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上 6

  问:《大般若经》五七六卷〈舍利弗般若〉,龙吉祥菩萨与文殊菩萨对言:彼即如幻师化人,何人证菩提?

  

  答:是的。幻师化现一个人,对化现的人说佛法,令那个人得无上菩提,得声闻菩提、得辟支佛菩提、得佛菩提,实在都是无所得的,就是这个意思。

  

  问:初学者可否以此「如化人」之无所得为修行的参考。

  

  答:可以,可以这样思惟。

  

  问:该品又强调初发意菩萨不应以此而退堕二乘。

  

  答:是的。退堕二乘,感觉到一切法都是幻化不真实的,那么他就不发大悲心度化众生,唯求自己出离生死,那就是堕落到二乘的境界了,不能得无上菩提了。这个地方说你不要因为一切法是如幻如化,是毕竟空,而去退堕二乘,还是发慈悲心度化众生,是这样意思。

  

  问:父亲已经过世了,父亲现在好不好?

  

  答:我不知道。

  

  问:如果已经投胎为小孩,请问姓名、住址?

  

  答:我不知道,我不知道。如果你十分地想念你父亲,你就拜观世音菩萨,一天拜一百零八拜,拜二十一天,就是诚心地请菩萨告诉你,有可能观世音菩萨满你愿,拜地藏菩萨也可以。

  

  问:我的业障很重,没有功德给父亲,偶尔做一点点功德,希望多给父亲,回向是不是像点蜡烛那样,所有回向的人一律平等得到回向的利益。

  

  答:你诚心的回向,还是有力量的。

  

  问:祖先的灵魂会不会散掉?散掉了,是不是不再轮回?

  

  答:当然散掉就是灭了,就不再轮回了。

  

  问:散掉了是好,还是不好?如果散掉了是不好,是不是要念佛诵经可以恢复灵魂?

  

  答:人的识,在佛法上讲是能散掉的,但是不是凡夫,圣人才可以。佛法上讲:无明缘行,行缘识。譬如说是这个人生存的时候是女人,死了以后,中阴身的时候,他就是变成男人了,他的思想是个男人的想法。生存的时候是女人,死了以后中阴身的时候,他的思想是个男人的想法,为什么这样子?就是行缘识,就是业力,是业力使令他有男人的想法。他生存的时候是个男人,死了的时候,这个中阴身出现的时候是个女人的想法。为什么?无明缘行,行缘识,这是业力,业力使令他这样子。这样说,这个识它不会自己消失。为什么会有识?行缘识,就是你的业力使令你有识。所以你想散掉还没有那么容易的,不能,只有圣人可以,就是阿罗汉入无余涅槃的时候,在小乘佛教来说,这个识就是灭了,小乘佛教是这样说法。所以若不是圣人,这个识是不能灭的,识是灭不掉的。

  

  譬如说,我们看那个老鼠在地里边挖个洞在里边住,冬天很冷,它也只好受这个苦,下大雨的时候洞中满着水,它也只好受着,或者淹死了。它这么苦,它没有办法解脱这个苦,为什么呢?就是这个业力得的果报,非要这个业力结束了才可以,不然的话不可能解脱。不要说老鼠,就说我们人也是这样子,有的人这个苦恼的境界来了,很苦,他没有办法从苦的境界解脱,就是这个业力这样子,他没有办法解脱的。

  

  若从佛法的真理说,一切法即是心,即是你的心。在《大毗婆沙论》上说:「鸟归虚空,鹿归于野,法归分别。」这话是什么意思呢?鸟就是飞到虚空里面去,鹿就是在原野里边跑,世间上的一切事物,从那儿来的?就是你的心的分别,你若不分别就没有这件事。唯识讲的理论,《摄大乘论》讲的理论,一切法就是你的分别,和这一段文是合的,和《大毗婆沙论》这句话是合的,「法归分别」。说我现在很苦,并不是另外有个苦加在你的身上,是你的心的分别,你的心这样分别,你若不分别就没有事,佛法的理论是这样的。为什么他会有这个分别,就是业力,你的业力就是这样子,你想解脱很难的。

  

  但是你若明白了佛法的真理,用止观的方法加强你的道力,成功了的时候就解脱了。你不分别就没有这件事;你若有分别,也就才有这件事。我们凡夫的这种境界,就我们当前的境界,也可以看出来有这个道理。什么道理?譬如说是有一个人破坏你,说你的坏话,做了很多伤害你的事情,但是你还不知道,你心里什么事也没有。若是有一个人他是免费的来告诉你,把那件事情告诉你,你立刻就火了,立刻就愤怒了。这看出来,你这个愤怒的苦恼从那儿来?就是分别,你不分别的时候没有事。那个人破坏你,做了很多伤害你的事,但是你不知道,就不分别,不分别的时候,你的心情还是原来样;等到这个消息传到你这儿来,你的心分别了,这时候才有很多的苦,所以这个苦就是你心的分别。若是明白这个道理的话,有人传来消息,你心里面也不要分别,也就没有苦,苦恼也没有。但是这件事凡夫的时候很难做到,非要用戒定慧帮助一下才可以,不然不行!不然这件事做不到。

  

  我有一年从美国回到香港去,在一个山坡上走路,那儿人家很少,看见一个人在那里骂,在那里用拳头又用脚在那里踢,手在那里打,我就站在那里注意,我看这是个神精病。这个神精病是怎么回事呢?就是他的心里面前面有一个人在打他、骂他,他也就骂那个人、打那个人,就是这样意思。但是我们正常的人看,前面没有人,只是他自己在打、在骂,是这么回事。这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自己的虚妄分别,所分别的境界是没有的,但是你若这样分别,就好像有一样。从这个神精病的这个情况来看,一切法都是心,这个真理是成立了,是成立的。当然懂得神精病的道理的医生,应该他若学习佛法,很容易明白佛教的道理,一切唯心造!很容易明白这个道理。有的人,我不要做大法师,我学习佛法干什么?其实你说错了,你若学习佛法,明白佛法的真理,你修行的时候不同的,你很快的就可以得圣道,是不一样的。你若是不学习佛法的时候,你修行的时候是怎么样呢?就是有执着心在里边,拜佛的时候也有执着心,读经的时候也是有执着心,念咒的时候还是有执着心。我们感觉说是…我又要犯口过了,说是南传佛教来到,啊,怎么怎么好,南传佛教没有摩诃般若波罗蜜,没有摩诃般若波罗蜜,《阿含经》里没有这个法门,没有。说密宗很好很好,密宗可能也有摩诃般若波罗蜜,但是所有的事情,它的重要的、精要的地方,都在般若波罗蜜这里。如果你不学习般若波罗蜜,都是普通的境界。说是我感应得不得了,啊,会得到长寿、会得到财富,会得到很多可爱的事情,其实这样子都是苦恼的事情,并不是快乐的事情,不是快乐的事情。

  

  我们佛法是令人得解脱,得圣道,永久地安乐自在的法门,但是我们凡夫不欢喜得圣道,因为得圣道要弃舍了欲,才能修学戒定慧,才能成就圣道。弃舍欲这件事我办不到,我欢喜的就是世间的荣华富贵,那怎么办呢?佛法也给你一个方便,好,你愿意要嘛,就给你,所以告诉你念个咒,或者是做什么事也能荣华富贵,这是不得已的一个方便,实在是不能得解脱,非要学习般若波罗蜜不可,才能得解脱。而般若波罗蜜,我们汉文佛教《大般若经》六百卷、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三十卷、《大智度论》一百卷,还有很多的《瑜伽师地论》的佛法,都是非常殊胜的,你若好好学习,不会辜负你的。

  

  问:请师父开示四念住在修习上,一、对于初学者而言,其正确的修习次第为何?及观身不净、观受是苦、观心无常、观法无我对初学者在用功观想时,是否有一定的次第?

  

  答:是的,是有次第。有一定的次第这个话是这样说,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有欲,而且这个欲心很重,那你这样的情形,你就要先观身不净,观察这个身体是臭皮囊,「观此粉饰身,疮伤一堆骨,疾病多思惟,绝非常存者。」这个《大智度论》上修不净观那一段文说得很多。所以你先应该修不净观破这个欲。修不净观,当然有的人说我想不上来,我不能观不净,这个话不对。当然是,不是欲心动起来的时候你修不净观,不是这个意思;是虽然这个人有欲,但是有的时候他欲也不动,这个时候修不净观,这时候修不净观能修上来。能修上来的时候,你常常这样修,加上一定要有奢摩他,有奢摩他再修不净观,这样慢慢地、慢慢地能转变自己的思想,这个欲心就没有了。因为人,现在有报纸,有的时候会有很多消息,很多人因为欲而造了很多的罪。造了很多的罪,在社会上只能用法律来制裁,或者是亲友、或者是父母彼此告诫,但是也未必有效,有释迦牟尼佛的大智慧告诉你修不净观能对治,它能有效,所以应该先观身不净。如果你没有这种问题,虽然不是圣人,但是这个男女的欲不是那么明显有这种欲,心里面也很淡薄,虽然也是一样的见色闻声这样子;但是心里没有什么欲,那你不修不净观也可以,你就是观心无常、观法无我也可以,观这个色受想行识都是无常的,都是无我的,也是可以的。

  

  但是这个观心无常、观法无我,修这个无常观,怎么能够见到真理呢?怎么能见到诸法寂灭相呢?天台智者大师说:修无常观和修自性空观,所见的真理是平等的,是无差别的。怎么能见呢?是能见的。就是你要修奢摩他,又要修毗钵舍那,修止观就是了。常修止观的时候,止的力量强了。我们没有定,心里面很散乱,就是困难,所以要修止,使令心里面能寂静住。我昨天说了,由欲界定能到未到地定,就不错了;由欲界定到初禅是更好。这个时候你的心力量很大,有了这样大力量的心,你再修毗钵舍那观,观无常、无我,就能达到诸法寂灭相,能到这里。

  

  譬如说是我们看十二缘起,无明缘行,行缘识,识缘名色,名色缘六入,六入缘触,触缘受,受缘爱,爱缘取,取缘有,有缘生,生缘老死,这是顺流,就是生死流转的次第。如果倒过来说,是生缘老死,生若灭了,老死就灭了。这个「生」这个字,譬如拿人来说,说这个小孩出母胎了,他降生了,其实不是,是一投胎的时候就叫做生,你的阿赖耶识爱着父…
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上 6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