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母的不净,这个时候一结合的时候,就叫做生。
从这个《瑜伽师地论》说得很详细,这个身体是不净,是我们的阿赖耶识和父母的不净一和合在一起的时候,那一开始的时候就叫做生。如果没有生,以后老死也没有。没有生,就没有老死,这是什么境界?什么叫老死?就是你的色受想行识,你的色受想行识不断地在变化,最后消灭了,就老死了。如果不生,也就没有老死,也就是没有色受想行识,这是什么境界?就是无色受想行识的境界。说这个生从那来的呢?有缘生,因为就是你的业力,你这个业力,我们业力是有差别,就是你达到了一个很大力量的程度,这个时候这个业力,它可以有果报了,可以有了,所以这个业力叫做有;有这个业力,你才会生,也就是前面说的行缘识的意思。如果有灭则生灭,你没有这个业力,没有这个业力他就不会去投胎的,不投胎,就无色受想行识了。无色受想行识是什么境界?不是寂灭相吗!所以你修无常观的时候,也一样可以达到无我、无我所、无一切法相的境界,也一样能达到这里。所以欲心特别轻的人,是有这种人,我就遇见这种人,他心里面没有什么欲,所以修无常观、修无我观也可以。所以你说这个次第,就是看你本身的情形怎么样,来决定修四念处的次第。
我讲个故事你听听。优波鞠多有个弟子,就是修不净观,优波鞠多叫他修不净观,他就修不净观。他这个不净观修得很成功,就是没有欲心了;平常也没有欲心,就是遇见什么境界,心里面也没有欲心,他就认为他得圣道了。但是优波鞠多尊者是有神通的阿罗汉,就把这个弟子叫过来,你还没有得阿罗汉,你还要继续修行。他这个弟子,我自己感觉我身口意都清净,没有烦恼,怎么不是阿罗汉呢?嘴没有说,心里面就不同意这个师父的说法。那么这个时候优波鞠多尊者说:你到干陀越国去,某一个聚落里面有个女人,在那里卖东西,卖食品,你去看她去,你就知道你没有得圣道。这时候他说:好!他就把自己的事情打理打理,然后他就到这个地方去了,到那儿去,果然是看见一个女人在那儿卖东西。他一看见这个女人,这个女人一笑,女人一笑,这个牙就露出来了;他也一笑,他一看见女人,心就动了,而那个女人也一笑,牙就露出来,牙一露出来,他立刻这不净观现前了,不净观最后观到白骨,人就是一节一节的骨头,尤其是这个脊骨和胁骨,就是这样子一条一条的骨头。他这个白骨观一现前的时候,立刻得阿罗汉果。所以修这个不净观成就了,再修无常观、无我观,很容易得圣道。这个身体就是一条一条的骨头,这那里是可爱的呢?那里有常、有我可得呢?很容易就与诸法实相相应了,就得圣道了。所以,没有欲心你不用修不净观,直接修无常观、无我观也可以;你没有欲心,修不净观也可以,因为这就是捷径,修不净观是得圣道的一个捷径,是最迅速、最直接的一条道路。
问:二、对修习熟者而言,是否在用功的时候,可以不必依原次第?
答:也可以,不必依原次第,就是色受想行识都是不净、都是苦、都是无常、都是无我,而至于寂灭相,就成功了。
问:昨日师父说到:「舍利从般若波罗蜜中生,般若波罗蜜熏修故。」那么是否修学般若波罗蜜才能得到舍利呢?
答:我第一天讲的时候,曾经讲过这个问题,就是不要说佛教徒,非佛教徒也可能有舍利,把这个身体火烧了以后,他也有些事情。但是那个和修学般若波罗蜜,乃至得无生法忍,得圣道,得无上菩提的人的舍利不可以并论的。因为这些人有圣道的熏修,那个人没有圣道,那两个是有差别的。你没得圣道,当然你就是贪瞋痴,贪瞋痴熏修所成就是舍利谁恭敬呢?谁恭敬供养这件事呢?所以只有是般若波罗蜜熏修的人成就的舍利才能得人家的恭敬供养;这样的舍利恭敬供养,你才能得到福德的,是这样意思。
问:修学到何种程度才有舍利产生?
答:应该说到圣位才好,得无生法忍以上的圣人,一直到佛的境界是最圆满,应该是这样说。
问:舍利的有无,及数量的多寡,能不能做为判断一个人一生的修行程度的依据?
答:不必,你不必这么执着这件事,不必执着。我说一件事你听听。就是天台智者大师的传,是章安尊者写的,章安尊者写智者大师的传,但是智者大师有一件事,什么事呢?就是智者大师也是接近晚年,到湖北玉泉山,到那里去的时候,在那里入定,入定的时候,就来了三个人,有王者相,他就自己介绍,自己介绍他是汉末关羽,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关公,就是关云长。汉末天下三分,余侍臣蜀汉,他就是忠于刘备,但是事与愿违没能成功,死掉了以后,就在这个玉泉山做王,现在大德你到这儿来做什么呢?智者大师说:我原来是在这个地区生的,我父母在这里住,生我在这里,我现在想要报答这里的恩德,想要造一个庙。那么这个关羽就说:请你入定七天,我给你造庙。智者大师就入定七天,等到出定了以后,这个庙就造好了,有这么一段事。但是在智者大师的传上没有这件事,没有记载。
我们就想:为什么这样的事在智者大师的传上不写呢?我想了又想,想了又想,我心里有个分别,就是章安尊者的意思,智者大师他见到南岳大师,修学法华三昧,得初旋陀罗尼,见到灵山法会释迦牟尼佛还在那里说《法华经》,而后又讲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,代慧思大师讲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,后来到了南京讲经说法,后来很多弘扬佛法的事情,这足以知道智者大师的圣德的不可思议,不需要再说关羽的事情,不需要假藉他来提高他的身价,不须要,不须要这件事。我想到这里我感觉章安尊者的见地很高,如果是我有这种事情,我的徒弟一定要写出来,因为感觉这样子很了不起,但是这是人的见地;但是章安尊者不是这样,他的见地我认为是更高一层,不需要假藉说某某人是我的归依徒弟,了不起啊,要登登报纸。但是章安尊者他的见地不这样,所以的确是,这个智慧是有高有低。
说是舍利这件事我认为也应该这样看,就是看这个人他一生究竟做了什么事情,就可以知道这个人怎么样了,不必去执着舍利这件事,不必。
佛在世的时候,有一个人,是个国王出家了,出家了的时候,他没有见到佛,他就自己把头发剃了,穿上袈裟,就从他自己的住处到佛的这个地区来,但是太阳要落了,他就住下来,住在一个陶师的工厂那里,住在那里。佛这时候就知道了,佛知道一想:这个人明天他就死了,他的计划是明天托钵乞食,吃完饭以后再来见佛。佛的天眼看见他明天一托钵乞食的时候就死掉了,看不见佛了,认为这件事很值得哀愍,所以佛就化现一个比丘也到陶师的工厂这里来,要求住在这里。陶师说:刚才有个比丘来,你就和他同住好了。这个比丘就到这儿来住,到这儿来住的时候,那么国王这个王比丘一见到佛化的比丘来了,大家当然就是讲话了。这个化比丘就说:你的师父是谁?我的师父是佛──释迦牟尼佛。说:你见过佛?没有见过。说是:那你怎么计划?我计划,我明天太阳出来以后,我去托钵乞食,吃完饭以后我去见佛去。喔!是这样子。佛就给他说四念处,说六妙门,数、随、止、观、还、净,也就是修止观、修四念处。佛这么样讲,他就这么样思惟,他就得了初果,得了初果的时候,佛就现身,现出来本来面目,现出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的佛,佛再为他说法,得了三果圣人,得了三果以后,佛忽然间就走了。走了以后,佛当时就说了,说:你的冤业到了不要害怕,说了这么一句话,那么他果然就是到第二天太阳出来,他就去乞食,乞食的时候遇见一个母牛,母牛才生一只犊,它这个母牛就认为这个比丘要伤害它的犊,这个母牛上去就用这角一下子把这个比丘的肚子就伤了,就破了,比丘就死掉了。比丘死掉了的时候,你看他出家,才见佛几天,但是得了三果圣人了。这个时候佛就在大众僧里宣布:某某比丘现在过世了,大家去火化他的舍利。这个人这个时候他是三果圣人了,若我们一般人,哎呀,这个人不得好死啊,被牛撞死了。但是这个人还是圣人,所以我们不必说,从表现于外的形迹上来说三说四,不必这样。
问:曾听闻非佛教徒乃至动物在火化后,也能烧出所谓舍利,但若未曾修学般若,是否还能称为舍利呢?或者今生虽未修行,但过去生所修行的功德也能令其在今生得到舍利呢?
答:我看,若不是圣人都是不行的,没有般若波罗蜜的熏习,不是圣人,如果你称它为舍利,有你的自由,你还可以称它为舍利;但是没有圣道的熏习,还是不要称为舍利好一点。
问:《大般若经》五百八十卷中解释,菩萨道的行者,若于一剎那间起念,证声闻果则为犯戒。
答:你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,你是发愿要弘扬佛法、广度众生的。你发了这个愿,你向佛说了,「我弟子某某,我从今天开始发无上菩提心,我要广度众生,要行菩萨道,修学佛法,度化众生。」你这样发愿了,那就叫做发无上菩提心,你就是成为菩萨了。如果你心里面忽然间一剎那间,「我不要做菩萨,我要去得阿罗汉果好了」,你这样子,就是说谎话了,因为你发愿,你向佛说了,你要弘扬佛法、广度众生。现在证声闻果,就是不广度众生了,那你以前说是广度众生,不是说谎话了,就是犯了妄语戒了。的确是这么回事,是犯戒了。
问:台湾有个道场教导学人禅坐,所使用的方法为:任何境界现前都不要理它,不必用数息法,也不需修止观,只是盘腿而坐,坐姿与一般禅坐方式相同,而认为数息与修止观都是执着,平常也互相研讨藏经,教授者却不吃素,请示长老如此修法是否正确?
答:这个数息法、止观的法都是佛说的,我们佛教徒修学圣道当然应该遵循佛的教导,应该这样才是对的,如果把佛说的法门不要,你另外有个方法,另外有个方法,你能够调伏你的贪瞋痴的烦恼吗?能不能调伏呢?应该是知道这件事。如果你不用数息,就是不修四念处,不修止观的时候,你这个心怎么能够寂静下来?能够不生烦恼吗?能不能?如果不能,那就足见那个方法是错误的,是不对的。所以我们还是要依教奉行,依佛陀的圣教去修行,这样才是最稳当的,所以他这样的办法很明显地是不对的。这个教授者却不吃素,他不吃素,他受没受三皈五戒,他究竟是不是佛教徒呢?都应该知道一下,是不是?
问:开悟、证果要得无生法忍,是否请各述其境界之不同,例如阿罗汉能知五百世。
答:我不知道这个人是谁?你可能是佛法学得不够,「开悟」,《法华经》上说:「开示悟入」,是有这个开悟的字样,禅宗的人也常常用开悟这个字,若是《法华经》的「开示悟入佛之知见」,天台智者大师的解释,那就是法身菩萨的境界,法身菩萨的境界,那当然也是有浅有深。这个「证果」,多数是指小乘佛教,初果、二果、三果、四果,多数是指这个说的。这样说开悟就是大乘佛法用的言句,证果是小乘佛教常用的言句,得无生忍也是大乘佛法用的言句,而得无生忍也是有浅深的不同。所以和开悟证果、得无生法忍可以有个相通,是相通的。但是小乘佛法说证果,是初果、二果、三果、四果,但是大乘佛法里面说开悟,说得无生法忍,范围是很宽的,是高过阿罗汉的,这里是有差别。说阿罗汉能知五百世,这句话有点问题。有的阿罗汉没有得禅定、没有得神通,也没有天眼通、天耳通、他心通、神足通、宿命通,都没有,但是有漏尽通。若是阿罗汉有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的这种禅定的功德,他还要修神通才能有神通,修神通有神通的时候,那可能不只五百世,能知道过去八万劫、未来八万劫都能知道,不是五百世,不是这样子。
问:近代高僧广钦老和尚,对三藏十二部经典通达得似乎不太圆满。
答:这是你说的,不是我说的,我没有说这个话,我没说。
问:却也能通达圣道。
答:这也是你说的,我没有说。
问:请长老略述个人看法?
答:我不知道!对各别的情形,谁能知道这件事呢?我看没有得神通的阿罗汉都不能评论,要得神通的阿罗汉才可以,那最好是八地菩萨以上,他来评论这个人是有没有得圣道,是怎么个情形,到了什么程度了,他能说;其他的人最好是闭上口好,不可以评论人,不可以随便地评论人。因为我们没有神通的人,又不是圣人,又没有神通,就是只知道一个表面,表面都是假的,不是真的,所以根据表面来评论那个人,怎么能够评论得正确呢?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上 6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