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經耳聞持品 1 (1998年于臺北慧日講堂)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十二相、八十種好的佛,哎呀!我見佛了!你見佛了,你愚癡!釋迦牟尼佛就會這樣诃斥我們。這個《金剛經》:「可以身相見如來不?不也!世尊!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!何以故?如來所說身相,即非身相」,即是無相的境界,你若能證悟這無相的境界,那才是見到佛了。「如來者,即諸法如義」,你要見到諸法「如」義,你才是見到佛,那時候你就是聖人了,就是聖人了。

  

  所以,佛已經開示了這樣學習可以得聖道,那我們就這樣做嘛!爲什麼把佛說的話,丟在叁千裏外,我偏不用,我自己另外有個方法,這個事對不對!所以,我想我們應該修這四念處的方法。

  

  這個「觀法無我」,也是通于一切大乘經論的第一義谛。我們就這樣修行,就直接可以得聖道了,爲什麼不這樣修行呢?所以,我們漢文佛教,這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流通得很廣,好多人都是受持、讀誦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;但是只是念念文句,而不肯按照《金剛經》那裏面的義去修行,這個事情遺憾不遺憾呢?很遺憾的!所以應該這樣修行。

  

  我在這裏再多說幾句,不過我看這個報名表上,很多的法師和居士參加過禅七,有可能是知道這個方法,但是,我現在還是希望你們不要嫌我啰嗦,我還是說一遍。就是靜坐的時候,不,我們跑香的時候,你就不要去東想、西想,就在這七天內,萬緣放下,其他什麼事情,我都不管了,我這七天內,在這裏就是修學聖道。我經行的時候,心裏不要打妄想,就是思惟這四念處的道理。但是這件事,有止、有觀的不同。修止,就是不修觀,心裏面不分別。我們沒得禅定的人,不分別,心還偏要分別,所以只好有一個方便,其他的事情都不分別,只是集中在一個地方注意,注意在一個所緣境這裏,其他的事情都停下來。本來是心裏面一切法都不分別,但是這件事我們辦不到,辦不到的事情,勉強也勉強不來;所以就是選擇一個所緣境,把我們的分別心安住在那裏。選擇一個所緣境,選那一個所緣境呢?

  

  譬如說我們在經行的時候,你就注意你的足下,注意你的腳一起、一落,這個腳有叁個步驟:起、進、落,你就注意你腳的起、進、落,就這樣也可以,其他的事情通通不要想。或者,你不願意這樣做也可以,你一面經行的時候,你也可以知息出、知息入、知息長、知息短,這也是可以。就是我們這一口氣,由臍,腹部這個臍,由臍至鼻,這個息是呼出去,由鼻至臍,這個息又吸進來,就是一呼、一吸,你就知息出、知息入,其他的事都停下來,就做這一件事,這也是可以的,那麼心裏面可以寂靜住,這樣也是可以的。或者是知息出、知息入,這個息在動,上下在動,我們的心也就上下的這樣注意,這樣子,你如果感覺到不合適,你就注意腹部的起落也可以,這個肚子一起、一落,這個息的一入、一出,肚子就一起、一落,注意腹部的起落,心就不上下地動,這樣子也可以。但是靜坐的時候,盤退坐的時候,你修止的時候,就注意腹部的起落也可以,也是可以。

  

  但是這件事,我們出家人,我認爲沒有問題,或者男衆,或者女衆;當然你如果身體有病,那又是另一回事;在家的女居士,年輕人,你酌量情形,如果注意腹部的起落有問題,你就不要,你就注意這個足趾,大腳趾頭也可以,也是可以;或者,看面前有個蓮華也可以。假設你在禅凳上坐,看見這地面上,不要離太遠,就在旁邊,閉上眼睛,就是在這附近有一個蓮華;或者是在前面有一個圓光,像這個白色的光明,一個圓光,像個月亮似的,就在這個地面上,這個地板,在前面,心就注意這個不動,這樣修止,這樣也可以。那麼,隨你自己意,你願意用息做所緣境也可以,腹部的起落也是息,觀前面的圓光也可以,觀一個大白蓮華也是可以,這是修止。

  

  修止,如果你的定力好,一下子我可以定它半小時,那麼你就半小時以後你就修觀。你願意修不淨觀也好、修觀受是苦也好、觀心無常、觀法無我也好;或者你用《金剛經》,觀這個身體是畢竟空寂的,也是可以,隨你意這樣修觀。觀的時間不要太多,我看五分鍾就好了,你預先應該准備好,你要用的時候,它就很現成;你若沒有准備,那不行。觀,最多五分鍾,觀完了,或者叁分鍾、兩分鍾就觀完了,你再修止,還是修止;這個止的時間稍多一點,觀的時間少一點,如果你相應的話,你心情快樂。

  

  所以常常靜坐的人,在家居士,常常靜坐相應,他容易想要出家,他就不願意做在家人了,願意出家,因爲出家可以全部的精神時間都放在修行上;你若是在家,你要到公司做事情,那就是又一回事了。這是修止觀的方法,用這個方法來修觀,我就把這個方法暫時說到這裏,如果有什麼問題,在小參的時候可以提出來問。

  

  我講的經是〈經耳聞持品〉,是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,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就是觀,就是修止觀的觀,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也有止,但是那太高了,我們不及格,所以只好另外去說一種奢摩他的止的方法。講《金剛經》也合適,那就是利根人所修的觀。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比《金剛經》廣,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叁十卷,古代的佛教,南北朝的佛教,學習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的人多;現在的人,可能不多了,這是講經的事。

  

  七點半講到八點半,然後八點半到九點,這是個討論問題的時間,有問題可以提出討論。九點到九點一刻,這時候經行。九點一刻到十點,這是第七枝香,坐了叁刻鍾。然後到十點我們就休息了。休息的時候用搖鈴表示。

  

  我們用功的這件事,在身體方面有動靜的不同。譬如說,我們坐在那裏就是靜;我們若經行的時候就是動,身有動靜的不同。口有說默的不同。就是我們靜坐的時候、經行的時候,都不要講話,只有小參的時候,有問題可以提出來;其他的時間,盡量地不要說話。你自己說話,你自己心散亂,對方因爲聽你說話也散亂,這是對于修行有妨礙的一件事,所以我們盡量地把止語這件事把它辦好。身、口、意:這個意就是止觀,經行的時候也是止觀,靜坐的時候還是止觀。這個觀,剛才說,就是四念處,四念處就是禅,禅就是聖道!是可以到諸法實相那裏去,到第一義谛那裏去,那涅槃那裏去,是明明白白的從這一條路走過去了,不是說還疑惑,哎呀,是這麼樣子嗎?不是!如果你有疑惑,這個不能得聖道的,是明明白白地這樣用功修行,才是得聖道的辦法。

  

  這個功課表的後面有叁項注意的事情。第一樣,就是現在七點鍾我們大家在講話,我們講完話的時候,我們就練習經行,按照這個路線來經行。然後八點鍾的時候就止靜。九點鍾的時候就開靜了。開靜了以後,有一件事,若是有願意受八關齋戒的人,九點鍾開靜以後,就受八關齋戒;不願意受的就不受,不勉強,這是一件事。第二件事,就是圓滿那一天,午後六點叁十分鍾,也是在這裏集會,大家各述心得,由主七和尚做一個總結,就圓滿了。第叁個注意就是小參,小參由第叁天開始,每一天的晚間九時十五分到十點鍾,這裏面有叁刻鍾是小參。事前要登記,有人負責,有個表格,你若願意去小參你就登記,但是每一個人限八分鍾,八分鍾就得停下來。這個小參的地點是508室。

  

  人的善根不可思議,你用這個方法來用功,有可能過去栽培的善根忽然間就開發了,就有可能會得定,有可能會得聖道。人的善根,有的人定的善根強,有可能會得定;若是般若的善根強,有可能會得無生法忍。人的善根不一樣,但是還有一個問題,有人有善根,但有業障,這個業障障礙你的善根不能動,要破除這個業障,善根才能發動,所以我們拜佛忏悔,來破這個業障。但是有的人善根是有,他沒有業障,但是善根的力量薄,他還是沒有力量動、發動,你就要栽培善根,那怎麼栽培?你修四念處就是栽培善根,你觀心無常、觀法無我、觀色受想行識無我、無我所,觀色不可得、受想行識不可得,這就是栽培善根。

  

  我們初開始修行用功的時候,不要要求圓滿,就說即空、即假、即中,我們不要這樣子。我們就觀這色是因緣生法,是畢竟空的,就是觀察它是空的,不要說是空而不空,不要這樣子,就是空。觀色受想行識都是畢竟空的,就是觀它空。等我們對于空的道理熟了,很純熟的,心能與這空相應了,在一切幻化相不能動搖你的時候,那時候你不妨說:空而不空,一切法都是如幻如化,如幻有的,那時候你再說:空而不空,你再這樣辦;空也不可得、有也不可得,不可得也不可得,這時候你再說這句話,可以,因爲那時候你的智慧高了,它是相應的。我們初開始,你就那樣的:空也不可得、假也不可得,不可得也不可得,不行!你這樣子,你什麼都修不成。所以,我主張初開始的時候,用執著心來修這個空,就是這個色受想行識是不可得的,是沒有的,就是這樣執著,對我們反倒是有利益的。

  

  因爲這個事情,我們初開始用功可能是也不知道怎麼回事情,但是你常常靜坐、常常思惟,忽然間身體沒有了,這房子也沒有了,你會有這個境界,那就是進了一步。當然,那個空和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」還是不一樣,還是不一樣的。

  

  所以我說這話的意思是說,你常常用功、常常用功,它會進步,進步的時候,你修行就會感覺容易了。我們有的時候,有自己的業障,加上沒能深入地學習佛法,老是不能與法相應,感覺到很難;感覺到很難的時候,有時候修行的心就退了,向後退了,沒有什麼意味,就向後退了。我現在說這話的意思,你不要退,前面有好消息等著你,但是你就是要努力才可以,你懈怠是不可以的。那好,我們現在就經行。願意走快一點就在內圈,願意慢一點就在外圈,中間有個線,很容易明白。

  

  
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經耳聞持品 1 (1998年于臺北慧日講堂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