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經耳聞持品 6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的煩惱還在,怎麼能說得阿羅漢果呢?這個地方有這麼一個問題。是什麼呢?就是他在生死裏面,一番生死、一番生死地這樣子生活,他的無我、無我所的無漏的智慧力量非常大,所以到第七番生死的時候,決定是得阿羅漢果了,就把色界、無色界的煩惱也斷了,他就得阿羅漢果了,他不去到色界天、也不到無色界天去了,就得阿羅漢果了。斯陀含果翻個一往來,就是一往天上、一來人間,他就得阿羅漢果。

  

  「阿那含果」,是不來欲界了,就是到色界天、無色界天去了。

  

  「阿羅漢果」,翻個無生,他這一生過去了,就入無余涅槃了,不會再在生死的世界流轉了,沒有這種事情了。

  

  這個須陀洹果、斯陀含果、阿那含果、阿羅漢果,這四種聖人,當然是學習《阿含經》,去修觀身不淨、觀受是苦、觀心無常、觀法無我,修這四念處,可以得初果、二果、叁果、四果;但是現在《般若經》經上說:你若想得到須陀洹果、得阿羅漢果,「當習行般若波羅蜜」,你可以學習般若波羅蜜,也一樣可以得初果、二果、叁果、四果的,它就是這樣子嘛,就是觀察色受想行識我不可得,色受想行識都是畢竟空寂的,這樣子就得初果、得二果、得叁果、得四果了,就是這樣子。

  

  你要明白諸法是無我、一切法畢竟空這個道理,我們若努力地去讀《大智度論》,應該也把這件事能做好,就知道諸法是無我的、是畢竟空的,無我和畢竟空的道理,應該是很明了,應該是能的。假設你若沒有辦到的話,你就去學一學《中觀論》,《百論》、《十二門論》,也可以學一學。你最後畢業了的話,就是你通達了諸法是無我的,是畢竟空的,從文字上是明白這件事了,是肯定地明白了無我和畢竟空的道理;明白了以後,你就,當然應該是叁皈五戒,受戒,或者受出家戒,你就專心地修戒定慧、修奢摩他、毗缽舍那,世間上的事情萬緣放下,你發出離心,這個事情我認爲不難,不是難事,是容易的事情。

  

  昨天有人問,說是你感冒了,你和我說話,打噴嚏,你這病菌傳染我了,那怎麼樣觀自性空呢?這是一樣的,病菌也是自性空,我受了傳染也是畢竟空,不受傳染也是畢竟空,傳染者也是畢竟空,這個理論是無差別的,是無障礙的。

  

  這個問題是什麼呢?這個地方是那樣,我們不要說大話,說大話沒有用,就得要從事實上來學習這件事,事實上怎麼回事情呢?我們承認我是凡夫,我有貪心、有瞋心、有愚癡心,有各式各樣的煩惱,這個十足的是個凡夫,不是聖人,我也有我見、我所見,都具足的,那麼他怎麼能修行呢?有這個煩惱怎麼能修行呢?能修行!雖然有煩惱,煩惱並不是時時地活動,不是時時地活動,多數還是不活動的,多數不活動這件事來說呢?當然我說這話,可能我有偏見,最好還是出家好!因爲出家這個境界,你眼睛看見的都是出家人,我看見這也是出家人,這也是出家人;我看見這佛像,這都是經書;那麼我看見這個境界,我心裏面就想這個,引發你的貪瞋癡的境界少。如果你不出家,你看那些境界,看這個是男的、這個是女的,這是好的汽車、這是大樓、這是小茅蓬,你就生分別心;生分別心的時候,不是引你貪心、就引你瞋心,你修行就困難。除非你也是遠離城市,到寂靜處,阿練若處,到阿練若處,看見小鳥飛過去,那個地方有枝樹、有青草,這種清淡的境界,那你修行也方便。總而言之,我們不要說大話,不要說:我在塵不染塵,不要說這種話。離欲清淨,不是在欲裏面清淨。在欲裏面清淨,那不是平常人。我們平常的人,就是心隨境轉的,你要離開那種染汙的境界,你才容易清淨。

  

  所以,從這個道理上說,就是你要選擇一個少煩惱的境界,你在這個境界裏面生活,你心常是平靜的,你就容易修這個四念處,容易「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」。那我認爲和佛在世一樣,也容易得聖道的!你得了初果,你再用功也就容易得二果、得叁果、得四果,都可能的。若是你發無上菩提心,你就是得無生法忍了,得了無生法忍的時候,那個時候,你想做什麼事情都可以。

  

  我給你說一件事,就是佛滅度以後,迦葉尊者發動要結集佛說的法,結集的時候,有五百阿羅漢,第一次結集五百阿羅漢,結集的時候,就請阿難尊者升座,結集修多羅,他就是背,把佛說的這個經,「如是我聞,一時佛在」什麼地方,這一部經背下來,大家都在聽,這麼多的阿羅漢來聽,你說的對不對,你背的對不對,背一個小經、一個小經,就這麼背。這地方有什麼問題?我認爲那麼多的阿羅漢都是能背的,佛說的經他都能背。所以阿難尊者背的時候,這些阿羅漢聽得清清楚楚的,你背錯了、你背的是對了,能夠簡別,有這個鑒別的能力。說這些人都能背,這是什麼意思?這個聖人和凡夫不同,我們凡夫散散亂亂的,凡夫有的時候也有人記憶力特別好的,但是不是決定靠得住的;聖人他心不亂,心不顛倒,心也不亂,他想要背什麼都很容易,不難。我們凡夫要學什麼都很難,有的人才華高的,也可能容易,但是若是中中的人,都是要特別用功才可以。若是得無生法忍以後,你學什麼都容易,你想得定也不難。得了初果的聖人,他心裏面這個正念一提起來,心裏面就是聖人清淨的境界,他想要得定很容易,不是難事。我們凡夫,你想坐在那裏,不要掉舉、不要昏沈,他偏要掉舉、偏要昏沈,無可奈何,不行的,很多的問題有困難。但是聖人,他已經得初果了,他正念一提起來,心裏面就能離一切相,不與萬法爲伴侶,聖人就是能這樣子,他心清淨、心寂靜,他學什麼都容易,都是容易的。當然人的計劃不一樣,我想要在凡夫的時候,我就要得陀羅尼,那也可以,也是好。

  

  這裏面「若善男子、善女人欲得須陀洹果、斯陀含果、阿那含果、阿羅漢果,當習行般若波羅蜜」,觀一切法自性空,無我、無我所,由空門入道,比《阿含經》由無常門入道,來得利一點,來得快一點;由無常門入道,但是你如果不修無常觀,你也不感覺到由無常入道,怎麼入道?還是模模糊糊的,也不知怎麼回事情。

  

  譬如說,一個人他靜坐,常常靜坐,常常靜坐,這個靜坐,心一定是要…最好是離欲,離欲的人靜坐比較容易,有欲的人靜坐難一點,靜坐是難一點,但是少欲還是可以的。你常常靜坐,常常靜坐,會有什麼事情呢?就是忽然間,這個身體沒有了,不感覺到有這個身體的存在。我們說:「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」,「五蘊皆空」這是一句話,怎麼叫做「五蘊皆空」;色蘊空了,受想行識蘊空了,這是一句話,怎麼空了?我不知道,沒有這種感覺,我沒吃過糖,糖是甜的,甜是什麼不知道;你若吃到了,哦!是這樣子!現在你靜坐的時候,今天靜坐,明天靜坐,忽然間感覺身體空了,哦!空是這樣子,這時候你直接體驗到,這個身體沒有了是這樣子。這樣子,你再去修「照見五蘊皆空」,觀察這個身體自性空、畢竟空,你就容易契會這件事,容易體會,但是不一樣;你靜坐的時候,你並沒有觀照見五蘊皆空,你沒有修空觀,但是感覺到身體沒有了,但是別人看見你身體還在,並不是沒有。所以那個空是感覺,是一個感覺,不是聖人;照見五蘊皆空那個空若成功了,是聖人,是兩回事情,是不同的。但是我若不說,你知道嗎?你會知道這個事?

  

  但是它有幫助,你若靜坐的時候,感覺身體沒有了,然後再說「照見五蘊皆空」,受想行識空你還是不知道,但是色蘊空了,我是感覺到身體沒有了,它就相通。這兩個空不一樣,但是可以通,可以通過去。你再觀這個色蘊,觀這個臭皮囊是因緣有的,是自性空,你就容易契會。所以你常常靜坐,幫助你修毗缽舍那觀;你靜坐的止,幫助你修毗缽舍那的觀,毗缽舍那進步了,也幫助你的奢摩他的止的。所以得初果不是難事!不是難的事情,不是很難的。

  

  佛在世的時候很容易得聖道,現在不容易,現在也是一樣是容易,那爲什麼不看見?你沒有修嘛!你修四念處了嗎?你有沒有這樣修,你沒有修啊。我們都是佛教徒,我們不必隱藏,我出家了,你出家了以叫你幹什麼?你天天幹什麼?這個祖師規矩,早晨起來要念《楞嚴咒》,我這話,你們不要誤會,念了咒,念這個、念那個,你出家幾十年了,你得道沒有?因爲你老是…就是這樣子,這個修行也是好,做早晚功課好過沒有做早晚功課,是好;但是他不得道。但是若是忽然間,有個出家人,他是靜坐,他沒有上早晚殿,哦!你怎麼可以這樣子,這不得了。

  

  其實這事情,這問題就是在這裏,我們沒有做這件事,所以你沒得道,你沒有得初果;你若能修這四念處,我認爲一樣,和佛在世的時候一樣,可以得聖道,也是可以得的。得了聖道就是寶了,這個出家人就是僧寶;如果這個在家居士他得聖道,也是僧寶。因爲什麼?因爲他有漏的臭皮囊裏面這個色受想行識裏面有聖道了,所以稱之爲寶!如果說我有很多的…,我們不要說得太明白,有很多的名堂,那個卡片上印得滿滿的,但是你的色受想行識裏面沒有聖道,還有什麼好說呢!

  

  所以這個事情,修四念處是很重要,是很重要的。修了四念處,你當時就清淨,你心就清淨,不要說是得了初果以後。你沒得初果,你心裏面修不淨觀、修觀受是苦的苦觀、無常觀、無我觀,你當時心裏面就清淨,你想一想這個道理。所以這上面說:「當習行般若波羅蜜」。我剛才說了,你好好努力一下,不要怕辛苦,學一學《大智度論》、學一學這個《中觀論》,把這個畢竟空、無我的道理,要認真地把它認識了。不是說我看一看,我能記得住,可以給你講就好了,不是。你自己要修止觀的時候,你自己認爲真是畢竟空了、真實是無我了,這樣子修止觀才有力量,它才有力量的,所以「當習行般若波羅蜜」。

  

  如果我們對于《中觀論》、《百論》、《十二門論》、《大智度論》我們沒有讀,沒有學過,我們直接去讀《阿含經》,你直接讀《阿含經》,你能讀得懂嗎?我看也未必。色無我、無我所,受想行識無我、無我所,它就是這麼講,你能看得懂嗎?未必能看得懂。但是你若學了這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、你學了《大智度論》、學了《中觀論》以後,你再讀《阿含經》,那就是有法喜,有法味,你又有歡喜心,頭不會痛的。雖然是重複,那個歡喜心會更強,你不怕重複,你不怕重複的。你若是沒有懂這個,就沒有意味了,老是無我、無我所,沒有意思,就丟在那裏,我不讀了,讀不下去了。所以,我感覺到我們漢文佛教裏面,有很多很多的寶,很多很多的寶,裏面非常得豐富,就是等待你努力去掘寶,去拿寶,只要你有手,就可以拿到,你要有信心,你好好有點耐心煩,這件事是可以成就的,可以成辦的。

  

  我再說一件事,當然我是小孩子出家,但是我現在也多少明白一點,你看社會上那個人,當然各位可能也是社會上的人,你看那個人在公司裏面做事,很辛苦,他很辛苦,很多的煩惱,但是他繼續努力去做;看那個人,譬如說現在政府做官,要競選的時候,那也很辛苦,我感覺,但是他繼續努力地做,繼續努力。我想我們學習佛法,像社會上那個人用的那個力量,你能用到百分之五十就成功了!你不用用那麼多的勁頭,就成功了,就能成功。但是佛法成功,和社會上成功可不同,佛法成功以後,心情自在安樂;社會上的事情你成功了,還是苦惱人,你繼續的是苦惱,並不快樂啊,並不是快樂啊。所以佛法裏面好好用功修行、學習,成就了是真實成就了,心裏面自在安樂,完全不同了,是聖人了,看這凡夫的境界,才知道凡夫是這樣的,是這麼回事。

  

  「欲得辟支佛道,當習行般若波羅蜜」,辟支佛和阿羅漢不同,辟支佛,我昨天說了,就是他栽培的善根多,他見的佛也多,聽法也多,修四念處的功德,修的時間也多,所以他的善根特別得深厚,所以在沒有佛、沒有佛法的時代,他自己遇見一些無常的境界,他就能得聖道,一觸動,他以前栽培的善根,就發動了,一發動,他就容易得聖道,他一修行就得聖道了,這是強過阿羅漢的地方。「當習行般若波羅蜜」。

  

  「欲教衆生令得須陀洹果、斯陀含果、阿那含果、阿羅漢果、辟支佛道,當習行般若波羅蜜」,前面說你自己,現在說你要教衆生,令得初果、二果、叁果、四果。「欲教衆生得辟支佛道」,你也應該學習般若波羅蜜。

  

  「若善男子善女人欲教衆生令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」,你也是要學習般若波羅蜜,叁乘聖道,完全是由學習般若波羅蜜得成就的。「若欲總攝比丘僧,當習行般若波羅蜜」,這個「總攝」,實在也就是教化的意思,就是統理大衆,統理大衆,當習行般若波羅蜜。

  

  這個地方是什麼呢?所以現在我們這裏四衆弟子都有,說是我選你做住持,你有什麼理由選他做住持?我問你,你有什麼理由選他做住持?這一個寺院的住持,他負兩個責任:一個是他要教化這個寺廟的大衆僧修學聖道,他要有這個能力,要有這個能力,他能教這個人,教他怎麼樣修四念處、修叁十七道品,怎麼樣學習這無漏的戒定慧,他要有這個能力,這個人,他要負這個責任。第二,要負責這個經濟,你修學聖道還要有飯吃,也要有飯吃,這個衣食住的問題要能解決,你要負責這兩個問題。如果說是你只能負責衣食住,不能修學聖道,那和在家人有什麼不同呢?在家人生活也是有衣食住,他也有這個能力,那出家和沒有出家有什麼不同?所以你若是這個寺院選住持的時候,你爲什麼投他的票?他和我有感情,我投他一票。

  

  佛法的興衰,今天的佛教,就是收徒弟的這個人要負責,一個是寺院的住持要負責,這兩個人要負責。因爲這個寺院裏面的這個負責人,能這樣教導這個人修學聖道,你收徒弟的這個人,你有責任教導你的徒弟要修學聖道,那麼你的徒弟也好,在寺院裏面住的,大家都修學聖道,那不是能得聖道了!佛法就興盛了!

  

  你表面上看那個出家人那樣子,但是他是聖人,這就是佛法興盛了。說是出家人也很多,但是沒有一個是聖人,那佛法是興盛嗎?我們說是做法會,佛教徒的集會很多,是的,也好,也是好。但是老也沒有聖人,我感覺這個成績還不到六十分,我看十分都不夠,我感覺,十分都不夠。

  

  
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經耳聞持品 6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