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以,這個事情,我們要讀經才知道,學習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,這一切事情都可以成辦。你自己得聖道也可以成辦,你要教化衆生得聖道也可以成辦,要學習般若波羅蜜。說我不學,還有我們出家人,在家居士不說,我們出家人還有一個問題:我也不想做大法師,我到佛學院幹什麼?這就是不對,這個見解就是有點邪知邪見了。到佛學院去學習佛法是你自己要成就聖道,你要學習的,不然你能夠得聖道嗎?你不學習佛法,你自己能夠得聖道嗎?說我以前在家居士,我學過,你學過,那也好。但是你修學聖道嗎?你是不是能學習聖道?你是不是能?恐怕還不是,恐怕不是那麼回事,你學習得不夠。學習不夠,你想得聖道,還是不能的。
阿彌陀佛!就講到這裏。
第一天開講的時候,我曾經說過,就是由于慧日講堂的住持如虛長老的慈悲,我們才能在這裏學習禅,學習這一品經的,所以我們非常地感謝!
釋提桓因白佛言:世尊!菩薩摩诃薩欲行般若波羅蜜時,雲何名住般若波羅蜜、禅那波羅蜜、毗梨耶波羅蜜、羼提波羅蜜、屍羅波羅蜜、檀那波羅蜜?
前邊的文是勸我們學習般若的法門,這以下的文是釋提桓因請問學習般若法門的方法,怎麼樣學習呢?這對我們來說倒是非常重要的。
「釋提桓因白佛言」,對佛說。「世尊!菩薩摩诃薩欲行般若波羅蜜時」,這個「菩薩摩诃薩」,我簡單地解釋一下。「菩薩」是印度話,這個梵語應該說是「菩提薩埵」。我們中國人,這個漢人歡喜略,所以「菩提薩埵」是四個音,就是略去了兩個音,存兩個音;翻譯中國話,說個白話,就是希求聖道的人。這個「菩提」,是叁乘聖人的無漏的清淨智慧,名爲「菩提」;聲聞菩提、緣覺菩提、佛菩提,都可以稱爲菩提的。就是希求成就聖道的人,就叫做「菩薩」。「摩诃薩」,說全了應該是「摩诃薩埵」,摩诃薩埵,「摩诃」翻個大,就是大菩薩。這是什麼意思呢?就是希求成就聲聞菩提的人、希求成就辟支佛菩提的人,不名爲大;希求成就無上菩提、希求成就佛道的人,稱之爲大菩薩。所以單說「菩薩」,是通于叁乘人;若說摩诃薩,那唯獨是發無上菩提心的人,才可以稱之爲「菩薩摩诃薩」,才可以這麼說。
菩薩摩诃薩有凡、有聖的不同,在這裏看這個情形,就是初開始發無上菩提心的人,他還沒有得聖道,那麼他還是凡夫,看這個情形應該是這個意思,所以釋提桓因就是爲這樣的人請問,怎麼樣學習般若法門,這樣意思。
「菩薩摩诃薩欲行般若波羅蜜時,雲何名住般若波羅蜜、禅那波羅蜜、毗梨耶波羅蜜」,這前面的文曾經說過這個「住」,說了兩個詞,一個是「住」、一個「習行」,前面曾經解釋過。前文解釋的時候,這個「住」和「習行」有深淺的不同,可是這個深淺這個問題,是由淺而深的。我們佛教徒想要得聖道,你不可能不經過淺就到了甚深的境界,你不可能跳過去因,而就得了佛果了,一定是由淺而深的。這個「習行」是淺的意思,「住」有深的意思,就是由淺而深,有這樣意思,若是沒有淺,也就沒有深了。但是這裏的問,就是先問這個「住」。
「菩薩摩诃薩欲行般若波羅蜜時」,你想要修行聖道,在前面的文已經說得很明白了,就是非要學習般若才能得聖道的。但是怎麼樣學習呢?這底下說,「雲何名住般若波羅蜜」,如果按深淺的意思解釋,就是怎麼樣才能夠安住在聖道。得無生法忍以後,他成就了聖人無分別的智慧了,由這樣的智慧安住在勝義谛,叫做「住」,就是與第一義谛相應了的這個時候叫做「住」,這個不是凡夫境界了。但是這件事,是由暖、頂、忍、世第一,由這個忍位、世第一位,再進一步,就是初歡喜地,就是入聖位了。就這樣說好了。由外凡位進入到內凡位,由內凡位進入到聖位,這個次第是這樣子。現在這裏說,「雲何名住般若波羅蜜」,就是怎麼樣由內凡位進入到聖位,安住在第一義谛呢?要怎麼樣學習,才能夠這樣成就呢?這個意思是這樣子。
「雲何名住般若波羅蜜」、雲何名住「禅那波羅蜜」、雲何名住「毗梨耶波羅蜜」、雲何名住「羼提波羅蜜、屍羅波羅蜜、檀那波羅蜜」?這個「雲何名住」貫下來。這個「住般若波羅蜜」,就是你一定要成就…,斷了煩惱見到真理,這個時候成就了無分別的智慧,就安住在勝義谛,那叫做「住般若波羅蜜」。但是住般若波羅蜜的時候,不就是單獨的智慧;單獨的智慧是不能住在勝義谛的,一定要有禅那波羅蜜,要有禅,就是要有定,幫助這個智慧安住在第一義谛的。這個禅和般若波羅蜜有相同的情形,這都是無漏的,所以「雲何名住禅那波羅蜜」。
「雲何名住毗梨耶波羅蜜」:「毗梨耶波羅蜜」,是精進,你想要成就無漏的般若波羅蜜、無漏的禅波羅蜜,你怕辛苦,這個事是不行的,一定要精進,你不要怕辛苦,你一定要能吃苦。當然有的人不需要怎麼吃苦也就成就了,像大迦葉尊者,我也曾經說過,他聽佛說法以後,八天得阿羅漢,他不需要怎麼辛苦,不需要那麼辛苦,也不需要說打般舟七九十天,不坐不臥,不用那麼辛苦。這當然就是人的栽培不同,有的人栽培聖道的善根,栽培得特別殊勝,力量栽培得很大,他再小小有一點因緣的時候,他善根一動,就成就了,是這樣意思。但是大多數人不是的,大多數人,打般舟七,一個九十天還不行,恐怕還不知道多少個九十天,所以一定是要精進才可以。
「羼提波羅蜜」,就是忍辱,忍。這個忍辱,當然我們說有人罵我,我要忍;有人贊歎我,你也要忍。其實這個忍,固然也是忍;還有一種忍,你用功修行的時候很辛苦,你也要忍,你也要忍的,這是很明白的事情。你若是自己用功,你也應該感覺到修行也不是容易的事情,也辛苦,你要在大衆裏參加禅七,你也會知道,修行很苦,大家坐一支香,一個鍾頭,其實不算多,應該一支香坐兩個鍾頭、坐叁個鍾頭、坐四個鍾頭,一天就坐叁支香,坐十二個鍾頭。我們這個腿子不是那麼好的人,感覺這不得了,太苦了。其實就是你的腿子不感覺痛,你連續地坐十二個鍾頭,你還是辛苦的。這個也不止于此,還有很多的問題都是辛苦。說是我打般舟七辛苦,打禅七辛苦,打一個禅七,我就感覺辛苦,其實一個禅七不算辛苦,打七個七,那是更辛苦;其實這個還…,說我不打禅七,我在佛學院學習經教,其實也很辛苦,也不是容易事。總而言之,你在佛法裏面有聞思修的這樣學習,都是辛苦的事。辛苦,你都要忍,你一定要忍。所以這個「羼提波羅蜜」也是需要的。說是我度化衆生的時候,衆生剛強難度,你要忍;你自己修行也要忍,不然這個事情不成功。
「屍羅波羅蜜」,說我能夠成就無漏的般若波羅蜜、無漏的禅波羅蜜,你一定還要有無漏的戒波羅蜜,沒有戒還是不可以的。
「檀那波羅蜜」,是布施。這個布施在自己來說,就是放下的意思,就是把這個世間上的色聲香味觸,你都要放下,你才能夠修學聖道的。說世間的五欲,我不要放下,我要求榮華富貴,那麼我一下子就得成佛了,即生成佛,即時就開悟了,沒有這回事情的。所以非要放下,這個布施波羅蜜就是把世間的欲都要放下,然後要持戒、要忍辱、要精進、要修禅定,又要學習般若,一念相應慧,得到無漏的智慧了,所有的波羅蜜都是無漏的了,那就得無生法忍了。但是這件事怎麼樣才能成就呢?「雲何名住般若波羅蜜,雲何名住乃至到檀那波羅蜜呢?」這樣問。
雲何住內空、外空乃至無法有法空?雲何住四禅、四無量心、四無色定、五神通?雲何住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?雲何住佛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?世尊!菩薩摩诃薩雲何習行般若波羅蜜乃至檀那波羅蜜,內空乃至十八不共法?
「雲何住內空、外空,乃至無法有法空?」我們若讀《大般若經》的時候,這倒是很容易明白的事情,你修這個布施波羅蜜的時候,要與空相應;若持戒波羅蜜的時候,也要內空、外空,乃至無法有法空相應的,乃至般若波羅蜜也是要與內空、外空,乃至無法有法空相應的,他們不可以分離的,都是互相相應的。但是我們沒有達到那個程度的時候,還不是太明白,所以釋提桓因代我們請問,我們怎麼樣修布施波羅蜜,乃至般若波羅蜜的時候,安住在內空、外空乃至無法有法空呢?這樣子問。
「雲何住四禅、四無量心、四無色定」,這個前面六波羅蜜裏面,我們頭幾天講過,就是那個禅波羅蜜,禅波羅蜜裏面都是什麼呢?就是四禅、四無量心、四無色定,就是這個。我們在前文曾經說過,開始修行的時候,是有漏禅;成就了有漏的禅,在禅裏面修四念處,有漏的禅就變成無漏禅了,是這樣子。但是有的人也有差別,譬如說,這個人他沒有得禅,他得了未到地定,他在未到地定裏面修四念處,就得無生法忍了;但是他沒有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,他沒有。但是他想要有,他就修行,就在得無生法忍這個無漏的智慧,覓心了不可得這個地方寂靜住,像天臺智者大師說的體真止就是了。這個時候,他就能得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,乃至到四無色定,他就能成就,一成就就是無漏的,那又不同了。所以,人的善根不同,修行的次第也就不同,所成就的功德也不同,但是這些功德,你決定都要成就。
「四無量心」,是慈悲喜舍,這是在禅定裏面修慈悲喜舍的這種止觀。凡夫也可以這樣修、聖人也是這樣修。「四無色定」,就是無色界的空無邊處定、識無邊處定、無所有處定、非想非非想處定。五種神通,就是去掉了漏盡通,「五神通」。這前面都有個「雲何住」,這句話都貫下來,「雲何住四禅?雲何住四無量心?雲何住四無色定?雲何住五神通?」這樣子。
「雲何住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?雲何住佛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?」這個六波羅蜜也完全屬于自己用功修…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經耳聞持品 7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