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?如何處理?
答:八觸現前不是有一定次第,也不是一定完全現前,只現其中幾種,其它的不現前,這是不決定的。如何處理?你不要去管它,要聽其自然。因爲這八觸現前,就表示你的定力深了,你繼續地寂靜住,繼續地修止、修觀,它自然地向前進步,這是個好現象,你不需要去處理它。
問:何謂佛法的真實義?
答:佛法的真實義,是聖人所證悟的境界。我們凡夫學習佛法,只是學習相似的而已;那個真實義,我們的虛妄分別心沒有辦法證悟。只有你繼續修行,把虛妄分別心停下來了,這無分別的智慧現前了,才能證真實義,才能覺悟真實義的。當然這件事,你若把《大品般若經》學通了,你就知道這件事了。
問:女性何以單跏趺坐最好?
答:因爲女性的生理和男人不同,雙跏趺坐對女人有點問題,你時間短可以,時間稍微長了,對于你的健康有傷害。因爲佛在世的時候,這個出家的比丘尼她雙跏趺坐,發生問題。發生了問題就報告了佛,佛說:「以後,你們不要再雙跏趺坐。」佛沒有多說,佛就是說到這裏爲止。佛是大智慧人,他有時候就說到那裏,其實下面還有些話,但是他不說了。但是你若不相信這個話,「我一定要雙跏趺坐」,好,那你就雙跏趺坐,但是你一天只坐一次一個鍾頭,那也沒有關系;如果你坐得很久,你就知道,有問題,就有問題了。
問:一直無法突破酸麻關,即使坐四十分鍾後,就坐不下去。
答:不要緊。你坐四十分鍾,就起來跑一跑,動一動,然後再坐,慢慢就突破了,就可以坐六十分鍾,就可以坐一百二十分鍾,都可以。如果你就停在那裏,坐四十分鍾完了就不再坐,我一天只坐一次、坐兩次,那不行,那你很難進步的。你一定要多坐,但是你也不要太勉強,我到這時候痛得很厲害,麻得很厲害,你就放腿子。如果你一定要忍耐,也是對你的健康有傷害,所以不要過分的忍受。就是有點痛,你稍微忍耐一點,然後就放腿子,放腿子動一動,你再坐,慢慢就通過去了。
問:請問師父,您說女衆最好單跏趺坐,但是我是女衆,覺得雙跏趺坐比較舒服。請問師父,雙跏趺坐爲何不好?
答:我昨天說了,雙跏趺坐,你坐的時間短,不要緊;如果你長時期這樣坐,對于你的健康有傷害,這個理由就在這裏。這不是我說的,這是佛說的。
問:每當靜坐,兩腿酸麻痛,都無法克服,是否本質的關系,要如何克服?
答:不是本質的,一切法都是自性空,沒有這麼回事。所以你要克服,你就常常盤腿坐;盤腿坐,若痛了的時候,稍微忍一會兒,然後就把腿子放開,走一走,走它十分鍾、一刻鍾,再坐。再坐,你還是這麼坐,長時期它就進步了,就克服了,就是這樣子。
問:一個人若無喜怒哀樂,無情,與草木何異?
答:知道與草木何異的這個是誰?我們凡夫對于事情有取著,順我的,我歡喜;不順我的,我就不高興,這個喜怒哀樂是執著心來的。這個聖人他不執著了,所以這個喜怒哀樂沒有,沒有喜怒哀樂,但是明了性的心還在的,他還是有。他這個明了性的心沒有執著了,也就沒有貪瞋癡了,所以心是清淨的,清淨地寂靜住,那是一個大安樂處的地方。和我們凡夫不同,我們凡夫總是歡喜安樂的事情,我心裏歡喜,但是你這個心一執著,那個歡喜就有問題。你求這個歡喜的事情也不容易,得到這個歡喜以後,你還要怕失掉,還要保護,要保護也很難,也很苦惱,有可能還就是失掉了,失掉了那更苦惱,凡夫就是這樣子。
這個聖人觀這一切法都是自性空,心無所取著了的時候,因執著而來的這些喜怒哀樂,當然都沒有了;他心裏面明靜而住,是一個大安樂自在的境界。並且我們凡夫,你歡喜如意的事情,凡夫,你若是修的福報修得大,那麼如意的事情是來了,但是也是無常的,終究有一天它結束了。結束了,你就和以前沒有栽培這個福報的時候一樣。就像一個發財的人,原來是窮人,現在發了財很快樂,但是財又沒有了,又變成個窮人。人就是這樣子,在苦、樂裏面流轉,就是這樣子。有的時候到叁惡道苦了,後來又到人天道了;在人天道一個時期,又跑到叁惡道去了,就是這樣流轉。聖人遠離了這一切的執著,超過了人天以上的聖人的境界,永久也不會再像凡夫那樣子流轉,這樣苦惱了。所以聖人的聖道,我們應該學習,應該修習。
問:請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,戒定慧齊修?
答:這個戒,當然你要去請善知識爲你授,然後你再修定和修慧。修定,就是昨天說的修止的方法,就是修定。這個慧是要學習佛法,學習什麼是佛法,然後你才能修慧的。這個慧,是佛法不共于外道的一種特別殊勝的事情。這個定,修的定是共于外道,外道也可以修定。但是佛教徒若修慧成功了的時候,這個定就變成無漏定了,也不共于外道的。所以怎麼樣戒定慧齊修?最初也還是有次第,先是學戒,受戒,然後再學習定,然後再學習慧。成功了,戒定慧是同時具足的;這是要你努力地學習才可以。
問:弟子這次皈依已是第七次了,是不是犯戒呢?
答:皈依這件事,不是皈依某一個人,是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。這個皈依這件事,我們佛教徒天天皈依,我們天天上早晚殿,常是:「自皈依佛,當願衆生,體解大道,發無上心。自皈依法,當願衆生,深入經藏,智慧如海。自皈依僧,當願衆生,統理大衆,一切無礙。」天天皈依。天天皈依這件事,若是你對于佛法學習得不夠,當然只是念這個文,這樣念一念。若是你能夠通達甚深義的時候,那是和第一義谛相應的事情。皈依佛,佛也是第一義谛;皈依法,法也是第一義谛;皈依僧,僧也是第一義谛。
說是我們在那裏念這個文:「皈依佛」,然後拜一拜,「皈依法,皈依僧」,各拜一拜,這叫做叁皈依。實在來說,你坐在那裏,你心裏面觀色不可得、受想行識不可得,觀一切法無相,這也就叫做皈依,這也就是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。就是不斷地重複,不斷地這樣修行,你才能夠轉凡成聖;等到入了聖位以後,那是更殊勝的境界了。所以說是你第七次皈依,那並不算多。但是我的想法,皈依了一次,這樣的皈依一次也就是夠了,但是你要再進一步,你皈依到一百次,但是還停留在第一次,是不對的,應該一次又一次地進步,那就是愈多愈好。你還是那樣停留在原來的地方,你就是懈怠了。
問:每日功課,行門、解門所占時間比例多少較佳?
答:這個事情看你的程度,如果你對于佛法的理解很少,你的解門的時間要多一點,行門的時間少一點。若是你已經達到了開悟的境界,天臺宗說是大開圓解,那你的行門多一點,解門還是要。就是彌勒菩薩也還要聽佛說法,還要聽釋迦牟尼佛說法的,何況我們是個生死凡夫,我們怎麼可以不讀經呢?怎麼可以「我不立文字」,這是聖人可以,凡夫不可以,凡夫一定要聽佛說法。我們現在沒有見佛,那就讀經,那就見佛說法。我們讀《金剛經》、讀這《大般若經》、讀《法華經》、《華嚴經》,那就是見佛說法。所以你說這個比例是多少,就看你的程度。
問:又行門中,以前愛好禮佛、閱讀,現改爲聽經、打坐,可好?
答:你歡喜禮佛,你還是有禮佛的功課也好;人都是容易有些業障,多拜佛能消除業障,還是需要的。你現在又願意聽經、打坐,那麼你弄一個功課表,我早晨起來做什麼,午前做什麼,午後做什麼,晚間做什麼,弄個功課表,什麼時候禮佛,什麼時候聽經,什麼時候打坐,就這樣好了。
問:若目前專讀《無量壽經》,不再讀余經可好?
答:也好,你專修淨土也是好。
問:往生西方資糧,可否以此經爲要?
答:也可以,《無量壽經》很好,能把它背下來也很好,專心念佛是好的。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舍利品 4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