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不二法相是檀那波罗蜜,就是这样意思。
我在《佛法与科学》上看,我们的一个大学者胡适之先生,胡适之先生在这《佛法与科学》上有一个序文,他就是毁谤佛法,他说的有一部分也是对,就是说你们很久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,这句话说得不能说错;但是他说你们佛教里面赞叹无分别智,无分别智和那个蚂蚁、虫子、毛毛虫有什么分别?什么都不分别,那有什么好!就是这样分别。《佛法与科学》这本书应该还是能找到的。但是我们佛法里边,的确是重视这一点,就是你一定要深入见到诸法法性,就是第一义谛,见到这里,才能离一切相,你才能入于圣位,才能断贪瞋痴的烦恼,一定要是这样子。你心里面若不能够证悟这里,没有办法得入圣道,就是永久还是凡夫,就是有这个问题。但是我们的胡适之先生,我想我们很多人是他的学生,我若说他不对,恐怕也有人不高兴了,就有这个问题。
但是佛法的确是重视这个无分别智。重视无分别智,在佛法里面的意思,就是要超越凡圣这一关。我们由凡入圣,一定要成就无分别的智慧,不然的话你还是个凡夫。成就了无分别智的人,那就是圣人。我们读这个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,我们知道,固然成就了无分别智很重要,但是你若是弘扬佛法、广度众生的话,你还要遍学一切法的,你成就了无分别智,你不见得有广博的分别智,不见得。你成就了无分别智,你还要广学一切法,这个后得智才能广大无边,你才能弘扬佛法、广度众生的。我们从这个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和《大智度论》的解释我们会知道,证悟了法性理的圣人,他还要到十方世界去亲近诸佛去的,跟诸佛去学习佛法的,他还是要学习。他有的时候也到众生世界来学习一切法的,也跟世间上的这些学者有智慧的人学习。我们众生譬如说会造房子,得无生法忍的圣人他也学习这件事。当然你原来在家的时候是个建筑师的话,你现在出家修行得圣道了,你可能对这件事情要重新学习一下,也还是可能的;也可以学医为众生治病;学习文学,文学他也要学的,佛菩萨这些圣人也会做诗歌,什么都是会的,也要做这件事。所以我们从这些得阿罗汉的人的差别上看出来,如果你在家的时候是个读书人,读很多书有学问的人,你若出家修行得圣道,你的辩才也是很好,也是特别好的;如果在家的时候读书少,出家得圣道了,你的辩才还是不及格,还有这个问题的啊。但是佛的意思,我看从经论上看佛的意思,还是得了圣道以后广学一切法,而不是在凡夫的时候。从经论上看,佛菩萨的意思是这样子。
我再讲一个故事听一听,就是佛在世的时候有个婆罗门,这个婆罗门是读书很多的,很有学问的人。这个人他读书多,当然就是有很大的辩才,他就常欢喜和人辩论,和人辩论,一般人就对他说:你和我辩论,你胜利了,我输给你了,并不表示你有辩才,因为我很平常嘛;如果你和释迦牟尼佛的弟子若是辩论胜利了,那表示你了不起!这个婆罗门的名字叫做世典婆罗门,世界的「世」,典故的「典」,也叫做梵天婆罗门。他想一想,有道理,这个人说话说得有道理,于是乎他就想要和释迦牟尼佛的弟子辩论,这个人的确聪明,他先去调查,查一查就知道释迦牟尼佛的弟子里面,智慧最高的是舍利弗尊者,智慧最低的是周利盘陀伽比丘,所以要辩论的时候不要和舍利弗尊者辩论,所以世典婆罗门这个人的确是聪明。他就是到这个祇洹精舍来,他就问:谁是周利盘陀伽比丘?正好就遇见周利盘陀伽比丘,说是:我就是。他就答,承认了。他说:你可以和我辩论吗?周利盘陀伽比丘说:我尚且能和你祖父梵天辩论,何况你盲无目者乎,说这么一句话。这个世典婆罗门立刻就抓住了,说:盲和无目有何差别呢?这一说,周利盘陀伽不能回答,不能回答了,但是他想:我有神通,我可以用神通来回答他。他一下子就跑到虚空里面去了,到了四十九尺高的地方,在那里跏趺坐,坐在那里。那么这个婆罗门一看,哎呀!这个比丘,说是他的智慧最小,还是有这种神通境界,他生了恭敬心,他就等着他回答;等他回答,实在他是不能回答。这时候不知道离这里有多远,舍利弗尊者天耳通就听见这件事,他一想:哎呀!周利盘陀伽不能回答了,这也是不好嘛,我们出家人有一个比丘受到羞辱,我们大家都不光彩。所以舍利弗尊者一下子就来到这里,就把周利盘陀伽隐藏起来,他就变现一个周利盘陀伽的相貌,也是在那儿坐着。然后就对这个世典婆罗门说:你是人?你是天?世典婆罗门回答:我是人。说是:你是男人?你是女人?说:我是男人。舍利弗尊者说:男和人有什么差别?世典婆罗门说:无差别。舍利弗尊者也是抓住他了,说是:人是通名,你大人、小孩、老人,男人、女人,都是人,这是通名。男是人中的一个别名,这里有通别之异,怎么可以说是一样,说男就是人呢?然后舍利弗尊者就说:我们不知道今世、来世、过去世有善恶果报,这叫做「盲」;你没有智慧断烦恼,就叫做「无目」。
舍利弗尊者有辩才,舍利弗尊者为什么有辩才?舍利弗尊者是一个神童,他在家没有出家以前,这个摩竭陀国举行一个辩论大会,十六大国的辩士,这些论士都来集会,都辩不过舍利弗尊者,舍利弗尊者那时候八岁,就有这样的辩才,那时候读书很多了。所以在家的时候读书多,你出了家修学圣道的时候,以后你的后得智也是特别得微妙的,也有这个差别。你若读书少,出家以后也是不同的,也有这个问题。这样说,我们佛法里面为了超越凡圣一关,你一定要证悟这个法性,成就无分别的智慧。成就了无分别智慧以后,还要广学一切法,学习世间法,也学习出世间法,然后你有圆满的、广大的后得智,才辩才无碍的。所以我刚才说,胡适之先生他贬斥佛教里面重视无分别智,这个地方他应该再学习佛法,再学习学习。
所以这一段文,这个舍利弗尊者提出一个难问,释提桓因回答了,彼此间没有冲突,道理是相同的,所以佛又赞叹:「是般若波罗蜜不行二法相,不二法相是般若波罗蜜,不二法相是禅波罗蜜,乃至檀波罗蜜。」乃至到我们现前的色受想行识、眼耳鼻舌身意,也都是不二法相,也都是无差别境界,是这样意思。
释提桓因白佛言:世尊!一切世间人及诸天、阿修罗,应礼拜供养般若波罗蜜。何以故?诸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中学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
这是第五段释提桓因领解欢喜广明优劣更举五义,是这样意思。第一科,是释提桓因说般若波罗蜜为本,佛的舍利是末,所以取般若波罗蜜,不取佛舍利,这是第一科。第二科,是舍利弗尊者问于取舍,这般若是无相,怎么能够有取舍呢?就是这样问。第三科,释提桓因回答取舍的道理。第四科,是佛述成,佛赞成释提桓因的见地。现在是第五科释提桓因领解佛意,他心里面很欢喜,他自己宣说般若波罗蜜的道理,又听到佛说般若波罗蜜的法门,心里面非常欢喜,所以又广说般若波罗蜜和佛舍利优劣的不同,是这样意思。这一科里面又是分五段,第一段是释提桓因劝我们供养般若波罗蜜,要尊重般若波罗蜜,因为般若波罗蜜比舍利更重要,这以下这是第一科。
「释提桓因白佛言:世尊!一切世间」上的「人,及诸天」,还有「阿修罗,应礼拜供养般若波罗蜜。」这般若波罗蜜这么样的重要,所有人和天和阿修罗,都应该礼拜般若波罗蜜、供养般若波罗蜜,也就是说应该学习般若波罗蜜。「何以故?诸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中学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」为什么要尊重般若波罗蜜呢?佛的舍利,我们若是尊重、礼拜、赞叹,我们能得到很多很多的福德,很多很多可爱的果报。为什么不取舍利,要取般若波罗蜜呢?这底下解释这个理由。「诸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中学」:这「诸菩萨摩诃萨」,就是一切众生里边,发无上菩提心的人,就名为菩萨摩诃萨。前面说是人、天、阿修罗应礼拜供养般若波罗蜜,这是三善道的众生,他们若能发无上菩提心,他们就是菩萨摩诃萨。「般若波罗蜜中学」,若是能在般若法门里面学习,能够受持、读诵般若波罗蜜的文句,能够思惟、观察般若法门里面的义,你能够闻思修,这样子精进地学习的话,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,你就能成就佛的无上菩提,就是能成佛,能得到这样最究竟、最圆满的无上菩提。佛的舍利不能这样,佛的舍利你尊重、赞叹、供养,虽然得到很多的福德,但是不能够灭除你内心的烦恼;这个般若法门能灭烦恼,能增长智慧,能见到真理,所以般若波罗蜜是特别重要的,所以应该礼拜、供养。这是释提桓因这样解释。下面释提桓因又说一个譬喻。
世尊!我常在善法堂上坐,若我不在座时,诸天子来供养我故,为我坐处作礼繞竟还去。
「世尊!我常在善法堂上坐,若我不在座时,诸天子来供养我故」:这个「善法堂」在须弥山的顶,释提桓因的住处,有一个善法堂。善法堂就是那个大堂里边,释提桓因在那个堂上面宣扬善法,所以叫做「善法堂」。这个释提桓因在善法堂上坐,宣扬善法。「若我不在座时」,若释提桓因有事情,他没有在善法堂上坐,这个时候「诸天子来供养我故」,诸天的子,来到善法堂上供养释提桓因故,「为我坐处作礼」,就是只有一个座位在那里,那么诸天子就会对那个座位去作礼,去礼拜。「繞竟」,礼拜之后还旋繞,旋繞完了就离开了。
诸天子作是念:释提桓因在是处坐,为诸三十三天说法故。
「诸天子作是念」,他为释提桓因作礼,他心里就这样想:「释提桓因在是处坐,为诸三十三天说法」。这个地方应该说三十二天,就是须弥山顶,四方面,东西南北四面各有八天,四八三十二天,中间就是释提桓因是一天,加起来就是三十三天。释提桓因在这个地方坐,为诸天宣说善法故,所以对释提桓因表示恭敬,虽然他没有在这里坐,表示恭敬,他还是对那个座处礼拜。这是一个譬喻,这个譬喻可以按两个意思来讲:第一个意思,释提桓因本人可以譬喻佛,可以譬喻是佛,这个座处可以譬喻是般若。释提桓因不在了,只有一个空座在那里;就表示佛若不在了,佛说的般若波罗蜜还是非常重要的,所以应该礼拜供养,可以这样子解这一段文。也可以做第二种解释,就是释提桓因本人譬喻般若波罗蜜,这个座处譬喻佛舍利,就是释提桓因不在,就是般若波罗蜜不在,但是佛的舍利是般若波罗蜜的住处,是般若波罗蜜熏修故,所以应该礼拜供养舍利,也可以这么样解释这段文。这两个意思,这里都应该具足的。
如是,世尊!在所处书是般若波罗蜜经卷,受持、诵读,为他演说,是处,十方世界中诸天龙、夜叉、干闼婆、阿修罗、迦楼罗、紧那罗、摩睺罗伽皆来礼拜般若波罗蜜,供养已去。
这底下就是合法。「如是,世尊!」前面释提桓因若不在,他只有一个座位在那里,诸天子就对这个座位礼拜。「在所处书是般若波罗蜜经卷」,如果佛教徒所在之处,无论在什么地方,他能发心书写这一部般若波罗蜜的经卷,或者是受持、读诵般若波罗蜜的经卷,或者为他人演说般若波罗蜜这个法门。「是处,十方世界中,诸天龙、夜叉、干闼婆、阿修罗」,这个地方就是特别尊贵了,尊贵到什么程度呢?就是十方世界里边的诸天,还有龙,还有夜叉,「夜叉」,就是暴恶的鬼。「干闼婆」,干闼婆翻个香阴,就是他的身体是香的,他以香味为饮食,是释提桓因做乐的神,这个人。「阿修罗」,阿修罗翻个无酒,或翻个飞天,阿修罗也是福报很大,但是他的品德不如诸天,就是阿修罗这个众生疑惑心很大、瞋恨心也是很大。「迦楼罗」,迦楼罗就是金翅鸟。「紧那罗」翻个疑神,就是他头上有一个角,人看见他,你是人呢?你是鬼呢?你是什么呢?对他不决定,他也是释提桓因做音乐的神。「摩睺罗伽」,就是大蠎神。前面这个诸天龙、夜叉、干闼婆、阿修罗、迦楼罗、紧那罗、摩睺罗伽,都是神,都有神通的。「皆来礼拜般若波罗蜜,供养已去」,他们也到书写般若波罗蜜经卷的这个地方,受持读诵般若波罗蜜经卷的地方,为他演说般若波罗蜜经卷的地方,到这里来礼拜般若波罗蜜经卷,而还有所供养,然后就走了。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上 4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