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現在回答這幾個問題。
問:佛有甚多的法門,有人主張禅淨雙修,有人主張一門深入,請問您的意見如何?
答:這個事情是這樣:若是按我們現在今天的佛教情況,可以這樣講,可以這樣說,就是禅淨雙修。但是若從古代的佛教來說,沒有這句話,沒有什麼禅淨雙修這種話。這種話是我們這個程度的人說的話,若是從古代的高僧來說,沒有這句話。我認爲這個話怎麼講呢?禅即是淨,不是離開禅另外有淨的,不是這樣說的。因爲我們今天的佛教,是末法,用這個字是對了。我們今天的佛教的人,我說這話,我又有過失。對于深妙的法門不能修、也不能學,對于這個高深的佛法都放在藏經樓那裏,自己不學;就是學的話,一知半解而已,(南無觀世音菩薩!原諒我)就是不學了。不學了,這樣說呢,我們就是一個念佛法門;這個淨土法門,我們也學得小小的。淨土法門,我們就知道念《阿彌陀經》,念阿彌陀佛,這叫淨土法門?實在只是淨土法門的一少分,不是全部的淨土法門。全部的淨土法門,是包括所有的佛法都可以在內。所以淨就禅,禅也就是淨,並不分開的,並不是分開的。
按我們今天的佛教來說,有禅淨雙修的問題。我就念阿彌陀佛,這叫做淨土;念阿彌陀佛名號求生淨土,這叫淨土法門。當然這個法門也是好,不是不好,我們因此而能往生阿彌陀佛國,何處不開悟呢!的確是這樣子,也是好的,不是不好。這個修禅,我認爲並不是祖師禅叫做禅,不是這個禅,這是如來禅的禅。如來禅,就是我們讀這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、《法華經》、《華嚴經》、《寶積經》,這都是如來禅,是這個禅。這個禅是禅淨雙修,也可以這麼說。禅淨雙修,當然也可以,你願意修禅淨雙修呢?是一門深入?是有這個問題。
但是若我的意見可以這樣,如果你沒有這種條件去深入地學習佛法,沒有這個因緣深入經藏,勉強你也是勉強不來的,「我一翻開經本子一讀書,我頭疼」,那怎麼能學習佛法呢?只好不學了嘛!他就是出了家,他也不願意去學,你能勉強他嗎?那只好念阿彌陀佛,你就念阿彌陀佛好了。如果阿彌陀佛也不念,那麼誰能奈之何呢?所以就是可以這樣,就隨著因緣來說:你如果不能夠深入經藏、學習佛法,那個如來禅就不能學了,那只好念阿彌陀佛;念阿彌陀佛也很好,能往生阿彌陀佛國是很殊勝。若是你自己有條件,能深入經藏學習佛法,學習第一義谛,那應該這樣學。
這樣學有什麼好處呢?我們讀這個《阿彌陀經》:若一日,若二日,乃至若七日,一心不亂,臨命終時心不顛倒,即得往生阿彌陀佛國;這是《阿彌陀經》這麼講。你若是學習如來禅的話,現在心不顛倒,就不顛倒,不要等到臨命終的時候,不用。現在天天的修學止觀,天天地叫他心不顛倒,那麼有可能你現在就得無生法忍了;但是不是修話頭禅。話頭禅,我認爲得無生法忍根本沒有希望;當然我說這個話,禅宗的人認爲我胡說八道,「看話頭禅可以開悟」,我認爲沒有那回事。那麼我們讀經論,讀這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、你讀這個《瑜伽師地論》也好,這些殊勝的法門,你現在就可能得無生法忍,我說的現在就是這一生,就可能得無生法忍。那臨命終的時候,決定心不顛倒,因爲那是聖人了,是聖人了。那你願意往生阿彌陀佛國也可以,你願意到藥師佛土也可以,到彌勒菩薩那裏也可以,十方佛世界你隨意,願意到那裏去都可以,你都能去。
我這樣說,就是因緣!你有因緣能夠深入地學習佛法,但是這裏面有個條件,就是你要有個願望,「我爲什麼要學習佛法?我想要得無生法忍」,你要有這個願望。「我不是,我學習佛法要給你講的,不是我修行」,你若這樣的願,這是不可能得無生法忍的。「我學習佛法是爲你學的,我不想修行的」,或者說「我學習佛法,我都不用,經上說的無上菩提、說無生法忍,是給你講講聽聽的,我是念阿彌陀佛的」,這樣子也不行。你這樣子,你對于佛法的學習,你不會很深入的,因爲你不用,你也不會深入。但是你能念阿彌陀佛,念成功了也是好,我也贊成。
所以你說是一門深入好呢?是禅淨雙修好呢?就是看各人的因緣,你有這個因緣,我勸你發心深入經藏學習佛法。我們現在,我們不深入經藏,我們不知道這個情形,什麼呢?我們若從佛法來看,我們現在的佛教,真心誠意的念阿彌陀佛還是莊嚴,如果心裏面完全不用功修行,就算是我穿著出家衣服,不莊嚴,並不莊嚴。因爲什麼呢?你沒有聖道,沒有佛法來清淨你的心,你叁業沒有辦法清淨,怎麼能是莊嚴呢?不莊嚴!你要深入經藏,學習第一義谛,修止、修觀,就是修禅,使令這身口意清淨,這才是莊嚴。你不這樣做,那個貪瞋癡沒有辦法除掉的。但是念阿彌陀佛好一點,能調伏一點。你想要斷掉貪瞋癡,我認爲那還不行,得要到阿彌陀國去才可以,但是總算好了。如果也不念阿彌陀佛,也沒能修如來禅,那就是不及格了。所以你問我是一門深入好?是禅淨雙修好?就是隨各人的因緣了。
問:現代人生活忙碌,有時覺得想要修持佛法,心有余而力不足,請問您有何提議和建議?
答:這個我昨天說過,這件事你自己先要決定,就是你是發財重要呢,是修學聖道重要?你自己秤一秤,用個磅秤來秤一秤,那件事重要,你先做這個決定。如果你認爲得聖道是重要的,那你就把財富的事情放下,那麼你就可以專心的做這件事,你就有可能會成功。如果說是我又想要發財,又想要得聖道,魚與熊掌都是我所欲,但是是不可能的,這兩者不可兼而有之,不可能的。
譬如說我午前靜坐,午後去做生意,也可以這樣做,但是你一做事情的時候,難免有很多的問題。有什麼問題?不是令你生貪心,就是令你生瞋心;你做生意的時候,不是貪、就是瞋,不是瞋、就是貪。這個時候就是破壞你修行的境界,就把你的修行的境界破壞了,這樣子光陰都空過了,你午前修行的事情就是空過了。所以這件事怎麼辦法呢?如果我不能出家修行,你做個小本生意,比較簡單的事情,你就是虧本也沒有損失很多,賺錢也不要賺大錢,你賺大錢,你的精神就要爲這個錢做奴隸,你就錢要生錢,放到銀行去又恐怕銀行垮了;我若是買股票,又怕股票跌了,就是天天要注意,你馬虎了就不行的,那你怎麼能夠修行呢?就是不能修行的。
所以你若想發財,就去發財好了,修行這個事情就放下。若你想要成就聖道,你一定要把這件事看重,其它的事情看輕一點,減少一點。發小財,發小財的時候不要緊,它這個系縛你的心的力量輕,你可以很多的精神、時間放在修行上,修行就容易有成就,要這樣想;你先衡量這件事。
所以說「現代人忙碌」,是的,是忙碌,我也知道,連我們出家人都算在內,都是一樣。我說這話就是我有過失,這件事值得忙碌嗎?值不值得忙碌?若值得忙碌,是可以;不值得忙碌,你就是空過光陰了。你光陰空過了,表面上怎麼怎麼樣轟動,其實不是啊,寶貴的光陰都空過了。你臨命終的時候,你就後悔了,「我白出家了!」出家,白出家了,你後悔來不及。所以你這兩個問題都是很好。是禅淨雙修呢?是一門深入?你自己來看看自己。這個生活忙碌這件事,你自己衡量一下,值不值得忙碌。
問:如何于打坐中修習照見五蘊皆空,煩請長老能慈悲開示。
答:如果我對于止若不多說的話,明天就可以講「照見五蘊皆空」,就可以講了,所以這個先放著。
問:請問禅坐如何避免走火入魔?
答:「避免走火入魔」,你對于禅坐的事情不可以一知半解,不可以。你一定要拿出點時間把禅坐這個事情學習它到圓滿的時候,把古人的著作,現代人的著作也可以,但是古人的著作要注意地學習。古人的著作是經驗之談,他自己用功修行,加上佛菩薩經論上的智慧,加上他自己的修行,他寫出來著作。不是說我現在我有一點頭腦,東抄一段、西抄一段,不是這樣。這樣子也可以,也好。「怎麼樣避免走火入魔?」你要好好學習,學習這個禅。你若說是「我不想要坐禅,我就寫一寫給你用一用」,那你很難避免走火入魔的,因爲你最初用心就不太老實。
問:彌勒佛和布袋和尚是否爲同一個佛菩薩?
答:在這《高僧傳》的記載上說,說這布袋和尚是彌勒菩薩的化身,是有這個說法的。
問:若于打坐的時候,參禅或念佛,自覺意識清楚,卻不知自己身體搖晃,現昏沈狀。
答:你打坐的時候,忽然間心裏面知道:「我剛才幹什麼了?」不知道!那就表示你昏沈了。昏沈的時候,自己不知道;等到昏沈過去了,心裏才明了,明了「我剛才做什麼?」那就表示你昏沈的意思。這個搖動,很多人靜坐都有這個問題,就是身體不自主地在搖動。如果搖動地很慢,不要緊,有可能對身體健康有幫助,但是若搖動地非常得厲害,一定要把它控製住,要停下來。
問:此種情形,修行人必經的過程,又該如何突破?
答:不是的,有的人不動。有的人坐在那裏,不管是打瞌睡也好、是掉舉也好,他身體不搖動;人的生理不一樣,所以就會現出來不同的形相。怎麼樣突破?我們簡單地說,爲什麼身體會搖動?就是這個地水火風不平衡,它不平衡,它就要動;一平衡了,它就不會動。再明白一點說,就是有點病;但是你若去看醫生,也可能會檢查出來,也可能醫生說沒有病。醫生也是有專業知識的人,但是實在來說,還不是百分之百的能治病,就是有些病還是沒辦法檢查出來,還是有這個情形。所以如何突破這件事,我們佛教徒還就是多忏悔,不要說我光是靜坐,不可以,你一定還要多忏悔,來消除自己的業障,能幫助身體健康,那麼也就幫助你靜坐了,可以這樣辦法。
問:八觸現前的前後次第,是如何…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舍利品 4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