摩诃般若波羅蜜經.舍利品第叁十七(上)
林居士對我的贊歎,我實在是不敢當。如果和我常接觸的人會知道,我是很笨的人,那裏有這麼多的功德呢。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卷第十一,〈舍利品〉第叁十七。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一共有叁十卷,這叁十卷經分五分,也就是說五大科,五大段落。第一分是「舍利弗般若」,第二分是「須菩提般若」,第叁分是「帝釋般若」,就是釋提桓因般若,還有「彌勒般若」,彌勒菩薩。但帝釋般若和彌勒般若合而爲一,叫做「信解般若」。那麼第四就是「實相般若」,第五是「方便般若」,就是全部的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分這麼五大段。現在的文就是「帝釋般若」,就是釋提桓因是由他請問佛說的這麼多的關于信解這一方面的事情。這個全經的大意,我就簡單說這麼多。
〈舍利品〉第叁十七,這個鸠摩羅什法師翻的這一部般若經,一共是九十品,這個〈舍利品〉是第叁十七。這個「舍利」這個詞,在我們佛教徒來說應該是很熟悉的,在經論上的解釋,這個舍利有翻個堅固子,也有翻個身骨。這個身骨,其實用這個詞就包括了佛的全部的舍利。佛的舍利,實在是經論上說有叁分:一個是骨的舍利,骨的舍利,這顔色是白的;還有佛的頭發的舍利,是黑色的;還有佛的肉的舍利,是赤色的,分這麼叁種。但是佛的弟子,就是阿羅漢或者是得無生法忍的菩薩,也會有這叁種舍利,可是和佛的叁種舍利有差別。就是阿羅漢的舍利或者是得聖道的菩薩的舍利,你若用這個槌來捶擊它,它就會碎了;但是佛的舍利是不碎的,你怎麼樣捶也是不碎的,是有這樣的差別。
在中國佛教史的記載上,在漢朝的末年,這個孫權赤烏四年,這一年從外國來一位出家人,叫做康僧會。他的服裝和我們漢人不一樣,他也供著佛像,就是拜佛修行的事情,我們漢人看見了這樣的情形,和我們的生活習慣不一樣,就感覺到很怪異,就向這個孫權報告了,孫權就把他叫來了,就問他你是怎麼回事情。他說他是佛教徒,來這來弘揚佛法。那麼你有什麼靈異的事情能叫我相信你呢?孫權這樣問,這一位康僧會就提到佛有舍利是非常的靈異的,那麼你就拿來給我看看吧!他說我這手裏沒有,我沒有這個舍利,但是可以祈求。那麼康僧會祈求了一天、兩天、叁天、四天、五天、六天、七天也沒有求到舍利;但是他的誠心不變,繼續求,又求了第二個七天也沒有;他繼續求,求了叁七二十一天,舍利來了。他預先准備一個瓶子,這個舍利就到了這個瓶子裏來了,放大光明。那麼他就捧著這個瓶子,就到孫權那裏,給孫權看。孫權就預備了一個銅的盤子,就拿這個瓶子把舍利倒出來,一倒出來,這個舍利一流出來,這個盤子就碎了,那麼這個時候這個舍利放出光明來,孫權感覺到這的確是非常靈異的事情。然後康僧會說:佛的舍利是不可以槌擊,你槌擊它是不能碎的。孫權說:捶不碎,我們試一試。就找力士,用堅固的鐵的東西墊起來,就用大的力量捶。這個槌子和墊的東西都破碎了,佛的舍利不碎,放大光明!所以孫權就給康僧會起個廟,叫做建初寺,就是現在的南京這個地方,可能這個廟現在沒有了。這是在佛教史上有這樣的記錄。
但是在經裏邊說到舍利這件事,我們若能夠恭敬、禮拜、贊歎、供養的話,我們得到的福報、得到的功德,乃至到你得涅槃了以後,都不窮盡。他這個福德非常大,可以在人間、天上無窮無盡的享福,一直到你相信了佛法,你能修學聖道,入了無余涅槃,你的福報能到那個時候。所以我們若是能夠請到佛舍利,我們能夠恭敬地禮拜、贊歎,的確是吉祥的事情。
而這一品就叫做〈舍利品〉,可是這一品又名爲〈法稱品〉,佛法的「法」,稱量的「稱」,稱揚贊歎的「稱」,但是這裏是稱量的意思,像這個磅秤,你放上什麼東西磅一磅它有多重,就是稱量稱量,這樣的意思。這裏邊的意思,〈法稱品〉這個「法」,就是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,這是法。這個法和這個舍利放在那個秤上來稱一稱,看那一個重,就是這樣的意思。也就是這兩種事對比一下,那一個是最尊貴的。舍利本來是很尊貴了,但是這個摩诃般若波羅蜜這個法門,就指這個白紙黑字的經卷,和這個舍利來對比的話,那一個是最值得尊敬的;我們用凡夫的話來說,那一個的價值是最高的,或者是這樣說。這一品就說這件事,所以叫做〈法稱品〉,也名爲〈舍利品〉。
這樣說是什麼意思呢?本來舍利是非常得值得尊重、恭敬的,可是它還不如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的經卷值得尊重、值得恭敬,就是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比舍利更貴重,就是這樣的意思。這樣意思是什麼意思呢?就是這一品勸我們學習摩诃般若波羅蜜這個法門,這個要比恭敬、尊重舍利的功德是更殊勝的,是這樣意思。
在我們這個世界上的人,或者說範圍縮小一點,我們佛教徒。我們佛教徒大概說有叁種人:一種人就是歡喜修福的人,一種人是歡喜修智慧的人,一種人也歡喜修福、也歡喜修慧。修福有什麼好呢?修福就是令你無窮無盡地得到可愛的果報,就是這件事,令你身體健康,身體沒有病痛,你又能夠長壽,你有好的父親,又有好的母親,又有好的夫妻,又有好的兒女,一切一切都令你如意,這就叫做福,就是有的佛教徒歡喜修福。有的佛教徒歡喜修智慧,智慧是做什麼的呢?智慧是令你解脫生老病死苦,得大解脫、得大安樂、得大自在、轉凡成聖的這個法門,就叫做智慧。那麼這兩件事,有的人歡喜修福,有的人歡喜修慧,也有的人也修福、也修慧,還有一種人也不修福、也不修慧,當然那種人可能不是佛教徒,我們佛教徒總是不是修福、就是修慧,不修慧總是修福,總是在佛法裏面要有成就,而不應該是一無所得的。這個人的好樂心不一樣,而這一品這個〈舍利品〉裏邊是提倡你修福雖然是很好,但是不如修慧,這一品的意思是這樣子。
佛告釋提桓因言:憍屍迦!若滿閻浮提佛舍利作一分,複有人書般若波羅蜜經卷作一分,二分之中,汝取何所?
這是第一段。第一段「舉滿閻浮提舍利」。佛告訴釋提桓因說。釋提桓因是六欲天裏邊由下向上數第二層天,就是忉利天,忉利天也就是叁十叁天,他在裏邊是天的王,這一層天裏邊他是王,稱他爲主。佛告訴他說:「憍屍迦!若滿閻浮提佛舍利」,這是說佛舍利很多,能充滿了閻浮提這麼廣大的地區,充滿了舍利。「作一分」:這麼多的舍利這算是一分,這一分是很多了。「複有人書般若波羅蜜經卷作一分」:另外有人書寫這個般若波羅蜜的經卷,古代的時候沒有印刷這種方法,用筆來寫這個般若波羅蜜的這個經卷,所寫的就是這麼一部經了,這一部經作一分,作一分。「二分之中,汝取何所?」這兩分,舍利那麼多是一分,經卷只有這麼一部,這是兩分。這兩分你是歡喜那一分呢?你願意請那一分呢?那一分是你所歡喜的呢?佛這樣問。
釋提桓因白佛言:世尊!若滿閻浮提佛舍利作一分,般若波羅蜜經卷作一分,二分之中,我甯取般若波羅蜜經卷。
「釋提桓因白佛言」,這底下佛回答。回答裏邊分五科,分五段,第一段是「正答本末不同故有取舍」。般若經卷和舍利對比起來,有本、有末的不同。這樣說呢,我在本末之中,我就有的取,我有的不取,這一段文是這樣意思。釋提桓因對佛說:「世尊!若滿閻浮提佛舍利作一分,般若波羅蜜經卷作一分,二分之中,我甯取般若波羅蜜經卷。」這兩分裏面都是很殊勝的,但是我呢,「甯」者,願也,我願意取,或者說「請」也可以,我願意請摩诃般若波羅蜜的經卷,我不取舍利,我願意這樣做。
何以故?
什麼原因,這底下說出個理由來,我爲什麼不取舍利而取經卷呢?你要說出你的理由來。
世尊!我于佛舍利非不恭敬、非不尊重。
這底下說出個理由來,說是二分之中我不取佛舍利,我不取佛舍利並不是說我對于佛舍利不恭敬、贊歎,「非不尊重」,不是表示我不尊重、贊歎它。對于舍利我也是恭敬、禮拜、贊歎的,我也是尊重它的。但是我還是不取,什麼理由呢?
世尊!以舍利從般若波羅蜜中生,般若波羅蜜修熏故,是舍利得供養、恭敬、尊重、贊歎。
這裏詳細說出個理由來。因爲這個舍利,雖然我們供養、恭敬、尊重、贊歎、禮拜,能得到很大很大的福德,但是它是從般若波羅蜜中發生出來的。你若有了般若波羅蜜,你才能有舍利,這可見般若波羅蜜是根本,舍利是枝末。這句話只是說出一個結論,底下才說出個理由來。「般若波羅蜜修熏故,是舍利得供養、恭敬、尊重、贊歎」,一個人,你能相信了佛法,你又能夠修學般若波羅蜜的法門。這個修學般若波羅蜜法門,我們這個身體分兩部分:一部分是生理的一部分,一種是心理的一部分。這個心理和生理和合起來,組成我們的生命。我們的思想上,這個心理在學習這個般若波羅蜜的法門,在修行這個般若波羅蜜的法門,這個心理在這兒活動的時候,就影響了我們的生理,影響了我們的眼耳鼻舌身,影響了我們的生理,這個生理就受到心理的影響,受到這個思想的影響。就像一個盒子裏邊裝上香,這個香的這個氣氛就熏習了這個盒子,你就是把香拿走了,這個盒子它就會香。它這個香就是由以前裝過香的關系,所以受它的熏習,它才有香。
這個佛的舍利,受到人家的供養、恭敬、尊重、贊歎、禮拜,是因爲佛修學般若波羅蜜的法門的功德的影響的關系,所以大家就去禮拜這個舍利。如果說這個人,他沒有學習般若法門,沒有成就佛法中的功德,他死了以後,火化了以後也有舍利,但是那個舍利沒有人恭敬、禮拜、贊歎的,沒有這件事。那麼這就可以知道,這個般若波羅蜜是舍利的根本,舍利是般若波羅蜜的枝末。我們不學習般若波羅蜜的人,…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舍利品 上 1 (1998年于臺北華藏講堂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