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舍利品 上 5

  何以故?

  

  爲什麼這樣子尊重般若波羅蜜的經卷呢?

  

  是般若波羅蜜中,生諸佛及生一切衆生樂具故。

  

  這個天龍八部也有這種智慧,對于般若波羅蜜的經卷,這樣的尊重,能夠這樣來禮拜供養,我們人怎麼樣呢?我們人也有人歡喜,但是也有人疏忽了。「是般若波羅蜜中,生諸佛及生一切衆生樂具故」:「般若波羅蜜中」,它能生一切佛,就是你從般若波羅蜜法門中去學習,然後你就能得無上菩提,所以般若波羅蜜是成佛的法門、得聖道的法門。這個能生聖道,這是出世間最殊勝的法門。「及生一切衆生樂具故」,他也能滿足一切衆生世間上的這些安樂的事情,一切的樂,這個「樂具」,這個樂的出現要有一個具才能有樂,譬如說我們肚子餓了,你若有飯吃,然後這個饑餓就解除了,心情就快樂,叫做「樂具」。說我走路很辛苦,我有車,心就感覺到快樂;說是我很貧苦,很多很多的事情都不如意,我有了財富,很多很多的問題解決了,心情快樂。所以我們衆生感覺到樂,一定要有一個資具,然後才能夠有樂。這一句話就指世間上的事情,就是叁界以內的衆生,他不知道般若法門的重要,他只需求快樂,而般若波羅蜜這個法門也能滿足你。這件事我們佛教徒應該是能感覺到這裏,這個世間上的樂具,我們淺顯一點說,都是有智慧的人創造出來的,譬如這個汽車,汽車古代的時候沒有,但是人逐漸逐漸地就會發明出來這個車,那麼有車代步,這是智慧的産品,沒有智慧,這件事沒有。所以我們現在有電燈,方便我們讀書,這也是智慧的産品,所有的這些令你快樂的事情,令你安樂的事情,都是由智慧出來的,所以般若波羅蜜是佛法中最深奧的大智慧。但是它不但能夠成就出世間的聖道,世間上人所歡喜的事情,般若波羅蜜也會能滿足你的,所以這個般若波羅蜜實在是包括了一切如意的事情了,這是一件事。

  

  我們佛教也常說,我們大乘佛法重視慈悲心,其實慈悲就是智慧,我們能夠對于苦難的人有同情心,那就是智慧。說是我們不發慈悲心,我們虐待一切衆生,那就是愚癡了,我們發慈悲心能解除一切衆生的苦難,那麼這個人他會苦惱嗎?所以說「是般若波羅蜜中,生諸佛及生一切衆生樂具故」,所以般若波羅蜜是特別重要,應該禮拜、供養、贊歎的,應該學習的。

  

  諸佛舍利,亦是一切種智住處因緣。以是故,世尊!二分中,我取般若波羅蜜。

  

  這前邊說到釋提桓因的座處,雖然他不在,他只留一個空的座位在那裏,諸天子就來禮拜。現在說諸佛的舍利,「亦是一切種智住處因緣」。這個諸佛的舍利,也就是佛的身體,這個身體就是佛的一切種智居住的地方,佛的一切種智在什麼地方呢?就在佛的身體裏面安住。「以是故,世尊!二分中,我取般若波羅蜜」,這個釋提桓因的座處受到諸天子的禮拜供養,佛的舍利也是一切種智的住處,所以也受到一切佛教徒的恭敬、供養,如果不是一切種智的住處,那當然就得不到人家的尊重、贊歎了。「以是故,世尊!二分中,我取般若波羅蜜」,因爲這樣的緣故,這個《般若波羅蜜經》和舍利,這二分中,我尊重贊歎學習般若波羅蜜,而不取佛的舍利,但並不是不恭敬。前面這一大段到這裏講完了。

  

  前天還有很多的問題沒有回答,我希望能完全回答,我們經就講到這裏。

  

  這裏提出四個問題。

  

  問:如何如法修習四念處?

  

  答:修習四念處也就是修習般若波羅蜜,但是怎麼樣如法地修習四念處?這倒是非常重要的,這下面會有些地方解釋,會有解釋,但是這是約利根來解釋修學四念處的法門。我們一般說觀身不淨、觀受是苦、觀心無常、觀法無我,是約鈍根人說的,是約鈍根人這樣做。鈍根人也好,利根人也好,你成功了,最後還是平等的,所以一個人根性鈍,像我這樣的,不用氣餒,你還可以努力地學習的。在這個玄奘法師翻的《大般若經》裏邊,有個〈四念住品〉,你看看《大般若經》它那個目錄,一共十六分,它可能是在第五分至第六分在那裏,不是在第一、第二、第叁、第四,這幾分裏面沒有,可能不是第五分,就是第六分,有個〈四念住品〉,那上面告訴你怎麼樣修四念住,當然這裏面有止、也有觀。

  

  問:如何速得成熟?

  

  答:「速得成熟」這件事,就是你能放下,世間上的五欲,這個色聲香味觸你能放下,這是一個條件;第二,你有願力,你要得到聖道,要轉凡成聖,你有轉凡成聖的願望,這也是個條件;第叁個條件,你要把四念住學習地很純熟,不能迷迷糊糊的,要純熟。學習純熟,這裏面什麼叫做止,什麼叫做觀,都要清清楚楚地很熟悉的,這是一個條件。其次還要有個同行善知識,你就一個人,還有問題,我們佛教徒有的時候來到佛法裏面發了歡喜心,發了勇猛心,我要離開大衆,我自己住茅蓬!你一個人住茅蓬,有可能你會精進,但是你有可能會懈怠,你要在大衆裏,你自己可能會感覺到不如我意,但是對你有很多好處,所以暫時不要就一個人,要有共同用功修行的人在一起用功好。這些條件具足了,你就會比較迅速地成功了。如果你願意轉凡成聖的願不那麼強,沒有力量,那就不行!這個修行是由願來領導的,你的願沒有力量,你的修行也自然就是叁天打魚,兩天曬網,就是有問題了。

  

  問:四念處修習過程中,如何檢視是否偏離正法?

  

  答:我剛才說你要學習,先學習過了,因爲這經論裏面說得非常詳細,和祖師禅不同。這個經論裏面告訴你什麼叫做煩惱、什麼叫做煩惱障、什麼叫做聖道、什麼叫做凡位、什麼叫做聖位,說得清清楚楚的。所以你若學習了以後,你就知道我現在在什麼地方,我現在修行得對不對,都完全明明白白的。這個如來禅就是完全清清楚楚地向前進,就像那個畫宅師造房子畫圖宅,畫得清清楚楚的,然後這個營造商按照那個圖宅去造,清清楚楚的。祖師禅不是,祖師禅就是一句話:念佛是誰?還不知道是誰,弄了老半天,弄了幾十年還不知道是誰。那是不能和如來禅師相比的,我說這個話可能很多人不同意,但是你再想一想。所以「如何檢視是否偏離正法」?你若這樣做,就知道你修行得對不對。

  

  問:四念住修習得力時,如何更進一步修習?

  

  答:就是繼續修習。譬如說是你在凡位的時候,你學習好了開始修行,由外凡到內凡,由內凡就到了…小乘佛法是初果、二果、叁果、四果,到四果就是所作已辦了;大乘佛法就是由外凡到內凡,由內凡到初地,初地就是聖人了,初地、二地、叁地、四地,乃至到第十地到佛,功德才圓滿。所以你得力時怎麼樣繼續修行?還是這樣修行。並且你若到了聖位的時候,那個情形完全不同了,你一入定,正念一提起來,聖境現前的時候,你若想見彌勒菩薩,和現在可不同了,我們現在也可以給彌勒菩薩磕多少頭,想要見彌勒菩薩,見不到,但是入了聖道的時候,你這個聖境現前一入定,聖境現前的時候你若求彌勒菩薩,彌勒菩薩就和你見面,這個情形是不同的。

  

  問:走路經行的時候,如何方便修四念處?

  

  答:你走路經行的時候,你心裏面知道你的腳在舉足、下足,你完全都要知道,也自然地知道知息出、知息入都可以知道,只要你這個心不打別的妄想,反觀察自己,這個色受想行識都可以知道,都可以知道的,所以經行的時候也還是可以修四念處。

  

  問:在家居士忙于生計,無法如出家師父專心修習四念處,請問在家居士如何方便修習四念處,亦能速得成就?

  

  答:出家的人和在家居士修行的事情無差別,你若想快一點成就,就得要出家,這個道理就是這樣子。你若不想快一點修行有成就,那在家也可以。但是你一定也要這樣學習,完全通達了,你才可以用功修行,但是你要做工,就把時間占去了,剩下多少時間修四念處,這樣你修習時間少,那你成就得就慢,就是這樣子。龍軍論師,彌蘭王和龍軍論師問答,說是:佛教徒出了家得聖道,在家居士是不是也能得聖道呢?那麼這個龍軍論師說:也能得聖道,在家也能得聖道,出家也能得聖道。這個彌蘭王說:那麼何必出家呢?我在家很快樂,何必出家呢?龍軍論師說個譬喻,說是:一個壯年人拿著弓箭,騎著一只非常強壯的一個馬,到千裏之外做事。另外一個老年人,老年人身體又有病,騎著一只瘦馬到千裏之外去做事,這兩個人那一個人走得快,那一個人決定可以到千裏之外去呢?那當然是那個壯年人,他可以有把握去,那個老年人就不一定。這就是說你出家修行,多數是成功了,在家不一定,就是這麼回事。

  

  問:臺灣目前佛教受南傳佛教、藏傳佛教的沖擊,中國佛教如何面對,中國的佛教徒應負何種責任及使命?

  

  答:你問我這個問題,阿彌陀佛!這個南傳佛教也是佛教、藏傳佛教也是佛教,我們中國佛教也是佛教。但是這個藏傳佛教也是中國佛教,中國佛教有藏傳、有漢傳的不同,不過是漢傳佛教顯多過密,藏傳佛教是密多過顯,其實內容也沒有差別。

  

  這個中國佛教…你用這個字,就把藏傳不算在中國,算在中國之外,你的用字是這樣意思。我沒有意思說反對誰,沒有這個意思,我們從事實上看,西藏沒有獨立,還是中國,還是中國所有,所以你這個字要改一改;它如果獨立了,那你可以這麼說。這個中國的漢文佛教…南傳佛教是巴利文佛教,藏傳佛教、漢傳佛教。這個「中國佛教徒負何種責任及使命」這件事,這分幾種情形說,我們漢傳佛教徒,漢傳佛教徒名之爲漢傳佛教徒,但是對漢傳佛教一知半解,沒有用功地去學習,甚至于不知道怎麼樣用功,用功方法都不知道,忽然間來了喇嘛,來了仁波切教授這個方法,很歡喜,我就去學密了。來一個南傳的法師,教授一個馬哈希,還有什麼,教授我們坐禅的方法,心裏也歡喜,而去學習。我認爲好,都是…
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舍利品 上 5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