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然禅師如果是解釋這種公案,那是另有一套。我不是禅師,我是學教,佛學院裏面學教的,我不那麼解釋,我們就是打開窗戶說亮話好了,就明明白白地說出來好了。那麼這句話怎麼解釋呢?就是大王請你到王那裏去,那裏的色聲香味觸,不是一般的老百姓的境界,那個色聲香味觸是特別得殊勝,但是不要這麼說,不要說是你到五欲的境界裏面去,這說話說得太粗了,所以就說:叁軍圍繞時如何?就是這麼多的欲的境界把你包圍了的時候,你的心怎麼樣?雪峰禅師把你看成是聖人了,現在你自己坦白,若有這種境界出現的時候,你心裏怎麼樣?就是這麼一句話:叁軍圍繞時如何?這一位鼓山禅師回答了:「他家自有通霄路」。這個通就是通達的通、交通的通,霄是雲霄的霄,通霄路。這句話若是從表面上看,叁軍圍繞,他可以跑到虛空裏去了,你包不住他的,叁軍圍不住他,他就跑到虛空裏去了,是這麼意思。
但是我看他這個話的意思,就是這個意思,就是現在這個文的意思,「不住色中」,不住受想行識中,不住眼耳鼻舌身意、不住色聲香味觸法,不住一切法,就是這個意思。就是他能夠把這一切的欲的境界,都是不可得的,那有叁軍圍繞,沒有那麼一回事,被圍繞者也不可得,他心裏面能離一切相,就是不與萬法爲伴侶的境界。他心不像我們凡夫,我們凡夫,哎呀!老虎來了,心裏害怕,毒蛇來了,心裏害怕;若看見如意的境界,這愛、貪心來了。有修行的人不是,有修行的人向道上會,色不可得、受想行識不可得,色不可得、聲香味觸法不可得,眼不可得、耳鼻舌身意不可得,一切法不可得,心不與萬法爲伴侶,這種無分別境界,他不住色生心,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,無住生心了,就是這個境界,這就是「他家自有通霄路」,是這麼意思,就是這個境界。
「他家自有通霄路」:這個「他家」,就是鼓山禅師自己,就是他自己,自有一個聖道相應的境界,叁軍圍繞圍不住他的,那有叁軍可得呢!就是這麼意思。那麼這句話解釋完了。這個孚上座又來了一句:「恁麼則離宮失殿去也」。又說了這一句話,則離宮失殿去也,他就是,你跑到虛空裏面去了,「離宮失殿去也」。他的意思就是:那你就是遠離聖道了。宮殿,是聖道的意思。就是我們拜大悲忏,「願我速會無爲舍」,就是這個意思,這個「舍」,就是宮殿。這個宮殿不是我們分別心的宮殿,是無爲的境界,「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」,這無爲的法性理,就是宮殿。「恁麼則離宮失殿去也」,你跑到虛空裏去了,你就是遠離聖道了,那怎麼可以!就是這麼和他辯論了,等于這樣意思。然後,這個鼓山禅師說:「何處不稱尊」。你看這些禅師的智慧,真是很利。何處不稱尊,說我離宮失殿,什麼地方不是大自在的境界呢!是這個意思,那有離宮失殿這回事情呢。
這是有修行人和有修行人的對話,實在都是佛法,就是佛法這種道理。當然我這樣去解釋這個公案,這些參祖師禅的人,可能要打我香板了,你胡說八道,這都是不可思議境界,怎麼可以這樣解釋。但是我不同意那種解釋,說了老半天誰懂你的話!你說了等于沒有說,那怎麼行呢?所以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,他總是教你明白,說出個佛法是要你明白,要你明明白白的。這樣子,所以經上說:「依了義,不依不了義」,明明白白地這樣用功修行,若不明白,不明白怎麼修行呢?這個事情應該想一想。所以你打我香板,我不同意喔。
所以這個地方,「若不住色中,爲習行般若波羅蜜」,你能夠于一切法不執著了,就叫做「習行般若波羅蜜」。說是你還在一切法上執著,你說你靜坐修四念處,那不算數,因爲你還是執著嘛,執著那怎麼能算是修學聖道呢?
「若不住色中,爲習行般若波羅蜜;若不受想行識中,爲習行般若波羅蜜」:這個「色」,就是眼耳鼻舌身、色聲香味觸,這都是色;「受想行識」,這純是內心裏面的思想,我們的思想和一切法接觸的時候,有受、有想、有行、有識的這些差別。這些也和色一樣,都是因緣生法,因緣生法它就是畢竟空的,畢竟空就沒有受想行識可執著了,這就是「爲習行般若波羅蜜」。這個地方應該再多講一點,但是現在是到點了,我們明天再講。
「憍屍迦!若菩薩摩诃薩行般若波羅蜜時,若不住色中,爲習行般若波羅蜜;若不住受想行識中,爲習行般若波羅蜜」。這個「不住色中」,我們昨天講過,就是不執著,不執著的意思,叫「不住」;但是,不執著,這個地應該再加以解釋。我昨天說過,我們相信佛法的人,我們閱讀經律論,讀佛教的書,我們有的時候會反省自己,我現在的這一念心在做什麼?會反省。反省這件事,應該有兩種相貌,經過反省以後,就應該明白,明白兩個相貌。那兩個相貌呢?我昨天是說過,我想現在再重複地說一遍,說我現在這個心有了貪心,有貪欲心,有憤怒,有瞋恨心,這個境界如我的意,或者不如我的意,我心裏面有這樣的反應,這是一種相貌;這一種相貌,我們都容易覺知到這件事。第二個相貌是什麼呢?就是心裏面沒有貪、也沒有瞋,這個時候的心情是和平的,這樣的和平的心理,遇見境界的時候,心裏面是和平的,也不貪、也不瞋;這個時候的內心,是怎麼一回事呢?這個時候,我們可以名之爲「執著」。其實有貪心、有瞋心的時候,也是執著;但是我們的執著心爲貪、爲瞋所遮覆,所蒙蔽,我們就不感覺到這執著的問題。沒有貪心、沒有瞋心的時候,我們有可能會誤會了,我心清淨,我的心是清淨的,我沒有煩惱,我心是清淨的;其實不是,心還是不清淨,那麼這個時候有什麼問題呢?就是有執著。
阿羅漢這個聖人,「阿羅漢」翻到中國話就是翻個無著,就是不執著。他沒有貪心的時候、沒有瞋心的時候,他的心也沒有執著。因爲什麼他沒有貪心、沒有瞋心呢?就是因爲不執著,所以他不貪、也不瞋。我們爲什麼會貪、會瞋呢?就是因爲有執著,因爲有執著才會生貪、才會生瞋。當然這個地方比較起來是微細了一點。有的執著是不一樣,雖然是執著,但是這個時候,沒有生貪心、也沒有生瞋心;有的時候也是執著,但是生了貪心、生瞋心了,在我們的情形是這樣子的。可是從佛菩薩的聖人的境界來說,我們凡夫的這種心理的作用,我們的執著是普遍的,執著是很普遍的,完全是不同的。
這個地方如果再加以解釋,也可以這樣解釋,譬如說,現在我們每天的生活費用,我們買這個米,這個米是多少錢一斤?我不知道這個米是多少錢一斤。假設,現在流通的幣值,是一塊錢一斤,忽然間漲到五塊錢一斤,這個時候會使令你心會動。譬如說,我是一個小市民,我一個月的收入是這麼多,我要去付房錢,付什麼什麼費用,但是生活費用一加起來,我的收入不夠支出了,我的心就會動,就有這個問題。但是那個大富翁呢,一斤米漲到五塊錢,他心沒有事情。這就是心的執著,你今天不執著、明天不執著,但是那個情形有變化,還是那件事,但是你心不同了,心就不一樣。
譬如說,這個境界是我所愛的,我生貪心,生愛心;但是那個境界一變,就生瞋心了。同樣是執著,它有時候會令你生貪,有時候令你生瞋,有的時候也不貪、也不瞋,是各式各樣複雜的情形。但是由輕重變化中,就可以分兩類:一個是我們能覺知到的,有貪煩惱、有瞋煩惱、有慢,高慢心、有疑惑心,有各式各樣的煩惱;有的時候,這些煩惱都不起,心裏面很平和,這個時候,實在還是有執著心在裏面的。
這個執著是怎麼講法呢?就是執著是真實的,執著它是真實的,我們凡夫就執著眼耳鼻舌身意,所接觸的色聲香味觸法,不管是什麼,都是有執著,有執著的。我們就這麼樣講呢,究竟是執著,是執著是真實,其實這裏面還是有差別,還是有差別。我們看看聖人,聖人的心情,他的心和一切法也是接觸的,也是接觸;我們昨天曾經說過一句話:「不與萬法爲伴侶」,他和一切法不接觸了,「不與萬法爲伴侶」,就是他那個無分別的心,他心能夠無分別,就是和一切法都不接觸,能有這種境界。但是聖人也是有淺、也有深,初得無生法忍的聖人,他就淺,到佛的境界是最高深、最圓滿了。所以初入聖位的聖人,他有一種情形,就是他這個無分別智現前的時候,他心能與一切法,沒有伴侶,不與萬法爲伴侶。
我們的心一直地是有伴侶的,這個心和所緣境,所緣境爲能緣的心做伴侶,這個心不能沒有伴侶;沒有伴侶的時候,心就不動了;我們的心若一動,就是有伴侶,就是有所緣境,明白一點說,都是有所緣境的。
初得無生法忍的聖人,他這個無分別智一現前的時候,也不與萬法爲伴侶;但是這是有時間性的,當然隨他自己的意思,他從這個境界出來了,又有伴侶了,他又和一切法有伴侶。這樣說呢,不與萬法爲伴侶,這無分別的境界,叫做根本智;有分別的境界的時候,叫做後得智。這後得智是有分別,根本智是無分別,就是由無分別到有分別的境界去,這初得無生法忍的聖人是這樣子。初地、二地、叁地、四地、五地、六地,都是這樣子;到這個七地、八地以上,有說七地,有說八地,這個根本智和後得智是不分開了,根本智的時候也就是後得智,無分別。初歡喜地、二離垢地、叁發光地、四焰慧地、五難勝地,有的說第五地難勝地就能這樣子,就是能這樣子。但是在這個宗喀巴大師的《入中論善顯密意疏》,他說要到佛的境界才這樣,其余的人不能,這說法不一樣。總而言之,聖人是有這種情形,一部分的聖人是根本智和後得智不能同時,一部份聖人是能同時的。這個同時的,那個境界不可思議,我們不說。我們說不同時的情形,無分別智現前的時候,有分別智就不現前了,有分別智現前的時候,無分別智就不現前了,就是有前後的差別的時候,那麼這個有…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經耳聞持品 8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