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经耳闻持品 8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分别智和色声香味触法、和一切法接触的时候,和我们凡夫有什么不同呢?和凡夫不一样。

  

  圣人他这个心与一切法接触的时候,大概地说有两个相貌,他知道这一切法都是如幻如化的,他不执着是真实的,都是如梦中境、如水中月,像梦里面的境界。我们对于一切法,这都是假的,我们也不知道这个假怎么讲法。佛菩萨告诉我们,如梦中境,梦里面的境界是假的,最明显的一件事,譬如做梦的时候,有人请我吃饭,我吃得很香,吃得很饱;但是醒了以后,我肚子还是空的。我们拿这件事来思惟,专精思惟,这就是一个思惟的资料,你就思惟,思惟我做梦的时候,吃饭吃得很饱;一醒了呢,没有饱,肚子是空的。这里面我们就知道,做梦的时候的那个饱,是我们的执着,实在是没有那么一回事,是假的,是没有的。所以两个相貌:一个是假的、是虚妄的,一个是没有这件事;一个空、一个假,这是两个相貌。

  

  圣人虽然也能够见闻觉知,也和我们凡夫也谈话、也办事,可以来往,但是他的心情,和我们心情不一样,他认为这都是如梦中境,都是假的。譬如说,我做善业,得善的果报,做恶业,得恶的果报;在圣人来看,都是假的,就像梦中的境界似的。我做梦的时候,被人打了,有人拿棒子打我,很苦,等我醒了梦了,没有这么回事;我做梦的时候,有人对我很好,我心里很快乐,醒了梦也没有那么回事。梦中的境界,有苦有乐,都是假的。我们从这个梦中的境界来比量,知道圣人他遇见一切境界的时候,和我们不一样,他不执着是真实的,都是假的、都是空的,没有这么一回事,这是两个相貌。

  

  那么,我们凡夫心里面遇见什么境界都是真的,都执着是真的,就是不知道是空的、不知道是假的。所以,现在说我们凡夫执着,怎么执着呢?你不知道是假的、不知道是空的,这就是执着,就是这么回事。

  

  圣人知道是空的、知道是假的,所以心里面也不爱、也不恨。可爱的境界是假的、是空的;可恨的境界也是空的、也是假的,所以也不爱、也不恨。《瑜伽师地论》上赞叹这个圣人,他不入定的时候,他和一切法接触的时候,「住最上舍」,这个「舍」,弃舍的舍,最殊胜的舍,最高上,最上的舍。我们凡夫,我不高兴这件事,我把它丢掉了,我不高兴这杯子,我丢掉它,叫做舍。圣人的舍不是这个舍,他接触一切境界的时候,都不执着,所以「无着」这个字,在《瑜伽师地论》上解释,又是个「舍」的意思。同样的意思用不同样的字来表示,使令我们有可能会容易明白一点。不执着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你心里面和境界「舍」。譬如说,我们手上有胶,一碰什么都是沾的;若手里没有胶,也是接触了,但是没有粘上去。就是他那个心与一切法接触的时候,他不粘,随时可以分开。我们凡夫不是,和境界接触的时候,不是爱、就是恨,也有可能是个不爱不恨的中庸的境界,但是不管怎么都是有执着,都是粘了。

  

  所以,我们从这里知道,怎么叫做「执着」呢?就是认为是真实的,不知道是假的、不知道是空的,认为是真实有,这叫做执着。我们有这样的执着,我们就会爱、也会恨;由内心有爱、有恨的时候,就会表现种种的行动,我可能做善事、也可能做恶事。由爱可能做善事、也可能做恶事;由恨也可能做善事、也可能做恶事。就是爱、恨是烦恼,发出来行动就是业力了,有了烦恼、有了业力,就要得果报了,我们凡夫就是这样子,是这么一种境界。

  

  现在说「若不住色中」,就是你也不爱、也不恨,好的境界也不爱、不好的境界也不恨,也不执着是真实有的,因为都是虚妄的,都是空无所有的,心里面寂静住,心里面不动,没有这些分别,叫「不住色中」。这「不住色中」是什么意思?就是这个意思。就是知道一切法,我的这一念分别心,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、意识,接触这个色声香味触法的时候,也不爱、也不恨,也不执着是真实有的,因为都是假的,都是空的,心里面明静住,寂静住,这叫「不住色中」,「不住色中」是这样意思。但是你为什么能够这样呢?就是「习行般若波罗蜜」,你要不断地观察,这个「习」就是数数地、一次又一次的重复,观察这一切法是因缘有的,是毕竟空的,是假的,你时常老是这样观,老是这样想,然后慢慢地、慢慢地,你就决定,哦!一切法是空的、是假的。决定它是空的、是假的,你心里面就不爱、也不恨,就不执着了。

  

  说是你观察一次就好了,为什么要数数地、不断地、重复地观察呢?为什么要这样子呢?这个问题应该你们问我,现在我问你们,为什么要数数地重复呢?这有个道理。譬如说是一棵大的树,小孩子拿一个刀,拿一个大刀来砍,来砍这个树,说我不用刀,我用电锯,电锯也是一样,你不能一剎那就把这树锯断了,也是要经过时间的,经过或者是十五分钟,或者三十分钟,或者六十分钟,把这个大树锯倒了。我们的分别心执着一切法是真实的,不知道是虚妄的这个执着心,比树还大,很大很大的;我们要修奢摩他,奢摩他成功了,在奢摩他里面,观这个色受想行识是假的、是空的,不断这么观,就是像用锯锯树似的,所以你要不断地重复才可以。说你怕重复,怕重复,这件事不能成功的。

  

  你要一直地观,观察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受想行识亦复如是,一直这样观。观,你不可以只观空,也还要观假,就是因缘所生法都是假的,都是毕竟空的;毕竟空的,还是假的。这个毕竟空,就是无色受想行识可得了;这个假,就是我们因为这个而去起惑业苦的流转这种境界。一切法都是毕竟空,但是也有虚妄相,虚妄的色受想行识,我们看这个境界,都是明明白白有这些境界,但是境界都是假的,我们在这境界上起惑、造业、受苦,都是假的,那就是缘起法了。虽然是假的,你造了善恶业,就受善恶果报;受善恶果报,还都是假的。

  

  所以,这个圣人,他们得了无生法忍,逐渐地这个道力越来越深,这些惑业苦的这些境界,在他来说,犹如虚空一样,有就是没有,他心里面不动。但是在我们凡夫没有得无生法忍的时候可不同,有的时候,快乐的时候,就发狂了;若是苦恼的时候,也发狂了,不得了,受不了,很苦。这就看出来,就是我们受苦也好、受乐也好,都是执着来的,因执着而有这些事情,你若不执着,就没有这些事。

  

  现在是「若不住色中,为习行般若波罗蜜」,为什么你现在在这个可爱的色上不爱,在可憎恶的色上也不恨,心里面不执着,为什么呢?「为习行般若波罗蜜」,因为你不断地,肯放下世间上的五欲,能拿出来你的精神和时间来坐禅,在止观里面,在奢摩他里面,观察色受想行识是假的、是空的,常常这样观;你观成功了,他自然就是「不住色中」,自然就是这样子。

  

  「若不住受想行识中,为习行般若波罗蜜」:这个「受想行识」,就是我们的识,受想行识这四个字,四个法而是以识为主的。识里面有前五识,又加上第六意识,识面对一切法的时候,色也在内,不只是色,还有其他很复杂的一切事情,就有受、有想、有行的这些反应,都是从识反应出来的。这个识面对一切境界的时候,就有受想行的这种反应。

  

  面对境界的时候,说是人家欢喜色,欢喜这青黄赤白、长短方圆的各式各样的色,因为有「受」的关系,就是这里面有乐,有乐受,其实不只这个,有乐受、也有苦受、也有不苦不乐受,这三种受里面,就欢喜这个乐受。欢喜乐受的时候,就是要接触,你不接触没有受,就要接触,所以受那个地方有个触,有个接触的。

  

  受,这是一回事。另外还有「想」,就是你的识,与一切法接触的时候,心里面会想,想他的事情,什么因缘有这件事?这件事有了以后,又会对我好呢?是对我不好?是对你好呢?是对别人好?就是各式各样的差别,就是上下古今,一切一切都在想里面思惟。受是人的感情上的事情,想是理智上的事情。这个理智上的事情,有的人只是重视受,他不重视知识,但是现时代的科学的进步有点变化,你欢喜乐受,你非要有知识不可;你没有知识,你很难拿到你欢喜的受,是不容易的。所以现时代的众生要多读书,才能够想;古代的情形,农业社会比较简单,我不需要读很多书,我会种田就可以了,但是今天可不是了。但是这里面是有这个情形,受是感情上的事情,想是理智上的事情。但是不管是怎么样,读书多的人,他的思想多,他心里面的知识多;读书少的人,他的知识少,知识不是那么多。

  

  这个「行」,就是你若想要去贪图这个乐受,你一定要有行动去取得,那个乐受不会自然地来的,你一定要采取行动才可以。

  

  这个「想」,你想要有知识、有智慧,你也要采取行动的,不然是没有这回事,不会自然地来了,你的知识就来了,没有这回事。

  

  所以,受也会有行、想也会有行,所以行也包括受、也包括想;其实想里面也是有受的,受里面也是有想的,心里面的活动是很复杂的事情。但是不管是受、是想、是行,都是以识为主的,没有识,那有受想行呢?识是主,它是个王;受想行是个臣。王、臣,过去时代的帝王,他还有一些帮助他做事的人就是臣;现在这里呢,你的一念心是王,受想行这些事情,都是帮助你这心王做事的,和你的心王合作,做种种事情的。这都属于心理上的事情。色是属于物质上、属于生理上的事情,这些事情。

  

  观色,你认为它是虚妄的,是不真实的,是毕竟空的,你观察受想行识亦复如是,它也是假的,不真实的,也是毕竟空的,你若这样子,「为习行般若波罗蜜」,你就不执着这个受想行识了,对这个不执着,也都是虚妄的,都是不真实的。

  

  这个「色中」,在我们日常生活中,色也是占了很重要的成份的,重要的地位,但是受想行识也是很重要,也是很重要。尤其是现在的人,你不管是做那一行,都要有专业知识,这专业知识的情形,头脑好的人,有智慧的人,越发明、越精致,但是事情的变化,也会造成你想不到的困难,还要继续不断地学习,继续不断地去研究,继续不断地研究,所以受想行识这几个字是无穷无尽的,里面的事情。这样子看呢,也都是假的、都是空的。

  

  在佛法里面,这件事,当然非佛教徒感觉到,佛教有什么用?都是迷信嘛!有什么用?看那个出家人或者是在家居士信佛的人,在那儿坐,坐老半天,坐在那里干什么?他不知道这个事情。但是我们佛教徒如果你不深入地学习佛法,心情上也可能会有这个问题,有什么问题?你嘴巴皮讲那么多都没有用,你天天要吃饭,吃饭就要去工作,才能有饭吃,也会有这个问题。但是佛教的问题,这里面还真是有变化。

  

  我们是欲界的人,我现在说话说得又离题了,我们是欲界的人,要吃饭;没有饭吃,这个生命不能生存。欲界天上的人,他们也要有饮食,但是他们的饮食比我们好一点;他们的饮食,用我们人间的话来说,就完全是营养,没有渣质。我们人间的人要排泄,你饮食怎么好,你要排泄,有这个问题;天上的人没有这个问题,不需要排泄,就是他们的房子,造的房子,不需要有厕所,不需要有这件事,天上的人就是和我们人间有点不同了。但是你若到了色界天,又一回事,不需要有饮食。所以,我们若是努力地学禅定,修学禅定成功了以后,你到了色界天以后,不需要有饮食这件事情,他就是常常入定,就等于有饮食了。

  

  我们人间的人,为了吃饭这件事,会衍生出来很多的问题,很多的问题。人间有各式各样的欲,色声香味触这五欲,人间有这么多的欲,得到了禅以后,这五种欲都没有了,他到了色界天以上,那寿命又长、身体也特别健康,也不老、也不病,有这种事情。所以和我们人间的这个事情、和我们人的思想不同,这是我们一般人想不到的事情,还有个不吃饭,就可以生存,在我们人来说,这件事是很稀奇。在佛法上讲,你禅定修成功了,我们人间的人修禅定成功了,但是你这个身体是欲界的身体,还是要吃饭,不吃饭也还不行。但是这个身体结束了,到了色界天,那个身体就是不需要吃饭也可以;但是他还有死亡的问题,寿命虽然长,到了时候,这个生命也要结束的,要死了,所以,这也是一个遗憾的事情。

  

  但是你若修学般若波罗蜜的时候,你的禅定是无漏禅以后,就没有死的问题,就是没有生老病死的问题,所有的问题通通都解决了。就不像人间这么苦,天上的境界虽然好,也还有死亡的问题。但是圣道若修好了以后,弃舍了我们这个臭皮囊,得到了法性身,不可思议境界!所以从佛法的道理上看,不可以说佛教是迷信的,不可以,这是人应该走的最好的一条道路,大光明路,光明的一条道路。

  

  所以,你想要出家是值得的,把社会上所有的欲都弃舍了,来出家,这件事是值得的。因为你若说是舍不得,舍不得,就是在这个境界里流转,老是这样苦,你不能解脱。如果是出了家修学佛法成功了,永久地安乐自在,你看那有多好。所以这上面说:「若不住色中,为习行般若波罗蜜;若不住受想行识中,为习行般若波罗蜜」。

  

  所以我们社会上的事情,一方面是物质上的事情,对我们有影响,再就是这一切思想、这一切的知识,求生存的这一切的知识,也有问题,也是有问题。但现在佛教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:不住色,还要不要住在受想行识中,其实也是,你也要放下,「为习行般若波罗蜜」,因为你学习了般若波罗蜜,观察这一切法都是假的,都是毕竟空的,你就能够放下一切,就成功了,就可以得圣道了。

  

  
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经耳闻持品 8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