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那樣子,那這樣的在佛法裏的栽培,你就是…,善根的「根」這個字,你不具足,沒有力量,一點沒有力量。所以這樣子學習佛法,來生有可能遇見佛法的時候沒有信心;假設你福報大了的時候,你的煩惱重了,有可能毀謗佛教都有可能的;有可能會毀滅佛教都有可能的,你權力大了,福報大的人,多數可能會有權力,有了權力的時候,爲所欲爲,有可能會毀滅佛教的,都有可能。
所以說「不久行」,實在這個「久」字是怎麼講?就是不能深入地學習佛法,不能認真地學習佛法。不能認真地學習佛法,來生再遇見佛教的時候,這個人「不信解是般若波羅蜜,有何可怪?」沒有什麼可怪的,是這樣子啊。
大德舍利弗!我禮般若波羅蜜。禮般若波羅蜜是禮一切智。
這底下是第二科,「尊敬般若以成身子之信」。
釋提桓因這個人,他的確是有善根,他是叁十叁天的主,所以稱之爲天主,稱之爲就是天王,他已經得到須陀洹果,在小乘佛法來說,是須陀洹果;在大乘佛法來說,就是得無生法忍了。得無生法忍者,就是見到第一義谛了。所以他聽佛說深般若波羅蜜,生歡喜心;聽舍利弗尊者贊歎般若波羅蜜也生歡喜心,所以說:「我禮般若波羅蜜」,他要對般若波羅蜜禮敬,要恭敬、尊重般若波羅蜜。「禮般若波羅蜜是禮一切智」,就是禮敬佛的一切智了。
般若波羅蜜是因,一切智是果;這個果就是佛,佛在菩薩的時候,學習般若波羅蜜圓滿了,就成就了佛的一切智。若沒有因,就沒有果了,所以因即是果;所以我禮般若波羅蜜,就是禮敬佛的一切智。這是表示贊歎般若波羅蜜的深妙,甚深微妙的境界。
佛告釋提桓因言:如是如是!憍屍迦!禮般若波羅蜜是禮一切智。何以故?憍屍迦!諸佛一切智,皆從般若波羅蜜生;一切智即是般若波羅蜜。
「佛告釋提桓因言:如是如是!」前面那一大科是「歎人」,大意是贊歎學習般若波羅蜜法門的人。這裏是「勸修」,這底下這一大科,勸我們發心修學般若波羅蜜法門,你要學習這個法門,是這個意思。這個勸修裏面又分兩科,第一科「述成天主之歎」,就是佛認可釋提桓因的贊歎。「佛告釋提桓因言:如是如是!」你說:禮敬般若波羅蜜,就是禮一切智。是的!是的!你說對了。是這個意思。「憍屍迦!禮般若波羅蜜是禮一切智」,是的,這是認可他。
底下說出一個理由來。「何以故?憍屍迦!諸佛一切智,皆從般若波羅蜜生;一切智即是般若波羅蜜」。「何以故?」什麼原因禮般若波羅蜜就是禮一切智呢?這是問,底下就是解釋。佛又招呼憍屍迦,「諸佛一切智,皆從般若波羅蜜生」,說是十方叁世一切佛,他所具足的一切智,是「皆從般若波羅蜜生」,都是從般若波羅蜜的學習中成就的,所以諸佛的一切智不能離開般若波羅蜜的。「一切智即是般若波羅蜜」,諸佛的一切智就是般若波羅蜜圓滿了,就叫做「一切智」。這是認可釋提桓因的贊歎,底下第二科就是勸我們修學習般若波羅蜜。
以是故,憍屍迦!善男子善女人欲住一切智,當住般若波羅蜜。
這底下勸我們要學習般若波羅蜜。「以是故」,因此,因爲這個原故,憍屍迦!所有的佛教徒,善男子、善女人,「欲住一切智」,這個「住」在這裏說,就是成就的意思。所有的佛教徒,你若想要圓滿地成就佛的一切智,「當住般若波羅蜜」,那你應該努力地學習這個般若波羅蜜法門,你學習這個般若波羅蜜法門圓滿了,就得到佛的一切智的智慧了。
若善男子善女人欲生道種智,當習行般若波羅蜜;欲斷一切諸結及習,當習行般若波羅蜜。
「若善男子善女人欲生道種智,當習行般若波羅蜜」,這裏面就提出這兩種智慧:一個一切智,一個道種智。這兩種智若對論的話,一切智就是根本智,道種智就是後得智了。根本智是說什麼呢?就是佛證悟第一義谛的無分別智慧,就是證悟勝義谛的無分別智,叫做一切智。道種智就是後得智;按我們初學佛法的人,如果你開始得無生法忍了,見到第一義谛是無分別的境界,但是你從無分別的境界出來的時候,你那個時候,通達一切法的智慧,就是後得智。就是先得根本智,後來又得一種有分別的智慧,就是後得智。
根本智就是一切智,它是通達真理的智慧,證悟真理的智慧;後得智,就是通達一切緣起法的智慧,緣起法的智慧。這個緣起法的智慧,在這裏說叫做「道種智」。這個「道種智」怎麼講呢?「種」就是因,因果的因的意思。就是這個聖人,他能觀察衆生,這個衆生的根性,以什麼法門爲因,能得聖道呢?他知道,那就叫做道種智。說這個人要修不淨觀才能得聖道;這個人他不須要修不淨觀,他修無常觀就可以得聖道;這個人修無我觀就能得聖道;這個人要修空觀才得聖道;這個人要修唯識觀才得聖道。就是每一個人的根性不同,他所學習、所修行的法門不一樣,但是這個事情誰知道呢?就是道種智知道,知道這個事。你若具足了道種智,你就知道這件事。那就叫做道種智。
這樣子,一切智是根本智,道種智就是後得智;或者一切智是如理智,道種智叫做如量智;或者說一切智是實智,道種智是權智。這兩種智慧,唯有佛究竟圓滿地成就了,其他的人都有所不足,都是小小地知道一點;阿羅漢也有一點,但是不如大菩薩境界那麼高;大菩薩又不如佛,是這樣意思。
我們佛教徒相信了佛法,你若想要成就佛的一切智,「當住般若波羅蜜」;我們佛教徒若想要成就佛的道種智,「當習行般若波羅蜜」。這個「習行」,習就是行。這個「習」是什麼意思呢?就是數數地這樣修行,叫做「習」。
我們人還有一種情形,就是不歡喜重複,不歡喜重複,我知道是這樣就好了,下一次我們再換一樣,才可以,同樣的事情,我不想再做了。但是佛教徒,我們要修學聖道,還非要重複不可。你修不淨觀,你今天也修,午前也修、午後也修,要天天修你才能成就;你若不重複,不重複這件事做不成。你修無常觀、修無我觀都是一樣,就是要不斷地重複才可以。不斷地重複,加上奢摩他的止的力量,雖然是重複,可是在你不知不覺之中,就進步了,就會進步的;進步了以後,你就可以得聖道了,得無生法忍了。得了無生法忍以後,還是要再重複,因爲聖道還沒有圓滿,你還是要再重複,都是這樣子。所以這個「習行」就是數數的、不斷地重複,去修學般若波羅蜜,不是一下子就畢業了的啊,「當習行般若波羅蜜」。
這古德說這個修行這件事,分兩種:一種緣修、一種是真修。緣是因緣的緣,一種是真修,真假的真,真谛、俗谛的真,一個真修、一個緣修。我們凡夫,只能夠有個止和觀,這個止是無分別,還不是完全無分別,就是安住在一個所緣境那裏不動,那麼這叫做「止」;然後,或者是修無常觀、或者修無我觀、修四念處,或者是怎麼樣,這個是分別。有的時候修止、有的時候修觀,都可以名之爲緣修,都可以這樣說。但是若得了聖道以後,可是不同,得了聖道以後,天臺智者大師說那個「體真止」,就是已經見到勝義谛以後,安住在勝義谛的時候,這無分別境界,自然地能向前進,那叫做「真修」,這個真修,只有聖人才可以,凡夫這個事辦不到;緣修就是有分別。
在《阿含經》上,阿難尊者請問舍利弗尊者,說是:我們怎麼樣才能得聖道呢?舍利弗尊者回答就是:修四念處,觀身不淨、觀受是苦、觀心無常、觀法無我,就得聖道了;那麼得了初果以後,怎麼樣修呢?還是觀身不淨、觀受是苦、觀心無常、觀法無我。乃至得二果、得叁果、得四果,得四果以後,得阿羅漢果以後,怎麼修呢?還是觀身不淨、觀受是苦、觀心無常、觀法無我,還是這麼修。這麼修呢,但是他能夠有進步,還能得到更殊勝的境界,還是這樣修,就是不斷地重複。
這裏面說「當住般若波羅蜜」、「當習行般若波羅蜜」,這個字裏面有這個意思,「當住般若波羅蜜」這個「住」有真修的意思;「當習行般若波羅蜜」這就是有緣修的意思,有這個味道在裏面。
「欲斷一切諸結及習,當習行般若波羅蜜」,這前邊是你想要成就佛的一切智、道種智,你要修學般若波羅蜜,這是所成就的善法;「欲斷一切諸結及習」,這是斷除惡法。這個四正勤,就是斷惡修善。「欲斷一切諸結及習」,這個「結」是什麼意思?和合義,和合的意思。什麼是和合呢?你若有煩惱的話,它就能夠有力量叫你和苦惱去和合。就是你若有煩惱的時候,這個煩惱能令你苦惱,令你和苦惱在一起,叫這苦惱同你合,就是叫你受苦,那就叫做「結」。煩惱有這個力量,叫做「結」。
簡單說,「結」就是煩惱,就是我們心裏面有貪煩惱、瞋煩惱,或者是有高慢、有疑惑、有我、我見、我愛、我慢,各式各樣的煩惱很多很多。這個「習」是煩惱的余習,煩惱已經斷了,但是還有與煩惱相似的習氣,這也是一種煩惱。若是阿羅漢,小乘佛法來說,習氣不是煩惱,它也不能令你去受生死苦。但是在大乘佛法來說,習就是煩惱,就是所知障了;有煩惱障、所知障的意思。
所以,「欲斷一切諸結及習」,斷這一切的煩惱,斷這個貪瞋癡的煩惱和習氣,「當習行般若波羅蜜」,你也要學習般若波羅蜜,你才能斷煩惱和習氣的。如果你不學習般若波羅蜜,你就不能見到真理;不能見到真理,煩惱是不能斷的。光是修禅定,你不學習般若,是不能斷煩惱的。所以非佛教徒,也能得四禅八定,但是他沒能斷煩惱,他還是個生死凡夫;他就是有廣大的神通,也還是個生死凡夫,因爲沒有見到真理啊。佛教徒殊勝于外道的地方,就是有個般若波羅蜜;有了般若波羅蜜,就是所有的功德都是外道所不能及的。沒有般若波羅蜜,和外道是相等的,而那些功德都是靠不住的,都會失掉的;得了般若波羅蜜,所有的功德都不失掉,就是不退轉了。所以「欲斷一切諸結及習,當習行般若波羅蜜」。
我本來是預備了一個禅的故事,但是現在到點了,沒有時間講了。
「以是故,憍屍迦!善男子善女人欲住一切智,當住般若波羅蜜。若善男子善女人欲生道種智,當習行般若波羅蜜;欲斷一切諸結及習,當習行般若波羅蜜」。這以下是勸我們學習般若法門。前面那一大段,是贊歎學習般若法門的人,善根深厚,他親近了很多的佛,由無數劫久行六波羅蜜了。這個勸我們修學般若波羅蜜,怎麼樣勸呢?就是你如果希望得到、成就佛的兩種智慧:根本智和後得智,就應該學習般若法門。「欲斷一切諸結及習,當習行般若波羅蜜」,這個智慧,是見到真理,才算是智慧的;見到真理就能斷煩惱,所以想要斷煩惱,也應該學習般若法門的。前面這叁句,都是自己學習般若法門成就的功德。
善男子善女人欲轉*輪,當習行般若波羅蜜。
底下,「善男子善女人欲轉*輪,當習行般若波羅蜜」,這個是有慈悲心度化衆生,就是你成就了一切智、道種智,內心裏面沒有煩惱了,你就有能力爲一切衆生說法了,這樣意思。
這個「欲轉*輪」,這個「輪」,轉輪聖王有輪寶,是金所成,黃金所成,是金輪,這個金輪所到的地方,能降伏一切怨敵;現在佛法裏面,說是*輪,而不是金輪,就是佛爲衆生所演說的,能令衆生得解脫道,這一切的佛法。這一切的佛法,主要還是般若法門;這個般若法門,也有輪的意思,就是能夠滅除內心裏面的煩惱,所以也稱之爲「輪」。這裏面表示,佛菩薩爲衆生說法的時候,能令衆生轉凡成聖,能得聖道,能滅除煩惱、能得聖道,所以叫做「輪」。
這個《大毗婆沙論》上的解釋:安置聖道于他心中,叫做轉*輪,就是無漏的戒定慧,放在你的身口意裏面,放在你的心裏面,那就叫做轉*輪。就是爲你說法的時候,你聽聞了佛法以後,這個佛法在你內心裏面發生作用,能滅除你的貪瞋癡的煩惱,這就叫做*輪。
這個「欲轉*輪」,就是佛的大智慧、大慈悲,爲衆生說法,那叫做「轉」,用智慧、用慈悲心爲衆生說法,叫做「轉」;這個「輪」,表示佛法的作用。「欲轉*輪」,說是善男子、善女人,他想要像佛菩薩那樣子,爲衆生說法,能令人得聖道,你若希望想要這樣子,「當習行般若波羅蜜」,你應該精進、不要懈怠地來修行般若波羅蜜這個法門,你就會滿足了你的願望。
善男子善女人欲得須陀洹果、斯陀含果、阿那含果、阿羅漢果,當習行般若波羅蜜;欲得辟支佛道,當習行般若波羅蜜;欲教衆生令得須陀洹果、斯陀含果、阿那含果、阿羅漢果、辟支佛道,當習行般若波羅蜜。若善男子善女人欲教衆生令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若欲總攝比丘僧,當習行般若波羅蜜。
「善男子善女人欲得須陀洹果、斯陀含果、阿那含果、阿羅漢果,當習行般若波羅蜜」。前邊是說得無上菩提道,「住一切智、道種智、斷一切結及習,轉*輪」,這是佛的境界,這太高了。這底下,就按小乘佛法來說。
善男子、善女人有一類根性的人,他不能發無上菩提心,他發出離心;出離心也是菩提心。這個菩提是通于叁乘佛法的,聲聞菩提、緣覺菩提、佛菩提,通于叁乘;這個無上菩提就是不同于二乘,唯有大乘才有這樣廣大的願力的。現在這裏說得須陀洹果、斯陀含果,就是他發了出離心。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經耳聞持品 5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