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以这里说「无色、无形、无对、一相,所谓无相」,就是这个意思,安住在这里。安住在这里,那么我们现在可以暂时的做一个结论,修行人就是要弃舍一切虚妄的有相,要取这个无相,可以这么样解释,可以这样说。现在这个文说「不为取故出、不为舍故出」,当然这样说是对的,我说取无相,我弃舍有相,这是错了,是不对的。但是我们初开始修行的人,你不可以要求圆满,你不可以这样;你若要求我这一念心和圣人是一样的,那我认为你也是错了,因为这是不可能的,不可能一下子和圣人平等,所以只好有一个前方便,就是这句话「是般若波罗蜜,不可取,无色、无形、无对、一相,所谓无相」,你这个心去观察无相,与无相相应,住在这里,不要住在有相上。因为我们的老习惯,你在有相上活动,反正不是贪就是瞋;说是我也不贪、也不瞋,你还是有执着的,你就不能够弃舍一切的烦恼,你做不到这一点。所以现在初开始的时候,你就偏一点,不要平等,要偏一点,就偏取这个无相的境界,取这个无相,心安住在无相这里。
可是这个第一步你去观察一切法都是虚妄的,我们用譬喻来开示自己,我自己开示我自己,一切法都是虚妄的,这个色受想行识是虚妄的、色声香味触法都是虚妄的,自己开示自己。这个地方,你先要专精思惟,佛这么说了「凡所有相皆是虚妄」,但是你要去思惟,真实地明白了是虚妄,你非要这样不可,不然的话你心里面念一切法都是虚妄的,只是念一念而已,心里面还不能肯定这件事,你不能肯定是虚妄的。虽然是佛说的,心里面还不懂,什么叫虚妄,我还是不懂。所以你一定要经过一番深入的思惟才可以,不然的话,观一切法空也观不来,你观不来的。所以智者大师说:「由假入空」,你非先要知道是假才可以。
那么我再解释一下,怎么叫做虚妄,怎么叫做假的。我们说一个人很有精神,他很有力量,强壮得很,但是你让他七天不吃饭,看他还精神不精神,看他还有力量没有。这就知道这个人精神好、很有力量是假的,他是要假藉各样的适当的力量支持他,他才现出来这个相,他是有力量、精神好,如果没有适当的因缘来支持他,这个精神好这件事不出现了,这就是假的,就是假的。世间上所有的有为法,都是这样子,都是要种种的因缘来支持它,不然的话它就不能维持,它不能维持的。你从这个地方去思惟的时候,就知道这个人精神好是假的,说精神不好也是假的,有适当的饮食,有适当的医药去支持他,他就会精神好一点。所以精神不好也是假的,精神好也是假的;所有如意的事情也是假的,不如意的事情也是假的。你从这里去观察这件事,然后观察它是自性空的,然后你安住在离一切相,心里面离一切分别,安住在无相的境界上。
我们初开始这样用功的时候,就是有取、有舍,这是错误的,我要舍掉;这个是对的,我要把它保持住,叫有取、有舍。这样用功修行,按照次第来说是对的,但是这里有问题,还是有问题,所以这个地方舍利弗尊者说:「是般若波罗蜜、不为取故出,不为舍故出」,般若波罗蜜的出现,不是有所取、也没有有所舍,舍也是不对的、取也是不对的。因为你要弃舍的这些也都是没有可弃舍的,因为它也是毕竟空的,你观察它是因缘有,是毕竟空的,毕竟空,那有法可舍呢?无相也本来是没有法可得,所以也没有可取,应该是这样。这样说,也没有取的这件事,也没有舍的这件事,那就是心里面无分别了。可是初开始的时候,你还非取不可、非舍不可的,这也就是个前方便了。这样说,这个取和舍就在有相、无相这里说,不为取无相故出、不为舍有相故出,这个取舍可以这样解释。
不为增减、聚散、损益、垢净故出。
这个「增减」指什么说的呢?增减,是在受方面说,享受的受来说的。这个我们非佛教徒有可能看见你们出家人,年纪轻轻的,也有很高的学历,在社会上也一定可以有所得的,为什么出了家干什么?是不是这个人有神精病呢?就会这样想。这个事其实不是,没有神精病;他有他的理想,他就是为了增减这个问题而出家的。这个「增」是什么呢?就是乐受;这个「减」,就是损减、减少、消灭苦受。因为感觉到世间上的荣华富贵,我若在社会上去努力一番,多少也得到一点的,但是他看透了荣华富贵是苦不是乐,所以我要得到佛法里面所说的无为的快乐,我要得到这个快乐。因为这个快乐是不可破坏的,也没有无常的问题,没有过了几天就变了,没有这回事。是为了「增」,我逐渐地增长这个出世间的无漏的、无为的殊胜的安乐,我为了这件事我出家去,不是那个非佛教徒所能知道的事情。「减」,就是减少世间上所有的苦乐,这些都不要了,都不要这些东西。所以不为增故出、不为减故出,是这样。
「聚散」是什么呢?是智慧,在智慧这一方面说。我出家了,我放弃了世间上的事情,我全部的精神、时间学习佛法,来聚集我的智慧,在佛法里面有闻思修的智慧。有漏的智慧,乃至无漏的智慧,乃至佛菩萨的智慧,我渐渐地积聚这个智慧。「散」,就是破坏这一切的无知,无知无识的这些无明,去破坏这件事,为了这件事要出家。可是所积聚的智慧也是因缘有的,也是毕竟空的;所破坏的这些无明也都是毕竟空的。所以是般若波罗蜜,不为聚故出、不为散故出。
「损益」是什么呢?就是指业力说的。「益」,就是增益清净无漏的善根。「损」减,损灭世间有漏的罪过,罪过也是我们自己创造的,你的善根也是你创造的,但是罪过也好,善根也好,也都是因缘生法,如水中月,如梦中境,如镜中像似的,也都是毕竟空寂的,所以不为损故出、不为益故出。
「垢净」:这个「垢」,就是烦恼。「净」,就是菩提,就是出世间圣道的清净法。也都是因缘有的,都是毕竟空的,所以不为垢故出、不为净故出。
就分这么五样,这五样,或者说就是色受想行识,就是这样。识有垢净,行有损益,这个想有聚散,受有增减,色就是有相和无相,就是不为这五样出现般若波罗蜜,都是空无所有的。
这样说,你在用功修止观的时候,也应该作如是观,作如是观的时候,也就是离一切分别相了,离一切分别相的时候,你心里面就安住在无分别的境界,那就叫做止。但是止了一个时间,如果你的奢摩他好,我一下子可以止它二十四小时也可以,止它七天七夜也可以。如果你的奢摩他没有那么强的话,你就少一点,止一个钟头也可以,止三十分钟也可以,然后还是要观,还是从假入空观,还是这样观。这样子,渐渐的你的圣道逐渐的就成就了,是这样意思。
是般若波罗蜜,不与诸佛法,不舍凡人法。
前面这五句是约法说的。这底下是约人说,约人说。「不与诸佛法」,本来佛教徒是成就佛法。什么叫做佛法?就是一切种智,佛的智慧叫做一切种智,但是现在是约人说,就是说佛法。一切种智也是因缘有的,也是毕竟空的,所以「不与诸佛法」。实在是学习般若波罗蜜,成就了一切种智了,就是成佛了;成佛了,但是你观察佛不可得、法也不可得,所以「不与诸佛法」。「不舍凡人法」,修学般若波罗蜜就是弃舍了凡夫的这种境界,但是又观察凡夫本来无所有,所以没有凡夫法可弃舍。那么这是「不与诸佛法,不舍凡人法」。
这个「凡人法」,就是平凡的人的境界,平凡的人是什么境界呢?我讲一个小故事你听听。有一个人不知道怎么的掉到河里边出不来了,就是在河水里面,有的时候沉到底下去,有的时候漂上来,就顺流而下;那如果一直的这样,这个人也就快死了。但是这个时候,这个河的边上有一个鹿,这个鹿它这个皮毛有九种颜色。它看见这个人被水漂流要死了,它就跳到水里面去,就把这个人救上来,告诉他:你骑在我的身上抓住我的角,我就把你送到岸上去。当然这个人很欢喜,就这样子得救了。得救了以后,这个人对这个鹿很感谢。但是鹿会说话,你看这个事情也怪。那么这个人就给这个鹿磕头,我非常感谢你,怎么样酬谢你呢?这个鹿说:什么也不用酬谢,你走你的,你回家好了;我走我的,我就在山野里生活,就好了,什么事也没有,你就走好了。那么这个人也很感谢,那么就走了。可是这个时候就发生一件事,发生什么事呢?国王的夫人做一个梦,梦见一个九种颜色的鹿,梦看见这个鹿心里很欢喜,当然梦就醒了,醒了,心里想什么呢?哎呀!这个鹿这么美,若是我能得到这个鹿的皮,铺在我的床上很快乐,我若得到它的角也是很美,心里就这么想,想了老半天心里就不快乐,这怎么能得到呢?这是打妄想,做梦,心里不快乐,想了老半天,有办法,她就假装有病了,这国王就问她:你是怎么回事?她就这么说了一遍,说想要得到这个鹿,如果你若是能有办法得到这个鹿,我就快乐了;如果不能得到,吾将死矣!我要死了。这个国王是爱他这个夫人,说这个事也可能不是太难的事,于是就下一个布告,古代的时候可能没有新闻纸,他传个人写个布告,说谁若能够知道什么地方有九色鹿,能够得到,我给他一半的天下,把我的国土分开一半给他做王,给他富贵。
这样子布告出来,那以前被鹿救出水的那个人想:我知道这个九色鹿。他就想了一想,哎呀!这个鹿对我有恩,我怎么可以报告向人说这件事,他又一想,是个畜生,活着和死了也没有什么关系嘛。于是乎他就向国王说了,说这个鹿我在什么什么地方我看见过。那么这个时候被水淹被救的这个人说:这个鹿可不是平常的鹿,你需要派很多的军队去围超才可以。啊!是这样,那好。就是到这个地方去,就是有很多的军队把这个地方包围了,果然是有个鹿在那里。鹿在那里在睡觉,它还不知道有军队、有很多人来要它的命,旁边有一个乌鸦在叫,叫它醒,叫它也叫不醒,这个乌鸦就去牵它的耳朵,这个鹿就醒了,鹿醒了,一看也来不及了,跑也跑不了,但是这个鹿还是有点智慧的,它就直接向国王那里去了,左右的人想要用箭射它,国王说:不要射,看它来做什么?这个时候这个鹿就向国王就跪下来说:大王的意思我明白了,但是我曾经救过你的国家里面一个人,救他的一命,曾经有这件事。说完这个话,它就对国王说:你怎么知道我在这里,谁告诉你的?这个鹿这么讲。那么这个国王就往旁边一指:就是这个人,就是他。这个时候这个鹿一看就知道是以前救的这个人,这个鹿就是跪在他面前眼睛流泪,流泪就说:说是你以前被水漂流要死了,我不惜我自己的生命来救你,今天你反倒害我,我还不如救一块木头。就说这样话,然后这个时候这个人这个面就生疮,立刻就生了疮,生了疮。这时候国王想一想:啊!这个鹿有这个慈悲心,能救我的国民一个人的命,我今天要伤害它,这不合道理。于是下令不可以伤害它,要保护它在这个地方。就是有这么一个故事。
我认为从这个故事看,这就是凡夫人就是这样,唯利是图!对我有利益就好,什么有恩德不有恩德这都不要管。所以我们佛教徒虽然没有得圣道,但是应该相信善恶果报,恶事不要做,对于别人有害的事情不要做,不要说是有恩的人我们不可以伤害他,没有恩的人我们也不要伤害,因为有后患的,是有后患的,只顾眼前是不对的。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上 2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