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上 5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佛法,都应该欢迎。但是这里面看出来什么问题呢?就是你对于这个巴利文佛教禅的方法欢喜,你对于藏传的佛教你欢喜,你对于汉传的佛教不欢喜啊?是不是有这种想法呢?但是在我个人的想法,如果你对汉传的佛教深入地学习的话,南传佛教来了的时候,藏传佛教来了的时候,你的心情不一样,你的心情是不一样的。怎么不一样呢?我刚才说了,欢迎南传佛教巴利文佛教来到这里,也欢迎藏传佛教来到这里,因为都是佛法,都可以修行,都可以得解脱,我们不应该排斥。

  

  但是若是我们本位的汉传佛教,你深入地学习经律论了的时候,就是你成就了般若波罗蜜的时候,南传佛教来的这个方法,你的心情会怎么样呢?我认为会感觉到不满意,就感觉他的方法不具足。如果你认为它很好,那也好,你不嫌弃它,肯学习也是好。

  

  但是你若学习中国佛教,我们就说十二缘起这件事,这个《瑜伽师地论》里面解释得非常得圆满,你再看看佛使比丘说的十二缘起,就知道佛使比丘对十二因缘还是一知半解,那这样情形你对他有什么想法。说是南传佛教修止观,我感觉到很好,止也好、观也好,但是你若学过《瑜伽师地论》的话,你学过天台智者大师的《释禅波罗蜜》、《小止观》、《摩诃止观》这些书的话,你会感觉到他不足,他的方法不具足,当然你若愿意学习也是可以,可是这个时候你会知道,汉传佛教是非常圆满的,你会知道。但是你现在对于汉传佛教你没有能用功学习,心里面什么也没有,是一张白纸,那么南传佛教来了,藏传佛教来了,喔!好,我就抓住了,那也好,也是好。

  

  所以我的想法,你愿意藏传佛教,那也可以去学习;你若愿意南传佛教,你也去学习,都可以,因为都可以栽培善根,都可以得解脱。但是若有一天你知道这个汉传佛教…南无观世音菩萨!比巴利文佛教更圆满,也比藏传佛教更圆满的话,那可能你的心情会后悔了。这个问题在那里呢?其实很简单,就是般若波罗蜜。你若从般若波罗蜜深入地学习,掌握到般若波罗蜜的时候,你很快地能得无生法忍!主要就是在这里。如果你般若波罗蜜没有成就,你学什么都是慢的,都是慢慢的、慢慢的,都会这样。

  

  但是我感觉到我们今天汉传的佛教,汉传的佛教,我今天曾经说台湾佛教比较好,好不好是相对地说的,其他的地方不如台湾佛教兴盛,我是相对地说。但是我们真实的来反省我们汉传佛教徒的程度来看,多数人没能够深入地学习汉传佛教,多数没能。我这样说话又犯口过了,就算是你能够讲经说法、又能写文章了,你未必深入佛教,因为这件事不是太难的事,讲经也不是很难的事,写文章也很容易,像我这个笨人,我讲经很难,我写文章很难,但是聪明人不是的。聪明人他不需要,你是一位大学教授,你很有学问,把这个经论里面拿出两三句,这一段来讲演,加上一点佛法,就是很动听,讲演是很容易的事情,写文章亦复如是,不是个难事。所以我想我们佛教徒,尤其是我们出家人,你学习佛法,你要有圣道的愿力,我想要得圣道;你不要说我现在我为你讲,我才学习佛法,不要这样说,这样说太短了,短了一点、浅了一点。是为了得圣道,我才来到佛学院学习,不是说是:我又不想做大法师,我到佛学院来做什么!这不对,这个思想是错的。修行是要到佛学院学习佛法,然后才知道怎么样修行。你不学习,说《金刚经》我也可以背下来,我天天背背《金刚经》,我每一天拜五百拜佛,我每天念《金刚经》,我念五万佛,这也是修行,但是你若是在佛学院学习佛法,通达第一义谛的时候,完全不同,修行是另一样的,是不同的。

  

  所以我们的思想要改变一下,要好好地学习佛法。我刚才说,如果我们对于汉传的佛教有深入的学习,今天的汉传佛教,不会像今天这样,南传佛教来了,大家都去很欢迎它;藏传佛教来了,我们也不得了了。其实你对于般若波罗蜜深入的学习以后,还有什么法能超过般若波罗蜜呢!没有的。所以你问我:「中国佛教如何面对?中国的佛教徒应负何种责任及使命?」如果我们就是一味地去学习南传佛教,一味地去学习藏传佛教,我们不努力去学习汉传佛教,汉传佛教就灭亡了,你就负这个责任!你就是负这个责任。

  

  问:「应云何住?云何降伏其心?」请长老以四念住略述其义,及将心住于四念住,以四念住降伏其心。

  

  答:也可以,你自己解释了,你让我解释。但是读那一段文,这是《金刚经》上的文,读那一段文的意思,这「应云何住」这句话,你说应住于四念住,也包括这个意思,但是那一段文的意思,在这个意思之外还有其他的意思,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保持无上菩提心不退失的意思,是不退失菩提心的意思。「云何应住」,看那一段文的意思,怎么样能保持你的无上菩提心不退失,那个「住」有这样的意思。当然你说安住于四念住,这也可以,这样讲也可以,也是好。「云何降伏其心」,以四念住降伏其心,这也是好。它那里的意思,就是这个世亲菩萨的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》:「广大第一常,其心不颠倒。」广大、第一、常、其心不颠倒,你具足了这四心,你的菩提心就成就了。如果你失掉了这四种心的话,就是来了烦恼了,就是一般的凡夫的心情了,这个凡夫心就是不广大、也不第一、也不常、而是颠倒,那就是需要用金刚般若来降伏其心,按那个文应该是这么解释。

  

  问:台湾佛法散布很广,广大的地区都有佛教,众生的福报也还是很好,为什么这么多年来台湾的灾难不断呢?这是什么原因?

  

  答:这个事是那样,你全面地看一看,就是同时有人造福、同时也有人造罪,我的看法,台湾在佛教徒这方面,各地方做法会,拜梁皇忏、做水陆、念佛七、禅七,很多人参加,发道心,这个慈济也是个力量,大家发善心,救护这个苦难的人,这些团结起来是一个大的力量。另外你看,同时这个广大的地方也有人造罪,杀盗淫妄很多的事也是有的,也有另一个大的力量。我想那个造罪的人的数目,不会小过佛教徒这个数目,不会比这个数目小。所以造罪的力量也很大,有可能比这个做善的力量还大,所以这个地区灾难不断,我看是这样子,我看是这么回事。假设我们佛教徒再努力去宣扬佛教,就是使令所有的人都相信善恶果报,都能受持五戒、十善,那这个地方就和平了,我认为这个灾难很快地会消失,会消失的。

  

  问:对一个初学修奢摩他的人,应以何为所缘境?

  

  答:初学奢摩他的人,这个事情,大多数来说,以息做所缘境,出息、入息,大多数人是以息为所缘境。但是若修不净观,那就以不净做所缘境。有些在家居士不愿意以不净为所缘境,说你们出家人修不净观,我们不修。这个话说的也有道理,但是也不是完全有道理,因为你有的时候为欲而烦恼,会引起烦恼,你若修了不净观,把这个欲降低一点,你烦恼就少一点,你自己想一想吧!

  

  问:普通奢摩他是以息做所缘境,是否可以用般若波罗蜜做所缘境?或是以法华实相做所缘境?

  

  答:对于一个初学修奢摩他的人,以般若波罗蜜,以无言无说为所缘境,以诸法实相为所缘境,我认为早了一点,那样不如以息为所缘境,以出、入息为所缘境。以出、入息为所缘境,你先练习你的奢摩他的止,叫它有点力量。有了力量以后呢,你再学习般若波罗蜜的无所得,以无所得为所缘境,这样子比较好一点。如果一开始就以无言无说的般若波罗蜜为所缘境,你很难安住在无所得上,因为你的止力量不够。所以不妨先以息为所缘境,或者是以脐轮为所缘境也可以。这样子你修它一个时期,你能得到欲界定,或者未到地定都好,得到这样的定以后,般若波罗蜜和诸法实相是一回事,以般若波罗蜜为所缘境,这个时候你很快有成就的,因为我们人从久远以来,散乱惯了,你忽然间叫它不要乱,它不习惯,它就一定还是要乱。所以你用般若波罗蜜为所缘境的时候,你很难把握。所缘境这个地方有一个特别的意思,这个所缘境有一个极明显的境界,你容易把握它,这样的所缘境对于你修奢摩他有助力,若是那个所缘境的相貌不大明显,你以它做所缘境,你很难把握,那你就不容易得定。

  

  这个般若波罗蜜诸法实相,你初开始的时候你很难把握它的,那么你就不容易得定了。所以我认为初开始的时候以息为所缘境,这个出入息在动,行相明显,你容易安住;等到定力强了的时候,那就没有这个问题,你就容易一点,以般若波罗蜜诸法实相为所缘境,那就是程度高了一点。所以一般初学修奢摩他的人,还是以息做所缘境,或者是以脐轮为所缘境也可以,或者你自己制造一个圆的光做所缘境也可以,像月轮,农历十五的夜间出现那个月轮,你观那个月轮在你手里边,在手上有一个月轮,这样也可以。就是那个所缘境要很明显,你心里面一下子就在那里安住了,这样子练习,增长你的定力,比较好一点。

  

  我现在是学习《瑜伽师地论》,我就赞叹《瑜伽师地论》,如果你不相信我的话,你也去学学《瑜伽师地论》。《瑜伽师地论》里面把这个奢摩他说得非常得详细,我们是笨人,若说得详细一点,我们容易懂;说得太简略了,我们就很难明白。所以修止观的人,《瑜伽师地论》应该学,而天台智者大师这些止观的书也还是读的。本来说弥勒菩萨的《瑜伽师地论》要学了,天台智者大师的止观的书我们可以不用学了,我感觉还是要学,它还是对你有帮助,还是有帮助的。我们看禅师语录,你看了几天、几年,你还不能迈第一步,你不知道怎么样修禅,你不知道,你还弄不出来;但是你若学这个智者大师的《释禅波罗蜜》、学《瑜伽师地论》,那你一下子就知道了。我们说怀让禅师,怀让禅师到六祖那里,六祖大师说:你从那里来?我从嵩山来。恁么物怎么来?怀让禅师答不上来。他要过了八年才能回答这句话,你们看参考书上有这个事情。我心里想:如果你到佛学院去学习《金刚经》,立刻就能回答这个问题,不需要八年。所以到佛学院去,你会占很多便宜的。

  

  问:有病痛的时候,如何身苦,心不苦?

  

  答:这是圣人才能这样的!已经得圣道的人才能有这个能力。这个身苦是怎么讲?就是前五识,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,前五识,如果一般的得病,主要是身识,身识这一剎那有病的干扰,有病苦的干扰,但是他的第六意识,这个圣人的第六意识,他能成就了色无我、无我所,受想行识无我、无我所。色是不可得、受想行识不可得,他的心就离一切相了,就安住在无相、无所得的境界,无所得那个地方,无色、无受想行识,所以没有苦,他就没有苦。若是我们凡夫,你没有这个能力,不行,你做不到。你身也苦,心也苦,就是前五识也是痛苦,第六意识也是痛苦。不过我们佛教徒学习佛法以后,你多少的学习静坐,但是不是圣人就很难做到,可是你若常静坐,常摄心不乱,能减轻痛苦,痛苦能减轻一点,不会那么严重。

  

  照常理说,我认为很多的出家人都是有能力的,我是差一点,我承认,很多的出家人都是有福报、有智慧的人,你若在社会上活动,我看最少能得到一大把。现在把这事情都舍弃了,出了家没有得圣道你不是冤枉了!两头都没有得,你是有能力在社会上有成就,但是你放弃了;那么出了家为了得圣道,然而你没有努力,圣道也没有得到,社会上的五欲也没有得到,你不是冤枉了。所以照理说要努力,既然我肯牺牲我能得到的五欲,我弃舍了,那么出家,我一定要有所得,一定要在圣道上要有所得。这样子有病的时候,身苦心不苦,若是你没能办到这里,没能得圣道,身也苦、心也苦,因为你这个心不能与圣道相应,你这一念心不能与圣道相应,你这个心就为苦所困,没有办法。但是有一回有一个居士有病,我告诉他一个方法,我现也告诉你们这个方法,这身体有重病,很苦,你卧在那里也可以,你坐在那里也可以,这时候你心里就做一个观想,做什么观想,就是观想你在另一个地方,譬如说你自己的住处假设有一个后花园,后面有个花园,你平常也在那个花园走动,你有病的时候,这个身体在屋子里面,但是你心里想你在屋子外面,你看那个花,看那个草,你在那里坐下,这样子痛苦就会减轻,因为你的注意力不在身体这里了,在另一个地方,这个痛苦就会减轻。若是平常你有静坐的功夫,就更会减轻的,这是个方法。

  

  
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上 5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