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上 4

  所以「若人欲得实际、不可思议性」:这个「不可思议性」,是通于法性和实际的。这个「思议」,就是思惟和议论。思惟和议论的这种事情,一定要有名句,要有名句你才能思惟,你才能够说话,每一法都有它的名字的,你认识了很多的名字,你就会说话了,所以读书人会说话,因为就是他知道的名字特别多,这个读书少的人说话就稍微差一点,这是一个很明白的事情。读书人他会写出来很多的文句,写得很微细,写得很细致;我们读书少的人,你让他写,他写不出来,就是他没有那么多的文句。这就是说我们为什么会说话、会写文章呢?就是有文句的关系,为什么你内心里面会分别呢?就是他有名句的关系,有了名字,心里就会分别。所以有的人写文章,说是那个小孩子他还不会说话的时候,说他心里面有很多话要说,这句话有问题。因为小孩子他还不认识名句,他不知道这是灯,不知道这是人、这是花,这些名字都没有,心里没有话说的。他要学习,跟他的母亲学习种种的名句,然后才会说话,不然是不会说话的。所以我们心里面会思惟、会议论,一定要假藉名句才会说,但是在法性上、在实际上是没有名句的,所以法性和实际是不可思、也不可议,所以这个不可思议,是统括了法性和实际的。说「若人实际、不可思议性二相者,是人为欲得般若波罗蜜二相。」

  

  何以故?般若波罗蜜,不可思议性,无二无别。

  

  都是无差别的,所以都是无二相的。这一段文就是佛赞叹释提桓因的说法,说得很对,很合乎道理的。在这个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常常有这样的文句,常常有这个文句。这个文句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我们学习佛法的人,修学止观的人,你要去观察这个第一义谛的,要向这里观察,向这里学习,你才能证悟这个法性、实际、不可思议性,你才能成为圣人的,如果你不学习这个,你是不能得圣道的。所以佛教徒和非佛教徒都可以得禅定,但是你若不证悟这个法性、实际、不可思议性,虽然得了禅定还有神通,你还是个生死凡夫的,是有这样的差别。

  

  我讲一个禅师你听听。在这个终南山华严寺有一个休静禅师,休息的「休」,寂静的「静」,休静禅师。这位禅师他到洞山禅师那里去参学,他就向洞山禅师请问一个问题,他说:「学人」,就是我们学禅的人,学习佛法的人,他心里面若没有一个理路(道理的理,道路的路),理路就是以理为路,叫做理路;若没有理路,「未免情识」。我们佛教徒用明白一点说,你若不证悟这个法性、实际的时候,你心里面就会有很多的虚妄分别。若没有理路,未免情识,就不能够排遣一切的虚妄分别,你不能,就是你得了禅定也是不行。这个意思就是说,你一定要有个理路才可以。这是这个休静禅师向洞山禅师这么说,那么这时候这个洞山禅师说:汝曾见理路也无?说是:你见没见到理路呢?这个休静禅师说:「见无理路」。禅师语录上现成的话就是「见无理路」。我前后文推测他的意思,就是我还没有见到理路,这个话应该就是这个意思,就是我还没有见到法性的真理。但是洞山禅师说:你没有见到理路,「甚么处得情识来?」甚处,就是什么地方得情识来。是什么地方得了虚妄分别呢?理路都不见,那么虚妄分别从何处得呢?这就是有深一层的意思。就是你无为法都不见,还能见有为法吗?是这么意思。这时候这个休静禅师说:我是真实的来问这件事,怎么样才能见到理路?这个时候洞山禅师就说:若是这样的话,直「须向万里无寸草处去」。说了这么一句话,万里,一万里,广大的地方都没有草,你向这个地方去,你就见到理路了,就是这么一句话。那么这个时候这个休静禅师说:万里无寸草处,还许某甲去也无?这个地方能同意我去吗?我怎么去这个地方呢?那么这个洞山禅师说:「直须恁么去」。就是这样讲,你就是这么去。这样讲,我感觉…谁能明白这句话呢?我看应该说没有人能明白怎么样到万里无寸草处去,我看没有人明白这句话。我们还看下文。(笔录者按:原文「华严问:『学人未见理路,未免情识,师曰:汝还见理路也无?云:见无理路。师曰:什么处得情识来。云学人实问。师曰:恁么须向万里无寸草处去。云无寸草还许去也无?师曰:直须恁么去。』」)

  

  下文就是在石霜山有个庆诸禅师,这是另外一位禅师。有一天有一位禅师到他这儿来参学,他就问他:你从什么地方来?他说:我从洞山来,我从洞山禅师那里来。那么这个石霜禅师就说:洞山禅师有何言句?他怎么说法了?他为他参学的人怎么样说法?说什么法了?那么这时候这个禅师就说:在结夏安居三个月结束的时候,他对大众开示的时候,他说,「兄弟」,称个兄弟啊;三个月安居结束了,就离开这里,「东去西去」,你向东去,或者向西去,或者向南去,或者向北去;应该是「向万里无寸草处去」,你应该到这里来,到这个地方去。说到这里就停下来,过了一会儿,就说:万里无寸草处,如何得去呢?怎么样去呢?怎么样到万里无寸草处去呢?就说到这里就停下来了。那么这个庆诸禅师就说:这以后有人下语也无?上下的「下」,说话语言的「语」,就是有人回答他吗?洞山禅师说上句,还有人说下句?有人回答吗?说:没有人回答这句话。然后庆诸禅师就回答:「何不道:出门便是草」。万里无寸草处去,你应该回答:「出门便是草」。这个房子,你从这个门一走出去就是草,就这么样回答。然后这个禅师就到这个洞山禅师这里来,洞山禅师就问:你从什么地方来?他说:我从石霜庆诸禅师那里来。说:石霜庆诸禅师有何言句呢?他就说:万里无寸草处去,出门便是草。说这么一句。这么一句说了,洞山禅师说:大唐国里有几个这样的禅师呢!说这么一句话。

  

  这句话里面这个庆诸禅师说出来去万里无寸草处的方法,万里无寸草这个地方怎么去?他这个「出门便是草」这里有一个去万里无寸草的方法,说出这个意思。这个「万里无寸草」这句话怎么讲呢?就是从这个庆诸禅师这句话里边就解释了什么叫做万里无寸草,解释了。他说:「出门便是草」,那你若不出门就没有草,是这个意思。不出门这句话什么意思呢?我头几天在这里说过,我们拜大悲忏,也就是《大悲心陀罗尼经》上说,「愿我速会无为舍」。我们凡夫平常的人,我们会造房子,我们在房子里面住,可以遮蔽风雨,也可以避免这个恶虫毒兽,在这里很安全、很快乐,在这里住。但是修行人他这一念心在何处住呢?在万里无寸草处住,就是在无为的这个地方住。我刚才说《金刚经》上说:「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」,就是圣人他这一念明了性的心,他是在无为法上住,安住在那里,就是这个意思。

  

  所以这个洞山禅师说:东去西去,应该是「万里无寸草处去」,你不管到什么地方,你这一念心要安住在诸法实相这里,安住在这无为性上面,安住在法性上,要安住在这里,明白一点说就是这个意思。但是我们怎么样才能安住在离一切相无分别的法性上呢?那么这个石霜庆诸禅师说:「出门便是草」,就是你若离开法性的时候,这个「草」是什么?就是虚妄分别,就是虚妄分别的执着。我们的心,你若不得到一个理路,未免情识,就是这个意思。你若不与法性相应…我们佛教徒,如果你坐禅修止观的时候,观一切法空如实相的时候,离一切分别的时候,这时候是什么境界呢?就是向于圣人的境界去了,就向于万里无寸草处去了!当然我们初开始这样学习,并不就是真实的安住在法性上,只是相似而已,并不是真实的。可是就是这个不真实的也还是不错的,如果你这个心不在止观上用功的时候,你干什么?你若没有奢摩他、也没有毗钵舍那的时候,你心里干什么?心里面就是张三李四,就是是非非、烦烦恼恼这个虚妄分别的境界,所以「出门便是草」,就是你离开了诸法实相,你就是虚妄分别了。这个虚妄分别和我们修止观,说是观诸法实相,「观」这个字是思惟的意思,思惟诸法实相的道理。我们打妄想,心里面也是思惟,我们观诸法实相的时候也是思惟,这两个都是思惟,有什么差别呢?我们心里面在色声香味触上思惟的时候,有两件事:一个是执着色声香味触,一个就是不是贪就是瞋,不是爱就是恨,就是烦恼的境界。我们若是观察一切法都是离一切相了,都是毕竟空寂、离一切相的时候,这里面也没有爱、也没有恨,也没有贪、也没有瞋了,因为没有可贪的事情,也没有可恨的事情,这个地方,是不同的啊。

  

  我们人是心随境转的,你在尘劳的世界,你看这个境界,有的时候欢喜,有的时候不高兴了;你若到深山清净的地方,这个心情又是一样,我们心是心随境转的,是这样情形。所以你若不用止观修学般若法门的时候,出门便是草,就是这样子。当然禅师说的话就是简略一点,还是要看佛菩萨说经论说得才明白,经论的意思就是从闻思修证悟第一义谛。这个闻思修我们就明白了,我们怎么样到万里无寸草处去?你要学习这经论的佛法,学习,你还要专精思惟,然后你修奢摩他的定,在禅定里面再观察诸行无常、诸法无我,观察一切法毕竟空,这样子就到万里无寸草处去了,你到那里的时候,心里是无分别的境界,他就是离一切相,心里面和一切相都分离了,不住一切相了。有相的时候,你就有分别;你有分别,也一定就是有相。你贪也是相、瞋也是相、愚痴也是相,各式各样的事情都是有相,色声香味触也都是相、眼耳鼻舌身意也都是相,你在这里分别。在这里分别的时候,你很难得圣道,你很难没有贪瞋痴的烦恼的。你若观察这一切有为法、这一切相都是毕竟空寂的,你的心就离一切相了,就这样慢慢的、慢慢的就到万里无寸草处去,就能离一切相,就是不二相了,契合这个不二相了,契合了。这就是般若波罗蜜不行二法相,不二法相是般若波罗蜜,不二法相是禅波罗蜜,…
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上 4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