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這個功德,這上面只是這麼說,究竟作什麼功德,沒有標出來。這個「是人于前世佛作功德」,這個「前世」,就是過去生,過去那一生也沒有詳細說,作過功德。
「與善知識相隨」,應該指現在世,現在生,這個人現在世能得聞般若波羅蜜,就可以知道他現在這一生他有好朋友,善知識就是他的好朋友。這個「知識」,他相知、相識、相認識的人裏面,有個「好」,大家有多少感情的,其中有一個是佛教徒,是他的好朋友。他和這個朋友相隨,就是常和他來往,所以他就能夠得聞般若波羅蜜經耳,這個原因就在這裏。這也可以看出來,過去生中已經過去的事情,這個不說;就是說現在,你和什麼人來往,這件事很重要。你常和好朋友來往,這是一種情形;你若同惡知識來往,也有問題。「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」,這是很有關系。除非你是大菩薩,那另當別論;我們心隨境轉的人,還是很有關系的。
這一段,是贊歎這個淺行人,他只是聞般若波羅蜜經耳,他就知道這個人前世在佛那裏栽培過善根,可見這個人很不簡單了。
何況受持、親近、讀誦、正憶念、如說行。當知是善男子善女人多親近諸佛,能得聽受乃至正憶念、如說行,能問能答。當知是善男子善女人于前世多供養親近諸佛故,聞是深般若波羅蜜,不驚、不怖、不畏。當知是人亦于無量億劫,行檀那波羅蜜、屍羅波羅蜜、羼提波羅蜜、毗梨耶波羅蜜、禅那波羅蜜、般若波羅蜜。
「何況受持、親近、讀誦、正憶念、如說行。當知是善男子善女人多親近諸佛,能得聽受乃至正憶念、如說行」。這底下第二段「歎深行人」,這個人他在般若法門裏面,有高深的修行,贊歎這個人的功德。這一段文裏面先說這個「天主歎」,就是釋提桓因的贊歎。
「何況受持」,這是釋提桓因心裏面的話,何況這個人「受持、親近、讀誦、正憶念」呢。前面只是經耳,還有那麼多的功德;何況這個人不只是經耳,他聽聞了般若法門之後,他還能夠受持。這個「受持」就是剛才說的屬于淺的這一方面:就是能诠顯般若法門的文句,你能夠受持;和這個文句所诠顯的般若法門的義,你也能受持。的確這個地方有差別,我們有的人,只是對于這個文句可以受持,我能夠把《金剛經》背下來,但是《金剛經》裏面的義是怎麼回事,不大明了,不明了,就是只能文持,而不能義持,這是不同。現在說,文持還要有義持,文義你都能受持。這當然,你就是一定要常常地溫習,常常要溫習才可以,所以在其他的經論上,不說受持,說溫習,常溫習。
「何況受持、親近」,這個「親近」就是常和它接觸,就是有歡喜心,你有歡喜心,你就常和它接近,這就叫做「親近」。也有一個精進的意思,就是常常地親近。如果是經過幾個月以後再去讀一讀這《般若經》,經過多少年以後再去讀讀《般若經》,那就不能說「親近」,那就是疏遠了。所以這個「親近」這個地方,也有個精進的意思;也就表示這個人很歡喜,對于這件事有歡喜心。
「讀誦」,這底下說這個親近的相貌,怎麼叫做「親近」,就是常讀,常閱讀這個般若法門的文句;讀了以後,又能夠誦,就能把這個文句背下來。我們佛教徒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,就是不是有意地說謊話,本來是照本讀,他說他誦,我誦《金剛經》、我誦《華嚴經》,有人他說他誦《華嚴經》,哎呀!我說《華嚴經》八十卷,你能誦下來?不是,我是照本讀。我想,你照本讀,爲什麼說誦呢?不是有意地說謊話,這不對的,誦就是誦,讀就是讀。讀熟了,也就容易誦,或者有意地把它誦下來,這個「誦」還是很重要的一件事,因爲你不可能常常拿著本子。譬如說是,我們從經論上會知道,佛菩薩開示我們要思惟這個法義,我們聽聞的法義,內心裏面要常常思惟,常常思惟。你沒有文,你思惟就不方便;你若能背下來,隨時可以思惟那一段。背那一段,然後就思惟,背那一段,然後思惟。所以,讀誦對于你的思惟有方便,能幫助你思惟,所以讀誦也是很重要。
「正憶念」,這個正憶念,下邊有個「如說行」,正憶念就和如說行是相通的。前面說「讀誦」,這個正憶念也有一個思惟的意思。就是你所讀誦的文,你對于這個文句你讀誦,然後憶念文裏面的義,也就是思惟的意思。思惟和憶念是相通的。譬如說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,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」,這是個文句,文句裏面有義,義比這個文是更深、更廣;經過思惟、觀察,才能知道,你明白了,思惟、觀察,就把這裏面更深、更廣的義顯現在你的心裏面,那就叫做「憶念」。所以,這個憶念也有思惟的意思。
前面這個「讀誦」還是屬于聞慧,屬于聞所成慧;憶念就是有思所成慧的意思。這個思所成慧,比聞所成慧更高深了一點,更高深,就是更深刻了一點。經過思惟,你對于那個般若的道理會認識得更深刻,這個地方也是很重要。但是我們漢文佛教徒,對于這個地方多數還有點問題,多數是疏忽了,只是把文讀一讀,也可能會想一想,就完了,這個思所成慧不是太具足。
「如說行」,這個如說行,就是修所成慧了。修所成慧和前面聞所成慧、思所成慧有什麼不同呢?聞所成慧、思所成慧,都是在散亂心裏面的境界,心裏面沒有得定。這個修所成慧,你要修奢摩他,要得定。先是欲界定,而後到未到地定,到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,這就是得定了;在定裏面去思惟般若義,思惟諸法實相的道理,這個時候叫做「修所成慧」。
這個聞所成慧,如果你得到了,可以講,也可以爲人講一講這個道理,的確就是講一講而已。這個思所成慧,就能夠比聞所成慧所講說的道理,更深刻了一點,更深刻,力量也會強了一點,也能多少地改善自己的行爲。這個思所成慧,能改善自己的行爲,當然改善的不是很多。修所成慧可是不簡單了,能斷煩惱、能得聖道,可以得無生法忍了。
所以,聞所成慧、思所成慧這兩種智慧,力量不是很大;修所成慧力量非常大,能夠斷除我們內心裏面貪瞋癡的煩惱。無始劫來,時時地不是貪、就是瞋、再就是愚癡、邪知邪見,熏習的力量非常大,你想要貪心若動的時候,不要貪,不可以,這個瞋心動了,不要瞋,不可以,非瞋不可,非貪不可。現在,雖然是煩惱力量那麼大,這個修所成慧能把它斷掉,能使令它不貪。貪的境界出現,能不貪;瞋的境界出現,能夠不瞋,我就是不發脾氣,心就是平靜不動,能夠不動心,這就看出修所成慧的力量大。修所成慧爲什麼力量大?就是因爲有定的關系。
我們佛教徒修禅定,目的就是爲了斷煩惱,目的就是在這裏,所以這叫做「如說行」,如你爲人所講說的,如佛所說的,如自己爲人講說的,或者也可以這麼說,如佛法說的般若法門,在你的身口意上,尤其是在你的心裏面、第六意識要加以修行,要加以實踐。這個「行」,修行這個行這個字,是我們人在走路,一步一步地向前走,叫做「行」;現在這個行,是從凡夫這個地方向聖人的那個地方去了,一步一步地向聖人那個地方去了,叫做「行」。這個「行」可不是一般的這種境界。
所以,「親近」,親近是精進的意思,怎麼叫做「親近」呢?你能夠讀誦、還能正憶念、還能如說行,這就是親近的相貌,也就是你學習佛法的一個次第。
「當知是善男子善女人多親近諸佛,能得聽受乃至正憶念、如說行」。這是贊歎深行人。這個深行人,什麼叫做「深行人」?就是他具足了聞思修叁種智慧的人。不只是聞慧,聞慧還是淺,思慧也不夠深;要有修慧了,這個時候就叫「深行人」。如果說,沒有聞慧、也沒有思慧,我就修禅定,我在禅定裏面思惟般若義,這個人也不合道理。沒有聞慧、思慧的基礎,你不可能有修慧。單獨去修,也是不合道理。只是聞慧和思慧,也不合道理。就是聞慧、思慧也有,又有修慧,這叁種智慧都具足了,這是最如法的,這個人及格了,最低限度有六十分,就及格了。
我們從這裏知道一個消息,知道在佛法裏面的一個消息:譬如說我想要得無生法忍,我想要成爲聖人,你一定先要聞、思,學習佛法。或者是學習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也可以、學習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也可以、你學習《華嚴經》也可以、學習《法華經》也可以、你學習《維摩诘所說經》也可以、你學習《阿含經》也是可以,經過聞、思,經過這兩個階段以後,然後你還要修禅定,禅定成功了,在禅定裏面觀般若義,這樣子就叫做「禅」。若是我們對于佛法沒有聞思修,聞慧也沒有,或者有一點聞慧,而思慧沒有;或者聞慧只是小小有一點而已,聞思都不具足,說我就要修禅定,我想要得無生法忍,沒有那麼回事情,沒有這件事的。所以從這裏知道學習佛法的次第,是應該這樣子,才合道理。
「當知是善男子善女人多親近諸佛」,前邊「聞般若波羅蜜經耳者,是人于前世佛作功德,與善知識相隨,何況受持、親近、讀誦、正憶念、如說行」,聞思修叁慧都具足的這個深行人,他的功德不是更大了嗎!有多大呢?「當知是善男子、善女人多親近諸佛」,就是過去生中他親近了很多佛的。
「能得聽受乃至正憶念、如說行」,他今生,他才能夠聽受般若波羅蜜法門,乃至到能正憶念、如說行的,他才能的。所以今生若能這樣子,就表示他前生親近過很多佛了,這可見很不簡單。
「能問能答」,「乃至正憶念、如說行」,而這個人「能問能答」,在般若法門裏面,能提出問題,他也能回答問題,能有這樣高深的智慧的。
「當知是善男子善女人于前世多供養親近諸佛故」,他親近了很多佛。「聞是深般若波羅蜜,不驚、不怖、不畏」,這個地方說出一件事來,他聽聞這個甚深般若波羅蜜法門的時候,他心裏面沒有驚、怖、畏這件事。我們學習佛法的時候,只是從文字上這麼樣去念一念,也可能生歡喜心;但是對于般若波羅蜜這個甚深義,你若真實用心去學習的時候,你又能夠生歡喜心,這件事還是不簡單。所以這裏就把這個問題提出來,「驚、怖、畏」,就是有的人,他聽聞般若波羅蜜這個法門的時候,他心裏面有恐怖心。有恐怖心,什麼恐怖心呢?就是「照見五蘊皆空」,這個「空」這個地方,譬如說,我們這個生命體,我不可得、色受想行識也不可得,都是空無所有的,這樣的道理,你歡喜嗎?你歡喜不歡喜?你就這麼一念就過去了,也沒有什麼,好像沒有什麼;你真實停在那裏想一想,沒有我可得、也沒有色受想行識法可得,一切法都不可得,這個道理你歡喜嗎?那恐怕不一定,恐怕不一定。
這個「不驚、不怖、不畏」這個話,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也有這種話。當然我們佛教徒,我剛才說,我們漢文佛教裏面,這《金剛經》流行得很廣,受持、讀誦的人也特別多,那個「驚、怖、畏」那個地方,你怎麼講?我看不是容易。「驚、怖、畏」,就是觀一切法都是空,真實要想起來這個問題,有的人就害怕,就生出了恐怖心,認爲這是不合道理,都是空了,斷滅了,都是空了,沒有「我」可以嗎?沒有你可以,沒有「我」可以嗎?就是很多的問題,就是不相信,認爲這是不合道理。所以如果決定這樣子去信受奉行的話,就是生恐怖心,認爲這不合道理,所以生「驚」。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經耳聞持品 2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