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舍利品 上 1 (1998年于臺北華藏講堂)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也就是不學習四念處的人。不學習四念處的人有什麼不對呢?你不學習四念處,你的思想裏面就有貪瞋癡的煩惱,你的生理,這個地水火風的組織,受這貪瞋癡煩惱的熏習,死掉了以後也有舍利的時候,那個舍利沒有人恭敬,沒有人恭敬。所以佛的舍利能得到很多人的供養、恭敬、尊重、贊歎,是因爲般若波羅密,你修學般若波羅蜜了,你熏習了這個眼耳鼻舌身的關系,所以這個舍利才有人恭敬,所以它是根本,所以我就取摩诃般若波羅蜜的經卷,而不取舍利。這個理由就是說到這裏。

  

  釋提桓因這個人,他前生的名字叫做憍屍迦,在人間的名字叫做憍屍迦。他在人間的時候,他能夠受持五戒、十善,做了很多利益人的事情。做了很多利益人的事情,這福報太大了,所以生到天上去享天福,他很知道做福的味道是很可愛的,和我們人間的人,和我們一般人不一樣;我們一般人,佛教徒可能會知道,不是佛教徒也有人知道做好事,但是大多數人還是不知道這件事的。釋提桓因這個人,已經享受到福德的味道,但是他願意多修慧,多修智慧。

  

  釋提桓因這個人在經論上,曾經提到他一件事,什麼事呢?就是這一天他要死了,釋提桓因這個人要死了,要死了的時候,和我們人間的人不一樣,我們人間的人死了,死了以後怎麼回事自己不知道。但是釋提桓因他有神通,他知道自己死了以後到人間來做驢,牛、馬、驢、騾這個驢,做驢,連做人他都感覺不如在天上好,何況做驢啊!所以他心裏面很苦惱,很苦惱。這時候有其他的天人告訴他,說是現在人間有佛出現世間,你的這個苦惱可以到佛那裏去請問佛來解決這個問題,你光是苦惱沒有用,要想辦法解除苦惱嘛。于是乎他就來到人間,一見到佛,先就給佛頂禮。他這一頂禮,他就死了,死了,他這個中陰身就在驢的…它的驢母親就懷孕了,他就投胎了。這個驢投胎了,是在一個做一個瓦、做陶器生意的工廠裏面,在那裏做驢。陶器做好了,都是擺在那外邊,一行一行擺在那裏,它那個驢跑到那裏,亂跑,把這個陶器都碰壞了,這個陶師這工程師火了,就拿這個棒子就打這個驢,這一打,這個驢就墮胎了,就死了。而這時候他又回來,又回到原來這個釋提桓因這個身體來,這時候他也就起來了,起來就拜佛,這一拜佛,就把做驢這件事解除了,又繼續地做天王,就是拜佛這麼一拜,就把這個問題解決了。

  

  所以從這裏他知道一件事,雖然有可愛的福報,但是有一天若結束了,就苦了。所以雖然是有福報很大、很可愛,但是有無常的問題,有結束的一天,所以福報還不可以仗恃的,所以他就感覺到要修學佛法得聖道就沒有這個問題了,就永久地安樂自在了。所以他從這個地方,修福還不如修慧。所以這二分之中,我取般若波羅蜜,不取舍利,不是說不恭敬舍利,是恭敬的,但是般若波羅蜜是更重要的。這一段文,釋提桓因用這個本末的理由來解釋他取般若波羅蜜,不取舍利,這樣解釋。這一共是有五段,現在是第一段,但是第一段裏邊還有第二個意思。

  

  爾時舍利弗問釋提桓因:憍屍迦!是般若波羅蜜不可取,無色、無形、無對、一相,所謂無相,汝雲何欲取?

  

  這舍利弗尊者是大智慧人,常會發動這個甚深義這個法門的事情,像我們看《維摩經》,舍利弗尊者常是做這件事,他提出個問題就引起這個維摩诘居士、或者文殊師利菩薩、或者佛演揚這個甚深義的地方,常是這樣,這裏也是。「舍利弗問釋提桓因」,也招呼釋提桓因說:「憍屍迦!是般若波羅蜜不可取」,你說你要取般若波羅蜜,不取舍利。這個般若波羅蜜是不可以取的。這個「取」,我們用手拿東西叫做取,但是這裏面,你用心去分別一件事,也叫做取。我們心裏面分別眼耳鼻舌身意、分別色聲香味觸法,分別什麼是對我有利的、什麼是對我有害的,這也叫做取,這個分別也叫做取。而這個般若波羅蜜不可以用手取,也不可以用心來分別的。怎麼知道呢?「無色、無形、無對、一相,所謂無相」,剛才我們只是這樣念般若波羅蜜,究竟什麼叫做般若波羅蜜呢?這個地方說了,「無色、無形、無對、一相,所謂無相」,這叫做般若波羅蜜。

  

  這個「無色」,就是我們的眼睛所見的青黃赤白、長短方圓,這都是色,這般若波羅蜜是沒有色相的,是沒有色。這個無色是沒有青黃赤白。這個「形」是長短方圓,也沒有長短方圓的形相,也沒有青黃赤白的色相。我們現在讀的這個本子,是鸠摩羅什法師翻譯的,但是你若讀玄奘法師翻譯的本子,這個字是「見」,「無色、無見」。就是沒有所見的色,也沒有能見的識;就是用眼見,眼識來見,當然第六意識也包括在內。

  

  無色、無形、「無對」,「對」這個字是有阻礙的意思,有阻礙的意思叫做對。阻礙這裏面有一點特別的意思,譬如說我們的眼識遇見色的時候,這叫做有對。若遇見聲音的時候,我們的眼識、眼根遇見聲音就沒有對,就不能對了,它不可以相對的。我們的耳識遇見色,也不能相對,遇見聲音它才能對,能分別這個音聲有音階,有高低有抑揚的這種分別,但是眼睛不可以相對,只有耳識才可以相對,這個對有這樣的意思。這樣說呢,除了眼之外,我們的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所接觸的聲香味觸,這都叫做對。現在說都「無對」,不但是眼與色這個對沒有,其他的耳鼻舌身意也是無對的,這些也沒有;也沒有能見聞覺知的,所見聞覺知的也沒有。

  

  「一相」,就是無差別相。有能見,有所見,就是二相,現在沒有能所,就是一相,「一相」是什麼?就是「無相」。這樣說,色聲香味觸法的相是不可得、眼耳鼻舌身意的相也不可得,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、意識也是不可得,那麼就叫做「無相」。

  

  這個「無相」這個道理,若我們看都是有相,色聲香味觸,我們眼所見的,耳所聞的,乃至到我們思想裏面所覺知的,都是有相,就是六根、六境、六識,十八界都是有相,現在這裏說都是沒有。這個道理是什麼呢?這個道理的意思就是空的意思。這個空的意思,在這般若經本身有簡單的解釋,它簡單的解釋,就是一切法是因緣生,它沒有自性,那就是空,空就是無相。色是空,所以色是無相;聲香味觸法是空,所以聲香味觸法是無相,乃至一切因緣生法都是這樣子。

  

  但是這樣解釋,因緣生法就是沒有自性,就叫做空,我們可能還不是太明白。那麼這個《大智度論》龍樹菩薩就加以解釋,加以解釋我們就容易明白一點。我們可以舉一個例子,所有的因緣生法都可以做例子,但是我們用鍾聲做例子可能會好一點。譬如這個鍾在這裏,有一個錘,一撞這個鍾就發出聲音來。這樣說,這個錘和鍾和這個人來撞,這是因緣,這個發出來的鍾聲就是因緣所生法。現在經上說這個所生法是沒有自性的。沒有自性怎麼講呢?就是離開了因緣,沒有所生法的自性,沒有它自己的體性。若是有自己的體性,那就是有相,而不能說無相了。

  

  怎麼叫做有自己的體性呢?譬如說是也沒有鍾,或者有鍾,也沒有人去敲鍾,就有鍾的聲音發出來,那麼這個鍾的聲音就叫做有自性。或者說這個房子,也沒有人投資,當然也沒有建築師來畫圖宅,也沒有政府許可,所有的事情都沒有,在空地裏面自然有個房子,這叫做房子有自性。若是需要有人投資,還要有建築師,還要畫好了圖宅,向政府申請批准了,然後營造商把它造好了,才出現一個房子,這個房子叫做無自性。因爲這個房子是靠因緣有的,沒有這些條件的時候,是沒有這個房子的,所以這個房子是沒有自性的。如果有自性,那麼就不用去投資了,自然就有個房子嘛。所以若是種種的因緣創造出來個房子,這個房子是沒有自己的體性的。說是房子已經造了,房子造好了,這個房子是因緣有的,不是自性有。

  

  你從這裏去思惟觀察,就知道沒有造房子是沒有房子;造好了房子,還是沒有房子的,就是沒有自性有那個房子。說是房子破壞了,破壞了以後,那個自性有的房子也沒有。所以前際空、後際空、中際亦空,無不性空時。那麼從這件事來看,就可以明白:是凡因緣所生的事情,都是沒有自己的體性的。這個無自性這個地方就是無相。這個地方,色是因緣所生的,它沒有自性,所以它就沒有色的相;聲音也是因緣有的,因緣有的就是沒有自性,沒有自性裏面就沒有聲音的行相,乃至到你心裏面知道一切的事情,都是因緣有的,所以也都是無自性,也都是無相。六根、六塵、六識都是這樣子。所以這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,都是自性空了,所以都是無相。你通達一切法是無相,能通達的就是智慧,智慧也是因緣有的,也是無相。所以般若也是無相,般若通達的一切法也是無相。

  

  
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舍利品 上 1 (1998年于臺北華藏講堂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