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個《大智度論》上說的這個名字,立一個「自性空」這個話,也和我們通常佛教徒說話也有一點違背;我們曾經說「自性中流出來的」,常常用這種話。但是現在這個地方說空的時候,這個自性是沒有的,叫自性空。
「自性空」也就和「自性有」是相對的,自性有、自性空;若明白什麼叫做自性有,也就能幫助你明白什麼叫做自性空。我們舉一件事,從這件事上來明白什麼叫做自性空、什麼叫做自性有。
經上是說到這個辟支佛,得辟支佛道的經過,是怎麼個情形呢?這個辟支佛原來就是個國王,是一個很有福德的人。他有福德,他怎麼個情形呢?他感覺這身上癢,他就把這衣服脫了,叫他周圍的女人給他撓癢,這樣情形。而這些女人手上戴的手镯,這個女人胳臂上可能不只戴一個,別的女人也是都有戴多少個手镯,這麼多的手在他身上撓的時候,手在動,胳臂互相在碰,這個手镯就發出聲音來,這樣子給他撓癢。撓完了的時候,大家都分開不動了,這個聲音就沒有了,這個國王因此而得辟支佛道。我們就從這件事來觀察什麼叫做自性空:這個女人的胳臂上戴的這個镯,互相碰,發出來聲音。那麼如果叫做自性空,在這件事上怎麼叫做自性空呢?就是發出來這個聲音,它自己本身是沒有聲音的,這個聲音本身是沒有的。那麼怎麼有了聲音的呢?就是那個镯互相碰觸的時候,才出來聲音。若不碰的時候,這個聲音自己是沒有的;自己是沒有的,就叫做自性空。如果不需要碰,就有聲音,那麼叫做自性有。
我們從這件事上去觀察它,是自性有呢?是自性空?那麼就知道:這個聲音不是自性有。所以需要這個手镯這東西往上碰才有,若不碰就沒有;如果自性有,就不需要碰,所以知道這個音聲是自性空。但是我們再進一步的去觀察的時候,已經有聲音了,這叫做自性有?是自性空?還是自性空。因爲那個聲音是因,從碰來的,就是從因緣來的,還不是自性有。你觀察那個音聲的自體本身是沒有的,就是因緣不和合的時候,沒有自性有的聲音;因緣和合,有聲音的時候,還不是自性有的聲音,那個聲音是從镯子碰來的,不是聲音本身是有,你要分清楚這件事。所以這樣觀察呢,沒有聲音的時候,聲音是自性空;有聲音的時候,聲音還是自性空。等到音聲停下來了,音聲還是自性空。
我們這樣子去觀察,你不但是在聲音上這樣觀察,其余的物質也可以這樣觀察。譬如觀察人也是,這個人,佛法上講,他前生做了一點善事,一點業力,加上父母的幫助,這個人就是這樣有了,是這樣有,所以人也是因緣有的。若是因緣有,那麼他就是自性空,就和聲音一樣。這樣說,你看這個人有眼耳鼻舌身意,也有頭發,戴著帽子,穿上衣服,會走路,也會罵人,也會做事,但是觀察他自性空的時候,「此中無眼耳鼻舌身意、無色受想行識」,都不可得,就是畢竟空的。觀察這個人是這樣子。
現在我們回頭來說般若波羅蜜,佛的般若波羅蜜是已經修成功了,圓滿了。我們說我們現在也願意有這樣的般若波羅蜜,要怎麼辦呢?也是要有因緣,就是要有佛法,有佛、法、僧在世間。我們同佛、法、僧接觸了的時候,能學習佛法;學習佛法,你從這裏就開始有智慧。從聞、思、修,最後你得聖道了,你這個般若波羅蜜就有一分,有一分的般若波羅蜜。你逐漸不斷地這麼學習、修行,達到佛的境界,你這個智慧圓滿了,就成就般若波羅蜜了。
我們再回頭來說,剛才說這個聲音,聲音是自性空。在自性空上看,聲音不可得;在自性空上看,沒有聲音,聲音的相是沒有的。在色法的自性空上看,自性空裏面,色也是不可得。我們是動了貪心,貪心也是因緣有的;因緣有的,它也是自性空。這個自性空上看,貪也是不可得;自性空上看,瞋也不可得。貪的相也是沒有,瞋的相也沒有,色聲香味觸法的相也是沒有,眼耳鼻舌身意的相也是沒有,色受想行識的相也是沒有,你贊歎我這個相也是沒有,你罵我這個相也是沒有,所以這是無相的。般若波羅蜜也是因緣有,它也是自性空的;自性空裏邊,般若波羅蜜不可得,所以般若波羅蜜也是無相的。
這樣去觀察的話呢,般若波羅蜜本身也是無相的,所以「無色、無形、無對,一相,所謂無相,汝雲何欲取?」你怎麼樣想要把它拿到呢?這裏面無相,有什麼可拿到的呢?是這樣意思。
釋提桓因是從本末的立場來觀察,因爲般若波羅蜜是根本,是特別重要,比舍利特別重要,所以我去取般若波羅蜜的經卷。現在舍利弗尊者是按照般若波羅蜜的道理來說,一切法都是無相的;無相中,你也是無相、我也是無相,此中那有能取、那有所取呢?「汝雲何欲取?」你怎麼可以要取呢?
我昨天講過止,就是有四個息:知息出、知息入、知息長、知息短。你這樣慢慢地用功,能使令心明靜不動,是修止。現在說般若波羅蜜不可取,「無色、無形、無對,一相,所謂無相」,這就是觀一切法空的意思;毗缽舍那就是修觀。你修止的時候,同時也可以修觀,但是因爲這個止沒有成就,修觀的力量也不大。等到止若成就了以後,最低限度應該是未到地定,或者是到了色界四禅。這時候止的力量大了,你再觀一切法空,無我、我所,觀一切法無相的時候,那裏有我可得呢?我們是執著這個色受想行識是我的,但是色也是無相的、受想行識也是無相的,這個我也不可得。這樣觀的時候,就可以得無生法忍了,就可以得聖道了。
我們在凡夫的時候,我們的貪心很大、瞋心也是很大、疑惑心也是很大,各式各樣的煩惱都是很大的。「哎呀!你叫我出家修行,我的煩惱那麼大,能修行嗎?」能修行!煩惱幾大,都能修行。因爲佛說的般若波羅蜜這個力量太大了,我們的煩惱,不管你有幾大,你沒有般若波羅蜜的力量大,所以任何人都可以修行,都可以得聖道的。
我本來想要就講到這裏爲止,但是我心裏又有妄想,再說幾句。如果你學習佛法,把這樣的諸法無相,畢竟空的道理,你學習地很純熟,常常的思惟,很純熟的時候,你就可以用在日常生活上面。我們沒有修學佛法的人,我們的分別心就是在這形相上分別,「我看見老虎來了,我看見毒蛇來了,我看見一個可憎惡的人來了,我看見一個可愛的人來了」,這個心就隨著這些境界變動。現在佛菩薩大智慧告訴我們,要你的心離一切相,無分別住,在無相那個地方住,無相住,所有的喜怒哀樂統統沒有了,你就可以得聖道了。這件事不是太難的事情,不是難的事,問題就是你要學習,把這個諸法無相的道理要搞通,就可以了。我們讀《金剛經》:「不應住色生心,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,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,也就是這樣意思,不然我們怎麼能夠不取著色聲香味觸法呢?原來,方法就是在這裏!
小孩子不懂事,我們不說了;年紀大了,成熟了的人,我感覺應該能認識到人是很苦惱很苦惱的,不是快樂的。就在你那個快樂上叫你苦惱,你應該認識這件事。若是我們能學習般若波羅蜜,就能超越了這些境界,所以「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」,佛真是大慈悲、大智慧。「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」。
非佛教徒,我們也不說了,我們佛教徒來到佛法裏面,佛法裏面有妙法,「無上甚深微妙法,百千萬劫難遭遇,我今見聞得受持,願解如來真實義。」這四句話說得很對。但是我們佛教徒來到佛法,我們學這個佛法了嗎?我們還是在是非煩惱裏面活動啊!人家說一句話,心裏面就疑惑了。「喔!說是我師父偏心,對他好,對我不好。」我們雖然是佛教徒,我們還是和非佛教徒一樣,還是在這些無價值上的事情用心,不知道在妙法上用心,不知道。我們不如釋提桓因知道事情有本、有末,我們都是在枝末上活動,不能在根本上學習、修行。
〈舍利品〉裏邊的後文,有很多殊勝的道理,但是我們的因緣到此爲止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