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然這個「通達」,我們從字面上這樣講解,有可能會明白一切法是無相了;但是這個沒有什麼作用,就是這個利害沖突的事情出現了,你還不能夠無相,你還是要維護自己,傷害他人,事情還是會做的啊!若是經過了聞思修,你今天聽聞了佛法,你相信這件事,你能夠放下欲,能夠修止、修觀,常常地坐禅,常常這樣觀,這個眼耳鼻舌身意是畢竟空不可得、色聲香味觸法是畢竟空不可得,這一念分別心,過去心不可得、現在心不可得、未來心不可得,你常常這樣觀,加上奢摩他的定力,這個定力成就了的時候,你觀察諸法自性空的智慧也就成就了,成就了這個時候,于這般若波羅蜜這無相的境界契合了的時候,這個時候可以了,這個時候你就是得無生法忍了。世間上一切的得失、苦樂都不能動搖你的心了,不能動其心,就是聖人了。我們沒能這樣做,只是聽聞了一切法自性空,不行,沒有作用,你做不來,這個利害關系來了,不要說嚴重,就是蚊子來咬你,你都受不了,你可能要打死它。
所以這個地方,是舍利弗尊者提出這個問題,問憍屍迦,「是般若波羅蜜不可取」。般若波羅蜜觀一切法空,般若波羅蜜也是自性空,無有少法可得,無一切相的,你不可用手去取,也不能用心去取的啊!「汝雲何欲取?」你爲什麼說現在要取般若波羅蜜呢?這樣子問他。
何以故?是般若波羅蜜不爲取故出、不爲舍故出。
這底下舍利弗尊者又詳細地解釋了一下。「是般若波羅蜜不爲取故出、不爲舍故出。」這個「取」,在我們修學佛法的佛教徒來說,我感覺到在社會上生活,不管你是成功了也好,是失敗了也好,失敗是很苦,成功了也不快樂。我就把失敗也放下,把成功也放下,我想要在佛法裏面修學聖道,想要得到戒定慧,我想要得聖道,我要放棄世間上的一切的事情,就是有取、也有舍。但是你若通達了般若波羅蜜的時候,你想要取的,也都是不可取,戒定慧也都是因緣所有,也都是畢竟空的,也都是自性空的,也沒有戒可取、也沒有定可取、也沒有慧可取。我想要棄舍生死苦,生死苦也是自性空的,也沒有生死可舍。所以這個般若波羅蜜,在通達般若波羅蜜的人來說,你想要出家修行這件事,是不爲取故出,不是爲了你去取聖道而出現般若波羅蜜,因爲什麼?取不可得。「不爲舍故出」,我不是爲了棄舍世間的老病死,才出現般若波羅蜜,因爲老病死本身都是無所有的,沒有生死可舍,所以「不爲舍故出」。
我想起來,現在很多人學習禅,歡喜禅,我也有一點歡喜禅。在唐朝的時候,有一個禅師,就是學禅的人,到雪峰禅師這裏來。雪峰禅師就問他:你從什麼地方來?我們看禅師語錄常常有這個話。那麼這位禅師就回答:我從覆船那裏來,覆就是顛覆的「覆」,船就是海裏面那個船的「船」,我從覆船禅師那裏來,我從那裏來。那麼這個雪峰禅師說:生死海未渡,爲什麼要覆去船?要把船翻過來呢?你要保留這個船,乘這個船可以渡過生死海,渡過這個海的嘛!現在你還沒有渡生死海,怎麼可以把船翻過來呢?就說這麼一句話。那麼這一下一說,他不能回答。不能回答,那麼他就住幾天他就回去,就走了。走了,就回到覆船禅師那裏去了,回到那裏,這個禅師就問他:你從什麼地方來?我從雪峰禅師那裏來。雪峰禅師有何言句?他同你說什麼了?他就把這一段話就報告了覆船禅師,覆船禅師說:你可以告訴他,根本沒有生死海可渡,要船做什麼呢?喔!應該是這麼回答,好,他又到雪峰禅師這裏來,雪峰禅師問他:你從什麼地方來?我從覆船禅師那裏來。說:生死海沒渡,爲什麼覆去船呢?說是:根本沒有生死,用船做什麼呢?雪峰禅師說:這個話不是你會說的。那麼這個禅師說:是的!我不會說這句話,是覆船禅師告訴我的。
所以舍利弗尊者說:「是般若波羅蜜不爲取故出、不爲舍故出。」我出家了,我放棄了家,我到寺院裏面做出家人,是無取亦無舍,其實這就是般若波羅蜜。你若執著有一個家我放棄了,執著有戒定慧我去學習,你還沒有懂得什麼是般若波羅蜜,是這樣意思。「不爲取故出、不爲舍故出」,當然這種話,這是很高深的道理,這是轉凡成聖的道理。但是修學這樣的法門,要以五戒、十善做基礎的。你要修學五戒、十善,就是「諸惡莫作,衆善奉行」,你要有這樣的基礎,你才可以學習這個般若法門的。說是我無惡不做,我不做善事,我放逸,無惡不做,你學習這般若法門是學不來的,是學不來的。所以佛法雖然是聖道,是教我們轉凡成聖的,但是爲了轉凡成聖,這個聖道的成就,你一定要有五戒、十善的基礎,一定要這樣子。所以我們出家人,就是我們佛教徒,你一來到佛教的時候,你要受戒,要受叁皈、五戒、修學十善法,目的就是在這裏,就是爲聖道做基礎,才可以的。
我們這個世界上,不但我們這個住處,全世界的地方,我們有的時候看報紙,就會看見很多的罪過的事情。如果我們弘揚佛法到各地方去,我們勸人不要做惡事,我們修學善法,因爲什麼呢?我們不做惡,對別人沒有傷害,我們多做善事對我們自己也有利益,這樣子做對別人也好。我們自己,我們不做惡,我們將來就不得惡報,我們做善,將來會得善報。同時也對于他人好,對他人也安全一點,如果這個地方有土匪,你心就不安;說有警察,警察有的時候照顧不到,照顧不到。所以我們佛教徒,我們出家人比丘、比丘尼弘揚佛法要重視這一點,在家居士弘揚佛法也要重視這一點。說是我們人都歡喜富貴榮華,我們做很多很多的善事,但是你不告訴他善惡果報,你要勸人不做惡,這件事你若不注意,還是有問題的。社會上有警察、有法庭,我拿著槍,你不可以不守法律,當然這種辦法也是對,可是佛法的這種理論,開示了你以後,叫你自己自動的,你自己主動地不敢做惡。因爲你若做惡,你將來要得惡報,誰敢做惡事!只要你相信的話,你就不敢做惡。當然也有人不相信,不相信,實在來說他也沒有神通,你怎麼知道做惡不得惡報,他也還是猶豫不決的,還是疑疑惑惑,不過是年輕人,或者年紀多大了,多少有一點糊塗,就是糊塗了,會做惡事。所以我們能夠應合一般人的心情,時時給你一個做善的機會,讓你將來榮華富貴也是好嘛,很多的福報,生活快樂一點也好,但是也要時常的要注意這一點,告訴人做惡要得惡報的,要注意這一點。我們這樣宣傳,就會使令這個地區的人,一百個人最少能有五十個人受到你的影響,不敢做惡,你不要因爲那一個人他沒有相信,你就不宣傳了,所以還是這樣宣傳好,就是做惡會得惡報,做善會得善報,一方面使令大家可以安居樂業,一方面做聖道的基礎,有很多的功德,所以我們應該不要是光說:「無色、無形、無對、一相、所謂無相」,這是般若波羅蜜,不要一味地宣傳這件事,這件事我認爲還是少數人,少數人能夠信受奉行,多數人我看還是有一點距離的啊。
「爾時,舍利弗問釋提桓因:憍屍迦!是般若波羅蜜,不可取,無色、無形、無對、一相,所謂無相,汝雲何取?何以故?是般若波羅蜜不爲取故出、不爲舍故出。」我們昨天講到這裏。但是這裏一共是有五雙:不爲取故出、不爲舍故出是一雙,不爲增減是一雙,聚散是一雙,損益、垢淨故出,這一共是五雙。這五雙它的深義是無差別的,但是用的字不一樣。
那麼應該怎麼解釋呢?這個取舍,昨天簡單地說過,我們現在再重新加以解釋。這個若是學習佛法的人,你常修止觀的人,或者是讀過禅師的語錄,或者是常讀《金剛般若經》、讀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、讀《法華經》、讀大乘經論的人,就會對于佛法關于修行這件事,有一個精要的認識。是什麼呢?就是現前的這一念心,我們這一念了別的心,我們平常人,我們的心就是在色聲香味觸上面活動,不是貪、就是瞋,不是瞋、就是貪。我們現在學習佛法了,想要修學聖道,我們的心還是這樣嗎?不應該這樣。所以這個心應該是見到可愛的境界不貪,見到可恨的境界也不瞋,應該是這樣子,但是我們心不貪、不瞋,就與聖道相應了嗎?還不是的。因爲我們雖然是凡夫,我們有的時候我們的心也不貪、也不瞋,心裏也很平靜的,那麼這個時候我們的內心有什麼問題呢?這個問題,我們佛教徒有的時候說話會說出一句話來,就是執著,你執著這件事。所以我們的心不貪、不瞋的時候,有執著的問題。這個執著是執著什麼呢?就是所遇見的一切境界,我們的心所了別的一切的境界,我們都認爲是真實的,這就是執著。
若在經上開示我們的道理,這都是假的,都是虛妄的,不是真實的。這個不真實、都是虛妄這句話,我們可能明白多少,但是也可能還不是太明白,所以經上會說一個譬喻,如水中月,如夢中境。這個水裏面有一個月亮,水裏真有月亮嗎?不是的。是假的,是虛妄的。我們夢裏面的境界是真的嗎?也不是。也都是假的,也都是空的。佛這樣開示我們,我們現前的眼耳鼻舌身意,所接觸的境界亦複如是,也都是虛妄的,都是不真實的。但是我們初開始學習佛法,修止觀的次第,天臺智者大師說:「從假入空」,這樣開示我們這個次第。就是先觀察我們的色受想行識、眼耳鼻舌身意、色聲香味觸法,都是因緣有的,都是虛妄的,都是假的,不真實的,先這樣觀。然後再觀察它是空的,它是沒有這麼一回事。那麼最後這個心就安住在空無所有、離一切相這裏,就是從假入空,入在這個空,與空在這裏相應,安住在這裏。所以禅宗的古代的大禅師說:「不與萬法爲伴侶」,就是這樣意思,這個心沒有伴侶,就是沒有所緣境。我們凡夫的心總是有所緣境的,總是你沒有貪瞋的時候,也還是有種種的所緣境界,有所緣境界就叫做伴侶。現在你用功修行的時候,先觀察是假的,然後觀察是空的,心就離一切相無有分別了,就安住在這裏。…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舍利品 上 2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