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經耳聞持品 7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行的法門,也可以解釋爲完全是利益度化衆生的,也可以這麼解釋。這個叁十七道品,四念處乃至八正道分這叁十七道品,那是自己用功修行的方法;當然也可以教導其他的人修叁十七道品,那麼也就是利益衆生的法門了。我們前文曾經說了多少意思的。

  

  「雲何住佛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?」這是約佛果說的。前面是約因,前面都是因,由因而得果,得無上菩提,是約這個意思說的。

  

  「世尊!菩薩摩诃薩雲何習行般若波羅蜜乃至檀那波羅蜜,內空乃至十八不共法?」前面說「雲何住」,這底下說「雲何習行」,就是我剛才說過的:怎麼樣由外凡進步到內凡呢?這就是「習行」,「習行般若波羅蜜」。前面「雲何住」,就是怎麼樣由內凡進步到見道,得到聖位,就是這樣有點差別。但是修行這件事,有的時候也還是要合起來的,這個「住」和「習行」還是要合起來,等一會兒我們再說。

  

  所以這個「雲何習行般若波羅蜜乃至檀那波羅蜜,雲何習行內空乃至十八不共法?」和前文是一樣,但這個地方略說了。這是釋提桓因向佛請問怎麼樣學習般若法門。

  

  佛語釋提桓因言:善哉善哉!憍屍迦!汝能樂問是事,皆是佛神力。憍屍迦!若菩薩摩诃薩行般若波羅蜜時,若不住色中,爲習行般若波羅蜜;若不住受想行識中,爲習行般若波羅蜜。

  

  這以下是佛回答,回答分叁科,第一科是「答問」,先正式地回答。佛就語釋提桓因說了,「善哉善哉!」是贊歎他,你這個問題問得太好了,對于法會的大衆和將來的一切佛教徒,都有很大的利益,所以就說:「善哉善哉!」

  

  「憍屍迦!」這底下佛又招呼釋提桓因的名字。「憍屍迦!汝能樂問是事,皆是佛神力」,說是你能夠歡喜地請問這件事,這是佛的神力的加持,你才能夠提出這個問題請問的。這件事,釋提桓因自己不知道,佛的神力加持他,他自己還是不知道,所以佛把它說出來。這個神力,佛的不可思議的力量加持他,他才能提出這個問題的。

  

  不要說釋提桓因,說我們自己;譬如我們在打禅七,你修四念處,修四念處的時候,觀身不淨、觀受是苦、觀心無常、觀法無我,又修止、又修觀,你感覺到有困難。我在經本上:「是覓心了不可得」,「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」,有注解嘛,怎麼講?怎麼叫做「不可得」?怎麼叫「過去、未來不可得?」說得很明白,你也可以爲人講,但是你若坐在那裏作如是觀,就觀不上來;你觀不上來的時候,你不要放棄,你繼續這樣觀,一下子就觀上來了,那是怎麼回事?就是你過去世的善知識,就是已經得聖道的善知識,或者就是佛菩薩推你一把,他那個慈悲的不可思議的力量加持你一下,你就過去了。就像是走上坡路,人年紀大了,走上坡路很辛苦,後面有人推著,他就容易一點。我們初開始學習佛法的時候,這個智慧不夠,你學習的時候,你也很難一下子就能明白,不是容易;你用功修止觀的時候,亦複如是。講好像不是太難,但是你要作如是觀,就不容易;可是你若真有誠意這樣做,佛菩薩就會幫助你一下,但是你自己還不是太明白,不太知道的。

  

  所以「皆是佛神力」,釋提桓因在大衆之中,能提出這個問題,這是佛的神力加持的關系。

  

  這樣說呢,這底下表示釋提桓因他提出這個問題,這是佛的意思,佛的意思要這樣請問的,有這樣的味道,可見這件事非常得重要。

  

  「憍屍迦!若菩薩摩诃薩行般若波羅蜜時,若不住色中,爲習行般若波羅蜜」,這底下先回答這「習行般若波羅蜜」,因爲「習行般若波羅蜜」,我剛才說是淺一點,這個「住」是深一點。但是他講的時候,有的時候這個次第,又不是完全一定是先說淺的、先說深的,不是這樣子,變化性還是很大的。

  

  這底下就回答,「若菩薩摩诃薩行般若波羅蜜」的時候,「若不住色中」,這個「不住」在這裏說是什麼意思?就是不執著的意思,你不執著這個色。我們現在是凡夫,我們想要得聖道,要把我們凡夫的這個錯誤的地方,把它消除出去,把它消滅了它。我們的錯誤在那裏呢?我們不對的地方在什麼地方?當然我們很明顯地知道我們有錯誤的地方,我的貪心來了、我的瞋心來了,這是不對的,我知道我不對。但是這個雖然是錯誤,但是這還不是錯誤的根本。錯誤的根本是執著,就是在貪和瞋之前那個時候,就是我們不貪、不瞋的時候,我們感覺我們都是對的,我們的是心清淨的,其實不是;不貪、不瞋的時候,我們心裏也有執著,有這個執著的這種錯誤。我們有這個執著,我們就是凡夫;沒有這個執著,就是無著,就是聖人了。要除掉這個執著。

  

  那麼,修行的方法,佛菩薩告訴我們修行的方法,就是直接地對治這個執著,你把執著去掉了,就是聖人了!如果我們修行的方法,不能有這樣的作用,不能破除你的執著,不能說你白辛苦,不要說你白辛苦了,說白辛苦,也可能說得過頭一點,但是不是太合適。不得以呢,佛菩薩也會開個方便,我現在我又有口過了,就是念阿彌陀佛了。你現在不能修四念處,不能修四念處,但是也要了生死,也要轉凡成聖,那怎麼辦呢?你念阿彌陀佛,到阿彌陀佛國去,阿彌陀佛爲你講這四念處,就告訴你:「若不住色中,爲習行般若波羅蜜;若不住受想行識中,爲習行般若波羅蜜」,還是爲你講般若法門;那個時候,你就能夠修四念處了,就是得無生法忍了。所以我們學習持佛名號的這個淨土法門的人,都是在發願,願生阿彌陀佛國,到阿彌陀佛國的時候,見佛聞法,悟無生忍,再回入娑婆度有情,就是這樣子,就是這麼意思。

  

  但是現在我們學習這般若法門,不是這個意思,是現在得無生法忍,不是到阿彌陀佛國去,是在這裏,你在這裏你用這個方法,就可以得無生法忍,是這樣意思。但是得了無生法忍,隨你意,你願意到阿彌陀佛國去也可以,也好。到阿彌陀佛國去也很好;你不願意去,你繼續在這裏也可以,因爲你已經是聖人了,你有無生法忍的這種大智慧境界,娑婆世界的這些苦惱的境界,不能動搖你,所以你在這兒也可以,你到阿彌陀佛國也好。但是,我在想,初得無生法忍的人是願意到佛世界去的。因爲什麼他願意去?他感覺到不足的地方太多了。我們若是學習佛法,哎呀!我能講《金剛經》,我就要爲人師,我就要爲人講經;但是得無生法忍的人,他不這樣想,他感覺我爲人說法,我很多應該具足的這種功德都不具足,因爲什麼呢?佛菩薩說法都是要觀察這個衆生的根性,過去世栽培過什麼樣的善根、造過什麼罪,這個善根怎麼樣才能增長?這個罪怎麼樣才能消除?都是看得清清楚楚的,然後再爲他說法的。初得無生法忍的,辦不到這件事;你就是你的臭皮囊裏面有清淨的無漏的智慧,戒定慧有一點而已,其他的力量都不夠,都不夠啊。所以初得無生法忍的人,還是願意到佛世界去,聽佛說法,加強他的道力,得到種種的神通了,最好是到八地菩薩才能度化衆生,他才能自在地度化衆生;初得無生法忍的人都還辦不到。所以得無生法忍的人還願意生佛世界,何況我們沒有得無生法忍的人?更應該到佛世界去嘛!

  

  所以這裏面說:「若菩薩摩诃薩行般若波羅蜜時,若不住色中」,就是對于這個色,你不愛著。這個住色中,就是我們凡夫這個心,就是在色裏面跑來跑去的,在色受想行識裏面跑。這個色,我還不滿意,再要個更好的,就是很多的不是貪、就是瞋,就是在貪瞋裏面活動,都是在色裏邊,也是在受想行識裏邊,在眼耳鼻舌身意裏邊,色聲香味觸法裏面活動,都是這樣子。

  

  現在說「不住色中」,你現在改變了,改變了你的思想、改變了你的行爲,我現在不執著這一切色了,這色聲香味觸法我不執著了,「爲習行般若波羅蜜」。這個「習行般若波羅蜜」,我們頭幾天講過,就是數數的,這個「習」,在這裏講就是數數地作如是觀;般若波羅蜜就是智慧,就是用這個智慧觀這個色是畢竟空寂的,觀察色是空的,你靜坐坐在這裏的時候,當然這是利根人。我們通常說觀身不淨、觀受是苦,是鈍根人要這樣修,不是說是小乘佛法這樣修,大乘不這樣修,不是這個意思。是我們根性鈍,欲心很重,你不修不淨觀,這個欲打你閑岔,就是叫你不能修這個般若波羅蜜法門,不能;非要把這欲破了,就得要觀身不淨、觀受是苦,等到把這個欲破了的時候,欲不來幹擾你了,這時候你再觀色受想行識是畢竟空,就成功了,是這樣意思。

  

  但是現在是利根人,就不提不淨觀,不提了,就直接說觀色是畢竟空寂的;但是觀還不是一次的,數數地要觀。你靜坐的時候,先要修奢摩他寂靜住,這寂靜住這個所緣境,當然也可以以出入息、以息爲所緣境也可以,或者以臍輪爲所緣境也是可以,或者是觀一個圓的光明作所緣境,也是可以,這所緣境各式各樣的。你安住在所緣境上,叫它明靜而住,不要有雜念,不要有妄想,要修,要用這個方法,把這個心把它控製住,叫它不要動。當然這不是一下子成功的,要逐漸地、逐漸地這樣學。然後你住了叁十分鍾,明靜而住叁十分鍾,或者六十分鍾,或者一百二十分鍾都可以;然後就修觀,觀這個色,這個色就是自己的身體,自己的眼耳鼻舌身都是地水火風組成的,觀察這個身體是因緣所有的,是畢竟空的。「習行」,就是數數地作如是觀。這個「行」是什麼?是心,是你的心,你這個心一直地這樣子做,這叫做「行」,數數地這樣子行。心在動,行者動也,就是向前進,這個心作如是觀的時候,就是向前進,「行般若波羅蜜」。

  

  「若不住色中,爲習行般若波羅蜜」,這句話有個什麼意思?就是你常常作如是觀的時候,你就對于這個色再不執著了,不執著這個色是可愛的、也不執著這個色是可憎惡的,不對它有愛憎的分別。你若修禅定,不學習般若波羅蜜,只是修禅定,也能有這種境界,就是不愛也不憎。但是,現在這裏說習行般若波羅蜜,和由修定對于色不愛不憎不同。修禅定的人,他是得到了更殊勝的境界,就對于那個不殊勝的不要了,是那麼回事。他得了禅定的時候,得了初禅了,他有色界天上的境界,對于我們欲界的色聲香味觸,不歡喜,就是厭惡、憎惡,所以就是不執著了,不愛著了。但是現在習行般若波羅蜜,他也是不愛著,但是和那個不愛著可是不同。「習行般若波羅蜜」是觀察色不可得,欲界的色不可得,色界的色也是不可得,所有的色都是畢竟空寂的,這裏面是智慧境界,那要比禅定的境界高,高得多,不一樣的。因爲你習行般若波羅蜜,你常常這麼習,你對于這個色就不執著了。但是,現在說你若不執著色,那就是你習行般若波羅蜜,話是這樣說,就是按你的成績來說。說我現在常常作如是觀,我修四念處,那不保證你就是不執著色,不能說你就是不愛色了,不能那麼說。你習歸習,你說你習,那個事還不一定。但是你真實由般若波羅蜜的智慧,對于一切色都不執著了,那就知道你是習行般若波羅蜜了,這裏面有這樣意思的。

  

  我頭幾天,我答應講個禅的故事,結果昨天我沒講,我現在講這個禅的故事。

  

  有一位叫做雪峰禅師,福建有雪峰,雪峰禅師。我看那個禅師的錄語上,這個雪峰禅師是不得了的人,他座下有叁千人跟他學禅,是不得了的人,真是個大禅師。這一天有個鼓山禅師,鼓山禅師;在福州城裏面有一個王,這個王,那個文上面沒有詳細說,應該是與國王有親密關系的人,封之爲王,就是皇帝他的哥哥弟弟,或者是他的什麼人,封之爲王,住在福州,這個人和鼓山禅師也有親厚關系,這個王就請鼓山禅師到城裏面去。那麼臨走的時候,這個雪峰禅師就送他到山門,那麼大家道別,雪峰禅師就回來了。回來了就對大衆說:「一支聖箭射入九重城中去也」。「一支聖箭」,聖人的聖,拉弓射箭的箭;一支聖箭射入九重城中去也,「九重」,一、二、叁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八、九,九重,就是那個重,九重城中去了。

  

  可是這個時候在大衆裏邊有一個叫做孚上座,這個上座不同意。你稱之爲聖箭,這個「聖箭」這個話的意思,雪峰禅師這個意思,認爲鼓山禅師這個人已經是入了聖位了,不是平常人了,大修行人,認爲是聖人了;這位孚上座他不同意,不同意他是聖箭,不同意他是聖人。那麼這時候,這個雪峰禅師說:那你就去堪驗他一下,去堪驗他。那麼這個時候,這個孚上座就是很快地就撚上去了。撚上去了,就對他說一句話:「叁軍圍繞時如何?」叁軍圍繞時如何?一、二、叁的叁,軍隊的軍,叁軍。那個時候可能是唐朝的末年,那個時候是沒有海陸空,我看「叁軍」就是叁個軍,我們現在軍隊的製度,大概多少萬人算是一個軍,叁個軍我們姑且說就是十萬人吧,十萬這麼多的軍隊把你圍住了的時候,你怎麼樣?是這麼一句話。這一句話什麼意思呢?

  

  
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經耳聞持品 7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