摩诃般若波罗蜜经.舍利品第三十七(上)
林居士对我的赞叹,我实在是不敢当。如果和我常接触的人会知道,我是很笨的人,那里有这么多的功德呢。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卷第十一,〈舍利品〉第三十七。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一共有三十卷,这三十卷经分五分,也就是说五大科,五大段落。第一分是「舍利弗般若」,第二分是「须菩提般若」,第三分是「帝释般若」,就是释提桓因般若,还有「弥勒般若」,弥勒菩萨。但帝释般若和弥勒般若合而为一,叫做「信解般若」。那么第四就是「实相般若」,第五是「方便般若」,就是全部的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分这么五大段。现在的文就是「帝释般若」,就是释提桓因是由他请问佛说的这么多的关于信解这一方面的事情。这个全经的大意,我就简单说这么多。
〈舍利品〉第三十七,这个鸠摩罗什法师翻的这一部般若经,一共是九十品,这个〈舍利品〉是第三十七。这个「舍利」这个词,在我们佛教徒来说应该是很熟悉的,在经论上的解释,这个舍利有翻个坚固子,也有翻个身骨。这个身骨,其实用这个词就包括了佛的全部的舍利。佛的舍利,实在是经论上说有三分:一个是骨的舍利,骨的舍利,这颜色是白的;还有佛的头发的舍利,是黑色的;还有佛的肉的舍利,是赤色的,分这么三种。但是佛的弟子,就是阿罗汉或者是得无生法忍的菩萨,也会有这三种舍利,可是和佛的三种舍利有差别。就是阿罗汉的舍利或者是得圣道的菩萨的舍利,你若用这个槌来捶击它,它就会碎了;但是佛的舍利是不碎的,你怎么样捶也是不碎的,是有这样的差别。
在中国佛教史的记载上,在汉朝的末年,这个孙权赤乌四年,这一年从外国来一位出家人,叫做康僧会。他的服装和我们汉人不一样,他也供着佛像,就是拜佛修行的事情,我们汉人看见了这样的情形,和我们的生活习惯不一样,就感觉到很怪异,就向这个孙权报告了,孙权就把他叫来了,就问他你是怎么回事情。他说他是佛教徒,来这来弘扬佛法。那么你有什么灵异的事情能叫我相信你呢?孙权这样问,这一位康僧会就提到佛有舍利是非常的灵异的,那么你就拿来给我看看吧!他说我这手里没有,我没有这个舍利,但是可以祈求。那么康僧会祈求了一天、两天、三天、四天、五天、六天、七天也没有求到舍利;但是他的诚心不变,继续求,又求了第二个七天也没有;他继续求,求了三七二十一天,舍利来了。他预先准备一个瓶子,这个舍利就到了这个瓶子里来了,放大光明。那么他就捧着这个瓶子,就到孙权那里,给孙权看。孙权就预备了一个铜的盘子,就拿这个瓶子把舍利倒出来,一倒出来,这个舍利一流出来,这个盘子就碎了,那么这个时候这个舍利放出光明来,孙权感觉到这的确是非常灵异的事情。然后康僧会说:佛的舍利是不可以槌击,你槌击它是不能碎的。孙权说:捶不碎,我们试一试。就找力士,用坚固的铁的东西垫起来,就用大的力量捶。这个槌子和垫的东西都破碎了,佛的舍利不碎,放大光明!所以孙权就给康僧会起个庙,叫做建初寺,就是现在的南京这个地方,可能这个庙现在没有了。这是在佛教史上有这样的记录。
但是在经里边说到舍利这件事,我们若能够恭敬、礼拜、赞叹、供养的话,我们得到的福报、得到的功德,乃至到你得涅槃了以后,都不穷尽。他这个福德非常大,可以在人间、天上无穷无尽的享福,一直到你相信了佛法,你能修学圣道,入了无余涅槃,你的福报能到那个时候。所以我们若是能够请到佛舍利,我们能够恭敬地礼拜、赞叹,的确是吉祥的事情。
而这一品就叫做〈舍利品〉,可是这一品又名为〈法称品〉,佛法的「法」,称量的「称」,称扬赞叹的「称」,但是这里是称量的意思,像这个磅秤,你放上什么东西磅一磅它有多重,就是称量称量,这样的意思。这里边的意思,〈法称品〉这个「法」,就是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,这是法。这个法和这个舍利放在那个秤上来称一称,看那一个重,就是这样的意思。也就是这两种事对比一下,那一个是最尊贵的。舍利本来是很尊贵了,但是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这个法门,就指这个白纸黑字的经卷,和这个舍利来对比的话,那一个是最值得尊敬的;我们用凡夫的话来说,那一个的价值是最高的,或者是这样说。这一品就说这件事,所以叫做〈法称品〉,也名为〈舍利品〉。
这样说是什么意思呢?本来舍利是非常得值得尊重、恭敬的,可是它还不如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的经卷值得尊重、值得恭敬,就是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比舍利更贵重,就是这样的意思。这样意思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这一品劝我们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这个法门,这个要比恭敬、尊重舍利的功德是更殊胜的,是这样意思。
在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人,或者说范围缩小一点,我们佛教徒。我们佛教徒大概说有三种人:一种人就是欢喜修福的人,一种人是欢喜修智慧的人,一种人也欢喜修福、也欢喜修慧。修福有什么好呢?修福就是令你无穷无尽地得到可爱的果报,就是这件事,令你身体健康,身体没有病痛,你又能够长寿,你有好的父亲,又有好的母亲,又有好的夫妻,又有好的儿女,一切一切都令你如意,这就叫做福,就是有的佛教徒欢喜修福。有的佛教徒欢喜修智慧,智慧是做什么的呢?智慧是令你解脱生老病死苦,得大解脱、得大安乐、得大自在、转凡成圣的这个法门,就叫做智慧。那么这两件事,有的人欢喜修福,有的人欢喜修慧,也有的人也修福、也修慧,还有一种人也不修福、也不修慧,当然那种人可能不是佛教徒,我们佛教徒总是不是修福、就是修慧,不修慧总是修福,总是在佛法里面要有成就,而不应该是一无所得的。这个人的好乐心不一样,而这一品这个〈舍利品〉里边是提倡你修福虽然是很好,但是不如修慧,这一品的意思是这样子。
佛告释提桓因言:憍尸迦!若满阎浮提佛舍利作一分,复有人书般若波罗蜜经卷作一分,二分之中,汝取何所?
这是第一段。第一段「举满阎浮提舍利」。佛告诉释提桓因说。释提桓因是六欲天里边由下向上数第二层天,就是忉利天,忉利天也就是三十三天,他在里边是天的王,这一层天里边他是王,称他为主。佛告诉他说:「憍尸迦!若满阎浮提佛舍利」,这是说佛舍利很多,能充满了阎浮提这么广大的地区,充满了舍利。「作一分」:这么多的舍利这算是一分,这一分是很多了。「复有人书般若波罗蜜经卷作一分」:另外有人书写这个般若波罗蜜的经卷,古代的时候没有印刷这种方法,用笔来写这个般若波罗蜜的这个经卷,所写的就是这么一部经了,这一部经作一分,作一分。「二分之中,汝取何所?」这两分,舍利那么多是一分,经卷只有这么一部,这是两分。这两分你是欢喜那一分呢?你愿意请那一分呢?那一分是你所欢喜的呢?佛这样问。
释提桓因白佛言:世尊!若满阎浮提佛舍利作一分,般若波罗蜜经卷作一分,二分之中,我宁取般若波罗蜜经卷。
「释提桓因白佛言」,这底下佛回答。回答里边分五科,分五段,第一段是「正答本末不同故有取舍」。般若经卷和舍利对比起来,有本、有末的不同。这样说呢,我在本末之中,我就有的取,我有的不取,这一段文是这样意思。释提桓因对佛说:「世尊!若满阎浮提佛舍利作一分,般若波罗蜜经卷作一分,二分之中,我宁取般若波罗蜜经卷。」这两分里面都是很殊胜的,但是我呢,「宁」者,愿也,我愿意取,或者说「请」也可以,我愿意请摩诃般若波罗蜜的经卷,我不取舍利,我愿意这样做。
何以故?
什么原因,这底下说出个理由来,我为什么不取舍利而取经卷呢?你要说出你的理由来。
世尊!我于佛舍利非不恭敬、非不尊重。
这底下说出个理由来,说是二分之中我不取佛舍利,我不取佛舍利并不是说我对于佛舍利不恭敬、赞叹,「非不尊重」,不是表示我不尊重、赞叹它。对于舍利我也是恭敬、礼拜、赞叹的,我也是尊重它的。但是我还是不取,什么理由呢?
世尊!以舍利从般若波罗蜜中生,般若波罗蜜修熏故,是舍利得供养、恭敬、尊重、赞叹。
这里详细说出个理由来。因为这个舍利,虽然我们供养、恭敬、尊重、赞叹、礼拜,能得到很大很大的福德,但是它是从般若波罗蜜中发生出来的。你若有了般若波罗蜜,你才能有舍利,这可见般若波罗蜜是根本,舍利是枝末。这句话只是说出一个结论,底下才说出个理由来。「般若波罗蜜修熏故,是舍利得供养、恭敬、尊重、赞叹」,一个人,你能相信了佛法,你又能够修学般若波罗蜜的法门。这个修学般若波罗蜜法门,我们这个身体分两部分:一部分是生理的一部分,一种是心理的一部分。这个心理和生理和合起来,组成我们的生命。我们的思想上,这个心理在学习这个般若波罗蜜的法门,在修行这个般若波罗蜜的法门,这个心理在这儿活动的时候,就影响了我们的生理,影响了我们的眼耳鼻舌身,影响了我们的生理,这个生理就受到心理的影响,受到这个思想的影响。就像一个盒子里边装上香,这个香的这个气氛就熏习了这个盒子,你就是把香拿走了,这个盒子它就会香。它这个香就是由以前装过香的关系,所以受它的熏习,它才有香。
这个佛的舍利,受到人家的供养、恭敬、尊重、赞叹、礼拜,是因为佛修学般若波罗蜜的法门的功德的影响的关系,所以大家就去礼拜这个舍利。如果说这个人,他没有学习般若法门,没有成就佛法中的功德,他死了以后,火化了以后也有舍利,但是那个舍利没有人恭敬、礼拜、赞叹的,没有这件事。那么这就可以知道,这个般若波罗蜜是舍利的根本,舍利是般若波罗蜜的枝末。我们不学习般若波罗蜜的人,…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上 1 (1998年于台北华藏讲堂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