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舍利品 上 4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不二法相是檀那波羅蜜,就是這樣意思。

  

  我在《佛法與科學》上看,我們的一個大學者胡適之先生,胡適之先生在這《佛法與科學》上有一個序文,他就是毀謗佛法,他說的有一部分也是對,就是說你們很久就不是那麼一回事了,這句話說得不能說錯;但是他說你們佛教裏面贊歎無分別智,無分別智和那個螞蟻、蟲子、毛毛蟲有什麼分別?什麼都不分別,那有什麼好!就是這樣分別。《佛法與科學》這本書應該還是能找到的。但是我們佛法裏邊,的確是重視這一點,就是你一定要深入見到諸法法性,就是第一義谛,見到這裏,才能離一切相,你才能入于聖位,才能斷貪瞋癡的煩惱,一定要是這樣子。你心裏面若不能夠證悟這裏,沒有辦法得入聖道,就是永久還是凡夫,就是有這個問題。但是我們的胡適之先生,我想我們很多人是他的學生,我若說他不對,恐怕也有人不高興了,就有這個問題。

  

  但是佛法的確是重視這個無分別智。重視無分別智,在佛法裏面的意思,就是要超越凡聖這一關。我們由凡入聖,一定要成就無分別的智慧,不然的話你還是個凡夫。成就了無分別智的人,那就是聖人。我們讀這個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,我們知道,固然成就了無分別智很重要,但是你若是弘揚佛法、廣度衆生的話,你還要遍學一切法的,你成就了無分別智,你不見得有廣博的分別智,不見得。你成就了無分別智,你還要廣學一切法,這個後得智才能廣大無邊,你才能弘揚佛法、廣度衆生的。我們從這個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和《大智度論》的解釋我們會知道,證悟了法性理的聖人,他還要到十方世界去親近諸佛去的,跟諸佛去學習佛法的,他還是要學習。他有的時候也到衆生世界來學習一切法的,也跟世間上的這些學者有智慧的人學習。我們衆生譬如說會造房子,得無生法忍的聖人他也學習這件事。當然你原來在家的時候是個建築師的話,你現在出家修行得聖道了,你可能對這件事情要重新學習一下,也還是可能的;也可以學醫爲衆生治病;學習文學,文學他也要學的,佛菩薩這些聖人也會做詩歌,什麼都是會的,也要做這件事。所以我們從這些得阿羅漢的人的差別上看出來,如果你在家的時候是個讀書人,讀很多書有學問的人,你若出家修行得聖道,你的辯才也是很好,也是特別好的;如果在家的時候讀書少,出家得聖道了,你的辯才還是不及格,還有這個問題的啊。但是佛的意思,我看從經論上看佛的意思,還是得了聖道以後廣學一切法,而不是在凡夫的時候。從經論上看,佛菩薩的意思是這樣子。

  

  我再講一個故事聽一聽,就是佛在世的時候有個婆羅門,這個婆羅門是讀書很多的,很有學問的人。這個人他讀書多,當然就是有很大的辯才,他就常歡喜和人辯論,和人辯論,一般人就對他說:你和我辯論,你勝利了,我輸給你了,並不表示你有辯才,因爲我很平常嘛;如果你和釋迦牟尼佛的弟子若是辯論勝利了,那表示你了不起!這個婆羅門的名字叫做世典婆羅門,世界的「世」,典故的「典」,也叫做梵天婆羅門。他想一想,有道理,這個人說話說得有道理,于是乎他就想要和釋迦牟尼佛的弟子辯論,這個人的確聰明,他先去調查,查一查就知道釋迦牟尼佛的弟子裏面,智慧最高的是舍利弗尊者,智慧最低的是周利盤陀伽比丘,所以要辯論的時候不要和舍利弗尊者辯論,所以世典婆羅門這個人的確是聰明。他就是到這個祇洹精舍來,他就問:誰是周利盤陀伽比丘?正好就遇見周利盤陀伽比丘,說是:我就是。他就答,承認了。他說:你可以和我辯論嗎?周利盤陀伽比丘說:我尚且能和你祖父梵天辯論,何況你盲無目者乎,說這麼一句話。這個世典婆羅門立刻就抓住了,說:盲和無目有何差別呢?這一說,周利盤陀伽不能回答,不能回答了,但是他想:我有神通,我可以用神通來回答他。他一下子就跑到虛空裏面去了,到了四十九尺高的地方,在那裏跏趺坐,坐在那裏。那麼這個婆羅門一看,哎呀!這個比丘,說是他的智慧最小,還是有這種神通境界,他生了恭敬心,他就等著他回答;等他回答,實在他是不能回答。這時候不知道離這裏有多遠,舍利弗尊者天耳通就聽見這件事,他一想:哎呀!周利盤陀伽不能回答了,這也是不好嘛,我們出家人有一個比丘受到羞辱,我們大家都不光彩。所以舍利弗尊者一下子就來到這裏,就把周利盤陀伽隱藏起來,他就變現一個周利盤陀伽的相貌,也是在那兒坐著。然後就對這個世典婆羅門說:你是人?你是天?世典婆羅門回答:我是人。說是:你是男人?你是女人?說:我是男人。舍利弗尊者說:男和人有什麼差別?世典婆羅門說:無差別。舍利弗尊者也是抓住他了,說是:人是通名,你大人、小孩、老人,男人、女人,都是人,這是通名。男是人中的一個別名,這裏有通別之異,怎麼可以說是一樣,說男就是人呢?然後舍利弗尊者就說:我們不知道今世、來世、過去世有善惡果報,這叫做「盲」;你沒有智慧斷煩惱,就叫做「無目」。

  

  舍利弗尊者有辯才,舍利弗尊者爲什麼有辯才?舍利弗尊者是一個神童,他在家沒有出家以前,這個摩竭陀國舉行一個辯論大會,十六大國的辯士,這些論士都來集會,都辯不過舍利弗尊者,舍利弗尊者那時候八歲,就有這樣的辯才,那時候讀書很多了。所以在家的時候讀書多,你出了家修學聖道的時候,以後你的後得智也是特別得微妙的,也有這個差別。你若讀書少,出家以後也是不同的,也有這個問題。這樣說,我們佛法裏面爲了超越凡聖一關,你一定要證悟這個法性,成就無分別的智慧。成就了無分別智慧以後,還要廣學一切法,學習世間法,也學習出世間法,然後你有圓滿的、廣大的後得智,才辯才無礙的。所以我剛才說,胡適之先生他貶斥佛教裏面重視無分別智,這個地方他應該再學習佛法,再學習學習。

  

  所以這一段文,這個舍利弗尊者提出一個難問,釋提桓因回答了,彼此間沒有沖突,道理是相同的,所以佛又贊歎:「是般若波羅蜜不行二法相,不二法相是般若波羅蜜,不二法相是禅波羅蜜,乃至檀波羅蜜。」乃至到我們現前的色受想行識、眼耳鼻舌身意,也都是不二法相,也都是無差別境界,是這樣意思。

  

  釋提桓因白佛言:世尊!一切世間人及諸天、阿修羅,應禮拜供養般若波羅蜜。何以故?諸菩薩摩诃薩般若波羅蜜中學,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

  

  這是第五段釋提桓因領解歡喜廣明優劣更舉五義,是這樣意思。第一科,是釋提桓因說般若波羅蜜爲本,佛的舍利是末,所以取般若波羅蜜,不取佛舍利,這是第一科。第二科,是舍利弗尊者問于取舍,這般若是無相,怎麼能夠有取舍呢?就是這樣問。第叁科,釋提桓因回答取舍的道理。第四科,是佛述成,佛贊成釋提桓因的見地。現在是第五科釋提桓因領解佛意,他心裏面很歡喜,他自己宣說般若波羅蜜的道理,又聽到佛說般若波羅蜜的法門,心裏面非常歡喜,所以又廣說般若波羅蜜和佛舍利優劣的不同,是這樣意思。這一科裏面又是分五段,第一段是釋提桓因勸我們供養般若波羅蜜,要尊重般若波羅蜜,因爲般若波羅蜜比舍利更重要,這以下這是第一科。

  

  「釋提桓因白佛言:世尊!一切世間」上的「人,及諸天」,還有「阿修羅,應禮拜供養般若波羅蜜。」這般若波羅蜜這麼樣的重要,所有人和天和阿修羅,都應該禮拜般若波羅蜜、供養般若波羅蜜,也就是說應該學習般若波羅蜜。「何以故?諸菩薩摩诃薩般若波羅蜜中學,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」爲什麼要尊重般若波羅蜜呢?佛的舍利,我們若是尊重、禮拜、贊歎,我們能得到很多很多的福德,很多很多可愛的果報。爲什麼不取舍利,要取般若波羅蜜呢?這底下解釋這個理由。「諸菩薩摩诃薩般若波羅蜜中學」:這「諸菩薩摩诃薩」,就是一切衆生裏邊,發無上菩提心的人,就名爲菩薩摩诃薩。前面說是人、天、阿修羅應禮拜供養般若波羅蜜,這是叁善道的衆生,他們若能發無上菩提心,他們就是菩薩摩诃薩。「般若波羅蜜中學」,若是能在般若法門裏面學習,能夠受持、讀誦般若波羅蜜的文句,能夠思惟、觀察般若法門裏面的義,你能夠聞思修,這樣子精進地學習的話,「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」,你就能成就佛的無上菩提,就是能成佛,能得到這樣最究竟、最圓滿的無上菩提。佛的舍利不能這樣,佛的舍利你尊重、贊歎、供養,雖然得到很多的福德,但是不能夠滅除你內心的煩惱;這個般若法門能滅煩惱,能增長智慧,能見到真理,所以般若波羅蜜是特別重要的,所以應該禮拜、供養。這是釋提桓因這樣解釋。下面釋提桓因又說一個譬喻。

  

  世尊!我常在善法堂上坐,若我不在座時,諸天子來供養我故,爲我坐處作禮繞竟還去。

  

  「世尊!我常在善法堂上坐,若我不在座時,諸天子來供養我故」:這個「善法堂」在須彌山的頂,釋提桓因的住處,有一個善法堂。善法堂就是那個大堂裏邊,釋提桓因在那個堂上面宣揚善法,所以叫做「善法堂」。這個釋提桓因在善法堂上坐,宣揚善法。「若我不在座時」,若釋提桓因有事情,他沒有在善法堂上坐,這個時候「諸天子來供養我故」,諸天的子,來到善法堂上供養釋提桓因故,「爲我坐處作禮」,就是只有一個座位在那裏,那麼諸天子就會對那個座位去作禮,去禮拜。「繞竟」,禮拜之後還旋繞,旋繞完了就離開了。

  

  諸天子作是念:釋提桓因在是處坐,爲諸叁十叁天說法故。

  

  「諸天子作是念」,他爲釋提桓因作禮,他心裏就這樣想:「釋提桓因在是處坐,爲諸叁十叁天說法」。這個地方應該說叁十二天,就是須彌山頂,四方面,東西南北四面各有八天,四八叁十二天,中間就是釋提桓因是一天,加起來就是叁十叁天。釋提桓因在這個地方坐,爲諸天宣說善法故,所以對釋提桓因表示恭敬,雖然他沒有在這裏坐,表示恭敬,他還是對那個座處禮拜。這是一個譬喻,這個譬喻可以按兩個意思來講:第一個意思,釋提桓因本人可以譬喻佛,可以譬喻是佛,這個座處可以譬喻是般若。釋提桓因不在了,只有一個空座在那裏;就表示佛若不在了,佛說的般若波羅蜜還是非常重要的,所以應該禮拜供養,可以這樣子解這一段文。也可以做第二種解釋,就是釋提桓因本人譬喻般若波羅蜜,這個座處譬喻佛舍利,就是釋提桓因不在,就是般若波羅蜜不在,但是佛的舍利是般若波羅蜜的住處,是般若波羅蜜熏修故,所以應該禮拜供養舍利,也可以這麼樣解釋這段文。這兩個意思,這裏都應該具足的。

  

  如是,世尊!在所處書是般若波羅蜜經卷,受持、誦讀,爲他演說,是處,十方世界中諸天龍、夜叉、幹闼婆、阿修羅、迦樓羅、緊那羅、摩睺羅伽皆來禮拜般若波羅蜜,供養已去。

  

  這底下就是合法。「如是,世尊!」前面釋提桓因若不在,他只有一個座位在那裏,諸天子就對這個座位禮拜。「在所處書是般若波羅蜜經卷」,如果佛教徒所在之處,無論在什麼地方,他能發心書寫這一部般若波羅蜜的經卷,或者是受持、讀誦般若波羅蜜的經卷,或者爲他人演說般若波羅蜜這個法門。「是處,十方世界中,諸天龍、夜叉、幹闼婆、阿修羅」,這個地方就是特別尊貴了,尊貴到什麼程度呢?就是十方世界裏邊的諸天,還有龍,還有夜叉,「夜叉」,就是暴惡的鬼。「幹闼婆」,幹闼婆翻個香陰,就是他的身體是香的,他以香味爲飲食,是釋提桓因做樂的神,這個人。「阿修羅」,阿修羅翻個無酒,或翻個飛天,阿修羅也是福報很大,但是他的品德不如諸天,就是阿修羅這個衆生疑惑心很大、瞋恨心也是很大。「迦樓羅」,迦樓羅就是金翅鳥。「緊那羅」翻個疑神,就是他頭上有一個角,人看見他,你是人呢?你是鬼呢?你是什麼呢?對他不決定,他也是釋提桓因做音樂的神。「摩睺羅伽」,就是大蠎神。前面這個諸天龍、夜叉、幹闼婆、阿修羅、迦樓羅、緊那羅、摩睺羅伽,都是神,都有神通的。「皆來禮拜般若波羅蜜,供養已去」,他們也到書寫般若波羅蜜經卷的這個地方,受持讀誦般若波羅蜜經卷的地方,爲他演說般若波羅蜜經卷的地方,到這裏來禮拜般若波羅蜜經卷,而還有所供養,然後就走了。

  

  
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舍利品 上 4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