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開了大林寺以後,到江西什麼地方,那個地方有賊要來,他就發動大衆念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,于是乎賊就不敢來了,就走了,有這種事情。
這就看出來,我現在說話,好像說禅宗說他們有點過失,還是不說了。都是學習經論有成就的!達摩禅師是以《楞伽》印心,重視《楞伽經》。但是後來的人,不是完全就是《楞伽經》。道信禅師他是重視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的,而《六祖檀經》也提到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。人是…你很難說是能夠拘束他、控製他,控製這兩個字,不能用;說他是我徒弟、他是我學生,話也可以這麼說,但是思想還是有自由的成份的,不是決定一定是誰傳受給誰,就是這樣子,沒有這回事情。所以好多人都是學習過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的,也就是學習了《大智度論》的,從這裏來修禅,而得無生法忍,得聖道的,應該是這麼說。
後代的人,尤其是現代的佛教徒多數就是不肯多用點時間用功,等晚一點爲人做老師嘛,你多用一點時間,這個教義和禅,你多多地用功,多數不肯這樣做;不肯這樣做,當然你在佛法裏面的成就,就受影響了。我們現在說是「當知是善男子、善女人于前世多供養親近諸佛故,聞是深般若波羅蜜,不驚、不怖、不畏」,這裏面是有事情的。在《大智度論》上說,佛滅度以後,可能是在龍樹菩薩那個同一個時代,有五百部,就是在小乘佛教裏面分五百個部派,「聞畢竟空,如刀傷心」!聞大乘佛法,像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,觀一切法空畢竟空的時候,就像刀傷了他的心似的,那麼嚴重。我們現在若聞畢竟空,心裏沒有什麼。爲什麼你沒有什麼?因爲你沒能深入地思惟那個道理,有什麼好恐怖呢?我們不感覺到有需要要恐怖,沒有這個需要,但是那個地方是有事情的。有事情,我們爲什麼不知道?你沒有深入學習,你就不知道,不知道這件事。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裏!
我們昨天說過,這一段的經文,是贊歎學習般若法門的人,贊歎這個人的殊勝。贊歎人裏面,分兩種人:一種人是淺行人,一種是深行人。淺行人,就是對于般若法門有多少聞所成慧,他聽聞過這個法門。深行人,就是聞思修叁種智慧具足的人,具足的人爲什麼稱之爲深呢?不具足就不名爲深呢?這個深行人,原則上說,他所覺悟的般若法門,他能夠深入地證悟第一義谛,所以叫做「深」;這個「淺」,就是沒能到達這樣的程度,他只是在文字上有所分別,對于第一義谛還不是明白的,所以叫做「淺」。
這個深行人,分成兩種不同:一種是已入聖位的聖人,他經過長時期的止觀的修行,他見到勝義谛了,所以也破除了煩惱,這個人他是聖人了,他不是口頭上說說而已,他內心裏面成就了無分別的智慧,所以他證悟了勝義谛;第二種,他還沒有證悟第一義谛,但是他聞思修的智慧很高,他能相似的見到第一義谛,所以也名之爲「深」。這裏應該指後一種,就是沒有證悟第一義谛,但是相似地證悟了,這叫做「深行人」。
這第一段是「當知是善男子、善女人于前世多供養親近諸佛故,聞是深般若波羅蜜,不驚、不怖、不畏」,昨天在這裏是有小小的有一點解釋,但是我心裏面的意思,昨天沒有說完,沒有講完。我沒有講完的這一段,我想我還是說出來。
這個深般若波羅蜜,聽聞了這樣的佛法,他「不驚、不怖、不畏」,究竟是怎麼回事情呢?在大乘佛法裏面,古代的大德或者現在的大德,都有相同的看法,就是大乘佛法裏面,分成叁個部派,般若法門是其中的一個部派。這個部派裏面說的道理,我昨天曾經說過,就是不管那一派的佛法,都要說明生死的緣起、和涅槃的緣起。這兩種緣起,都要明明白白地說清楚,這才是全面的佛法。在般若法門這一方面來說,生死的緣起和涅槃的緣起都是畢竟空的,在畢竟空上建立生死的緣起、建立涅槃的緣起,這就是這個深般若波羅蜜的法門。在這個地方,就是這個「驚、怖、畏」的地方、「不驚、不怖、不畏」的地方,在畢竟空上能建立一切法,你能理解到這裏,你就會「不驚、不怖、不畏」。如果說畢竟空裏面不能建立一切法,生死也不能建立、涅槃也不能建立,那就是「驚、怖、畏」了,這個人就恐怖了。在《中觀論》上,龍樹菩薩說:「以有空義故,一切法得成」。因爲一切法都是畢竟空的,所以一切法才能成立,這個道理就是這樣子,所以也叫做「深般若波羅蜜」。
我們若去讀《解深密經》這些經論,它不是這樣說。是說一切法在哪裏建立呢?是在阿賴耶識上建立的,由阿賴耶識來建立生死的緣起、來建立涅槃的緣起。這和在畢竟空上建立緣起,這說法不一樣了。
另外一部份,我們若讀《楞伽經》,《楞伽經》說:「如來藏是善不善因」。這個如來藏性,它是一切善法的一個因由、也是一切不善法的因由。明白一點說,生死也從這裏做緣起、涅槃也從這裏做緣起的。那麼這和阿賴耶識的緣起又不一樣了。但是綜合起來說,阿賴耶識的緣起、如來藏的緣起,都是有,在有上建立緣起的;現在這個深般若波羅蜜這個法門,是在畢竟空上建立緣起。一個是空、一個是有,這個地方有所不同。
現在說是「聞是深般若波羅蜜,不驚、不怖、不畏」,就是他能夠理解畢竟空能建立一切法。如果你不能理解,生死也不能建立了、涅槃也不能建立了,這是一個大恐怖的地方,所以叫做「驚、怖、畏」。實在來說是這麼回事情。
「當知是人亦于無量億劫,行檀那波羅蜜、屍羅波羅蜜、羼提波羅蜜、毗梨耶波羅蜜、禅那波羅蜜、般若波羅蜜」。這底下說「不驚、不怖、不畏」的原因。前邊那一段文也是說了,「當知是善男子、善女人于前世多供養親近諸佛故,聞是深般若波羅蜜,不驚、不怖、不畏」,這也說出這個理由來,但是這下面說得更詳細了。所以,當知道這個聞深般若波羅蜜不驚、不怖、不畏這個人,「亦于無量億劫」,「無量億劫」是很長、很長久的時間了,他不但是親近了很多的佛,他也是在無量億劫中,修行了六波羅蜜的,這個人,可見這個功德是無量無邊的,智慧也是無量無邊的,所以他聞深般若波羅蜜,不驚、不怖、不畏,原因在這裏。
從反面來說,若是沒能夠多供養親近諸佛,不是于無量億劫行六波羅蜜,那這個人就聞深般若波羅蜜,就會驚、怖、畏了。這段文就把這個理由說得倒是很明白的。
爾時,舍利弗白佛言:世尊!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深般若波羅蜜,不驚、不怖、不畏,聞已受持、親近、如說習行,當知是善男子善女人如阿惟越致菩薩摩诃薩。
「爾時,舍利弗白佛言:世尊!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深般若波羅蜜,不驚、不怖、不畏,聞已受持、親近、如說習行」,前面是天主歎,釋提桓因贊歎對于般若法門有修行的人,是他贊歎;這底下是舍利弗尊者贊歎,舍利弗尊者是大阿羅漢了,是他贊歎。贊歎裏分兩科,第一科是「舉現德比量歎」。
爾時,舍利弗就對佛說:「世尊!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聞是深般若波羅蜜,不驚、不怖、不畏」,假設有這樣的人,他還沒得無生法忍,他還不是聖人,但是他聽聞了這樣甚深的般若法門,他能夠信受,他不驚、不怖、不畏,能達到這個程度。「聞已」,聽聞了已後,「受持、親近、如說習行」,他還能夠「受持、親近、如說習行」,這我們昨天講過了,他能夠這樣子聞思修叁慧具足地去修行這個般若法門。
「當知是善男子、善女人,如阿惟越致菩薩摩诃薩」,那就可以知道這個人,他「如阿惟越致」,「阿惟越致」翻到中國話是不退轉,就是得無生法忍以後,叫做「阿惟越致」,就是不退轉了。這個不退轉的意思,就是得到無漏的無分別的智慧,見到真理以後,才能不退轉。就是他入了聖位以後,再不會退爲凡夫了,不會退爲生死凡夫。
如果你沒有證入聖位,你在凡夫的時候,在佛法裏面用功、學習、修行,是不決定的。當然這裏邊有外凡位、和內凡的不同。外凡位,就是只是在佛法的文字上去思惟分別、去演說,在文字上有所演說,他沒能夠進一步地叁種智慧都具足,去親近勝義谛,那麼這個人就是外凡位。外凡位他就是不能調伏自己的煩惱,雖然也對于佛法有信心,但是煩惱還隨時活動,叁業還是不清淨的,這是外凡位。這個「外」這個字是什麼呢?就是他的身口意,在法性的真理以外,他不能契、不能契合勝義谛,他的心遊理外,他這個心在法性的真理以外活動,當然這個人是不能夠調伏煩惱的。
內凡位的這個「內」,就是他由聞思修深入地修行,能夠向于法性的真理上去契會,他能這樣子。就是他的眼耳鼻舌身意一接觸到色聲香味觸法的時候,他能向法性理那一方面去理會。這樣的人,他就能夠調伏煩惱,他能夠身心清淨,這個人就是程度高了,所以叫做「內凡」。再明白一點說,就是向道上會;你贊歎他也好、你毀辱他也好、你恭敬他也好、你輕視他也好,他的心向第一義谛那方面去理會。他不想:你爲什麼輕視我?他不這麼想,他不這樣想,他不向貪瞋癡那方面去分別,他向聖道那一方面去觀察、思惟,所以叫做「內凡」。「內凡」這裏面也還是有分別,這個暖、頂、忍、世第一就是內凡,但是暖位、頂位還有可能會退,有可能會向後退;但是到了忍位以後,就是不退了。
所以「如阿惟越致」,應該是到忍位以上的人了。這樣的人,他的奢摩他的止,他有可能超過欲界定,到了未到地定以上,也有可能是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。有這樣的定,加上毗缽舍那舍那的觀,他的智慧高了,這個塵勞的一切的境界不能動搖他的信心,所以叫做「忍」,安忍不動了。這樣人雖然沒有入聖位,但是和聖人是相似的,「如阿惟越致菩薩摩诃薩」,就是和那不退轉的聖人是相似的,是這樣境界。這是舍利弗尊者贊歎這個人達到了這麼高的程度。
何以故?世尊!是般若波羅蜜甚深。若先世不久行檀那波羅蜜、屍羅波羅蜜、羼提波羅蜜、毗梨耶波羅蜜、禅那波羅蜜、般若波羅蜜,終不能信解深般若波羅蜜。
這底下是第二科「舉往因」解釋他現在的功德,爲什麼他現在能夠「聞是深般若波羅蜜,不驚、不怖、不畏」,能夠「受持、親近」、如說修行呢?「何以故?」就是這樣問。「世尊!是般若波羅蜜甚深」,這般若波羅蜜是甚深。這個「甚深」這個字,或者這樣講,是聖人的智慧所證悟的,所以叫做「甚深」;凡夫的智慧是不能證悟的。所以「深般若波羅蜜」這個法門,「若先世不久行」,若這個凡夫,他過去世沒有能夠無量億劫地修行六波羅蜜,沒有能修行「檀那波羅蜜、屍羅波羅蜜、羼提波羅蜜、毗梨耶波羅蜜、禅那波羅蜜、般若波羅蜜」。或者說「般若波羅蜜」就是慧,前五波羅蜜就是福,他沒有能無量億劫栽培福慧。「終不能信解深般若波羅蜜」,雖然他長時期地去學習般若波羅蜜,終究還是不能信解。就是過去世的善根不夠,他就不能信解般若波羅蜜,他不能相信這個法門的。若是他能夠相信,不驚、不怖、不畏,能如說修行,那就是他過去栽培的福慧太多了,就表示這樣意思。
世尊!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訾毀深般若波羅蜜者,當知是人前世亦訾毀深般若波羅蜜。何以故?是善男子善女人聞說深般若波羅蜜時,無有信樂,心不清淨。是善男子善女人先世不難不問諸佛及弟子:雲何應行檀那波羅蜜、屍羅波羅蜜、羼提波羅蜜、毗梨耶波羅蜜、禅那波羅蜜、般若波羅蜜?雲何應修內空?乃至雲何應修無法有法空?雲何應修四念處?乃至雲何應修八聖道分?雲何應修佛十力?乃至雲何應修十八不共法?
「世尊!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訾毀深般若波羅蜜者,當知是人前世亦訾毀深般若波羅蜜」。前面是明相信人的功德,「明信人之德」。這底下是「明不信人的過失」。
舍利弗尊者又稱呼佛爲世尊,假設有「善男子、善女人訾毀深般若波羅蜜」,這個「訾」就是發言,他發表言論來毀謗這甚深般若波羅蜜,說這般若波羅蜜是非法,怎麼怎麼的,各式各樣毀謗的話。「當知是人前世亦訾毀深般若波羅蜜」,那就應該知道這個人的前一世,他也是毀謗深般若波羅蜜的。「前世」這句話,就是這一世以前就名爲前世,如果是謗毀深般若波羅蜜,他造了這樣的罪,那麼第二生有可能要到叁惡道去的,那麼他要從叁惡道裏出來以後,再來到人間,他若遇見這般若波羅蜜,那他就會再毀謗般若波羅蜜,是這樣意思。「當知是人前世亦訾毀深般若波羅蜜」。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經耳聞持品 3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