問:《大般若經》五七六卷〈舍利弗般若〉,龍吉祥菩薩與文殊菩薩對言:彼即如幻師化人,何人證菩提?
答:是的。幻師化現一個人,對化現的人說佛法,令那個人得無上菩提,得聲聞菩提、得辟支佛菩提、得佛菩提,實在都是無所得的,就是這個意思。
問:初學者可否以此「如化人」之無所得爲修行的參考。
答:可以,可以這樣思惟。
問:該品又強調初發意菩薩不應以此而退墮二乘。
答:是的。退墮二乘,感覺到一切法都是幻化不真實的,那麼他就不發大悲心度化衆生,唯求自己出離生死,那就是墮落到二乘的境界了,不能得無上菩提了。這個地方說你不要因爲一切法是如幻如化,是畢竟空,而去退墮二乘,還是發慈悲心度化衆生,是這樣意思。
問:父親已經過世了,父親現在好不好?
答:我不知道。
問:如果已經投胎爲小孩,請問姓名、住址?
答:我不知道,我不知道。如果你十分地想念你父親,你就拜觀世音菩薩,一天拜一百零八拜,拜二十一天,就是誠心地請菩薩告訴你,有可能觀世音菩薩滿你願,拜地藏菩薩也可以。
問:我的業障很重,沒有功德給父親,偶爾做一點點功德,希望多給父親,回向是不是像點蠟燭那樣,所有回向的人一律平等得到回向的利益。
答:你誠心的回向,還是有力量的。
問:祖先的靈魂會不會散掉?散掉了,是不是不再輪回?
答:當然散掉就是滅了,就不再輪回了。
問:散掉了是好,還是不好?如果散掉了是不好,是不是要念佛誦經可以恢複靈魂?
答:人的識,在佛法上講是能散掉的,但是不是凡夫,聖人才可以。佛法上講:無明緣行,行緣識。譬如說是這個人生存的時候是女人,死了以後,中陰身的時候,他就是變成男人了,他的思想是個男人的想法。生存的時候是女人,死了以後中陰身的時候,他的思想是個男人的想法,爲什麼這樣子?就是行緣識,就是業力,是業力使令他有男人的想法。他生存的時候是個男人,死了的時候,這個中陰身出現的時候是個女人的想法。爲什麼?無明緣行,行緣識,這是業力,業力使令他這樣子。這樣說,這個識它不會自己消失。爲什麼會有識?行緣識,就是你的業力使令你有識。所以你想散掉還沒有那麼容易的,不能,只有聖人可以,就是阿羅漢入無余涅槃的時候,在小乘佛教來說,這個識就是滅了,小乘佛教是這樣說法。所以若不是聖人,這個識是不能滅的,識是滅不掉的。
譬如說,我們看那個老鼠在地裏邊挖個洞在裏邊住,冬天很冷,它也只好受這個苦,下大雨的時候洞中滿著水,它也只好受著,或者淹死了。它這麼苦,它沒有辦法解脫這個苦,爲什麼呢?就是這個業力得的果報,非要這個業力結束了才可以,不然的話不可能解脫。不要說老鼠,就說我們人也是這樣子,有的人這個苦惱的境界來了,很苦,他沒有辦法從苦的境界解脫,就是這個業力這樣子,他沒有辦法解脫的。
若從佛法的真理說,一切法即是心,即是你的心。在《大毗婆沙論》上說:「鳥歸虛空,鹿歸于野,法歸分別。」這話是什麼意思呢?鳥就是飛到虛空裏面去,鹿就是在原野裏邊跑,世間上的一切事物,從那兒來的?就是你的心的分別,你若不分別就沒有這件事。唯識講的理論,《攝大乘論》講的理論,一切法就是你的分別,和這一段文是合的,和《大毗婆沙論》這句話是合的,「法歸分別」。說我現在很苦,並不是另外有個苦加在你的身上,是你的心的分別,你的心這樣分別,你若不分別就沒有事,佛法的理論是這樣的。爲什麼他會有這個分別,就是業力,你的業力就是這樣子,你想解脫很難的。
但是你若明白了佛法的真理,用止觀的方法加強你的道力,成功了的時候就解脫了。你不分別就沒有這件事;你若有分別,也就才有這件事。我們凡夫的這種境界,就我們當前的境界,也可以看出來有這個道理。什麼道理?譬如說是有一個人破壞你,說你的壞話,做了很多傷害你的事情,但是你還不知道,你心裏什麼事也沒有。若是有一個人他是免費的來告訴你,把那件事情告訴你,你立刻就火了,立刻就憤怒了。這看出來,你這個憤怒的苦惱從那兒來?就是分別,你不分別的時候沒有事。那個人破壞你,做了很多傷害你的事,但是你不知道,就不分別,不分別的時候,你的心情還是原來樣;等到這個消息傳到你這兒來,你的心分別了,這時候才有很多的苦,所以這個苦就是你心的分別。若是明白這個道理的話,有人傳來消息,你心裏面也不要分別,也就沒有苦,苦惱也沒有。但是這件事凡夫的時候很難做到,非要用戒定慧幫助一下才可以,不然不行!不然這件事做不到。
我有一年從美國回到香港去,在一個山坡上走路,那兒人家很少,看見一個人在那裏罵,在那裏用拳頭又用腳在那裏踢,手在那裏打,我就站在那裏注意,我看這是個神精病。這個神精病是怎麼回事呢?就是他的心裏面前面有一個人在打他、罵他,他也就罵那個人、打那個人,就是這樣意思。但是我們正常的人看,前面沒有人,只是他自己在打、在罵,是這麼回事。這是什麼意思呢?就是自己的虛妄分別,所分別的境界是沒有的,但是你若這樣分別,就好像有一樣。從這個神精病的這個情況來看,一切法都是心,這個真理是成立了,是成立的。當然懂得神精病的道理的醫生,應該他若學習佛法,很容易明白佛教的道理,一切唯心造!很容易明白這個道理。有的人,我不要做大法師,我學習佛法幹什麼?其實你說錯了,你若學習佛法,明白佛法的真理,你修行的時候不同的,你很快的就可以得聖道,是不一樣的。你若是不學習佛法的時候,你修行的時候是怎麼樣呢?就是有執著心在裏邊,拜佛的時候也有執著心,讀經的時候也是有執著心,念咒的時候還是有執著心。我們感覺說是…我又要犯口過了,說是南傳佛教來到,啊,怎麼怎麼好,南傳佛教沒有摩诃般若波羅蜜,沒有摩诃般若波羅蜜,《阿含經》裏沒有這個法門,沒有。說密宗很好很好,密宗可能也有摩诃般若波羅蜜,但是所有的事情,它的重要的、精要的地方,都在般若波羅蜜這裏。如果你不學習般若波羅蜜,都是普通的境界。說是我感應得不得了,啊,會得到長壽、會得到財富,會得到很多可愛的事情,其實這樣子都是苦惱的事情,並不是快樂的事情,不是快樂的事情。
我們佛法是令人得解脫,得聖道,永久地安樂自在的法門,但是我們凡夫不歡喜得聖道,因爲得聖道要棄舍了欲,才能修學戒定慧,才能成就聖道。棄舍欲這件事我辦不到,我歡喜的就是世間的榮華富貴,那怎麼辦呢?佛法也給你一個方便,好,你願意要嘛,就給你,所以告訴你念個咒,或者是做什麼事也能榮華富貴,這是不得已的一個方便,實在是不能得解脫,非要學習般若波羅蜜不可,才能得解脫。而般若波羅蜜,我們漢文佛教《大般若經》六百卷、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叁十卷、《大智度論》一百卷,還有很多的《瑜伽師地論》的佛法,都是非常殊勝的,你若好好學習,不會辜負你的。
問:請師父開示四念住在修習上,一、對于初學者而言,其正確的修習次第爲何?及觀身不淨、觀受是苦、觀心無常、觀法無我對初學者在用功觀想時,是否有一定的次第?
答:是的,是有次第。有一定的次第這個話是這樣說,大多數人來說都是有欲,而且這個欲心很重,那你這樣的情形,你就要先觀身不淨,觀察這個身體是臭皮囊,「觀此粉飾身,瘡傷一堆骨,疾病多思惟,絕非常存者。」這個《大智度論》上修不淨觀那一段文說得很多。所以你先應該修不淨觀破這個欲。修不淨觀,當然有的人說我想不上來,我不能觀不淨,這個話不對。當然是,不是欲心動起來的時候你修不淨觀,不是這個意思;是雖然這個人有欲,但是有的時候他欲也不動,這個時候修不淨觀,這時候修不淨觀能修上來。能修上來的時候,你常常這樣修,加上一定要有奢摩他,有奢摩他再修不淨觀,這樣慢慢地、慢慢地能轉變自己的思想,這個欲心就沒有了。因爲人,現在有報紙,有的時候會有很多消息,很多人因爲欲而造了很多的罪。造了很多的罪,在社會上只能用法律來製裁,或者是親友、或者是父母彼此告誡,但是也未必有效,有釋迦牟尼佛的大智慧告訴你修不淨觀能對治,它能有效,所以應該先觀身不淨。如果你沒有這種問題,雖然不是聖人,但是這個男女的欲不是那麼明顯有這種欲,心裏面也很淡薄,雖然也是一樣的見色聞聲這樣子;但是心裏沒有什麼欲,那你不修不淨觀也可以,你就是觀心無常、觀法無我也可以,觀這個色受想行識都是無常的,都是無我的,也是可以的。
但是這個觀心無常、觀法無我,修這個無常觀,怎麼能夠見到真理呢?怎麼能見到諸法寂滅相呢?天臺智者大師說:修無常觀和修自性空觀,所見的真理是平等的,是無差別的。怎麼能見呢?是能見的。就是你要修奢摩他,又要修毗缽舍那,修止觀就是了。常修止觀的時候,止的力量強了。我們沒有定,心裏面很散亂,就是困難,所以要修止,使令心裏面能寂靜住。我昨天說了,由欲界定能到未到地定,就不錯了;由欲界定到初禅是更好。這個時候你的心力量很大,有了這樣大力量的心,你再修毗缽舍那觀,觀無常、無我,就能達到諸法寂滅相,能到這裏。
譬如說是我們看十二緣起,無明緣行,行緣識,識緣名色,名色緣六入,六入緣觸,觸緣受,受緣愛,愛緣取,取緣有,有緣生,生緣老死,這是順流,就是生死流轉的次第。如果倒過來說,是生緣老死,生若滅了,老死就滅了。這個「生」這個字,譬如拿人來說,說這個小孩出母胎了,他降生了,其實不是,是一投胎的時候就叫做生,你的阿賴耶識愛著父…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舍利品 上 6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