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经耳闻持品 1 (1998年于台北慧日讲堂)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十二相、八十种好的佛,哎呀!我见佛了!你见佛了,你愚痴!释迦牟尼佛就会这样诃斥我们。这个《金刚经》:「可以身相见如来不?不也!世尊!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!何以故?如来所说身相,即非身相」,即是无相的境界,你若能证悟这无相的境界,那才是见到佛了。「如来者,即诸法如义」,你要见到诸法「如」义,你才是见到佛,那时候你就是圣人了,就是圣人了。

  

  所以,佛已经开示了这样学习可以得圣道,那我们就这样做嘛!为什么把佛说的话,丢在三千里外,我偏不用,我自己另外有个方法,这个事对不对!所以,我想我们应该修这四念处的方法。

  

  这个「观法无我」,也是通于一切大乘经论的第一义谛。我们就这样修行,就直接可以得圣道了,为什么不这样修行呢?所以,我们汉文佛教,这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流通得很广,好多人都是受持、读诵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;但是只是念念文句,而不肯按照《金刚经》那里面的义去修行,这个事情遗憾不遗憾呢?很遗憾的!所以应该这样修行。

  

  我在这里再多说几句,不过我看这个报名表上,很多的法师和居士参加过禅七,有可能是知道这个方法,但是,我现在还是希望你们不要嫌我啰嗦,我还是说一遍。就是静坐的时候,不,我们跑香的时候,你就不要去东想、西想,就在这七天内,万缘放下,其他什么事情,我都不管了,我这七天内,在这里就是修学圣道。我经行的时候,心里不要打妄想,就是思惟这四念处的道理。但是这件事,有止、有观的不同。修止,就是不修观,心里面不分别。我们没得禅定的人,不分别,心还偏要分别,所以只好有一个方便,其他的事情都不分别,只是集中在一个地方注意,注意在一个所缘境这里,其他的事情都停下来。本来是心里面一切法都不分别,但是这件事我们办不到,办不到的事情,勉强也勉强不来;所以就是选择一个所缘境,把我们的分别心安住在那里。选择一个所缘境,选那一个所缘境呢?

  

  譬如说我们在经行的时候,你就注意你的足下,注意你的脚一起、一落,这个脚有三个步骤:起、进、落,你就注意你脚的起、进、落,就这样也可以,其他的事情通通不要想。或者,你不愿意这样做也可以,你一面经行的时候,你也可以知息出、知息入、知息长、知息短,这也是可以。就是我们这一口气,由脐,腹部这个脐,由脐至鼻,这个息是呼出去,由鼻至脐,这个息又吸进来,就是一呼、一吸,你就知息出、知息入,其他的事都停下来,就做这一件事,这也是可以的,那么心里面可以寂静住,这样也是可以的。或者是知息出、知息入,这个息在动,上下在动,我们的心也就上下的这样注意,这样子,你如果感觉到不合适,你就注意腹部的起落也可以,这个肚子一起、一落,这个息的一入、一出,肚子就一起、一落,注意腹部的起落,心就不上下地动,这样子也可以。但是静坐的时候,盘退坐的时候,你修止的时候,就注意腹部的起落也可以,也是可以。

  

  但是这件事,我们出家人,我认为没有问题,或者男众,或者女众;当然你如果身体有病,那又是另一回事;在家的女居士,年轻人,你酌量情形,如果注意腹部的起落有问题,你就不要,你就注意这个足趾,大脚趾头也可以,也是可以;或者,看面前有个莲华也可以。假设你在禅凳上坐,看见这地面上,不要离太远,就在旁边,闭上眼睛,就是在这附近有一个莲华;或者是在前面有一个圆光,像这个白色的光明,一个圆光,像个月亮似的,就在这个地面上,这个地板,在前面,心就注意这个不动,这样修止,这样也可以。那么,随你自己意,你愿意用息做所缘境也可以,腹部的起落也是息,观前面的圆光也可以,观一个大白莲华也是可以,这是修止。

  

  修止,如果你的定力好,一下子我可以定它半小时,那么你就半小时以后你就修观。你愿意修不净观也好、修观受是苦也好、观心无常、观法无我也好;或者你用《金刚经》,观这个身体是毕竟空寂的,也是可以,随你意这样修观。观的时间不要太多,我看五分钟就好了,你预先应该准备好,你要用的时候,它就很现成;你若没有准备,那不行。观,最多五分钟,观完了,或者三分钟、两分钟就观完了,你再修止,还是修止;这个止的时间稍多一点,观的时间少一点,如果你相应的话,你心情快乐。

  

  所以常常静坐的人,在家居士,常常静坐相应,他容易想要出家,他就不愿意做在家人了,愿意出家,因为出家可以全部的精神时间都放在修行上;你若是在家,你要到公司做事情,那就是又一回事了。这是修止观的方法,用这个方法来修观,我就把这个方法暂时说到这里,如果有什么问题,在小参的时候可以提出来问。

  

  我讲的经是〈经耳闻持品〉,是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,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就是观,就是修止观的观,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也有止,但是那太高了,我们不及格,所以只好另外去说一种奢摩他的止的方法。讲《金刚经》也合适,那就是利根人所修的观。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比《金刚经》广,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三十卷,古代的佛教,南北朝的佛教,学习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的人多;现在的人,可能不多了,这是讲经的事。

  

  七点半讲到八点半,然后八点半到九点,这是个讨论问题的时间,有问题可以提出讨论。九点到九点一刻,这时候经行。九点一刻到十点,这是第七枝香,坐了三刻钟。然后到十点我们就休息了。休息的时候用摇铃表示。

  

  我们用功的这件事,在身体方面有动静的不同。譬如说,我们坐在那里就是静;我们若经行的时候就是动,身有动静的不同。口有说默的不同。就是我们静坐的时候、经行的时候,都不要讲话,只有小参的时候,有问题可以提出来;其他的时间,尽量地不要说话。你自己说话,你自己心散乱,对方因为听你说话也散乱,这是对于修行有妨碍的一件事,所以我们尽量地把止语这件事把它办好。身、口、意:这个意就是止观,经行的时候也是止观,静坐的时候还是止观。这个观,刚才说,就是四念处,四念处就是禅,禅就是圣道!是可以到诸法实相那里去,到第一义谛那里去,那涅槃那里去,是明明白白的从这一条路走过去了,不是说还疑惑,哎呀,是这么样子吗?不是!如果你有疑惑,这个不能得圣道的,是明明白白地这样用功修行,才是得圣道的办法。

  

  这个功课表的后面有三项注意的事情。第一样,就是现在七点钟我们大家在讲话,我们讲完话的时候,我们就练习经行,按照这个路线来经行。然后八点钟的时候就止静。九点钟的时候就开静了。开静了以后,有一件事,若是有愿意受八关斋戒的人,九点钟开静以后,就受八关斋戒;不愿意受的就不受,不勉强,这是一件事。第二件事,就是圆满那一天,午后六点三十分钟,也是在这里集会,大家各述心得,由主七和尚做一个总结,就圆满了。第三个注意就是小参,小参由第三天开始,每一天的晚间九时十五分到十点钟,这里面有三刻钟是小参。事前要登记,有人负责,有个表格,你若愿意去小参你就登记,但是每一个人限八分钟,八分钟就得停下来。这个小参的地点是508室。

  

  人的善根不可思议,你用这个方法来用功,有可能过去栽培的善根忽然间就开发了,就有可能会得定,有可能会得圣道。人的善根,有的人定的善根强,有可能会得定;若是般若的善根强,有可能会得无生法忍。人的善根不一样,但是还有一个问题,有人有善根,但有业障,这个业障障碍你的善根不能动,要破除这个业障,善根才能发动,所以我们拜佛忏悔,来破这个业障。但是有的人善根是有,他没有业障,但是善根的力量薄,他还是没有力量动、发动,你就要栽培善根,那怎么栽培?你修四念处就是栽培善根,你观心无常、观法无我、观色受想行识无我、无我所,观色不可得、受想行识不可得,这就是栽培善根。

  

  我们初开始修行用功的时候,不要要求圆满,就说即空、即假、即中,我们不要这样子。我们就观这色是因缘生法,是毕竟空的,就是观察它是空的,不要说是空而不空,不要这样子,就是空。观色受想行识都是毕竟空的,就是观它空。等我们对于空的道理熟了,很纯熟的,心能与这空相应了,在一切幻化相不能动摇你的时候,那时候你不妨说:空而不空,一切法都是如幻如化,如幻有的,那时候你再说:空而不空,你再这样办;空也不可得、有也不可得,不可得也不可得,这时候你再说这句话,可以,因为那时候你的智慧高了,它是相应的。我们初开始,你就那样的:空也不可得、假也不可得,不可得也不可得,不行!你这样子,你什么都修不成。所以,我主张初开始的时候,用执着心来修这个空,就是这个色受想行识是不可得的,是没有的,就是这样执着,对我们反倒是有利益的。

  

  因为这个事情,我们初开始用功可能是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情,但是你常常静坐、常常思惟,忽然间身体没有了,这房子也没有了,你会有这个境界,那就是进了一步。当然,那个空和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」还是不一样,还是不一样的。

  

  所以我说这话的意思是说,你常常用功、常常用功,它会进步,进步的时候,你修行就会感觉容易了。我们有的时候,有自己的业障,加上没能深入地学习佛法,老是不能与法相应,感觉到很难;感觉到很难的时候,有时候修行的心就退了,向后退了,没有什么意味,就向后退了。我现在说这话的意思,你不要退,前面有好消息等着你,但是你就是要努力才可以,你懈怠是不可以的。那好,我们现在就经行。愿意走快一点就在内圈,愿意慢一点就在外圈,中间有个线,很容易明白。

  

  
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经耳闻持品 1 (1998年于台北慧日讲堂)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