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以故?
为什么这样子尊重般若波罗蜜的经卷呢?
是般若波罗蜜中,生诸佛及生一切众生乐具故。
这个天龙八部也有这种智慧,对于般若波罗蜜的经卷,这样的尊重,能够这样来礼拜供养,我们人怎么样呢?我们人也有人欢喜,但是也有人疏忽了。「是般若波罗蜜中,生诸佛及生一切众生乐具故」:「般若波罗蜜中」,它能生一切佛,就是你从般若波罗蜜法门中去学习,然后你就能得无上菩提,所以般若波罗蜜是成佛的法门、得圣道的法门。这个能生圣道,这是出世间最殊胜的法门。「及生一切众生乐具故」,他也能满足一切众生世间上的这些安乐的事情,一切的乐,这个「乐具」,这个乐的出现要有一个具才能有乐,譬如说我们肚子饿了,你若有饭吃,然后这个饥饿就解除了,心情就快乐,叫做「乐具」。说我走路很辛苦,我有车,心就感觉到快乐;说是我很贫苦,很多很多的事情都不如意,我有了财富,很多很多的问题解决了,心情快乐。所以我们众生感觉到乐,一定要有一个资具,然后才能够有乐。这一句话就指世间上的事情,就是三界以内的众生,他不知道般若法门的重要,他只需求快乐,而般若波罗蜜这个法门也能满足你。这件事我们佛教徒应该是能感觉到这里,这个世间上的乐具,我们浅显一点说,都是有智慧的人创造出来的,譬如这个汽车,汽车古代的时候没有,但是人逐渐逐渐地就会发明出来这个车,那么有车代步,这是智慧的产品,没有智慧,这件事没有。所以我们现在有电灯,方便我们读书,这也是智慧的产品,所有的这些令你快乐的事情,令你安乐的事情,都是由智慧出来的,所以般若波罗蜜是佛法中最深奥的大智慧。但是它不但能够成就出世间的圣道,世间上人所欢喜的事情,般若波罗蜜也会能满足你的,所以这个般若波罗蜜实在是包括了一切如意的事情了,这是一件事。
我们佛教也常说,我们大乘佛法重视慈悲心,其实慈悲就是智慧,我们能够对于苦难的人有同情心,那就是智慧。说是我们不发慈悲心,我们虐待一切众生,那就是愚痴了,我们发慈悲心能解除一切众生的苦难,那么这个人他会苦恼吗?所以说「是般若波罗蜜中,生诸佛及生一切众生乐具故」,所以般若波罗蜜是特别重要,应该礼拜、供养、赞叹的,应该学习的。
诸佛舍利,亦是一切种智住处因缘。以是故,世尊!二分中,我取般若波罗蜜。
这前边说到释提桓因的座处,虽然他不在,他只留一个空的座位在那里,诸天子就来礼拜。现在说诸佛的舍利,「亦是一切种智住处因缘」。这个诸佛的舍利,也就是佛的身体,这个身体就是佛的一切种智居住的地方,佛的一切种智在什么地方呢?就在佛的身体里面安住。「以是故,世尊!二分中,我取般若波罗蜜」,这个释提桓因的座处受到诸天子的礼拜供养,佛的舍利也是一切种智的住处,所以也受到一切佛教徒的恭敬、供养,如果不是一切种智的住处,那当然就得不到人家的尊重、赞叹了。「以是故,世尊!二分中,我取般若波罗蜜」,因为这样的缘故,这个《般若波罗蜜经》和舍利,这二分中,我尊重赞叹学习般若波罗蜜,而不取佛的舍利,但并不是不恭敬。前面这一大段到这里讲完了。
前天还有很多的问题没有回答,我希望能完全回答,我们经就讲到这里。
这里提出四个问题。
问:如何如法修习四念处?
答:修习四念处也就是修习般若波罗蜜,但是怎么样如法地修习四念处?这倒是非常重要的,这下面会有些地方解释,会有解释,但是这是约利根来解释修学四念处的法门。我们一般说观身不净、观受是苦、观心无常、观法无我,是约钝根人说的,是约钝根人这样做。钝根人也好,利根人也好,你成功了,最后还是平等的,所以一个人根性钝,像我这样的,不用气馁,你还可以努力地学习的。在这个玄奘法师翻的《大般若经》里边,有个〈四念住品〉,你看看《大般若经》它那个目录,一共十六分,它可能是在第五分至第六分在那里,不是在第一、第二、第三、第四,这几分里面没有,可能不是第五分,就是第六分,有个〈四念住品〉,那上面告诉你怎么样修四念住,当然这里面有止、也有观。
问:如何速得成熟?
答:「速得成熟」这件事,就是你能放下,世间上的五欲,这个色声香味触你能放下,这是一个条件;第二,你有愿力,你要得到圣道,要转凡成圣,你有转凡成圣的愿望,这也是个条件;第三个条件,你要把四念住学习地很纯熟,不能迷迷糊糊的,要纯熟。学习纯熟,这里面什么叫做止,什么叫做观,都要清清楚楚地很熟悉的,这是一个条件。其次还要有个同行善知识,你就一个人,还有问题,我们佛教徒有的时候来到佛法里面发了欢喜心,发了勇猛心,我要离开大众,我自己住茅蓬!你一个人住茅蓬,有可能你会精进,但是你有可能会懈怠,你要在大众里,你自己可能会感觉到不如我意,但是对你有很多好处,所以暂时不要就一个人,要有共同用功修行的人在一起用功好。这些条件具足了,你就会比较迅速地成功了。如果你愿意转凡成圣的愿不那么强,没有力量,那就不行!这个修行是由愿来领导的,你的愿没有力量,你的修行也自然就是三天打鱼,两天晒网,就是有问题了。
问:四念处修习过程中,如何检视是否偏离正法?
答:我刚才说你要学习,先学习过了,因为这经论里面说得非常详细,和祖师禅不同。这个经论里面告诉你什么叫做烦恼、什么叫做烦恼障、什么叫做圣道、什么叫做凡位、什么叫做圣位,说得清清楚楚的。所以你若学习了以后,你就知道我现在在什么地方,我现在修行得对不对,都完全明明白白的。这个如来禅就是完全清清楚楚地向前进,就像那个画宅师造房子画图宅,画得清清楚楚的,然后这个营造商按照那个图宅去造,清清楚楚的。祖师禅不是,祖师禅就是一句话:念佛是谁?还不知道是谁,弄了老半天,弄了几十年还不知道是谁。那是不能和如来禅师相比的,我说这个话可能很多人不同意,但是你再想一想。所以「如何检视是否偏离正法」?你若这样做,就知道你修行得对不对。
问:四念住修习得力时,如何更进一步修习?
答:就是继续修习。譬如说是你在凡位的时候,你学习好了开始修行,由外凡到内凡,由内凡就到了…小乘佛法是初果、二果、三果、四果,到四果就是所作已办了;大乘佛法就是由外凡到内凡,由内凡到初地,初地就是圣人了,初地、二地、三地、四地,乃至到第十地到佛,功德才圆满。所以你得力时怎么样继续修行?还是这样修行。并且你若到了圣位的时候,那个情形完全不同了,你一入定,正念一提起来,圣境现前的时候,你若想见弥勒菩萨,和现在可不同了,我们现在也可以给弥勒菩萨磕多少头,想要见弥勒菩萨,见不到,但是入了圣道的时候,你这个圣境现前一入定,圣境现前的时候你若求弥勒菩萨,弥勒菩萨就和你见面,这个情形是不同的。
问:走路经行的时候,如何方便修四念处?
答:你走路经行的时候,你心里面知道你的脚在举足、下足,你完全都要知道,也自然地知道知息出、知息入都可以知道,只要你这个心不打别的妄想,反观察自己,这个色受想行识都可以知道,都可以知道的,所以经行的时候也还是可以修四念处。
问:在家居士忙于生计,无法如出家师父专心修习四念处,请问在家居士如何方便修习四念处,亦能速得成就?
答:出家的人和在家居士修行的事情无差别,你若想快一点成就,就得要出家,这个道理就是这样子。你若不想快一点修行有成就,那在家也可以。但是你一定也要这样学习,完全通达了,你才可以用功修行,但是你要做工,就把时间占去了,剩下多少时间修四念处,这样你修习时间少,那你成就得就慢,就是这样子。龙军论师,弥兰王和龙军论师问答,说是:佛教徒出了家得圣道,在家居士是不是也能得圣道呢?那么这个龙军论师说:也能得圣道,在家也能得圣道,出家也能得圣道。这个弥兰王说:那么何必出家呢?我在家很快乐,何必出家呢?龙军论师说个譬喻,说是:一个壮年人拿着弓箭,骑着一只非常强壮的一个马,到千里之外做事。另外一个老年人,老年人身体又有病,骑着一只瘦马到千里之外去做事,这两个人那一个人走得快,那一个人决定可以到千里之外去呢?那当然是那个壮年人,他可以有把握去,那个老年人就不一定。这就是说你出家修行,多数是成功了,在家不一定,就是这么回事。
问:台湾目前佛教受南传佛教、藏传佛教的冲击,中国佛教如何面对,中国的佛教徒应负何种责任及使命?
答:你问我这个问题,阿弥陀佛!这个南传佛教也是佛教、藏传佛教也是佛教,我们中国佛教也是佛教。但是这个藏传佛教也是中国佛教,中国佛教有藏传、有汉传的不同,不过是汉传佛教显多过密,藏传佛教是密多过显,其实内容也没有差别。
这个中国佛教…你用这个字,就把藏传不算在中国,算在中国之外,你的用字是这样意思。我没有意思说反对谁,没有这个意思,我们从事实上看,西藏没有独立,还是中国,还是中国所有,所以你这个字要改一改;它如果独立了,那你可以这么说。这个中国的汉文佛教…南传佛教是巴利文佛教,藏传佛教、汉传佛教。这个「中国佛教徒负何种责任及使命」这件事,这分几种情形说,我们汉传佛教徒,汉传佛教徒名之为汉传佛教徒,但是对汉传佛教一知半解,没有用功地去学习,甚至于不知道怎么样用功,用功方法都不知道,忽然间来了喇嘛,来了仁波切教授这个方法,很欢喜,我就去学密了。来一个南传的法师,教授一个马哈希,还有什么,教授我们坐禅的方法,心里也欢喜,而去学习。我认为好,都是…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上 5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