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舍利品 上 3

  頭幾天我還講一個故事,我現在再講一遍。這個故事可能是在春秋時代,佛法還沒有來到中國來,就是秦國和晉國作戰,這個秦先發動軍隊侵略晉國,晉國就派魏顆做將軍和秦國的軍隊作戰。作戰的時候,這個魏顆常常打勝仗,秦國的軍隊打不過這個晉國的軍隊,秦國的政府就派出一位將軍叫杜回,這個人厲害,他一來了以後,魏顆常常打敗仗,心裏面很憂愁,正在夜間憂愁的時候,就打一個盹,就是做個夢了。做個夢就看見一個老翁說:青草坡,青草坡,青草坡。說這麼一句話,他一醒是個夢,夢,他就明白這件事了,那麼第二天他又領著兵出戰的時候,打了幾個回合就敗退,向青草坡跑,到那兒去了的時候,當然這個杜回是追來了,但是這個魏顆就看見那個地方有個老翁,結草爲扣,這個草長得長,這個草結成扣,這個杜回趕來的時候,走到那裏就被絆倒了,起來了再走,又被絆倒了,這個時候魏顆還有他的弟弟兩個人一上去就把他抓住了,然後就把他殺掉了,殺掉了,這場戰爭就是勝利了。心情歡喜了,就收兵回去了,夜間這回睡著覺了,又做夢,做夢又夢見這個老翁來了,這個老翁說:你知道我是誰嗎?這個老翁向魏顆說:你知道我是誰嗎?不知道,不知道你是誰。這個老翁說:我就是你改嫁的那個女人的父親,說這麼一句話。這個話什麼意思呢?就是魏顆的父親是魏武子,魏武子是晉國的功臣,他是有個大老婆,又娶個小老婆,這個小老婆沒有生孩子。這時候魏武子就有病了,一有病的時候,就對魏顆說:你這個小母親年紀輕,我若死了,就把她改嫁好了。他這麼說,等到後來病重的時候,就對魏顆說:不要改嫁,讓她隨我去。隨我去,那就是陪葬了,就把活人和死人埋在一塊兒,是這樣意思。等到這個魏武子死了,魏顆就把她改嫁了,並沒有陪葬。現在這個老人說:我就是改嫁的這個女人的父親,這時候他就明白了。那麼這個人怎麼回事情?那按佛法來看,就是那個年輕的女人的父親,就是死了做鬼了,就是這麼回事。

  

  這個故事裏面看出來叁件事,看出叁件事。第一件事就是父母愛兒女,生死無異。父母在的時候對兒女的愛是這樣,死了以後還是愛兒女的,還是愛他的兒女。所以他能夠把他的女兒改嫁了,沒有陪葬,就是沒有殺死她,他的父親做鬼知道這件事,心裏很感謝,所以你現在打不過秦國的將軍,你有困難了,我來幫助你一下,就來酬謝你,是這樣的意思。我們看見這一件事,就是父母對兒女的愛,生死不異,這是一個消息。第二個消息,人死了沒有斷滅,這個生命沒有結束。所以這個女人的父親死了做鬼了,死了以後還有生命的存在,當然按佛法來說不一定做鬼,也可能做人,也可能做天,也可能做畜生了,可能下地獄,就是還是繼續有生命的。所以我們的思想行爲有後患,就是在這裏。爲什麼這個人做鬼,爲什麼下地獄,就是你的思想行爲有問題,這是第二個消息。就是人死了沒有斷滅,還繼續有生命;父母愛兒女,生死無異,這是兩個消息。第叁個消息,你對他的兒女好,他是感謝你,你若對他的兒女不好,會怎麼樣?一樣,他也來酬謝酬謝你,也來酬謝你啊,也來酬謝的。所以有的人說是著魔了,靜坐的時候著魔了,其實不是,你不靜坐也會著魔,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恩怨。有恩,他也會對你好;有怨,你對他不好,他就是要報複,就是有這個問題。所以我們說你若用功修行,有人說:你修行,你靜坐會著魔。你不要相信這句話!著不著魔是另外有原因的,你還是應該修行,你若不修行,你永久是不能得解脫的。所以從這個故事上,我們還是要長遠地看,遠一點看,不要只顧眼前。

  

  所以要「舍凡人法」,凡夫這個事情不莊嚴,凡夫的事情都是醜陋的、不莊嚴。雖然凡夫與凡夫認爲這沒有什麼,但是用佛法的智慧來看是有問題的,要棄舍這件事。這上面說「不舍凡人法」,實在是舍了凡人法,但是觀察這個法是空無所有的,就是舍即是沒有舍,是這麼回事。我們若說是「不與諸佛法,不舍凡人法。」我們繼續做凡夫,起煩惱去造種種罪,那你自己找苦頭吃了,自己找苦頭,這是不對的。我心裏面還有個故事,我看不要講,再有機會再講,還往下面講。

  

  不與辟支佛法、阿羅漢法、學法,不舍凡人法。

  

  「不與辟支佛法、阿羅漢法、學法」:這個「辟支佛」,這是見佛特別多,聽佛說法聽的也特別多,修四念處,栽培善根也特別多,但是還沒得聖道。可是善根、福德、智慧特別多,出在無佛世之世,他一點小因緣他就能警覺,他就能得聖道了,是這樣子,那就叫做「辟支佛法」。這個辟支佛法也是你宿世見佛多、聞法多、修四念處多,也就是學習般若波羅蜜,所以你到無佛的時候,得了辟支佛道,也就是得了聖道,超過阿羅漢的智慧的,也是般若波羅蜜,所以你成就了辟支佛法,但是你用般若波羅蜜觀察都是畢竟空寂的,所以是「不與辟支佛法」。

  

  「阿羅漢法」,阿羅漢翻個無著,就是出在有佛、有佛法的世間,學習佛法有出離心,感覺到人生是苦,他對于世間上之苦,有強烈的厭離心,他有厭離心不愛著世間上的事情,所以他就是出了家修學聖道,修學聖道就有成就了,得了初果、二果、叁果、四果,得了阿羅漢果,得了阿羅漢果以後,他的眼耳鼻舌身意和一切法不著,所以叫做無著,翻個無著。這個無著是無著,若是用我們凡夫的分別心去觀察,就是沒有人情,無著這句話就是沒有人情。什麼叫做人情?就是執著,就是執著的意思。現在說阿羅漢他把所有的愛煩惱、見煩惱都去掉了,他心裏面對于一切法都不執著了,他不執著了,所以叫做無著。雖然是不講人情,我們也不要認爲這個人是冷冷冰冰的,不是的,你有求于他,他還會幫你忙的,他也能幫你忙。

  

  我在這裏講一個阿羅漢的故事給你聽,我現在心裏面有兩個阿羅漢的故事,講那一個呢?好,我講這個。就是佛在世的時候,有個畢陵伽婆蹉阿羅漢,這阿羅漢和我們現在的出家人的生活不一樣,都是托缽乞食的,托缽乞食,他常常到這一家去乞食。這一家有個小孩子很小,大概兩、叁歲左右吧。這個畢陵伽婆蹉阿羅漢一來,這個小孩子大概是和阿羅漢有緣吧,他就抱著這個阿羅漢的腿,就是這樣子,當然彼此間也是有印象了。可是這一次這個畢陵伽婆蹉到這一家乞食的時候,不看見這個小孩子,看不見,他的母親在那裏哭,畢陵伽婆蹉說:你哭什麼呢?說是阿阇梨,稱他爲阿阇梨。說是您以前來都有個小孩,抱住您,現在看不見,就是丟了,不知那兒去了,到那裏也找不到,找不到了。這是父母對兒女有愛,一丟了,心裏很難過。哎呀!阿阇梨您慈悲,看怎麼辦法能找到他。畢陵伽婆蹉這個阿羅漢,當然他也沒有說到各地方走一走,沒有,當時就坐在這裏,眼睛一閉,立刻就知道了,一伸手就拿過來了。這就是證明阿羅漢很厲害,這真是有神通,不是說謊話,他真是有神通的。這表示阿羅漢,你有求于他,他還能幫你忙的。雖然是無著,他沒有人情,但是他也能幫你忙,還有這件事的,還是有慈悲心的。他這個幫忙這件事,不是用愛心來幫忙,他是用慈悲心來幫忙,這個和凡夫的心情的想法不一樣。「阿羅漢法」。

  

  「學法」,學法是什麼呢?就是初果、二果、叁果,這叁種聖人叫做「學法」,就是他還沒有到無學,阿羅漢、辟支佛是無學了。這個初果、二果、叁果的聖人,這叁種聖人他叫做學,因爲他的功德還沒有圓滿,還要繼續地學。我們通常說修學,學習,然後修行。這個學和修有點不一樣,表诠的意義不一樣,這裏說的和我們的想法不一樣。這個「學」,就是修,就是修行,這個和我們的原來的想法不一樣的。這個地方還有一個意思呢,初果名之爲學,二果、叁果也名爲學;初果以前就是外凡和內凡的這兩種佛教徒,不名爲學,在經論上不說他是學。按我們的想法,你得初果聖人,是由外凡、內凡的學習而來,應該是學,爲什麼不稱之爲學,不給你這個名字,不稱你爲學,這什麼原因呢?我們自己想一想,我們是佛教徒,你請他去,說你要去聽經聞法,喔!我不去,我不願意學。說我出了家,到佛學院學,不!我不要學,我也不想做大法師,學什麼,我不要學。

  

  我頭多少個月,有一個人向我說,因爲這個人常到我們的佛學院上課,他遇見他這個相識的佛教徒,他就贊歎要學習佛法好,聽聽《瑜伽師地論》的道理,會增長智慧,你好好用功學一學,不,不,我不學,爲什麼不學呢?你不學就不知道,不是,你說錯了。他說悉達多太子出家的時候,他那裏學什麼了,他向誰學了,他就是六年苦行嘛,然後到菩提樹下,然後成佛,他向那一個佛學了,沒有學,所以我們不用學。不學就不學嘛,還說出個理由來的,還認爲是對的。其實這種情形,佛教徒,我看不願意學的是居多數,歡喜學的還是少數,我感覺還是那樣,不願意學的人是多數。不願意學,我的同學裏邊,在佛學院讀書的有一些同學,一翻開書,沒有讀幾行就頭疼。當然你去看,其實他的學問比我都好,讀書比我多,頭腦也比我好,但是他真實一用功,頭疼。所以我們的老法師請他做監院,請他做知客,請他做書記,爲大衆僧服務,也是很重要,沒有人服務也不可以嘛,也是對的。這還算是頭疼的關系,所以不能學,這還好。有的頭並不疼,他也不學,這就是不對了,這是不對的。

  

  那麼現在說這個學法,是指初果、二果、叁果聖人說的,你在前面凡位的時候,佛不給你「學」的名字,這是什麼原因呢?就是凡夫,有的人雖然是佛教徒,他不學,當然不能給他學的名字;就是學,他是學了,小小的學就好了,就不再深入地學了,這個他就不學了。這樣的人也是,你小小的學一點,你想修四念處修不來,爲人講解佛法也未必講得那麼圓滿,這樣的人佛不同意給他「學」的名字,不能給你學的名字,這是一樣。說是我…
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舍利品 上 3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