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然禅师如果是解释这种公案,那是另有一套。我不是禅师,我是学教,佛学院里面学教的,我不那么解释,我们就是打开窗户说亮话好了,就明明白白地说出来好了。那么这句话怎么解释呢?就是大王请你到王那里去,那里的色声香味触,不是一般的老百姓的境界,那个色声香味触是特别得殊胜,但是不要这么说,不要说是你到五欲的境界里面去,这说话说得太粗了,所以就说:三军围绕时如何?就是这么多的欲的境界把你包围了的时候,你的心怎么样?雪峰禅师把你看成是圣人了,现在你自己坦白,若有这种境界出现的时候,你心里怎么样?就是这么一句话:三军围绕时如何?这一位鼓山禅师回答了:「他家自有通霄路」。这个通就是通达的通、交通的通,霄是云霄的霄,通霄路。这句话若是从表面上看,三军围绕,他可以跑到虚空里去了,你包不住他的,三军围不住他,他就跑到虚空里去了,是这么意思。
但是我看他这个话的意思,就是这个意思,就是现在这个文的意思,「不住色中」,不住受想行识中,不住眼耳鼻舌身意、不住色声香味触法,不住一切法,就是这个意思。就是他能够把这一切的欲的境界,都是不可得的,那有三军围绕,没有那么一回事,被围绕者也不可得,他心里面能离一切相,就是不与万法为伴侣的境界。他心不像我们凡夫,我们凡夫,哎呀!老虎来了,心里害怕,毒蛇来了,心里害怕;若看见如意的境界,这爱、贪心来了。有修行的人不是,有修行的人向道上会,色不可得、受想行识不可得,色不可得、声香味触法不可得,眼不可得、耳鼻舌身意不可得,一切法不可得,心不与万法为伴侣,这种无分别境界,他不住色生心,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,无住生心了,就是这个境界,这就是「他家自有通霄路」,是这么意思,就是这个境界。
「他家自有通霄路」:这个「他家」,就是鼓山禅师自己,就是他自己,自有一个圣道相应的境界,三军围绕围不住他的,那有三军可得呢!就是这么意思。那么这句话解释完了。这个孚上座又来了一句:「恁么则离宫失殿去也」。又说了这一句话,则离宫失殿去也,他就是,你跑到虚空里面去了,「离宫失殿去也」。他的意思就是:那你就是远离圣道了。宫殿,是圣道的意思。就是我们拜大悲忏,「愿我速会无为舍」,就是这个意思,这个「舍」,就是宫殿。这个宫殿不是我们分别心的宫殿,是无为的境界,「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」,这无为的法性理,就是宫殿。「恁么则离宫失殿去也」,你跑到虚空里去了,你就是远离圣道了,那怎么可以!就是这么和他辩论了,等于这样意思。然后,这个鼓山禅师说:「何处不称尊」。你看这些禅师的智慧,真是很利。何处不称尊,说我离宫失殿,什么地方不是大自在的境界呢!是这个意思,那有离宫失殿这回事情呢。
这是有修行人和有修行人的对话,实在都是佛法,就是佛法这种道理。当然我这样去解释这个公案,这些参祖师禅的人,可能要打我香板了,你胡说八道,这都是不可思议境界,怎么可以这样解释。但是我不同意那种解释,说了老半天谁懂你的话!你说了等于没有说,那怎么行呢?所以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大慈大悲,他总是教你明白,说出个佛法是要你明白,要你明明白白的。这样子,所以经上说:「依了义,不依不了义」,明明白白地这样用功修行,若不明白,不明白怎么修行呢?这个事情应该想一想。所以你打我香板,我不同意喔。
所以这个地方,「若不住色中,为习行般若波罗蜜」,你能够于一切法不执着了,就叫做「习行般若波罗蜜」。说是你还在一切法上执着,你说你静坐修四念处,那不算数,因为你还是执着嘛,执着那怎么能算是修学圣道呢?
「若不住色中,为习行般若波罗蜜;若不受想行识中,为习行般若波罗蜜」:这个「色」,就是眼耳鼻舌身、色声香味触,这都是色;「受想行识」,这纯是内心里面的思想,我们的思想和一切法接触的时候,有受、有想、有行、有识的这些差别。这些也和色一样,都是因缘生法,因缘生法它就是毕竟空的,毕竟空就没有受想行识可执着了,这就是「为习行般若波罗蜜」。这个地方应该再多讲一点,但是现在是到点了,我们明天再讲。
「憍尸迦!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,若不住色中,为习行般若波罗蜜;若不住受想行识中,为习行般若波罗蜜」。这个「不住色中」,我们昨天讲过,就是不执着,不执着的意思,叫「不住」;但是,不执着,这个地应该再加以解释。我昨天说过,我们相信佛法的人,我们阅读经律论,读佛教的书,我们有的时候会反省自己,我现在的这一念心在做什么?会反省。反省这件事,应该有两种相貌,经过反省以后,就应该明白,明白两个相貌。那两个相貌呢?我昨天是说过,我想现在再重复地说一遍,说我现在这个心有了贪心,有贪欲心,有愤怒,有瞋恨心,这个境界如我的意,或者不如我的意,我心里面有这样的反应,这是一种相貌;这一种相貌,我们都容易觉知到这件事。第二个相貌是什么呢?就是心里面没有贪、也没有瞋,这个时候的心情是和平的,这样的和平的心理,遇见境界的时候,心里面是和平的,也不贪、也不瞋;这个时候的内心,是怎么一回事呢?这个时候,我们可以名之为「执着」。其实有贪心、有瞋心的时候,也是执着;但是我们的执着心为贪、为瞋所遮覆,所蒙蔽,我们就不感觉到这执着的问题。没有贪心、没有瞋心的时候,我们有可能会误会了,我心清净,我的心是清净的,我没有烦恼,我心是清净的;其实不是,心还是不清净,那么这个时候有什么问题呢?就是有执着。
阿罗汉这个圣人,「阿罗汉」翻到中国话就是翻个无着,就是不执着。他没有贪心的时候、没有瞋心的时候,他的心也没有执着。因为什么他没有贪心、没有瞋心呢?就是因为不执着,所以他不贪、也不瞋。我们为什么会贪、会瞋呢?就是因为有执着,因为有执着才会生贪、才会生瞋。当然这个地方比较起来是微细了一点。有的执着是不一样,虽然是执着,但是这个时候,没有生贪心、也没有生瞋心;有的时候也是执着,但是生了贪心、生瞋心了,在我们的情形是这样子的。可是从佛菩萨的圣人的境界来说,我们凡夫的这种心理的作用,我们的执着是普遍的,执着是很普遍的,完全是不同的。
这个地方如果再加以解释,也可以这样解释,譬如说,现在我们每天的生活费用,我们买这个米,这个米是多少钱一斤?我不知道这个米是多少钱一斤。假设,现在流通的币值,是一块钱一斤,忽然间涨到五块钱一斤,这个时候会使令你心会动。譬如说,我是一个小市民,我一个月的收入是这么多,我要去付房钱,付什么什么费用,但是生活费用一加起来,我的收入不够支出了,我的心就会动,就有这个问题。但是那个大富翁呢,一斤米涨到五块钱,他心没有事情。这就是心的执着,你今天不执着、明天不执着,但是那个情形有变化,还是那件事,但是你心不同了,心就不一样。
譬如说,这个境界是我所爱的,我生贪心,生爱心;但是那个境界一变,就生瞋心了。同样是执着,它有时候会令你生贪,有时候令你生瞋,有的时候也不贪、也不瞋,是各式各样复杂的情形。但是由轻重变化中,就可以分两类:一个是我们能觉知到的,有贪烦恼、有瞋烦恼、有慢,高慢心、有疑惑心,有各式各样的烦恼;有的时候,这些烦恼都不起,心里面很平和,这个时候,实在还是有执着心在里面的。
这个执着是怎么讲法呢?就是执着是真实的,执着它是真实的,我们凡夫就执着眼耳鼻舌身意,所接触的色声香味触法,不管是什么,都是有执着,有执着的。我们就这么样讲呢,究竟是执着,是执着是真实,其实这里面还是有差别,还是有差别。我们看看圣人,圣人的心情,他的心和一切法也是接触的,也是接触;我们昨天曾经说过一句话:「不与万法为伴侣」,他和一切法不接触了,「不与万法为伴侣」,就是他那个无分别的心,他心能够无分别,就是和一切法都不接触,能有这种境界。但是圣人也是有浅、也有深,初得无生法忍的圣人,他就浅,到佛的境界是最高深、最圆满了。所以初入圣位的圣人,他有一种情形,就是他这个无分别智现前的时候,他心能与一切法,没有伴侣,不与万法为伴侣。
我们的心一直地是有伴侣的,这个心和所缘境,所缘境为能缘的心做伴侣,这个心不能没有伴侣;没有伴侣的时候,心就不动了;我们的心若一动,就是有伴侣,就是有所缘境,明白一点说,都是有所缘境的。
初得无生法忍的圣人,他这个无分别智一现前的时候,也不与万法为伴侣;但是这是有时间性的,当然随他自己的意思,他从这个境界出来了,又有伴侣了,他又和一切法有伴侣。这样说呢,不与万法为伴侣,这无分别的境界,叫做根本智;有分别的境界的时候,叫做后得智。这后得智是有分别,根本智是无分别,就是由无分别到有分别的境界去,这初得无生法忍的圣人是这样子。初地、二地、三地、四地、五地、六地,都是这样子;到这个七地、八地以上,有说七地,有说八地,这个根本智和后得智是不分开了,根本智的时候也就是后得智,无分别。初欢喜地、二离垢地、三发光地、四焰慧地、五难胜地,有的说第五地难胜地就能这样子,就是能这样子。但是在这个宗喀巴大师的《入中论善显密意疏》,他说要到佛的境界才这样,其余的人不能,这说法不一样。总而言之,圣人是有这种情形,一部分的圣人是根本智和后得智不能同时,一部份圣人是能同时的。这个同时的,那个境界不可思议,我们不说。我们说不同时的情形,无分别智现前的时候,有分别智就不现前了,有分别智现前的时候,无分别智就不现前了,就是有前后的差别的时候,那么这个有…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经耳闻持品 8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