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4

  我现在回答这几个问题。

  

  问:佛有甚多的法门,有人主张禅净双修,有人主张一门深入,请问您的意见如何?

  

  答:这个事情是这样:若是按我们现在今天的佛教情况,可以这样讲,可以这样说,就是禅净双修。但是若从古代的佛教来说,没有这句话,没有什么禅净双修这种话。这种话是我们这个程度的人说的话,若是从古代的高僧来说,没有这句话。我认为这个话怎么讲呢?禅即是净,不是离开禅另外有净的,不是这样说的。因为我们今天的佛教,是末法,用这个字是对了。我们今天的佛教的人,我说这话,我又有过失。对于深妙的法门不能修、也不能学,对于这个高深的佛法都放在藏经楼那里,自己不学;就是学的话,一知半解而已,(南无观世音菩萨!原谅我)就是不学了。不学了,这样说呢,我们就是一个念佛法门;这个净土法门,我们也学得小小的。净土法门,我们就知道念《阿弥陀经》,念阿弥陀佛,这叫净土法门?实在只是净土法门的一少分,不是全部的净土法门。全部的净土法门,是包括所有的佛法都可以在内。所以净就禅,禅也就是净,并不分开的,并不是分开的。

  

  按我们今天的佛教来说,有禅净双修的问题。我就念阿弥陀佛,这叫做净土;念阿弥陀佛名号求生净土,这叫净土法门。当然这个法门也是好,不是不好,我们因此而能往生阿弥陀佛国,何处不开悟呢!的确是这样子,也是好的,不是不好。这个修禅,我认为并不是祖师禅叫做禅,不是这个禅,这是如来禅的禅。如来禅,就是我们读这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、《法华经》、《华严经》、《宝积经》,这都是如来禅,是这个禅。这个禅是禅净双修,也可以这么说。禅净双修,当然也可以,你愿意修禅净双修呢?是一门深入?是有这个问题。

  

  但是若我的意见可以这样,如果你没有这种条件去深入地学习佛法,没有这个因缘深入经藏,勉强你也是勉强不来的,「我一翻开经本子一读书,我头疼」,那怎么能学习佛法呢?只好不学了嘛!他就是出了家,他也不愿意去学,你能勉强他吗?那只好念阿弥陀佛,你就念阿弥陀佛好了。如果阿弥陀佛也不念,那么谁能奈之何呢?所以就是可以这样,就随着因缘来说:你如果不能够深入经藏、学习佛法,那个如来禅就不能学了,那只好念阿弥陀佛;念阿弥陀佛也很好,能往生阿弥陀佛国是很殊胜。若是你自己有条件,能深入经藏学习佛法,学习第一义谛,那应该这样学。

  

  这样学有什么好处呢?我们读这个《阿弥陀经》:若一日,若二日,乃至若七日,一心不乱,临命终时心不颠倒,即得往生阿弥陀佛国;这是《阿弥陀经》这么讲。你若是学习如来禅的话,现在心不颠倒,就不颠倒,不要等到临命终的时候,不用。现在天天的修学止观,天天地叫他心不颠倒,那么有可能你现在就得无生法忍了;但是不是修话头禅。话头禅,我认为得无生法忍根本没有希望;当然我说这个话,禅宗的人认为我胡说八道,「看话头禅可以开悟」,我认为没有那回事。那么我们读经论,读这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、你读这个《瑜伽师地论》也好,这些殊胜的法门,你现在就可能得无生法忍,我说的现在就是这一生,就可能得无生法忍。那临命终的时候,决定心不颠倒,因为那是圣人了,是圣人了。那你愿意往生阿弥陀佛国也可以,你愿意到药师佛土也可以,到弥勒菩萨那里也可以,十方佛世界你随意,愿意到那里去都可以,你都能去。

  

  我这样说,就是因缘!你有因缘能够深入地学习佛法,但是这里面有个条件,就是你要有个愿望,「我为什么要学习佛法?我想要得无生法忍」,你要有这个愿望。「我不是,我学习佛法要给你讲的,不是我修行」,你若这样的愿,这是不可能得无生法忍的。「我学习佛法是为你学的,我不想修行的」,或者说「我学习佛法,我都不用,经上说的无上菩提、说无生法忍,是给你讲讲听听的,我是念阿弥陀佛的」,这样子也不行。你这样子,你对于佛法的学习,你不会很深入的,因为你不用,你也不会深入。但是你能念阿弥陀佛,念成功了也是好,我也赞成。

  

  所以你说是一门深入好呢?是禅净双修好呢?就是看各人的因缘,你有这个因缘,我劝你发心深入经藏学习佛法。我们现在,我们不深入经藏,我们不知道这个情形,什么呢?我们若从佛法来看,我们现在的佛教,真心诚意的念阿弥陀佛还是庄严,如果心里面完全不用功修行,就算是我穿着出家衣服,不庄严,并不庄严。因为什么呢?你没有圣道,没有佛法来清净你的心,你三业没有办法清净,怎么能是庄严呢?不庄严!你要深入经藏,学习第一义谛,修止、修观,就是修禅,使令这身口意清净,这才是庄严。你不这样做,那个贪瞋痴没有办法除掉的。但是念阿弥陀佛好一点,能调伏一点。你想要断掉贪瞋痴,我认为那还不行,得要到阿弥陀国去才可以,但是总算好了。如果也不念阿弥陀佛,也没能修如来禅,那就是不及格了。所以你问我是一门深入好?是禅净双修好?就是随各人的因缘了。

  

  问:现代人生活忙碌,有时觉得想要修持佛法,心有余而力不足,请问您有何提议和建议?

  

  答:这个我昨天说过,这件事你自己先要决定,就是你是发财重要呢,是修学圣道重要?你自己秤一秤,用个磅秤来秤一秤,那件事重要,你先做这个决定。如果你认为得圣道是重要的,那你就把财富的事情放下,那么你就可以专心的做这件事,你就有可能会成功。如果说是我又想要发财,又想要得圣道,鱼与熊掌都是我所欲,但是是不可能的,这两者不可兼而有之,不可能的。

  

  譬如说我午前静坐,午后去做生意,也可以这样做,但是你一做事情的时候,难免有很多的问题。有什么问题?不是令你生贪心,就是令你生瞋心;你做生意的时候,不是贪、就是瞋,不是瞋、就是贪。这个时候就是破坏你修行的境界,就把你的修行的境界破坏了,这样子光阴都空过了,你午前修行的事情就是空过了。所以这件事怎么办法呢?如果我不能出家修行,你做个小本生意,比较简单的事情,你就是亏本也没有损失很多,赚钱也不要赚大钱,你赚大钱,你的精神就要为这个钱做奴隶,你就钱要生钱,放到银行去又恐怕银行垮了;我若是买股票,又怕股票跌了,就是天天要注意,你马虎了就不行的,那你怎么能够修行呢?就是不能修行的。

  

  所以你若想发财,就去发财好了,修行这个事情就放下。若你想要成就圣道,你一定要把这件事看重,其它的事情看轻一点,减少一点。发小财,发小财的时候不要紧,它这个系缚你的心的力量轻,你可以很多的精神、时间放在修行上,修行就容易有成就,要这样想;你先衡量这件事。

  

  所以说「现代人忙碌」,是的,是忙碌,我也知道,连我们出家人都算在内,都是一样。我说这话就是我有过失,这件事值得忙碌吗?值不值得忙碌?若值得忙碌,是可以;不值得忙碌,你就是空过光阴了。你光阴空过了,表面上怎么怎么样轰动,其实不是啊,宝贵的光阴都空过了。你临命终的时候,你就后悔了,「我白出家了!」出家,白出家了,你后悔来不及。所以你这两个问题都是很好。是禅净双修呢?是一门深入?你自己来看看自己。这个生活忙碌这件事,你自己衡量一下,值不值得忙碌。

  

  问:如何于打坐中修习照见五蕴皆空,烦请长老能慈悲开示。

  

  答:如果我对于止若不多说的话,明天就可以讲「照见五蕴皆空」,就可以讲了,所以这个先放着。

  

  问:请问禅坐如何避免走火入魔?

  

  答:「避免走火入魔」,你对于禅坐的事情不可以一知半解,不可以。你一定要拿出点时间把禅坐这个事情学习它到圆满的时候,把古人的著作,现代人的著作也可以,但是古人的著作要注意地学习。古人的著作是经验之谈,他自己用功修行,加上佛菩萨经论上的智慧,加上他自己的修行,他写出来著作。不是说我现在我有一点头脑,东抄一段、西抄一段,不是这样。这样子也可以,也好。「怎么样避免走火入魔?」你要好好学习,学习这个禅。你若说是「我不想要坐禅,我就写一写给你用一用」,那你很难避免走火入魔的,因为你最初用心就不太老实。

  

  问:弥勒佛和布袋和尚是否为同一个佛菩萨?

  

  答:在这《高僧传》的记载上说,说这布袋和尚是弥勒菩萨的化身,是有这个说法的。

  

  问:若于打坐的时候,参禅或念佛,自觉意识清楚,却不知自己身体摇晃,现昏沉状。

  

  答:你打坐的时候,忽然间心里面知道:「我刚才干什么了?」不知道!那就表示你昏沉了。昏沉的时候,自己不知道;等到昏沉过去了,心里才明了,明了「我刚才做什么?」那就表示你昏沉的意思。这个摇动,很多人静坐都有这个问题,就是身体不自主地在摇动。如果摇动地很慢,不要紧,有可能对身体健康有帮助,但是若摇动地非常得厉害,一定要把它控制住,要停下来。

  

  问:此种情形,修行人必经的过程,又该如何突破?

  

  答:不是的,有的人不动。有的人坐在那里,不管是打瞌睡也好、是掉举也好,他身体不摇动;人的生理不一样,所以就会现出来不同的形相。怎么样突破?我们简单地说,为什么身体会摇动?就是这个地水火风不平衡,它不平衡,它就要动;一平衡了,它就不会动。再明白一点说,就是有点病;但是你若去看医生,也可能会检查出来,也可能医生说没有病。医生也是有专业知识的人,但是实在来说,还不是百分之百的能治病,就是有些病还是没办法检查出来,还是有这个情形。所以如何突破这件事,我们佛教徒还就是多忏悔,不要说我光是静坐,不可以,你一定还要多忏悔,来消除自己的业障,能帮助身体健康,那么也就帮助你静坐了,可以这样办法。

  

  问:八触现前的前后次第,是如何…
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4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