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經耳聞持品 3

  這個「怖」是什麼意思呢?就是這種恐怖心繼續地現前,想要滅除這個恐怖心不行,滅不掉,所以叫做「怖」。這個「畏」是什麼意思呢?就是決定是生了恐怖心了,對于這種法門,決定是生了恐怖心,不歡喜,生厭惡心了,不歡喜,所以叫做「驚、怖、畏」。頭一個「驚」,認爲這個法門不合道理,一定要我相信,我害怕。若是這條道路有土匪,不安全,你叫我走,我不敢去,我不敢從這裏走;一定叫我走,不得了,不得了。這種心是決定了,不可以動搖的,所以叫做「驚、怖、畏」。現在這裏說,聽聞了般若波羅蜜,一切法空、無我、無我所這個法門,他不但是信受歡喜,他還能夠如說修行,能問能答,這個人他「前世多供養親近諸佛故,聞是深般若波羅蜜,不驚、不怖、不畏」,他能這樣,他不害怕,不生恐怖心,這是不容易啊。

  

  在我們漢文佛教裏面,鸠摩羅什法師翻個《中論》、《百論》、《十二門論》,翻這個叁論,加上《大智度論》,就是四論。這個《中觀論》有嘉祥大師的注解,還有印順老法師的講記,這些注解上,解釋得都很詳細。這個道理就是不管你是那一個法門,你是般若法門,或者你是如來藏的法門,或者是唯識的法門,或是各式各樣的法門,只要是佛法,你一定,有兩個問題,你要把它說明白,你一定要把這兩個問題都要說明白,不然是不可以的。那兩個問題呢?一個生死的問題、一個涅槃的問題,這兩個問題都要說明白。生死是怎麼回事情?你要說明白;然後關于解脫了生死得了涅槃這一部份,你也要說明白。這兩個問題你都要說明白,然後這是一個完整的佛法。或者說是生死的緣起、和涅槃的緣起,或者染汙的緣起、清淨的緣起,合起來就是一個緣起,這件事你要說清楚。

  

  我們讀小乘的佛法,他也是把這件事說了;你讀《中觀論》、《大智度論》、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,它也是把這個問題也說清楚了;你讀《解深密經》阿賴耶識這個法門,它也把這兩個問題要說清楚;你讀《起信論》,這個問題也都是說清楚了,也都要說清楚;不然的話,它不是佛法,你光說生死不可以、你光說涅槃也不可以,一定全面地說得清清楚楚。說清楚的時候,這個地方有什麼問題呢?我們還是說這個喔,這個人「聞是深般若波羅蜜,不驚、不怖、不畏」,他不恐怖,這裏面有什麼問題呢?譬如說,你說:「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空厄」,一切法都是空了,我不可得、法也不可得,這個生死怎麼安立呢?生死的因果怎麼安立?涅槃的緣起怎麼安立呢?什麼都沒有了,怎麼會有生死的問題呢?怎麼會有涅槃的問題呢?這個問題還是要說明的。

  

  我們若閱讀經論的時候,讀經的時候,很明白的,我們很難讀得懂,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叁十卷,我們讀,也可能知道多少,但是很難完全明白;非要去看這個《大智度論》不可,看了《大智度論》,也還要去讀讀《中觀論》,這時候把這法門才能明白多少。你若是長期地用功,可能更圓滿,你會明白得更圓滿一點;如果說你不肯努力,我把書本一打開,我腦袋疼、頭疼,那就沒有辦法,那只好放棄了。你若深入地去學習,就知道這個般若法門,它對于生死怎麼解釋、涅槃怎麼解釋,說得清清楚楚。我說這話,是什麼意思要說到這裏呢?

  

  我們不要說名字,說名字有問題,我看見對唯識很用功,對唯識有著作的一個人,也是很有學問的人,但是他對于《中觀論》的介紹,他就是介紹得不足,有所不足。那就是什麼原因呢?就是對于《中論》這個法門,般若這個法門,學習得不夠。學習得不夠的時候,他爲人介紹的時候,就有的地方說得不對,就有問題,有這個問題,這樣子就容易引起誤會,引起誤會的。

  

  所以,這個地方說「驚、怖、畏」,「不驚、不怖、不畏」和「驚、怖、畏」就是兩回事了。他就是對這個法門沒有完全明白,所以會「驚、怖、畏」。按我們一般通常對于般若法門的誤會,就是你說一法都空了,這個因果很難建立,很難建立因果了,善惡因果很難建立,世出世間的緣起的這個道理,也很難說明了,就會有這個問題。

  

  若是你能夠觀一切法空,而又能建立生死的緣起和涅槃的緣起,那就沒有驚、怖、畏的問題了,沒有這個問題。現在這地方說的理由,就是這個人「于前世多供養親近諸佛故,聞是深般若波羅蜜,不驚、不怖、不畏」,這個地方說的理由是這樣。所以,栽培善根倒是非常重要,非常重要的。

  

  本來這個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在南北朝時代,也就是鸠摩羅什法師翻這部經以後,在南北朝時代,受持、讀誦、講說的人是很多,很多很多。我在《高僧傳》上看見天臺智者大師的學生,就是在荊州玉泉山有玉泉寺,智者大師在那裏講《摩诃止觀》那個地方。智者大師的學生,有的人他把《法華經》背下來,把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也背下來,一天背《法華經》、一天背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,有這樣的人。後來在梁武帝的同時,有寶志禅師,和那個同時,另外在四川也有高僧,把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也背下來。這叁十卷經能背下來。

  

  當然《華嚴經》八十卷都有人背下來,何況叁十卷呢!但是這句話是容易說,你背背試試,背一背就不背了。人家說是去念咒更好,把經就放下,去念咒去了。人就是意志不堅定,對于佛法的學習,不能夠圓滿地把它畢業,然後,自己又認爲我明白了,這還是個問題,這是問題。用功的時候,這也就是,也可以說還是善根的問題。這文上說:「于前世多供養親近諸佛故,聞是深般若波羅蜜,不驚、不怖、不畏」,根本的原因,還是在這裏,就是善根的問題。親近佛多、栽培善根多,他對于這個法門的學習,他就能圓滿地畢業了。我說這一段的話的意思就是說,關于這「驚、怖、畏」,「不驚、不怖、不畏」這個問題,我們沒能深入地去學習,總感覺到,好像沒有什麼,有什麼好驚、怖、畏呢?其實不是!你要深入的去學習的時候,就有問題,就有問題。

  

  並且,我們若是歡喜另外一個法門,我對于這個法門我歡喜,我就說出來種種贊歎的語言;我對那個法門不好,我就說有什麼毛病、有什麼缺點,會這樣子。但是我想,我想應該怎麼樣呢?你歡喜的法門,你也好好用功地學習,不是一知半解,好好地把它學習畢業了;不歡喜的法門,你沒有深入圓滿地學習,你不要隨便人雲亦雲,不要那樣子。如果你一定要批評的話,你好好學一學,然後由自己的心裏面說出一句良心話,這樣子好一點。不然的話,你就有過失,你說這話有過失的。

  

  現在是到點了。但是我現在想要說一段話,我還是說出來。我以前說過這件事,就是有一位法師,我原來是記住這位法師的名字,現在把這名字忘了。他是四川人,他到江浙一帶來參學,後來他就把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背下來了,這傳上只是說這麼多,沒有詳細說,我這麼推測,這個人不只是有文持、也應該是有義持,應該有義持的。他把這部經背下來了,不知過了多久,又回到他家鄉去。回到他家鄉去的時候,他家鄉那麼地方,信道教的人特別多,信佛教的人少。他就在他家弘揚這部經,就是常常舉辦這個法會。那個時候舉辦這個法會,和我們現在可能不大同,他這個法會怎麼樣辦法呢?這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是叁十卷,他去集會叁十個人,每人讀一卷,就這樣子讀了叁十卷,就辦這樣的法會,是這樣子,他這樣子來辦法會。

  

  辦法會,一次一次地這樣做了法會以後,當然這個地區的道教徒就知道了。這道教徒也辦法會,辦法會的時候,就是發一個通知,請這個法師來參加他的法會,這個法師收到通知了以後,想了一想,好!你請我去,我就來。到了這個法會的時候,當然道教的人也供這個老子的像,供在那裏,也有個殿。這個法師進入那殿裏就這麼看一看,然後就在旁邊坐下來。這道教徒就不滿意了,說是:你是佛教徒的大法師,你也有供著佛,對佛禮拜、贊歎;我們供著老子,老子就是佛,你也應該禮拜、贊歎,爲什麼不禮拜呢?就這樣看看就算了,坐在旁邊?然後這個法師說:我也想禮拜,但是恐怖他受不了,所後我不禮拜。怎麼受不了呢?你禮拜,我看看能不能受得了?真的?真的!他就起來,他就禮拜,他一磕頭,老子的像就搖動;再禮拜,搖動得更厲害;再禮拜,就倒下來了。當然,我說這話,我們都是佛教徒,道教徒會不高興,但是《高僧傳》的確這麼記載。你看你讓我禮拜,受不了就倒下來了。說:不是!是有風或什麼弄倒的,把它立起來,你再拜!好!再拜。再拜,又倒了,再沒有話好說了。哎呀!你怎麼回事情,你出家怎麼回事?他說:我出家,就是學習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,我就背這個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,我一天背半部,兩天背一部。他這麼說,一天背十五卷,兩天背叁十卷。這些道教徒,哎呀!佛法不可思議!就好多好多改變信仰了,來相信佛教,有這個事情。

  

  所以,我認爲這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,若願意背也是很好。但是我認爲這個人是用過功的,他一定是對于《大智度論》也很熟,他對這個義,他是深深的聞思修,我看他都能有,有這種功德。所以,那個時候佛法是比現在興盛,就是很多的人,應該是在佛法裏面有成就。所謂有成就者,就是有聞思修的成就,也有可能會得無生法忍。

  

  我感覺禅宗裏邊,古代一點的,應該六祖大師同時、以前的那一些禅師,多數都是學習經論有成就的人,然後在深山裏面自己修止觀,而後有成就的,都是這種人。你看這個禅宗的道信禅師,達摩禅師、慧可禅師、僧燦、道信,道信是四祖,你看道信禅師的傳,禅師說的又是一回事,但是《高僧傳》上的道信禅師傳,他在盧山大林寺住過十年。盧山大林寺是怎麼回事?是智者大師的學生造的廟,那個廟裏不可能沒有天臺叁大部的,一定有《摩诃止觀》。而這個道信禅師,離…
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經耳聞持品 3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