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佛法,都應該歡迎。但是這裏面看出來什麼問題呢?就是你對于這個巴利文佛教禅的方法歡喜,你對于藏傳的佛教你歡喜,你對于漢傳的佛教不歡喜啊?是不是有這種想法呢?但是在我個人的想法,如果你對漢傳的佛教深入地學習的話,南傳佛教來了的時候,藏傳佛教來了的時候,你的心情不一樣,你的心情是不一樣的。怎麼不一樣呢?我剛才說了,歡迎南傳佛教巴利文佛教來到這裏,也歡迎藏傳佛教來到這裏,因爲都是佛法,都可以修行,都可以得解脫,我們不應該排斥。
但是若是我們本位的漢傳佛教,你深入地學習經律論了的時候,就是你成就了般若波羅蜜的時候,南傳佛教來的這個方法,你的心情會怎麼樣呢?我認爲會感覺到不滿意,就感覺他的方法不具足。如果你認爲它很好,那也好,你不嫌棄它,肯學習也是好。
但是你若學習中國佛教,我們就說十二緣起這件事,這個《瑜伽師地論》裏面解釋得非常得圓滿,你再看看佛使比丘說的十二緣起,就知道佛使比丘對十二因緣還是一知半解,那這樣情形你對他有什麼想法。說是南傳佛教修止觀,我感覺到很好,止也好、觀也好,但是你若學過《瑜伽師地論》的話,你學過天臺智者大師的《釋禅波羅蜜》、《小止觀》、《摩诃止觀》這些書的話,你會感覺到他不足,他的方法不具足,當然你若願意學習也是可以,可是這個時候你會知道,漢傳佛教是非常圓滿的,你會知道。但是你現在對于漢傳佛教你沒有能用功學習,心裏面什麼也沒有,是一張白紙,那麼南傳佛教來了,藏傳佛教來了,喔!好,我就抓住了,那也好,也是好。
所以我的想法,你願意藏傳佛教,那也可以去學習;你若願意南傳佛教,你也去學習,都可以,因爲都可以栽培善根,都可以得解脫。但是若有一天你知道這個漢傳佛教…南無觀世音菩薩!比巴利文佛教更圓滿,也比藏傳佛教更圓滿的話,那可能你的心情會後悔了。這個問題在那裏呢?其實很簡單,就是般若波羅蜜。你若從般若波羅蜜深入地學習,掌握到般若波羅蜜的時候,你很快地能得無生法忍!主要就是在這裏。如果你般若波羅蜜沒有成就,你學什麼都是慢的,都是慢慢的、慢慢的,都會這樣。
但是我感覺到我們今天漢傳的佛教,漢傳的佛教,我今天曾經說臺灣佛教比較好,好不好是相對地說的,其他的地方不如臺灣佛教興盛,我是相對地說。但是我們真實的來反省我們漢傳佛教徒的程度來看,多數人沒能夠深入地學習漢傳佛教,多數沒能。我這樣說話又犯口過了,就算是你能夠講經說法、又能寫文章了,你未必深入佛教,因爲這件事不是太難的事,講經也不是很難的事,寫文章也很容易,像我這個笨人,我講經很難,我寫文章很難,但是聰明人不是的。聰明人他不需要,你是一位大學教授,你很有學問,把這個經論裏面拿出兩叁句,這一段來講演,加上一點佛法,就是很動聽,講演是很容易的事情,寫文章亦複如是,不是個難事。所以我想我們佛教徒,尤其是我們出家人,你學習佛法,你要有聖道的願力,我想要得聖道;你不要說我現在我爲你講,我才學習佛法,不要這樣說,這樣說太短了,短了一點、淺了一點。是爲了得聖道,我才來到佛學院學習,不是說是:我又不想做大法師,我到佛學院來做什麼!這不對,這個思想是錯的。修行是要到佛學院學習佛法,然後才知道怎麼樣修行。你不學習,說《金剛經》我也可以背下來,我天天背背《金剛經》,我每一天拜五百拜佛,我每天念《金剛經》,我念五萬佛,這也是修行,但是你若是在佛學院學習佛法,通達第一義谛的時候,完全不同,修行是另一樣的,是不同的。
所以我們的思想要改變一下,要好好地學習佛法。我剛才說,如果我們對于漢傳的佛教有深入的學習,今天的漢傳佛教,不會像今天這樣,南傳佛教來了,大家都去很歡迎它;藏傳佛教來了,我們也不得了了。其實你對于般若波羅蜜深入的學習以後,還有什麼法能超過般若波羅蜜呢!沒有的。所以你問我:「中國佛教如何面對?中國的佛教徒應負何種責任及使命?」如果我們就是一味地去學習南傳佛教,一味地去學習藏傳佛教,我們不努力去學習漢傳佛教,漢傳佛教就滅亡了,你就負這個責任!你就是負這個責任。
問:「應雲何住?雲何降伏其心?」請長老以四念住略述其義,及將心住于四念住,以四念住降伏其心。
答:也可以,你自己解釋了,你讓我解釋。但是讀那一段文,這是《金剛經》上的文,讀那一段文的意思,這「應雲何住」這句話,你說應住于四念住,也包括這個意思,但是那一段文的意思,在這個意思之外還有其他的意思,是什麼意思呢?就是保持無上菩提心不退失的意思,是不退失菩提心的意思。「雲何應住」,看那一段文的意思,怎麼樣能保持你的無上菩提心不退失,那個「住」有這樣的意思。當然你說安住于四念住,這也可以,這樣講也可以,也是好。「雲何降伏其心」,以四念住降伏其心,這也是好。它那裏的意思,就是這個世親菩薩的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》:「廣大第一常,其心不顛倒。」廣大、第一、常、其心不顛倒,你具足了這四心,你的菩提心就成就了。如果你失掉了這四種心的話,就是來了煩惱了,就是一般的凡夫的心情了,這個凡夫心就是不廣大、也不第一、也不常、而是顛倒,那就是需要用金剛般若來降伏其心,按那個文應該是這麼解釋。
問:臺灣佛法散布很廣,廣大的地區都有佛教,衆生的福報也還是很好,爲什麼這麼多年來臺灣的災難不斷呢?這是什麼原因?
答:這個事是那樣,你全面地看一看,就是同時有人造福、同時也有人造罪,我的看法,臺灣在佛教徒這方面,各地方做法會,拜梁皇忏、做水陸、念佛七、禅七,很多人參加,發道心,這個慈濟也是個力量,大家發善心,救護這個苦難的人,這些團結起來是一個大的力量。另外你看,同時這個廣大的地方也有人造罪,殺盜淫妄很多的事也是有的,也有另一個大的力量。我想那個造罪的人的數目,不會小過佛教徒這個數目,不會比這個數目小。所以造罪的力量也很大,有可能比這個做善的力量還大,所以這個地區災難不斷,我看是這樣子,我看是這麼回事。假設我們佛教徒再努力去宣揚佛教,就是使令所有的人都相信善惡果報,都能受持五戒、十善,那這個地方就和平了,我認爲這個災難很快地會消失,會消失的。
問:對一個初學修奢摩他的人,應以何爲所緣境?
答:初學奢摩他的人,這個事情,大多數來說,以息做所緣境,出息、入息,大多數人是以息爲所緣境。但是若修不淨觀,那就以不淨做所緣境。有些在家居士不願意以不淨爲所緣境,說你們出家人修不淨觀,我們不修。這個話說的也有道理,但是也不是完全有道理,因爲你有的時候爲欲而煩惱,會引起煩惱,你若修了不淨觀,把這個欲降低一點,你煩惱就少一點,你自己想一想吧!
問:普通奢摩他是以息做所緣境,是否可以用般若波羅蜜做所緣境?或是以法華實相做所緣境?
答:對于一個初學修奢摩他的人,以般若波羅蜜,以無言無說爲所緣境,以諸法實相爲所緣境,我認爲早了一點,那樣不如以息爲所緣境,以出、入息爲所緣境。以出、入息爲所緣境,你先練習你的奢摩他的止,叫它有點力量。有了力量以後呢,你再學習般若波羅蜜的無所得,以無所得爲所緣境,這樣子比較好一點。如果一開始就以無言無說的般若波羅蜜爲所緣境,你很難安住在無所得上,因爲你的止力量不夠。所以不妨先以息爲所緣境,或者是以臍輪爲所緣境也可以。這樣子你修它一個時期,你能得到欲界定,或者未到地定都好,得到這樣的定以後,般若波羅蜜和諸法實相是一回事,以般若波羅蜜爲所緣境,這個時候你很快有成就的,因爲我們人從久遠以來,散亂慣了,你忽然間叫它不要亂,它不習慣,它就一定還是要亂。所以你用般若波羅蜜爲所緣境的時候,你很難把握。所緣境這個地方有一個特別的意思,這個所緣境有一個極明顯的境界,你容易把握它,這樣的所緣境對于你修奢摩他有助力,若是那個所緣境的相貌不大明顯,你以它做所緣境,你很難把握,那你就不容易得定。
這個般若波羅蜜諸法實相,你初開始的時候你很難把握它的,那麼你就不容易得定了。所以我認爲初開始的時候以息爲所緣境,這個出入息在動,行相明顯,你容易安住;等到定力強了的時候,那就沒有這個問題,你就容易一點,以般若波羅蜜諸法實相爲所緣境,那就是程度高了一點。所以一般初學修奢摩他的人,還是以息做所緣境,或者是以臍輪爲所緣境也可以,或者你自己製造一個圓的光做所緣境也可以,像月輪,農曆十五的夜間出現那個月輪,你觀那個月輪在你手裏邊,在手上有一個月輪,這樣也可以。就是那個所緣境要很明顯,你心裏面一下子就在那裏安住了,這樣子練習,增長你的定力,比較好一點。
我現在是學習《瑜伽師地論》,我就贊歎《瑜伽師地論》,如果你不相信我的話,你也去學學《瑜伽師地論》。《瑜伽師地論》裏面把這個奢摩他說得非常得詳細,我們是笨人,若說得詳細一點,我們容易懂;說得太簡略了,我們就很難明白。所以修止觀的人,《瑜伽師地論》應該學,而天臺智者大師這些止觀的書也還是讀的。本來說彌勒菩薩的《瑜伽師地論》要學了,天臺智者大師的止觀的書我們可以不用學了,我感覺還是要學,它還是對你有幫助,還是有幫助的。我們看禅師語錄,你看了幾天、幾年,你還不能邁第一步,你不知道怎麼樣修禅,你不知道,你還弄不出來;但是你若學這個智者大師的《釋禅波羅蜜》、學《瑜伽師地論》,那你一下子就知道了。我們說懷讓禅師,懷讓禅師到六祖那裏,六祖大師說:你從那裏來?我從嵩山來。恁麼物怎麼來?懷讓禅師答不上來。他要過了八年才能回答這句話,你們看參考書上有這個事情。我心裏想:如果你到佛學院去學習《金剛經》,立刻就能回答這個問題,不需要八年。所以到佛學院去,你會占很多便宜的。
問:有病痛的時候,如何身苦,心不苦?
答:這是聖人才能這樣的!已經得聖道的人才能有這個能力。這個身苦是怎麼講?就是前五識,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,前五識,如果一般的得病,主要是身識,身識這一剎那有病的幹擾,有病苦的幹擾,但是他的第六意識,這個聖人的第六意識,他能成就了色無我、無我所,受想行識無我、無我所。色是不可得、受想行識不可得,他的心就離一切相了,就安住在無相、無所得的境界,無所得那個地方,無色、無受想行識,所以沒有苦,他就沒有苦。若是我們凡夫,你沒有這個能力,不行,你做不到。你身也苦,心也苦,就是前五識也是痛苦,第六意識也是痛苦。不過我們佛教徒學習佛法以後,你多少的學習靜坐,但是不是聖人就很難做到,可是你若常靜坐,常攝心不亂,能減輕痛苦,痛苦能減輕一點,不會那麼嚴重。
照常理說,我認爲很多的出家人都是有能力的,我是差一點,我承認,很多的出家人都是有福報、有智慧的人,你若在社會上活動,我看最少能得到一大把。現在把這事情都舍棄了,出了家沒有得聖道你不是冤枉了!兩頭都沒有得,你是有能力在社會上有成就,但是你放棄了;那麼出了家爲了得聖道,然而你沒有努力,聖道也沒有得到,社會上的五欲也沒有得到,你不是冤枉了。所以照理說要努力,既然我肯犧牲我能得到的五欲,我棄舍了,那麼出家,我一定要有所得,一定要在聖道上要有所得。這樣子有病的時候,身苦心不苦,若是你沒能辦到這裏,沒能得聖道,身也苦、心也苦,因爲你這個心不能與聖道相應,你這一念心不能與聖道相應,你這個心就爲苦所困,沒有辦法。但是有一回有一個居士有病,我告訴他一個方法,我現也告訴你們這個方法,這身體有重病,很苦,你臥在那裏也可以,你坐在那裏也可以,這時候你心裏就做一個觀想,做什麼觀想,就是觀想你在另一個地方,譬如說你自己的住處假設有一個後花園,後面有個花園,你平常也在那個花園走動,你有病的時候,這個身體在屋子裏面,但是你心裏想你在屋子外面,你看那個花,看那個草,你在那裏坐下,這樣子痛苦就會減輕,因爲你的注意力不在身體這裏了,在另一個地方,這個痛苦就會減輕。若是平常你有靜坐的功夫,就更會減輕的,這是個方法。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舍利品 上 5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