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上 3

  头几天我还讲一个故事,我现在再讲一遍。这个故事可能是在春秋时代,佛法还没有来到中国来,就是秦国和晋国作战,这个秦先发动军队侵略晋国,晋国就派魏颗做将军和秦国的军队作战。作战的时候,这个魏颗常常打胜仗,秦国的军队打不过这个晋国的军队,秦国的政府就派出一位将军叫杜回,这个人厉害,他一来了以后,魏颗常常打败仗,心里面很忧愁,正在夜间忧愁的时候,就打一个盹,就是做个梦了。做个梦就看见一个老翁说:青草坡,青草坡,青草坡。说这么一句话,他一醒是个梦,梦,他就明白这件事了,那么第二天他又领着兵出战的时候,打了几个回合就败退,向青草坡跑,到那儿去了的时候,当然这个杜回是追来了,但是这个魏颗就看见那个地方有个老翁,结草为扣,这个草长得长,这个草结成扣,这个杜回赶来的时候,走到那里就被绊倒了,起来了再走,又被绊倒了,这个时候魏颗还有他的弟弟两个人一上去就把他抓住了,然后就把他杀掉了,杀掉了,这场战争就是胜利了。心情欢喜了,就收兵回去了,夜间这回睡着觉了,又做梦,做梦又梦见这个老翁来了,这个老翁说:你知道我是谁吗?这个老翁向魏颗说:你知道我是谁吗?不知道,不知道你是谁。这个老翁说:我就是你改嫁的那个女人的父亲,说这么一句话。这个话什么意思呢?就是魏颗的父亲是魏武子,魏武子是晋国的功臣,他是有个大老婆,又娶个小老婆,这个小老婆没有生孩子。这时候魏武子就有病了,一有病的时候,就对魏颗说:你这个小母亲年纪轻,我若死了,就把她改嫁好了。他这么说,等到后来病重的时候,就对魏颗说:不要改嫁,让她随我去。随我去,那就是陪葬了,就把活人和死人埋在一块儿,是这样意思。等到这个魏武子死了,魏颗就把她改嫁了,并没有陪葬。现在这个老人说:我就是改嫁的这个女人的父亲,这时候他就明白了。那么这个人怎么回事情?那按佛法来看,就是那个年轻的女人的父亲,就是死了做鬼了,就是这么回事。

  

  这个故事里面看出来三件事,看出三件事。第一件事就是父母爱儿女,生死无异。父母在的时候对儿女的爱是这样,死了以后还是爱儿女的,还是爱他的儿女。所以他能够把他的女儿改嫁了,没有陪葬,就是没有杀死她,他的父亲做鬼知道这件事,心里很感谢,所以你现在打不过秦国的将军,你有困难了,我来帮助你一下,就来酬谢你,是这样的意思。我们看见这一件事,就是父母对儿女的爱,生死不异,这是一个消息。第二个消息,人死了没有断灭,这个生命没有结束。所以这个女人的父亲死了做鬼了,死了以后还有生命的存在,当然按佛法来说不一定做鬼,也可能做人,也可能做天,也可能做畜生了,可能下地狱,就是还是继续有生命的。所以我们的思想行为有后患,就是在这里。为什么这个人做鬼,为什么下地狱,就是你的思想行为有问题,这是第二个消息。就是人死了没有断灭,还继续有生命;父母爱儿女,生死无异,这是两个消息。第三个消息,你对他的儿女好,他是感谢你,你若对他的儿女不好,会怎么样?一样,他也来酬谢酬谢你,也来酬谢你啊,也来酬谢的。所以有的人说是着魔了,静坐的时候着魔了,其实不是,你不静坐也会着魔,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恩怨。有恩,他也会对你好;有怨,你对他不好,他就是要报复,就是有这个问题。所以我们说你若用功修行,有人说:你修行,你静坐会着魔。你不要相信这句话!着不着魔是另外有原因的,你还是应该修行,你若不修行,你永久是不能得解脱的。所以从这个故事上,我们还是要长远地看,远一点看,不要只顾眼前。

  

  所以要「舍凡人法」,凡夫这个事情不庄严,凡夫的事情都是丑陋的、不庄严。虽然凡夫与凡夫认为这没有什么,但是用佛法的智慧来看是有问题的,要弃舍这件事。这上面说「不舍凡人法」,实在是舍了凡人法,但是观察这个法是空无所有的,就是舍即是没有舍,是这么回事。我们若说是「不与诸佛法,不舍凡人法。」我们继续做凡夫,起烦恼去造种种罪,那你自己找苦头吃了,自己找苦头,这是不对的。我心里面还有个故事,我看不要讲,再有机会再讲,还往下面讲。

  

  不与辟支佛法、阿罗汉法、学法,不舍凡人法。

  

  「不与辟支佛法、阿罗汉法、学法」:这个「辟支佛」,这是见佛特别多,听佛说法听的也特别多,修四念处,栽培善根也特别多,但是还没得圣道。可是善根、福德、智慧特别多,出在无佛世之世,他一点小因缘他就能警觉,他就能得圣道了,是这样子,那就叫做「辟支佛法」。这个辟支佛法也是你宿世见佛多、闻法多、修四念处多,也就是学习般若波罗蜜,所以你到无佛的时候,得了辟支佛道,也就是得了圣道,超过阿罗汉的智慧的,也是般若波罗蜜,所以你成就了辟支佛法,但是你用般若波罗蜜观察都是毕竟空寂的,所以是「不与辟支佛法」。

  

  「阿罗汉法」,阿罗汉翻个无着,就是出在有佛、有佛法的世间,学习佛法有出离心,感觉到人生是苦,他对于世间上之苦,有强烈的厌离心,他有厌离心不爱着世间上的事情,所以他就是出了家修学圣道,修学圣道就有成就了,得了初果、二果、三果、四果,得了阿罗汉果,得了阿罗汉果以后,他的眼耳鼻舌身意和一切法不着,所以叫做无着,翻个无着。这个无着是无着,若是用我们凡夫的分别心去观察,就是没有人情,无着这句话就是没有人情。什么叫做人情?就是执着,就是执着的意思。现在说阿罗汉他把所有的爱烦恼、见烦恼都去掉了,他心里面对于一切法都不执着了,他不执着了,所以叫做无着。虽然是不讲人情,我们也不要认为这个人是冷冷冰冰的,不是的,你有求于他,他还会帮你忙的,他也能帮你忙。

  

  我在这里讲一个阿罗汉的故事给你听,我现在心里面有两个阿罗汉的故事,讲那一个呢?好,我讲这个。就是佛在世的时候,有个毕陵伽婆蹉阿罗汉,这阿罗汉和我们现在的出家人的生活不一样,都是托钵乞食的,托钵乞食,他常常到这一家去乞食。这一家有个小孩子很小,大概两、三岁左右吧。这个毕陵伽婆蹉阿罗汉一来,这个小孩子大概是和阿罗汉有缘吧,他就抱着这个阿罗汉的腿,就是这样子,当然彼此间也是有印象了。可是这一次这个毕陵伽婆蹉到这一家乞食的时候,不看见这个小孩子,看不见,他的母亲在那里哭,毕陵伽婆蹉说:你哭什么呢?说是阿阇梨,称他为阿阇梨。说是您以前来都有个小孩,抱住您,现在看不见,就是丢了,不知那儿去了,到那里也找不到,找不到了。这是父母对儿女有爱,一丢了,心里很难过。哎呀!阿阇梨您慈悲,看怎么办法能找到他。毕陵伽婆蹉这个阿罗汉,当然他也没有说到各地方走一走,没有,当时就坐在这里,眼睛一闭,立刻就知道了,一伸手就拿过来了。这就是证明阿罗汉很厉害,这真是有神通,不是说谎话,他真是有神通的。这表示阿罗汉,你有求于他,他还能帮你忙的。虽然是无着,他没有人情,但是他也能帮你忙,还有这件事的,还是有慈悲心的。他这个帮忙这件事,不是用爱心来帮忙,他是用慈悲心来帮忙,这个和凡夫的心情的想法不一样。「阿罗汉法」。

  

  「学法」,学法是什么呢?就是初果、二果、三果,这三种圣人叫做「学法」,就是他还没有到无学,阿罗汉、辟支佛是无学了。这个初果、二果、三果的圣人,这三种圣人他叫做学,因为他的功德还没有圆满,还要继续地学。我们通常说修学,学习,然后修行。这个学和修有点不一样,表诠的意义不一样,这里说的和我们的想法不一样。这个「学」,就是修,就是修行,这个和我们的原来的想法不一样的。这个地方还有一个意思呢,初果名之为学,二果、三果也名为学;初果以前就是外凡和内凡的这两种佛教徒,不名为学,在经论上不说他是学。按我们的想法,你得初果圣人,是由外凡、内凡的学习而来,应该是学,为什么不称之为学,不给你这个名字,不称你为学,这什么原因呢?我们自己想一想,我们是佛教徒,你请他去,说你要去听经闻法,喔!我不去,我不愿意学。说我出了家,到佛学院学,不!我不要学,我也不想做大法师,学什么,我不要学。

  

  我头多少个月,有一个人向我说,因为这个人常到我们的佛学院上课,他遇见他这个相识的佛教徒,他就赞叹要学习佛法好,听听《瑜伽师地论》的道理,会增长智慧,你好好用功学一学,不,不,我不学,为什么不学呢?你不学就不知道,不是,你说错了。他说悉达多太子出家的时候,他那里学什么了,他向谁学了,他就是六年苦行嘛,然后到菩提树下,然后成佛,他向那一个佛学了,没有学,所以我们不用学。不学就不学嘛,还说出个理由来的,还认为是对的。其实这种情形,佛教徒,我看不愿意学的是居多数,欢喜学的还是少数,我感觉还是那样,不愿意学的人是多数。不愿意学,我的同学里边,在佛学院读书的有一些同学,一翻开书,没有读几行就头疼。当然你去看,其实他的学问比我都好,读书比我多,头脑也比我好,但是他真实一用功,头疼。所以我们的老法师请他做监院,请他做知客,请他做书记,为大众僧服务,也是很重要,没有人服务也不可以嘛,也是对的。这还算是头疼的关系,所以不能学,这还好。有的头并不疼,他也不学,这就是不对了,这是不对的。

  

  那么现在说这个学法,是指初果、二果、三果圣人说的,你在前面凡位的时候,佛不给你「学」的名字,这是什么原因呢?就是凡夫,有的人虽然是佛教徒,他不学,当然不能给他学的名字;就是学,他是学了,小小的学就好了,就不再深入地学了,这个他就不学了。这样的人也是,你小小的学一点,你想修四念处修不来,为人讲解佛法也未必讲得那么圆满,这样的人佛不同意给他「学」的名字,不能给你学的名字,这是一样。说是我…
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上 3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