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以這裏說「無色、無形、無對、一相,所謂無相」,就是這個意思,安住在這裏。安住在這裏,那麼我們現在可以暫時的做一個結論,修行人就是要棄舍一切虛妄的有相,要取這個無相,可以這麼樣解釋,可以這樣說。現在這個文說「不爲取故出、不爲舍故出」,當然這樣說是對的,我說取無相,我棄舍有相,這是錯了,是不對的。但是我們初開始修行的人,你不可以要求圓滿,你不可以這樣;你若要求我這一念心和聖人是一樣的,那我認爲你也是錯了,因爲這是不可能的,不可能一下子和聖人平等,所以只好有一個前方便,就是這句話「是般若波羅蜜,不可取,無色、無形、無對、一相,所謂無相」,你這個心去觀察無相,與無相相應,住在這裏,不要住在有相上。因爲我們的老習慣,你在有相上活動,反正不是貪就是瞋;說是我也不貪、也不瞋,你還是有執著的,你就不能夠棄舍一切的煩惱,你做不到這一點。所以現在初開始的時候,你就偏一點,不要平等,要偏一點,就偏取這個無相的境界,取這個無相,心安住在無相這裏。
可是這個第一步你去觀察一切法都是虛妄的,我們用譬喻來開示自己,我自己開示我自己,一切法都是虛妄的,這個色受想行識是虛妄的、色聲香味觸法都是虛妄的,自己開示自己。這個地方,你先要專精思惟,佛這麼說了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」,但是你要去思惟,真實地明白了是虛妄,你非要這樣不可,不然的話你心裏面念一切法都是虛妄的,只是念一念而已,心裏面還不能肯定這件事,你不能肯定是虛妄的。雖然是佛說的,心裏面還不懂,什麼叫虛妄,我還是不懂。所以你一定要經過一番深入的思惟才可以,不然的話,觀一切法空也觀不來,你觀不來的。所以智者大師說:「由假入空」,你非先要知道是假才可以。
那麼我再解釋一下,怎麼叫做虛妄,怎麼叫做假的。我們說一個人很有精神,他很有力量,強壯得很,但是你讓他七天不吃飯,看他還精神不精神,看他還有力量沒有。這就知道這個人精神好、很有力量是假的,他是要假藉各樣的適當的力量支持他,他才現出來這個相,他是有力量、精神好,如果沒有適當的因緣來支持他,這個精神好這件事不出現了,這就是假的,就是假的。世間上所有的有爲法,都是這樣子,都是要種種的因緣來支持它,不然的話它就不能維持,它不能維持的。你從這個地方去思惟的時候,就知道這個人精神好是假的,說精神不好也是假的,有適當的飲食,有適當的醫藥去支持他,他就會精神好一點。所以精神不好也是假的,精神好也是假的;所有如意的事情也是假的,不如意的事情也是假的。你從這裏去觀察這件事,然後觀察它是自性空的,然後你安住在離一切相,心裏面離一切分別,安住在無相的境界上。
我們初開始這樣用功的時候,就是有取、有舍,這是錯誤的,我要舍掉;這個是對的,我要把它保持住,叫有取、有舍。這樣用功修行,按照次第來說是對的,但是這裏有問題,還是有問題,所以這個地方舍利弗尊者說:「是般若波羅蜜、不爲取故出,不爲舍故出」,般若波羅蜜的出現,不是有所取、也沒有有所舍,舍也是不對的、取也是不對的。因爲你要棄舍的這些也都是沒有可棄舍的,因爲它也是畢竟空的,你觀察它是因緣有,是畢竟空的,畢竟空,那有法可舍呢?無相也本來是沒有法可得,所以也沒有可取,應該是這樣。這樣說,也沒有取的這件事,也沒有舍的這件事,那就是心裏面無分別了。可是初開始的時候,你還非取不可、非舍不可的,這也就是個前方便了。這樣說,這個取和舍就在有相、無相這裏說,不爲取無相故出、不爲舍有相故出,這個取舍可以這樣解釋。
不爲增減、聚散、損益、垢淨故出。
這個「增減」指什麼說的呢?增減,是在受方面說,享受的受來說的。這個我們非佛教徒有可能看見你們出家人,年紀輕輕的,也有很高的學曆,在社會上也一定可以有所得的,爲什麼出了家幹什麼?是不是這個人有神精病呢?就會這樣想。這個事其實不是,沒有神精病;他有他的理想,他就是爲了增減這個問題而出家的。這個「增」是什麼呢?就是樂受;這個「減」,就是損減、減少、消滅苦受。因爲感覺到世間上的榮華富貴,我若在社會上去努力一番,多少也得到一點的,但是他看透了榮華富貴是苦不是樂,所以我要得到佛法裏面所說的無爲的快樂,我要得到這個快樂。因爲這個快樂是不可破壞的,也沒有無常的問題,沒有過了幾天就變了,沒有這回事。是爲了「增」,我逐漸地增長這個出世間的無漏的、無爲的殊勝的安樂,我爲了這件事我出家去,不是那個非佛教徒所能知道的事情。「減」,就是減少世間上所有的苦樂,這些都不要了,都不要這些東西。所以不爲增故出、不爲減故出,是這樣。
「聚散」是什麼呢?是智慧,在智慧這一方面說。我出家了,我放棄了世間上的事情,我全部的精神、時間學習佛法,來聚集我的智慧,在佛法裏面有聞思修的智慧。有漏的智慧,乃至無漏的智慧,乃至佛菩薩的智慧,我漸漸地積聚這個智慧。「散」,就是破壞這一切的無知,無知無識的這些無明,去破壞這件事,爲了這件事要出家。可是所積聚的智慧也是因緣有的,也是畢竟空的;所破壞的這些無明也都是畢竟空的。所以是般若波羅蜜,不爲聚故出、不爲散故出。
「損益」是什麼呢?就是指業力說的。「益」,就是增益清淨無漏的善根。「損」減,損滅世間有漏的罪過,罪過也是我們自己創造的,你的善根也是你創造的,但是罪過也好,善根也好,也都是因緣生法,如水中月,如夢中境,如鏡中像似的,也都是畢竟空寂的,所以不爲損故出、不爲益故出。
「垢淨」:這個「垢」,就是煩惱。「淨」,就是菩提,就是出世間聖道的清淨法。也都是因緣有的,都是畢竟空的,所以不爲垢故出、不爲淨故出。
就分這麼五樣,這五樣,或者說就是色受想行識,就是這樣。識有垢淨,行有損益,這個想有聚散,受有增減,色就是有相和無相,就是不爲這五樣出現般若波羅蜜,都是空無所有的。
這樣說,你在用功修止觀的時候,也應該作如是觀,作如是觀的時候,也就是離一切分別相了,離一切分別相的時候,你心裏面就安住在無分別的境界,那就叫做止。但是止了一個時間,如果你的奢摩他好,我一下子可以止它二十四小時也可以,止它七天七夜也可以。如果你的奢摩他沒有那麼強的話,你就少一點,止一個鍾頭也可以,止叁十分鍾也可以,然後還是要觀,還是從假入空觀,還是這樣觀。這樣子,漸漸的你的聖道逐漸的就成就了,是這樣意思。
是般若波羅蜜,不與諸佛法,不舍凡人法。
前面這五句是約法說的。這底下是約人說,約人說。「不與諸佛法」,本來佛教徒是成就佛法。什麼叫做佛法?就是一切種智,佛的智慧叫做一切種智,但是現在是約人說,就是說佛法。一切種智也是因緣有的,也是畢竟空的,所以「不與諸佛法」。實在是學習般若波羅蜜,成就了一切種智了,就是成佛了;成佛了,但是你觀察佛不可得、法也不可得,所以「不與諸佛法」。「不舍凡人法」,修學般若波羅蜜就是棄舍了凡夫的這種境界,但是又觀察凡夫本來無所有,所以沒有凡夫法可棄舍。那麼這是「不與諸佛法,不舍凡人法」。
這個「凡人法」,就是平凡的人的境界,平凡的人是什麼境界呢?我講一個小故事你聽聽。有一個人不知道怎麼的掉到河裏邊出不來了,就是在河水裏面,有的時候沈到底下去,有的時候漂上來,就順流而下;那如果一直的這樣,這個人也就快死了。但是這個時候,這個河的邊上有一個鹿,這個鹿它這個皮毛有九種顔色。它看見這個人被水漂流要死了,它就跳到水裏面去,就把這個人救上來,告訴他:你騎在我的身上抓住我的角,我就把你送到岸上去。當然這個人很歡喜,就這樣子得救了。得救了以後,這個人對這個鹿很感謝。但是鹿會說話,你看這個事情也怪。那麼這個人就給這個鹿磕頭,我非常感謝你,怎麼樣酬謝你呢?這個鹿說:什麼也不用酬謝,你走你的,你回家好了;我走我的,我就在山野裏生活,就好了,什麼事也沒有,你就走好了。那麼這個人也很感謝,那麼就走了。可是這個時候就發生一件事,發生什麼事呢?國王的夫人做一個夢,夢見一個九種顔色的鹿,夢看見這個鹿心裏很歡喜,當然夢就醒了,醒了,心裏想什麼呢?哎呀!這個鹿這麼美,若是我能得到這個鹿的皮,鋪在我的床上很快樂,我若得到它的角也是很美,心裏就這麼想,想了老半天心裏就不快樂,這怎麼能得到呢?這是打妄想,做夢,心裏不快樂,想了老半天,有辦法,她就假裝有病了,這國王就問她:你是怎麼回事?她就這麼說了一遍,說想要得到這個鹿,如果你若是能有辦法得到這個鹿,我就快樂了;如果不能得到,吾將死矣!我要死了。這個國王是愛他這個夫人,說這個事也可能不是太難的事,于是就下一個布告,古代的時候可能沒有新聞紙,他傳個人寫個布告,說誰若能夠知道什麼地方有九色鹿,能夠得到,我給他一半的天下,把我的國土分開一半給他做王,給他富貴。
這樣子布告出來,那以前被鹿救出水的那個人想:我知道這個九色鹿。他就想了一想,哎呀!這個鹿對我有恩,我怎麼可以報告向人說這件事,他又一想,是個畜生,活著和死了也沒有什麼關系嘛。于是乎他就向國王說了,說這個鹿我在什麼什麼地方我看見過。那麼這個時候被水淹被救的這個人說:這個鹿可不是平常的鹿,你需要派很多的軍隊去圍超才可以。啊!是這樣,那好。就是到這個地方去,就是有很多的軍隊把這個地方包圍了,果然是有個鹿在那裏。鹿在那裏在睡覺,它還不知道有軍隊、有很多人來要它的命,旁邊有一個烏鴉在叫,叫它醒,叫它也叫不醒,這個烏鴉就去牽它的耳朵,這個鹿就醒了,鹿醒了,一看也來不及了,跑也跑不了,但是這個鹿還是有點智慧的,它就直接向國王那裏去了,左右的人想要用箭射它,國王說:不要射,看它來做什麼?這個時候這個鹿就向國王就跪下來說:大王的意思我明白了,但是我曾經救過你的國家裏面一個人,救他的一命,曾經有這件事。說完這個話,它就對國王說:你怎麼知道我在這裏,誰告訴你的?這個鹿這麼講。那麼這個國王就往旁邊一指:就是這個人,就是他。這個時候這個鹿一看就知道是以前救的這個人,這個鹿就是跪在他面前眼睛流淚,流淚就說:說是你以前被水漂流要死了,我不惜我自己的生命來救你,今天你反倒害我,我還不如救一塊木頭。就說這樣話,然後這個時候這個人這個面就生瘡,立刻就生了瘡,生了瘡。這時候國王想一想:啊!這個鹿有這個慈悲心,能救我的國民一個人的命,我今天要傷害它,這不合道理。于是下令不可以傷害它,要保護它在這個地方。就是有這麼一個故事。
我認爲從這個故事看,這就是凡夫人就是這樣,唯利是圖!對我有利益就好,什麼有恩德不有恩德這都不要管。所以我們佛教徒雖然沒有得聖道,但是應該相信善惡果報,惡事不要做,對于別人有害的事情不要做,不要說是有恩的人我們不可以傷害他,沒有恩的人我們也不要傷害,因爲有後患的,是有後患的,只顧眼前是不對的。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舍利品 上 2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