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經耳聞持品 4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得無生法忍!那麼對比起來,念阿彌陀佛這個淨土法門,到阿彌陀佛國去得無生法忍;你若修四念處,就是按照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的四念處這樣修行,就是現在得無生法忍,這個差別就是這樣子,差別就是在這裏。

  

  但是我想,你何必那麼著急呢?何必現在要得無生法忍呢?你到阿彌陀佛國得無生法忍也很好嗎?我也同意!我同意。到阿彌陀佛國也是好,也是很好;也是很好啊!我看還是隨自意了,你願意現在得無生法忍,你就萬緣放下,修四念處;你若是不能萬緣放下,我看你還是念阿彌陀佛好。因爲你念阿彌陀佛,你沒能萬緣放下,你還有一些塵勞的事情牽纏著你,念阿彌陀佛還能修,很明白的,四十八願裏面說:你十念念佛,就可以往生阿彌陀佛國。所以,你還可以到Office去做事,你也可以做很多事,然後每一天抽出來一點時間十念念佛,臨命終的時候,可以往生阿彌陀佛國,這可以辦到。若是修四念處,你不萬緣放下,很難,現在得無生法忍有困難,這地方還有這個問題。

  

  但是,現在我們佛教的情形,就是學習經論的法師,也很少修四念處,也是念阿彌陀佛;就是出了家,沒有塵勞的事情的牽纏,他還是不修四念處,他可能還是念阿彌陀佛,沒有修四念處。沒有修四念處這件事,我的看法呢,對你個人來說,我念阿彌陀佛求生阿彌陀佛國是對的,你成功了,很好;但是,在這個世界的佛教來說,還有問題,在我們這個世界佛法的住持,還有問題。有什麼問題?你不修四念處,你很難調伏你的貪瞋癡。你的貪瞋癡的煩惱,你很難調,你很難調伏的,你不容易調伏。你這個心,心隨境轉,這個境界,這個色聲香味觸法,色聲香味觸這是五欲,這五欲的境界出現的時候,有的時候如意、有的不如意,如意是如意了,但是不是我如意,是別人如意了,你能受得了嗎?能不能受得了?你這個心就隨著動,不是貪就是瞋,不是瞋就是癡,就是這樣子。這件事在佛教的立場來看,就是不莊嚴。你往生阿彌陀佛國是對了,但是這個世界的佛教,在這個世界上不莊嚴。佛法是莊嚴,但是佛法是靠佛教徒來弘揚的,佛教徒不莊嚴。我們明白一點說,不須要含蓄,我對你沒有恭敬心,你對我也沒有恭敬心;我看你也是貪瞋癡嘛!你看我也是貪瞋癡啊!雖然我還能夠講經說法,還能寫文章,但是貪瞋癡一直地活動,你對我有恭敬心嗎?不可能的嘛!就是你是我徒弟,嘴可能會…,就算是師父也可能會說出來,你也是貪瞋癡,你也就可以明白地說出來;互相都沒有恭敬心、互相都不能和合,不能團結,我們佛教就是這樣子。我說的你們同意不同意?就是這樣子!佛教在這裏就是衰微、衰微,衰微了!若是你修四念處的話,那完全不同。

  

  我們學習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是觀一切法空,無我、無我所這個法門,你常常這樣子,剛才說聞思修,你常常這樣觀察的時候,常向道上會,常向觀一切法空,無我、無我所這方面理會的時候,誰來罵你一句,你觀察這音聲是因緣有的,是畢竟空的,罵我的這個人也是因緣有的,也是畢竟空的,這心就向畢竟空上理會了,它就不去生瞋心。你贊歎他一句:你這個人怎麼怎麼好,他也是觀察這是個音聲,音聲是剎那剎那生滅的,是畢竟空寂的,他也向道上理會。他不去想,哦!這個人贊歎我好,我是了不起啊,他不這樣想。這樣子,他的貪瞋癡不活動;長期地不活動,就有可能得無生法忍了,就是聖人了!

  

  我們學習這唯識的法門,我感覺是難一點,學習的時候是難一點。我們學習「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,亦名爲假名,亦名中道義」,我們找一找參考書,看一看,你就能明白,一切法是空的,這句話不是太難懂。但是你若學習唯識,一切法是自心的變現,一切法就是心的分別,不是那麼容易明白,也不是的。但是,你若是肯用力,常常地去思惟、觀察、學習,你也會明白的;明白了以後,不可思議!你遇見一切的色聲香味觸法的時候,心裏面向道上會:這是虛妄分別,沒有這回事!立刻地貪瞋癡不活動,也就是聖人了!

  

  所以我們學習佛法,若是能夠修四念處,學習一切法是自心的變現,離開了你一念心,一切法都不可得,你自己現在有可能得無生法忍,同時彼此間都會有恭敬心:哎呀!你這個人不得了!哎呀!你可能得無生法忍了!你常常靜坐、常常修止觀,別人看見你,心裏生恭敬心,他心裏想:哎呀!你可能是得無生法忍了!你常常自己修行,自然這個煩惱它不動,也是值得恭敬的;就是沒得無生法忍,也接近得無生法忍了,也是值得恭敬的,我們佛教徒就容易團結,容易和合。我們不這樣做,表面上,大家是你贊歎我、我贊歎你,但是在心裏面沒贊歎,很多的問題都出來了,我們佛教不莊嚴。我看《佛法與科學》前面有胡適之的一篇序,胡適之說什麼話?早就不是那麼回事了!我們不要說胡適之他毀謗我們,我們自己反省一下,他說得對不對?我們要想啊,他沒有說錯,我認爲,我認爲他沒有說錯。所以我們佛教徒要反省一下,我們要念阿彌陀佛,好!求生淨土,好!但是你也要想一想在這個世界的佛教,怎麼樣能住持下去?我們長時期的這樣子不莊嚴,我認爲佛教就滅亡了,就會滅亡了。

  

  我們這裏四衆弟子都有,我就說我們出家人,我到佛學院去學習佛法,我初級班叁年畢業、高級班叁年畢業,我研究所多少年畢業,然後,我也能講、我也能寫,我可以做老師了,是的!也很難得,很好!其實,能講經說法、能寫文章,誰不會啊?一個在家居士,他原是來大學畢業以後,在大學裏面教書,或者在中學裏教書,他想要寫一寫佛法的文章很容易,他要講經說法很容易,不是個難事,不是難事。我們現在的佛學院裏面很多要請在家居士來上課,還未必是有信心,就是大學教授,他對佛法不見得有信心,他來給我們講課,莊嚴不莊嚴啊!

  

  所以,我有一個想法,可能和別人想法不同。我的想法:自私一點,也是對的。怎麼自私?我學習佛法是爲了自己修行的,不是要爲人講的,這叫做自私。我的意思應該這樣子,自私一點。我學習這部經,我就自己用功修行,我的目的是這樣子,修行,你得聖道了的時候,我認爲,我在佛學院裏也講過課,我看見很多人都是載道之器,都是能得聖道的,我看見好多在家居士也能夠得聖道,但是爲什麼沒得呢?就是你沒走這條路,你沒有這個私心:我就是爲了自己修行來學習佛法,你沒有這個私心,你沒有這個念頭;你若有這個念頭的時候,我認爲你能成就,你能得聖道!

  

  我們讀這個《阿含經》也好、讀《大寶積經》、讀《大般若經》,我們從經論上看見一件事,就是有的衆生聽佛說法,就是佛說法的當時,就有人得聖道了,就得聖道了;還有的是結夏安居,我們出家人結夏安居,結夏安居叁個月,九十天,喔!他得了四禅八定了,他得初果、得二果、得叁果、得四果了。當然也有人沒有得的,也是有。但是看出來,不是太難的事情,問題就是你要努力,你要努力就會有成就。但是不努力,你沒有做這樣的努力,就是老想要:我爲你做師長,我給你做師父,我給你講,老想這個事,南無觀世音菩薩!老想我要發表一篇文章,要寫文章,心裏面老注意這件事,那就不行,那就不能。你要注意自己修止觀,那我認爲就有可能。如果你若得了聖道,這個人不會寫文章嗎?得聖道的人不會寫文章?我看不可能的事情。寫文章是智慧,他有那個智慧的時候,寫文章不是難事,他是能寫的。你看《濟公傳》,你看濟公的文章怎麼樣?這文章非常好,我說閑話說太多了,現在已經到點了。

  

  「乃至雲何應修十八不共法」,就是我們對于佛法,聽聞佛法的時候,自己沒能深入地去學習,不提出問題,就表示這個人沒有特別用心,所以他的善根栽培得不夠,所以今生再遇見這般若法門的時候,沒有信心,心不清淨。我們昨天講過的:「雲何應行檀那波羅蜜、屍羅波羅蜜、羼提波羅蜜、毗梨耶波羅蜜、禅那波羅蜜、般若波羅蜜?」這六波羅蜜在這個文上看,是約發菩提心的菩薩度化衆生的意思,用六波羅蜜來度化衆生。下面說,「雲何應修內空?乃至雲何應修無法有法空?」就是菩薩行六波羅蜜度化衆生的時候,觀察六波羅蜜和一切衆生都是寂滅相,是無所得的意思。「雲何應修四念處?乃至雲何應修八聖道分?」這是約因說,約自己用功修行說的。「雲何應修佛十力?乃至雲何應修十八不共法?」這是約自己修行得到無上菩提,約果說的。由因而得果,這是前後這一段文的次第,姑且可以這樣解釋。

  

  釋提桓因語舍利弗:是深般若波羅蜜,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不久行檀那波羅蜜、屍羅波羅蜜、羼提波羅蜜、毗梨耶波羅蜜、禅那波羅蜜、般若波羅蜜;不行內空外空乃至無法有法空;

  

  「釋提桓因語舍利弗:是深般若波羅蜜,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不久行檀那波羅蜜、屍羅波羅蜜、羼提波羅蜜、毗梨耶波羅蜜、禅那波羅蜜、般若波羅蜜」,這是第叁科「天主尊敬般若以成歎人」。前面「歎人」這一科分叁科,第一科「明信人的功德」,相信般若法門的人的功德,第二科「明不相信人的過失」,現在是第叁科「天主尊敬般若以成歎人」,這個釋提桓因他對般若波羅蜜特別得尊敬,來成立前面贊歎修學般若人的功德,這用意是這樣子。這一科又分成兩科,第一科是前邊舍利弗尊者說:不久行六波羅蜜的人,他聽聞了般若法門會謗毀。這底下釋提桓因說:這個人不久行般若波羅蜜、不久行六波羅蜜,他沒有栽培善根,他的善根栽培得不夠,所以他若不相信般若法門,那是很自然的事情,是這樣的意思。

  

  「釋提桓因語舍利弗」,就是對尊者舍利弗說。「是深般若波羅蜜」,這甚深、無相這個般若法門。「若有善男子善女人」,他沒有能夠親近很多的佛,沒能長時期修行六波羅蜜,修行「檀那波羅蜜」就是布施波羅蜜,「屍羅波羅蜜」就是戒,「羼提波羅蜜」就是忍辱,「毗梨耶波羅蜜」是精進,「禅那波羅蜜」就是定,這「般若波羅蜜」就是智慧,他不久行六波羅蜜。沒能夠久行「內空外空乃至無法有法空」,就是修行六波羅蜜的時候,要觀察都是寂滅相,那就是空的意思。

  

  不行四禅、四無量心、四無色定;不行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;不行佛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;如是人不信解是般若波羅蜜,有何可怪?

  

  「不行四禅、四無量心、四無色定」,這就是六波羅蜜裏面的禅那波羅蜜,把它詳細地說出來,就叫做「四禅、四無量心、四無色定」。這個禅那波羅蜜原來就是色界四禅,也包括四無量心、和四無色定在內。這裏邊的意思,色界四禅是有漏的四禅,是有漏的;但是這個佛教徒想要得聖道,還非要有禅不可,你非要修禅不可;你不修禅,你的內心散亂,是沒有力量能斷煩惱、能見真理的。所以非要修禅的時候,令心裏面寂靜住;寂靜住了,他才有堪能性,能夠進一步斷惑證真的。所以禅對于佛教徒想要轉凡成聖,是非常重要的。所以我們學習佛法的人,只是在文字上學習,而不去修禅,你就是停留在初一步,你很難得到殊勝的境界。

  

  我們出家人的戒律上,稱這個禅爲「上人法」,得上人法。「上人法」什麼意思?就是超過人以上的境界。我們人的境界是怎麼回事?人的境界,人就是在欲裏面生活的。這個欲界裏邊,地獄、餓鬼、畜生、人、天、阿修羅,都是在欲裏面生活。人也是在欲裏面生活,當然好過叁惡道,在欲裏面生活,這個心老是亂,老是散亂。這個散亂的境界,我們人自己不感覺到有什麼問題,但是你若想要進步,它就是無堪能性,沒有這個能力。就像你在社會上工作,一種工作,你若有專業知識,你才能夠負責這件事;你沒有那個知識,這件事是不知道怎麼做的。

  

  所以我們佛教徒若想要進一步得聖道,你一定要多靜坐,這件事是非做不可。靜坐成功了,當然最好是得色界四禅;如果沒能,你也要超過欲界定,到未到地定才好一點,不然的話,老是平平常常的。說是我們學習了很多的能力,還是平平常常的境界,你還是平平常常的。人與人之間,我辦不到的事情你能辦到,我對你就感覺到你很強,你高人一等;但是,若是在佛菩薩的境界來看,都還是很平常,只要你沒得禅定,你還是很平常。當然佛教徒得禅定,和外道不同:這個外道修禅定,他的目的可能是爲了得神通,得了神通的時候,可以爲所欲爲;但是佛教徒不是這個意思,佛教徒的意思,得了神通,一方面自己可以學習般若波羅蜜、斷惑證真,一方面可以廣度衆生,有大悲心和大智慧境界,這和外道是不同。但是這件事,不是一天、兩天能夠成功的,你就是得要拿出時間來做這件事,修禅定、在禅定裏面修毗缽舍那,然後可以斷惑證真、得聖道了。

  

  這件事,我們現在的人,吃飯吧,要有個速食店,很快地就吃飽了;讀書吧,要有個速成班,很快地就畢業了;我們學習佛法也是,要走個捷徑,你要十年,我一年就成功了;當然,可能很多人都有這種心理,但是佛法不是這麼回事。佛法的意思,明白一點說,還是大器晚成!從經論上看還是這樣的。譬如說,這個聲聞人,最利根人叁生可以得聖道,鈍根人要六十劫才能得聖道。辟支佛若是利根人要四生,就比聲聞人慢了一生;鈍根要百劫,要一百劫才成夠得聖道。若是菩薩根性的人,要叁大阿僧祇劫,並不是說是一生就成佛了,經論上不這麼說,就是時間要久,你的功德多,你的智慧高,就是要長時期地栽培,所以佛法的意思是大器晚成,是這麼一回事。

  

  
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經耳聞持品 4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