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上 2

  当然这个「通达」,我们从字面上这样讲解,有可能会明白一切法是无相了;但是这个没有什么作用,就是这个利害冲突的事情出现了,你还不能够无相,你还是要维护自己,伤害他人,事情还是会做的啊!若是经过了闻思修,你今天听闻了佛法,你相信这件事,你能够放下欲,能够修止、修观,常常地坐禅,常常这样观,这个眼耳鼻舌身意是毕竟空不可得、色声香味触法是毕竟空不可得,这一念分别心,过去心不可得、现在心不可得、未来心不可得,你常常这样观,加上奢摩他的定力,这个定力成就了的时候,你观察诸法自性空的智慧也就成就了,成就了这个时候,于这般若波罗蜜这无相的境界契合了的时候,这个时候可以了,这个时候你就是得无生法忍了。世间上一切的得失、苦乐都不能动摇你的心了,不能动其心,就是圣人了。我们没能这样做,只是听闻了一切法自性空,不行,没有作用,你做不来,这个利害关系来了,不要说严重,就是蚊子来咬你,你都受不了,你可能要打死它。

  

  所以这个地方,是舍利弗尊者提出这个问题,问憍尸迦,「是般若波罗蜜不可取」。般若波罗蜜观一切法空,般若波罗蜜也是自性空,无有少法可得,无一切相的,你不可用手去取,也不能用心去取的啊!「汝云何欲取?」你为什么说现在要取般若波罗蜜呢?这样子问他。

  

  何以故?是般若波罗蜜不为取故出、不为舍故出。

  

  这底下舍利弗尊者又详细地解释了一下。「是般若波罗蜜不为取故出、不为舍故出。」这个「取」,在我们修学佛法的佛教徒来说,我感觉到在社会上生活,不管你是成功了也好,是失败了也好,失败是很苦,成功了也不快乐。我就把失败也放下,把成功也放下,我想要在佛法里面修学圣道,想要得到戒定慧,我想要得圣道,我要放弃世间上的一切的事情,就是有取、也有舍。但是你若通达了般若波罗蜜的时候,你想要取的,也都是不可取,戒定慧也都是因缘所有,也都是毕竟空的,也都是自性空的,也没有戒可取、也没有定可取、也没有慧可取。我想要弃舍生死苦,生死苦也是自性空的,也没有生死可舍。所以这个般若波罗蜜,在通达般若波罗蜜的人来说,你想要出家修行这件事,是不为取故出,不是为了你去取圣道而出现般若波罗蜜,因为什么?取不可得。「不为舍故出」,我不是为了弃舍世间的老病死,才出现般若波罗蜜,因为老病死本身都是无所有的,没有生死可舍,所以「不为舍故出」。

  

  我想起来,现在很多人学习禅,欢喜禅,我也有一点欢喜禅。在唐朝的时候,有一个禅师,就是学禅的人,到雪峰禅师这里来。雪峰禅师就问他:你从什么地方来?我们看禅师语录常常有这个话。那么这位禅师就回答:我从覆船那里来,覆就是颠覆的「覆」,船就是海里面那个船的「船」,我从覆船禅师那里来,我从那里来。那么这个雪峰禅师说:生死海未渡,为什么要覆去船?要把船翻过来呢?你要保留这个船,乘这个船可以渡过生死海,渡过这个海的嘛!现在你还没有渡生死海,怎么可以把船翻过来呢?就说这么一句话。那么这一下一说,他不能回答。不能回答,那么他就住几天他就回去,就走了。走了,就回到覆船禅师那里去了,回到那里,这个禅师就问他:你从什么地方来?我从雪峰禅师那里来。雪峰禅师有何言句?他同你说什么了?他就把这一段话就报告了覆船禅师,覆船禅师说:你可以告诉他,根本没有生死海可渡,要船做什么呢?喔!应该是这么回答,好,他又到雪峰禅师这里来,雪峰禅师问他:你从什么地方来?我从覆船禅师那里来。说:生死海没渡,为什么覆去船呢?说是:根本没有生死,用船做什么呢?雪峰禅师说:这个话不是你会说的。那么这个禅师说:是的!我不会说这句话,是覆船禅师告诉我的。

  

  所以舍利弗尊者说:「是般若波罗蜜不为取故出、不为舍故出。」我出家了,我放弃了家,我到寺院里面做出家人,是无取亦无舍,其实这就是般若波罗蜜。你若执着有一个家我放弃了,执着有戒定慧我去学习,你还没有懂得什么是般若波罗蜜,是这样意思。「不为取故出、不为舍故出」,当然这种话,这是很高深的道理,这是转凡成圣的道理。但是修学这样的法门,要以五戒、十善做基础的。你要修学五戒、十善,就是「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」,你要有这样的基础,你才可以学习这个般若法门的。说是我无恶不做,我不做善事,我放逸,无恶不做,你学习这般若法门是学不来的,是学不来的。所以佛法虽然是圣道,是教我们转凡成圣的,但是为了转凡成圣,这个圣道的成就,你一定要有五戒、十善的基础,一定要这样子。所以我们出家人,就是我们佛教徒,你一来到佛教的时候,你要受戒,要受三皈、五戒、修学十善法,目的就是在这里,就是为圣道做基础,才可以的。

  

  我们这个世界上,不但我们这个住处,全世界的地方,我们有的时候看报纸,就会看见很多的罪过的事情。如果我们弘扬佛法到各地方去,我们劝人不要做恶事,我们修学善法,因为什么呢?我们不做恶,对别人没有伤害,我们多做善事对我们自己也有利益,这样子做对别人也好。我们自己,我们不做恶,我们将来就不得恶报,我们做善,将来会得善报。同时也对于他人好,对他人也安全一点,如果这个地方有土匪,你心就不安;说有警察,警察有的时候照顾不到,照顾不到。所以我们佛教徒,我们出家人比丘、比丘尼弘扬佛法要重视这一点,在家居士弘扬佛法也要重视这一点。说是我们人都欢喜富贵荣华,我们做很多很多的善事,但是你不告诉他善恶果报,你要劝人不做恶,这件事你若不注意,还是有问题的。社会上有警察、有法庭,我拿着枪,你不可以不守法律,当然这种办法也是对,可是佛法的这种理论,开示了你以后,叫你自己自动的,你自己主动地不敢做恶。因为你若做恶,你将来要得恶报,谁敢做恶事!只要你相信的话,你就不敢做恶。当然也有人不相信,不相信,实在来说他也没有神通,你怎么知道做恶不得恶报,他也还是犹豫不决的,还是疑疑惑惑,不过是年轻人,或者年纪多大了,多少有一点糊涂,就是糊涂了,会做恶事。所以我们能够应合一般人的心情,时时给你一个做善的机会,让你将来荣华富贵也是好嘛,很多的福报,生活快乐一点也好,但是也要时常的要注意这一点,告诉人做恶要得恶报的,要注意这一点。我们这样宣传,就会使令这个地区的人,一百个人最少能有五十个人受到你的影响,不敢做恶,你不要因为那一个人他没有相信,你就不宣传了,所以还是这样宣传好,就是做恶会得恶报,做善会得善报,一方面使令大家可以安居乐业,一方面做圣道的基础,有很多的功德,所以我们应该不要是光说:「无色、无形、无对、一相、所谓无相」,这是般若波罗蜜,不要一味地宣传这件事,这件事我认为还是少数人,少数人能够信受奉行,多数人我看还是有一点距离的啊。

  

  「尔时,舍利弗问释提桓因:憍尸迦!是般若波罗蜜,不可取,无色、无形、无对、一相,所谓无相,汝云何取?何以故?是般若波罗蜜不为取故出、不为舍故出。」我们昨天讲到这里。但是这里一共是有五双:不为取故出、不为舍故出是一双,不为增减是一双,聚散是一双,损益、垢净故出,这一共是五双。这五双它的深义是无差别的,但是用的字不一样。

  

  那么应该怎么解释呢?这个取舍,昨天简单地说过,我们现在再重新加以解释。这个若是学习佛法的人,你常修止观的人,或者是读过禅师的语录,或者是常读《金刚般若经》、读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、读《法华经》、读大乘经论的人,就会对于佛法关于修行这件事,有一个精要的认识。是什么呢?就是现前的这一念心,我们这一念了别的心,我们平常人,我们的心就是在色声香味触上面活动,不是贪、就是瞋,不是瞋、就是贪。我们现在学习佛法了,想要修学圣道,我们的心还是这样吗?不应该这样。所以这个心应该是见到可爱的境界不贪,见到可恨的境界也不瞋,应该是这样子,但是我们心不贪、不瞋,就与圣道相应了吗?还不是的。因为我们虽然是凡夫,我们有的时候我们的心也不贪、也不瞋,心里也很平静的,那么这个时候我们的内心有什么问题呢?这个问题,我们佛教徒有的时候说话会说出一句话来,就是执着,你执着这件事。所以我们的心不贪、不瞋的时候,有执着的问题。这个执着是执着什么呢?就是所遇见的一切境界,我们的心所了别的一切的境界,我们都认为是真实的,这就是执着。

  

  若在经上开示我们的道理,这都是假的,都是虚妄的,不是真实的。这个不真实、都是虚妄这句话,我们可能明白多少,但是也可能还不是太明白,所以经上会说一个譬喻,如水中月,如梦中境。这个水里面有一个月亮,水里真有月亮吗?不是的。是假的,是虚妄的。我们梦里面的境界是真的吗?也不是。也都是假的,也都是空的。佛这样开示我们,我们现前的眼耳鼻舌身意,所接触的境界亦复如是,也都是虚妄的,都是不真实的。但是我们初开始学习佛法,修止观的次第,天台智者大师说:「从假入空」,这样开示我们这个次第。就是先观察我们的色受想行识、眼耳鼻舌身意、色声香味触法,都是因缘有的,都是虚妄的,都是假的,不真实的,先这样观。然后再观察它是空的,它是没有这么一回事。那么最后这个心就安住在空无所有、离一切相这里,就是从假入空,入在这个空,与空在这里相应,安住在这里。所以禅宗的古代的大禅师说:「不与万法为伴侣」,就是这样意思,这个心没有伴侣,就是没有所缘境。我们凡夫的心总是有所缘境的,总是你没有贪瞋的时候,也还是有种种的所缘境界,有所缘境界就叫做伴侣。现在你用功修行的时候,先观察是假的,然后观察是空的,心就离一切相无有分别了,就安住在这里。…
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上 2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