梵语应该说是「菩提萨埵」。我们中国人,这个汉人欢喜略,所以「菩提萨埵」是四个音,就是略去了两个音,存两个音;翻译中国话,说个白话,就是希求圣道的人。这个「菩提」,是三乘圣人的无漏的清净智慧,名为「菩提」;声闻菩提、缘觉菩提、佛菩提,都可以称为菩提的。就是希求成就圣道的人,就叫做「菩萨」。「摩诃萨」,说全了应该是「摩诃萨埵」,摩诃萨埵,「摩诃」翻个大,就是大菩萨。这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希求成就声闻菩提的人、希求成就辟支佛菩提的人,不名为大;希求成就无上菩提、希求成就佛道的人,称之为大菩萨。所以单说「菩萨」,是通于三乘人;若说摩诃萨,那唯独是发无上菩提心的人,才可以称之为「菩萨摩诃萨」,才可以这么说。
菩萨摩诃萨有凡、有圣的不同,在这里看这个情形,就是初开始发无上菩提心的人,他还没有得圣道,那么他还是凡夫,看这个情形应该是这个意思,所以释提桓因就是为这样的人请问,怎么样学习般若法门,这样意思。
「菩萨摩诃萨欲行般若波罗蜜时,云何名住般若波罗蜜、禅那波罗蜜、毗梨耶波罗蜜」,这前面的文曾经说过这个「住」,说了两个词,一个是「住」、一个「习行」,前面曾经解释过。前文解释的时候,这个「住」和「习行」有深浅的不同,可是这个深浅这个问题,是由浅而深的。我们佛教徒想要得圣道,你不可能不经过浅就到了甚深的境界,你不可能跳过去因,而就得了佛果了,一定是由浅而深的。这个「习行」是浅的意思,「住」有深的意思,就是由浅而深,有这样意思,若是没有浅,也就没有深了。但是这里的问,就是先问这个「住」。
「菩萨摩诃萨欲行般若波罗蜜时」,你想要修行圣道,在前面的文已经说得很明白了,就是非要学习般若才能得圣道的。但是怎么样学习呢?这底下说,「云何名住般若波罗蜜」,如果按深浅的意思解释,就是怎么样才能够安住在圣道。得无生法忍以后,他成就了圣人无分别的智慧了,由这样的智慧安住在胜义谛,叫做「住」,就是与第一义谛相应了的这个时候叫做「住」,这个不是凡夫境界了。但是这件事,是由暖、顶、忍、世第一,由这个忍位、世第一位,再进一步,就是初欢喜地,就是入圣位了。就这样说好了。由外凡位进入到内凡位,由内凡位进入到圣位,这个次第是这样子。现在这里说,「云何名住般若波罗蜜」,就是怎么样由内凡位进入到圣位,安住在第一义谛呢?要怎么样学习,才能够这样成就呢?这个意思是这样子。
「云何名住般若波罗蜜」、云何名住「禅那波罗蜜」、云何名住「毗梨耶波罗蜜」、云何名住「羼提波罗蜜、尸罗波罗蜜、檀那波罗蜜」?这个「云何名住」贯下来。这个「住般若波罗蜜」,就是你一定要成就…,断了烦恼见到真理,这个时候成就了无分别的智慧,就安住在胜义谛,那叫做「住般若波罗蜜」。但是住般若波罗蜜的时候,不就是单独的智慧;单独的智慧是不能住在胜义谛的,一定要有禅那波罗蜜,要有禅,就是要有定,帮助这个智慧安住在第一义谛的。这个禅和般若波罗蜜有相同的情形,这都是无漏的,所以「云何名住禅那波罗蜜」。
「云何名住毗梨耶波罗蜜」:「毗梨耶波罗蜜」,是精进,你想要成就无漏的般若波罗蜜、无漏的禅波罗蜜,你怕辛苦,这个事是不行的,一定要精进,你不要怕辛苦,你一定要能吃苦。当然有的人不需要怎么吃苦也就成就了,像大迦叶尊者,我也曾经说过,他听佛说法以后,八天得阿罗汉,他不需要怎么辛苦,不需要那么辛苦,也不需要说打般舟七九十天,不坐不卧,不用那么辛苦。这当然就是人的栽培不同,有的人栽培圣道的善根,栽培得特别殊胜,力量栽培得很大,他再小小有一点因缘的时候,他善根一动,就成就了,是这样意思。但是大多数人不是的,大多数人,打般舟七,一个九十天还不行,恐怕还不知道多少个九十天,所以一定是要精进才可以。
「羼提波罗蜜」,就是忍辱,忍。这个忍辱,当然我们说有人骂我,我要忍;有人赞叹我,你也要忍。其实这个忍,固然也是忍;还有一种忍,你用功修行的时候很辛苦,你也要忍,你也要忍的,这是很明白的事情。你若是自己用功,你也应该感觉到修行也不是容易的事情,也辛苦,你要在大众里参加禅七,你也会知道,修行很苦,大家坐一支香,一个钟头,其实不算多,应该一支香坐两个钟头、坐三个钟头、坐四个钟头,一天就坐三支香,坐十二个钟头。我们这个腿子不是那么好的人,感觉这不得了,太苦了。其实就是你的腿子不感觉痛,你连续地坐十二个钟头,你还是辛苦的。这个也不止于此,还有很多的问题都是辛苦。说是我打般舟七辛苦,打禅七辛苦,打一个禅七,我就感觉辛苦,其实一个禅七不算辛苦,打七个七,那是更辛苦;其实这个还…,说我不打禅七,我在佛学院学习经教,其实也很辛苦,也不是容易事。总而言之,你在佛法里面有闻思修的这样学习,都是辛苦的事。辛苦,你都要忍,你一定要忍。所以这个「羼提波罗蜜」也是需要的。说是我度化众生的时候,众生刚强难度,你要忍;你自己修行也要忍,不然这个事情不成功。
「尸罗波罗蜜」,说我能够成就无漏的般若波罗蜜、无漏的禅波罗蜜,你一定还要有无漏的戒波罗蜜,没有戒还是不可以的。
「檀那波罗蜜」,是布施。这个布施在自己来说,就是放下的意思,就是把这个世间上的色声香味触,你都要放下,你才能够修学圣道的。说世间的五欲,我不要放下,我要求荣华富贵,那么我一下子就得成佛了,即生成佛,即时就开悟了,没有这回事情的。所以非要放下,这个布施波罗蜜就是把世间的欲都要放下,然后要持戒、要忍辱、要精进、要修禅定,又要学习般若,一念相应慧,得到无漏的智慧了,所有的波罗蜜都是无漏的了,那就得无生法忍了。但是这件事怎么样才能成就呢?「云何名住般若波罗蜜,云何名住乃至到檀那波罗蜜呢?」这样问。
云何住内空、外空乃至无法有法空?云何住四禅、四无量心、四无色定、五神通?云何住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?云何住佛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?世尊!菩萨摩诃萨云何习行般若波罗蜜乃至檀那波罗蜜,内空乃至十八不共法?
「云何住内空、外空,乃至无法有法空?」我们若读《大般若经》的时候,这倒是很容易明白的事情,你修这个布施波罗蜜的时候,要与空相应;若持戒波罗蜜的时候,也要内空、外空,乃至无法有法空相应的,乃至般若波罗蜜也是要与内空、外空,乃至无法有法空相应的,他们不可以分离的,都是互相相应的。但是我们没有达到那个程度的时候,还不是太明白,所以释提桓因代我们请问,我们怎么样修布施波罗蜜,乃至般若波罗蜜的时候,安住在内空、外空乃至无法有法空呢?这样子问。
「云何住四禅、四无量心、四无色定」,这个前面六波罗蜜里面,我们头几天讲过,就是那个禅波罗蜜,禅波罗蜜里面都是什么呢?就是四禅、四无量心、四无色定,就是这个。我们在前文曾经说过,开始修行的时候,是有漏禅;成就了有漏的禅,在禅里面修四念处,有漏的禅就变成无漏禅了,是这样子。但是有的人也有差别,譬如说,这个人他没有得禅,他得了未到地定,他在未到地定里面修四念处,就得无生法忍了;但是他没有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,他没有。但是他想要有,他就修行,就在得无生法忍这个无漏的智慧,觅心了不可得这个地方寂静住,像天台智者大师说的体真止就是了。这个时候,他就能得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,乃至到四无色定,他就能成就,一成就就是无漏的,那又不同了。所以,人的善根不同,修行的次第也就不同,所成就的功德也不同,但是这些功德,你决定都要成就。
「四无量心」,是慈悲喜舍,这是在禅定里面修慈悲喜舍的这种止观。凡夫也可以这样修、圣人也是这样修。「四无色定」,就是无色界的空无边处定、识无边处定、无所有处定、非想非非想处定。五种神通,就是去掉了漏尽通,「五神通」。这前面都有个「云何住」,这句话都贯下来,「云何住四禅?云何住四无量心?云何住四无色定?云何住五神通?」这样子。
「云何住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?云何住佛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?」这个六波罗蜜也完全属于自己用功修…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经耳闻持品 7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