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舍利品 上 6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母的不淨,這個時候一結合的時候,就叫做生。

  

  從這個《瑜伽師地論》說得很詳細,這個身體是不淨,是我們的阿賴耶識和父母的不淨一和合在一起的時候,那一開始的時候就叫做生。如果沒有生,以後老死也沒有。沒有生,就沒有老死,這是什麼境界?什麼叫老死?就是你的色受想行識,你的色受想行識不斷地在變化,最後消滅了,就老死了。如果不生,也就沒有老死,也就是沒有色受想行識,這是什麼境界?就是無色受想行識的境界。說這個生從那來的呢?有緣生,因爲就是你的業力,你這個業力,我們業力是有差別,就是你達到了一個很大力量的程度,這個時候這個業力,它可以有果報了,可以有了,所以這個業力叫做有;有這個業力,你才會生,也就是前面說的行緣識的意思。如果有滅則生滅,你沒有這個業力,沒有這個業力他就不會去投胎的,不投胎,就無色受想行識了。無色受想行識是什麼境界?不是寂滅相嗎!所以你修無常觀的時候,也一樣可以達到無我、無我所、無一切法相的境界,也一樣能達到這裏。所以欲心特別輕的人,是有這種人,我就遇見這種人,他心裏面沒有什麼欲,所以修無常觀、修無我觀也可以。所以你說這個次第,就是看你本身的情形怎麼樣,來決定修四念處的次第。

  

  我講個故事你聽聽。優波鞠多有個弟子,就是修不淨觀,優波鞠多叫他修不淨觀,他就修不淨觀。他這個不淨觀修得很成功,就是沒有欲心了;平常也沒有欲心,就是遇見什麼境界,心裏面也沒有欲心,他就認爲他得聖道了。但是優波鞠多尊者是有神通的阿羅漢,就把這個弟子叫過來,你還沒有得阿羅漢,你還要繼續修行。他這個弟子,我自己感覺我身口意都清淨,沒有煩惱,怎麼不是阿羅漢呢?嘴沒有說,心裏面就不同意這個師父的說法。那麼這個時候優波鞠多尊者說:你到幹陀越國去,某一個聚落裏面有個女人,在那裏賣東西,賣食品,你去看她去,你就知道你沒有得聖道。這時候他說:好!他就把自己的事情打理打理,然後他就到這個地方去了,到那兒去,果然是看見一個女人在那兒賣東西。他一看見這個女人,這個女人一笑,女人一笑,這個牙就露出來了;他也一笑,他一看見女人,心就動了,而那個女人也一笑,牙就露出來,牙一露出來,他立刻這不淨觀現前了,不淨觀最後觀到白骨,人就是一節一節的骨頭,尤其是這個脊骨和脅骨,就是這樣子一條一條的骨頭。他這個白骨觀一現前的時候,立刻得阿羅漢果。所以修這個不淨觀成就了,再修無常觀、無我觀,很容易得聖道。這個身體就是一條一條的骨頭,這那裏是可愛的呢?那裏有常、有我可得呢?很容易就與諸法實相相應了,就得聖道了。所以,沒有欲心你不用修不淨觀,直接修無常觀、無我觀也可以;你沒有欲心,修不淨觀也可以,因爲這就是捷徑,修不淨觀是得聖道的一個捷徑,是最迅速、最直接的一條道路。

  

  問:二、對修習熟者而言,是否在用功的時候,可以不必依原次第?

  

  答:也可以,不必依原次第,就是色受想行識都是不淨、都是苦、都是無常、都是無我,而至于寂滅相,就成功了。

  

  問:昨日師父說到:「舍利從般若波羅蜜中生,般若波羅蜜熏修故。」那麼是否修學般若波羅蜜才能得到舍利呢?

  

  答:我第一天講的時候,曾經講過這個問題,就是不要說佛教徒,非佛教徒也可能有舍利,把這個身體火燒了以後,他也有些事情。但是那個和修學般若波羅蜜,乃至得無生法忍,得聖道,得無上菩提的人的舍利不可以並論的。因爲這些人有聖道的熏修,那個人沒有聖道,那兩個是有差別的。你沒得聖道,當然你就是貪瞋癡,貪瞋癡熏修所成就是舍利誰恭敬呢?誰恭敬供養這件事呢?所以只有是般若波羅蜜熏修的人成就的舍利才能得人家的恭敬供養;這樣的舍利恭敬供養,你才能得到福德的,是這樣意思。

  

  問:修學到何種程度才有舍利産生?

  

  答:應該說到聖位才好,得無生法忍以上的聖人,一直到佛的境界是最圓滿,應該是這樣說。

  

  問:舍利的有無,及數量的多寡,能不能做爲判斷一個人一生的修行程度的依據?

  

  答:不必,你不必這麼執著這件事,不必執著。我說一件事你聽聽。就是天臺智者大師的傳,是章安尊者寫的,章安尊者寫智者大師的傳,但是智者大師有一件事,什麼事呢?就是智者大師也是接近晚年,到湖北玉泉山,到那裏去的時候,在那裏入定,入定的時候,就來了叁個人,有王者相,他就自己介紹,自己介紹他是漢末關羽,就是我們平常說的關公,就是關雲長。漢末天下叁分,余侍臣蜀漢,他就是忠于劉備,但是事與願違沒能成功,死掉了以後,就在這個玉泉山做王,現在大德你到這兒來做什麼呢?智者大師說:我原來是在這個地區生的,我父母在這裏住,生我在這裏,我現在想要報答這裏的恩德,想要造一個廟。那麼這個關羽就說:請你入定七天,我給你造廟。智者大師就入定七天,等到出定了以後,這個廟就造好了,有這麼一段事。但是在智者大師的傳上沒有這件事,沒有記載。

  

  我們就想:爲什麼這樣的事在智者大師的傳上不寫呢?我想了又想,想了又想,我心裏有個分別,就是章安尊者的意思,智者大師他見到南嶽大師,修學法華叁昧,得初旋陀羅尼,見到靈山法會釋迦牟尼佛還在那裏說《法華經》,而後又講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,代慧思大師講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,後來到了南京講經說法,後來很多弘揚佛法的事情,這足以知道智者大師的聖德的不可思議,不需要再說關羽的事情,不需要假藉他來提高他的身價,不須要,不須要這件事。我想到這裏我感覺章安尊者的見地很高,如果是我有這種事情,我的徒弟一定要寫出來,因爲感覺這樣子很了不起,但是這是人的見地;但是章安尊者不是這樣,他的見地我認爲是更高一層,不需要假藉說某某人是我的歸依徒弟,了不起啊,要登登報紙。但是章安尊者他的見地不這樣,所以的確是,這個智慧是有高有低。

  

  說是舍利這件事我認爲也應該這樣看,就是看這個人他一生究竟做了什麼事情,就可以知道這個人怎麼樣了,不必去執著舍利這件事,不必。

  

  佛在世的時候,有一個人,是個國王出家了,出家了的時候,他沒有見到佛,他就自己把頭發剃了,穿上袈裟,就從他自己的住處到佛的這個地區來,但是太陽要落了,他就住下來,住在一個陶師的工廠那裏,住在那裏。佛這時候就知道了,佛知道一想:這個人明天他就死了,他的計劃是明天托缽乞食,吃完飯以後再來見佛。佛的天眼看見他明天一托缽乞食的時候就死掉了,看不見佛了,認爲這件事很值得哀愍,所以佛就化現一個比丘也到陶師的工廠這裏來,要求住在這裏。陶師說:剛才有個比丘來,你就和他同住好了。這個比丘就到這兒來住,到這兒來住的時候,那麼國王這個王比丘一見到佛化的比丘來了,大家當然就是講話了。這個化比丘就說:你的師父是誰?我的師父是佛──釋迦牟尼佛。說:你見過佛?沒有見過。說是:那你怎麼計劃?我計劃,我明天太陽出來以後,我去托缽乞食,吃完飯以後我去見佛去。喔!是這樣子。佛就給他說四念處,說六妙門,數、隨、止、觀、還、淨,也就是修止觀、修四念處。佛這麼樣講,他就這麼樣思惟,他就得了初果,得了初果的時候,佛就現身,現出來本來面目,現出叁十二相、八十種好的佛,佛再爲他說法,得了叁果聖人,得了叁果以後,佛忽然間就走了。走了以後,佛當時就說了,說:你的冤業到了不要害怕,說了這麼一句話,那麼他果然就是到第二天太陽出來,他就去乞食,乞食的時候遇見一個母牛,母牛才生一只犢,它這個母牛就認爲這個比丘要傷害它的犢,這個母牛上去就用這角一下子把這個比丘的肚子就傷了,就破了,比丘就死掉了。比丘死掉了的時候,你看他出家,才見佛幾天,但是得了叁果聖人了。這個時候佛就在大衆僧裏宣布:某某比丘現在過世了,大家去火化他的舍利。這個人這個時候他是叁果聖人了,若我們一般人,哎呀,這個人不得好死啊,被牛撞死了。但是這個人還是聖人,所以我們不必說,從表現于外的形迹上來說叁說四,不必這樣。

  

  問:曾聽聞非佛教徒乃至動物在火化後,也能燒出所謂舍利,但若未曾修學般若,是否還能稱爲舍利呢?或者今生雖未修行,但過去生所修行的功德也能令其在今生得到舍利呢?

  

  答:我看,若不是聖人都是不行的,沒有般若波羅蜜的熏習,不是聖人,如果你稱它爲舍利,有你的自由,你還可以稱它爲舍利;但是沒有聖道的熏習,還是不要稱爲舍利好一點。

  

  問:《大般若經》五百八十卷中解釋,菩薩道的行者,若于一剎那間起念,證聲聞果則爲犯戒。

  

  答:你發無上菩提心的菩薩,你是發願要弘揚佛法、廣度衆生的。你發了這個願,你向佛說了,「我弟子某某,我從今天開始發無上菩提心,我要廣度衆生,要行菩薩道,修學佛法,度化衆生。」你這樣發願了,那就叫做發無上菩提心,你就是成爲菩薩了。如果你心裏面忽然間一剎那間,「我不要做菩薩,我要去得阿羅漢果好了」,你這樣子,就是說謊話了,因爲你發願,你向佛說了,你要弘揚佛法、廣度衆生。現在證聲聞果,就是不廣度衆生了,那你以前說是廣度衆生,不是說謊話了,就是犯了妄語戒了。的確是這麼回事,是犯戒了。

  

  問:臺灣有個道場教導學人禅坐,所使用的方法爲:任何境界現前都不要理它,不必用數息法,也不需修止觀,只是盤腿而坐,坐姿與一般禅坐方式相同,而認爲數息與修止觀都是執著,平常也互相研討藏經,教授者卻不吃素,請示長老如此修法是否正確?

  

  答:這個數息法、止觀的法都是佛說的,我們佛教徒修學聖道當然應該遵循佛的教導,應該這樣才是對的,如果把佛說的法門不要,你另外有個方法,另外有個方法,你能夠調伏你的貪瞋癡的煩惱嗎?能不能調伏呢?應該是知道這件事。如果你不用數息,就是不修四念處,不修止觀的時候,你這個心怎麼能夠寂靜下來?能夠不生煩惱嗎?能不能?如果不能,那就足見那個方法是錯誤的,是不對的。所以我們還是要依教奉行,依佛陀的聖教去修行,這樣才是最穩當的,所以他這樣的辦法很明顯地是不對的。這個教授者卻不吃素,他不吃素,他受沒受叁皈五戒,他究竟是不是佛教徒呢?都應該知道一下,是不是?

  

  問:開悟、證果要得無生法忍,是否請各述其境界之不同,例如阿羅漢能知五百世。

  

  答:我不知道這個人是誰?你可能是佛法學得不夠,「開悟」,《法華經》上說:「開示悟入」,是有這個開悟的字樣,禅宗的人也常常用開悟這個字,若是《法華經》的「開示悟入佛之知見」,天臺智者大師的解釋,那就是法身菩薩的境界,法身菩薩的境界,那當然也是有淺有深。這個「證果」,多數是指小乘佛教,初果、二果、叁果、四果,多數是指這個說的。這樣說開悟就是大乘佛法用的言句,證果是小乘佛教常用的言句,得無生忍也是大乘佛法用的言句,而得無生忍也是有淺深的不同。所以和開悟證果、得無生法忍可以有個相通,是相通的。但是小乘佛法說證果,是初果、二果、叁果、四果,但是大乘佛法裏面說開悟,說得無生法忍,範圍是很寬的,是高過阿羅漢的,這裏是有差別。說阿羅漢能知五百世,這句話有點問題。有的阿羅漢沒有得禅定、沒有得神通,也沒有天眼通、天耳通、他心通、神足通、宿命通,都沒有,但是有漏盡通。若是阿羅漢有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的這種禅定的功德,他還要修神通才能有神通,修神通有神通的時候,那可能不只五百世,能知道過去八萬劫、未來八萬劫都能知道,不是五百世,不是這樣子。

  

  問:近代高僧廣欽老和尚,對叁藏十二部經典通達得似乎不太圓滿。

  

  答:這是你說的,不是我說的,我沒有說這個話,我沒說。

  

  問:卻也能通達聖道。

  

  答:這也是你說的,我沒有說。

  

  問:請長老略述個人看法?

  

  答:我不知道!對各別的情形,誰能知道這件事呢?我看沒有得神通的阿羅漢都不能評論,要得神通的阿羅漢才可以,那最好是八地菩薩以上,他來評論這個人是有沒有得聖道,是怎麼個情形,到了什麼程度了,他能說;其他的人最好是閉上口好,不可以評論人,不可以隨便地評論人。因爲我們沒有神通的人,又不是聖人,又沒有神通,就是只知道一個表面,表面都是假的,不是真的,所以根據表面來評論那個人,怎麼能夠評論得正確呢?

  

  
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舍利品 上 6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