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經耳聞持品 5

  我們任何人通常來說,都有自尊心,我不是一定要比你強,但是我希望我的成就高一點,那你就得要多用時間,你不多用時間,這事情是不成的。但是其中一樣事,如果說我們走捷徑,我們也可以用這句話,「捷徑」,就是快,很快地就成功了,你要修禅定。修禅定的目的不是得神通,是幫助你的般若的智慧去斷惑證真,其實在來說,這就是個捷徑;如果你不走這條路,你很慢,很慢還沒成就,因爲散散亂亂,沒得禅定就是散散亂亂,散散亂亂的,老是平平常常的。

  

  我們從這曆史上看,一個打天下的皇帝,他就會說是「天命」,我是天命,天老爺叫我做皇帝,是天命。或者說我是天子,天的兒子,你們是人的兒子,我是天的兒子,高你們一等。我們一般人一看這個人的確了不起,我們對他要恭敬、尊重、贊歎,要忠于他做事。但是我們看看曆史,那些皇帝,和平常人一樣,完全無差別,完全是無差別的,完全無差別;有的皇帝還不如一般人。

  

  其實明白一點說,沒有得禅定的人都有欲,都在欲裏面生活,就都是平常人,沒有什麼特別。只有得到禅定以後,是高人一等了,因爲他沒有欲了;沒有欲了的時候,他心清淨,他的堪能性強,堪能性特別強。

  

  我們在《大毗婆沙論》上看見一個說法,說這個得聖道,我現在說話越說越遠了,離了題了。這個得聖道要有兩個條件:一個條件,你要有厭離心,對于世間這個色聲香味觸這個五欲要有厭離心,有厭離心,這是一個條件;第二個條件,你要有一個依止處,就是你的生命體,這個身體它足以做聖道的依止才可以。你要有厭離心,你又有一個好的生命體做聖道的依止處,你才有可能修行,要這兩個條件。

  

  叁惡道的衆生,他的身體太苦了,所以想要修行太難。叁惡道的衆生都有厭離心,他知道苦,生活太苦了。那個老鼠在地裏挖了洞,天一下雨多了,那洞裏都是水,你看它苦不苦!冬天又很冷,無可奈何。所以我們說是煩惱障、業障、報障,這是報障,那個果報就是那樣子,你沒有辦法不苦。我們人就是舒服得多了,我們人會造房子,不是造地洞,冷的時候還有暖氣、熱的時候還有冷氣,你看人的聰明。這個要有厭離心,叁惡道的衆生,都有厭離心,他很知道苦,但是無可奈何,非受不可;但是他的身體不行,不足以做聖道的依止,所以他不能得聖道。

  

  諸天,天上的人,他們的身體,可以做聖道的依止,他們要修學聖道,比人來得快,比我們人好得多。但是他們沒有厭離心,因爲他們欲界天這個五欲,那是人所不能及,人現在雖然是會做電燈,會做燈,做了很多豐富你的五欲的事情,但是還是不能和天比,諸天那是太妙了。他們沒有厭離心,爲欲所迷,還是不能修行。色界天以上的人,那個身體是更妙了,還有高深的禅定,更是可以修學聖道,但是也不容易有厭離心。

  

  只有我們人間的人,人間也很多的苦惱,我們有可能會有厭離心,才能修行;我們的身體也可以對付,身體沒有大病的時候,小小病不要緊,還可以修行,叫依止處,唯有人是可以,所以人身的可貴就是在這裏,能夠在佛法裏面栽培善根。你若能夠遇見好的因緣,你能修聖道,你還能夠轉凡成聖,所以做人是很好,好過諸天。好過諸天的原因,就是因爲我們人間的欲不是那麼重。當然人間的富貴的人修道也是困難,修道也是難;所以我們不是生在大富貴的人家,我們也能有厭離心,這個人是非常難得了,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,可以修學習佛法。說是我天天行修善事,我去做功德,那個人叫我做功德我也做,這個人叫我做功德我也做,我願意生到天上享天福,糟糕了!你來生若是生到天上去,也可能不謗毀佛教,但是修學聖道困難,不容易修,不容易修學聖道,有困難。但是我們人間的人,多數人是載道之器,你可以修學習聖道,你要抓住這個機會!如果你不趁這個機會,不要緊,我再過幾年,過幾年又不知道怎麼的因緣,你更困難,想要修行更困難。

  

  我請你們原諒我,我現在又是妄想多了,我看《叁國志》、《叁國志演義》,我看孔明這個人,他若修學聖道,這個人一定會有成就,一定有成就。但是他受劉備叁顧茅蘆,他的心軟了,他就隨他去了;軍政大權都在他的手裏頭,他那有時間去學習佛法呢?就不可能了!所以我們在家居土也好,南無觀世音菩薩!你不要去選總統。有人勸你去選總統,你不是我的善知識,不要要求大富大貴,不要這個事情。當然太苦也不行,我想我們都不是太苦的人,正好修學聖道。如果你得了聖道以後,你得了無生法忍以後,願意做什麼都可以,你願意做皇帝就可以做皇帝,你願意做大學教授也可以,做什麼都隨你意。你得了聖道以後,有殊勝的福德智慧,如意自在,自在如意,什麼都是可以做,你願意做什麼都可以。

  

  我們凡夫沒得到聖道,沒有那大智慧,你做國王容易做錯事,做錯事你的罪過比我們一般人大。我們一般人一個小老百姓,我們做錯事,雖然也是有罪,但是你若做國王做錯事,罪過大,特別大。所以,我們從佛法、從佛菩薩的開示,我們知道:趕快得聖道!趕快得聖道之前,你要修禅。當然我說這話,好像不同意修淨土法門念佛了,其實念佛也好,也是好的。

  

  而這裏就是把前面六波羅蜜裏面的禅波羅蜜,把它再詳細地說出來,就是「四禅、四無量心、四無色定」。說這是有漏禅,是的,是有漏禅,你的無漏禅是從有漏禅裏面出來的。你得到有漏的禅以後,你在有漏的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裏面修四念處,有漏的禅就變成無漏禅了,是這麼回事。

  

  我剛才說,好像我不贊歎淨土法門,不是的。你天天修禅,我們看《阿彌陀經》上說:「若一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亂,臨命終時心不顛倒,阿彌陀佛與諸聖衆,現在其前」,是人就往生阿彌陀佛國了,《阿彌陀經》就這麼說。但是我們若天天坐禅,你現在就心不顛倒。你坐禅的時候,心裏面不昏沈、不掉舉,再加上四念處,你現在就心不顛倒嘛,是不是!你現在心不顛倒,雖然還沒得聖道,但是常常地心不顛倒,今天不顛倒、明天也不顛倒,常常用功修四念處,你有可能就得無生法忍了。就算是沒得,你長時期心不顛倒,臨命終的時候也心不顛倒。臨命終的時候也心不顛倒,你念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就來接引你。我們不要說:「我要每一天念阿彌陀佛名號,臨命終時心不顛倒,阿彌陀佛來接引我」,這個說法不太正確。你看看大本的《阿彌陀經》,你修六波羅蜜都可以回向淨土,臨命終的時候,阿彌陀佛也來接引你,當然你要願生阿彌陀佛國,你若不願意去,阿彌陀佛不能勉強你去的啊。所以說,你常常靜坐、修四念處,你再願生阿彌陀佛國,這就是淨土法門!與念阿彌陀佛沒有沖突,有可能好過念阿彌陀佛名號,因爲你修四念處的時候,這裏面有智慧,令你常常不顛倒。如果你只是念阿彌陀佛,不學習經論,你沒有聞思修的智慧,你只是念阿彌陀佛,也可能很好,也可能有的時候會顛倒。所以,可以多靜坐,你願意往生阿彌陀佛國,你可以多靜坐,可以修四念處的。

  

  釋提桓因說:這個人不久行六波羅蜜,他也不久行內空、外空,乃至無法有法空,不行四禅、四無量心、四無色定;不行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。這個「四念處乃至八正道分」,是叁十七道品,是通于大、小乘的。不是說小乘佛教學者,才學習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,大乘佛教徒不修,不是這個意思。這六波羅蜜,這是在小乘經裏很少提到這件事,只有大乘佛法裏面才提到。

  

  「不行佛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;如是人不信解是般若波羅蜜,有何可怪?」我現在又要說出一句話,我想到那裏就說到那裏,希望你們原諒我,向道上會,把我說的話向道上會,不要向是非煩惱上想,因爲這不是談是非煩惱,我們是學習般若法門,應該向道上會。

  

  「如是人不信解是般若波羅蜜,有何可怪?」說這個人,他不久行佛道,那麼他不久行佛道,他不信解這深般若波羅蜜法門,那有什麼可奇怪的呢?自然是這樣子。譬如說,我前一生在佛法裏面,前一生我從小就出家,到了一百歲才死掉,在佛教裏面修學了幾十年了;第二生再來到人間做人,我不相信佛法,遇見佛法沒有信心,這個道理怎麼講法?如果提出來這樣的問題,怎麼回答這個問題?

  

  我們現在就反省我們自己,我們在佛法裏面,怎麼樣學習佛法?我們現在學習佛法,就是有的時候,也翻開經去看一看,但是並沒有深入地去學習。有的時候,有講經的法會我也去聽聽,我就願意聽聽故事,但是這個經的道理,也不是十分願意那麼有…,你一直講這個甚深的道理,就沒有興趣聽,就打瞌睡了,人是這樣子,事實是這樣子。說是打念佛七,我也去參加了,但是念佛的時候,自己不能注意一心不亂,不能。也就是一方面念阿彌陀佛、一方面打妄想,有的時候也沒有打妄想,但是就是散散亂亂地這樣念佛。說是打禅七,怎麼回事情我也去參加,去打禅七的時候,一坐的時候,腰疼、腿疼,人家坐七天,我坐兩天就跑了;或者我忍耐下來了,但是靜坐的時候,不是散亂、就是掉舉。你這幾十年,你這樣學習佛法,你第二生你能相信佛法?不見得啊!不見得能相信佛法。就是你對于佛法,只是這一生能夠隨順一點,沒有毀謗而已,究竟佛法怎麼回事,自己也沒能深入去用一點心去學習,沒有。你今生這個信心都不牢固啊!但是也做了一點功德,也可能有善知識、有好朋友勸,這個地方有功德,請你隨喜,你也可能做了一點,所以來生又做人,做了人,也沒做什麼惡事,來生做了人,但是你對佛法學習得所謂膚淺得很,今生再遇見佛法,是什麼?未必有信心。所以就是有這麼回事。

  

  若是你能夠深入地,說是有的人他很認真:你說的我不相信!他很認真地說出這一句話來;有的人他也未必信,也沒有不信,就是好像是無記性的…
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經耳聞持品 5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