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舍利品 2

  世尊!我于佛舍利非不恭敬,非不尊重。世尊!以舍利從般若波羅蜜中生,般若波羅蜜修熏故,是舍利得供養恭敬,尊重贊歎。

  

  「世尊!我于佛舍利非不恭敬,非不尊重」,這一句話,這個釋提桓因解釋他不取舍利的理由,但是這句話是總說的。底下:「以舍利從般若波羅蜜中生,般若波羅蜜修熏故,是舍利得供養恭敬,尊重贊歎」,這兩句解釋前面這一句話。「以舍利」,佛的舍利,佛的指頭是舍利,佛的牙也是舍利,還有碎身的舍利,一粒一粒的。其實佛臨涅槃的時候,火化的,不管是成塊的,或者是灰,成爲粉狀的,全部都是舍利。這些舍利從般若波羅蜜中成就的。

  

  「般若波羅蜜修熏故」,這句話分成兩個意思:一個意思是說,佛的智慧是在佛的色身裏邊存在的。佛的地水火風組成的身體裏邊,有佛的這個明了性的心,和物質的身體和合在一起。而這個般若波羅蜜是和心在一起,所以般若波羅蜜和心,也就是和物質的身體在一起。這個般若波羅蜜的智慧,它一動作……。般若波羅蜜,我說是有兩個意思:一個是靜,一個是動。靜,就是寂靜;動,就是發生作用的時候。佛的無分別智慧是寂靜住的,于一切法沒有分別心,也就是遠離了一切法相。這個時候的無分別境界,這個時候叫做靜。但是佛也有後得智,就是差別智。

  

  這個差別智是什麼呢?譬如說有一個衆生,他來到佛這裏來,要求出家。佛在世的時候,有一個外道叫做須深。這個外道感覺到佛的智慧很廣大,爲很多人講解佛法,都生歡喜心,對于佛法建立了信心。這些外道他們講的道理,相信的人很少很少,所以就選派了一個聰明人,叫他到佛那裏去盜法,去偷取佛講解的道理;回到他外道的團體裏去,去爲他的信衆來講解這個道理,做這麼一個計劃。做這麼個計劃,就是選了這個人叫做須深。那麼這個須深就到佛這裏來,就要求要出家做比丘,佛當時就答應了。

  

  我們想一想這件事:就是佛那個無分別智裏邊,也有分別的力量,就知道這個人怎麼回事,知道這個人不懷好意,來盜法來了,但是佛也同意了。也就是經過佛的那個智慧的觀察,同意他來出家。這個就是佛的無分別智裏邊還有這樣的作用,我們姑且名之爲動,那無分別智是靜;有動、有靜,有這兩種的情況。這兩種情況都是和心在一起,和物質的身體在一起,這物質的身體就受到它的熏習了。佛的智慧有分別也好,無分別也好,都是不可思議境界。但是我們推測那件事呢,就說佛的智慧在無分別中,有分別的作用,這麼解釋應該是對的。就剛才我說出家的這個問題,外道的這個人叫須深,這出在《阿含經》裏面。他不懷好意來出家,佛同意,佛這樣的決定是經過觀察的,不像我們凡夫一無所知,「好,我同意你出家」,不是這樣子。

  

  我再舉一個例子,我們就可以知道佛那無分別的智慧裏邊有分別的作用。就是佛的父親淨飯王也要出家,他要求佛准許他出家做比丘,佛當時不同意,佛說:「您還是在家用功修行好了,不要出家。」佛這樣子回答他,也是經過觀察的,就是有人他同意出家、有人不同意,這樣不同的決定,就是經過觀察的,觀察就是分別,我們不必說這是無分別。可是佛的這個分別的智慧和無分別的智慧,是一體的,不是分開的。

  

  這個須深比丘他出了家,也是受了戒;這件事我把它完全說出來。他也是要求出家,佛同意了;叫比丘給他落發,他也受了戒,就成爲須深比丘了。那麼也是聽佛說法,隨著大衆僧這樣子乞食,托缽、乞食,修學四念處,這樣子用功。用功,後來也得初果須陀洹了,得聖道了。得了聖道以後,聖人和凡夫不同,他感覺到我以前不誠實,心裏面虛僞,不懷好意,這是罪過的,他就向佛坦白了。佛說:「你愚癡!」佛這時候诃斥他。若是我們凡夫的心理:「喔,我有惡心到這裏來,你現在不知道,還同意我出家」,凡夫可能是這樣想,是想錯了。佛的大智慧看得非常清楚,知道須深這個人還是有善根,能得聖道的。他認爲是來欺騙佛,實在是受到佛的教化,變成佛教徒了。

  

  「般若波羅蜜修熏故」,就是佛的地水火風組成的這個身體,裏邊有般若波羅蜜的動、靜的關系,就影響了這個色身,這個身體,所以有了舍利,舍利得到供養恭敬,尊重贊歎。

  

  我們不是聖人,我們是生死凡夫的人,我們身體的情況是怎麼樣呢?我們身體,我們裏面也有心,我們這個心在活動的時候,不是貪、就是瞋,再不然就是愚癡。這個貪瞋癡在活動,也是熏習了我們的色身,熏習了我們這個地水火風組成的身體。這樣子熏習這個身體,將來我們死掉的時候,有的也可以用火把它燒了;燒了以後,它也可能有粉狀的東西,也可能有一粒一粒的東西,也可能有。這個是不值得,不值得供養恭敬,尊重贊歎的;雖然有,不值得!而佛,他的這個身體裏邊,受到清淨的般若波羅蜜的力量,他的力量熏修它,他就有了舍利。我剛才說這個情形,不管是粉狀的也好,或者一粒一粒的也好,或者是牙的舍利,指骨的舍利,或者是各式各樣的舍利,都能得到人供養恭敬,尊重贊歎的。

  

  我們這個凡夫的境界,有的時候也會做一些沒有意義的事情。說是佛有舍利,說是這個人也有舍利,我們也拿他的舍利恭敬、供養、贊歎,雖然你這樣恭敬、供養、贊歎,但是你得不到利益。佛的舍利,你若供養恭敬,尊重贊歎,得大功德,得大福德。就像沙礫之地,你在那上去種谷、種麥,你生産的量是很少很少,也可能不能生産什麼。若是肥沃的土地,你種上谷,種上麥,你種一個西瓜,他能得到很多很多的收獲。所以佛是我們的良福田,這個舍利也是我們的良福田。爲什麼是我們的良福田呢?因爲「般若波羅蜜修熏故」。

  

  我們再重說這個「修熏」。我昨天是從我們凡夫開始說,要修止,以息爲所緣境;我昨天說有四個息。假設你這樣修止的時候,逐漸地修,由欲界定到未到地定,到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,這個止就是成功了,就可以名之爲定了,那麼這就可以名之爲「修」。但是這個「修」,不只是定,其中也有智慧,所以這裏面說這個般若波羅蜜修。可是般若波羅蜜的修,一定也有定,在定和慧和合起來的修;這樣的修,是在果上說的。我昨天說,是由凡夫在因地努力地修行,在因上說的。但是這段文上的意思,是約果說的;就是已經成就了圓滿的聖人,在佛的境界說的,叫做「修」。

  

  這個「熏」這個字怎麼講呢?這個「熏」,我們舉一個例:譬如說一個盒子,你在裏面放上香,這個香的氣熏了這個盒子,你把香拿出去了,這個盒子有香的氣氛,就是它受了這個香的熏習,它有這個氣氛。現在是說佛的這個色身是一個盒子,佛的大智慧是香,這個佛的大智慧香熏習了他的色身,所以這個色身也是香,所以「是舍利得供養恭敬,尊重贊歎」。

  

  這一段文是釋提桓因說明他不取舍利,取般若波羅蜜經卷的一個理由。這個理由明白一點說是什麼理由?就是本末的不同。就是般若波羅蜜是本,舍利是末。這般若波羅蜜是本,是最重要的,所以他請般若波羅蜜的經卷,他去學習、去供養,而不取舍利;這是釋提桓因這樣回答佛。

  

  爾時,舍利弗問釋提桓因:憍屍迦!是般若波羅蜜,不可取,無色、無形、無對,一相,所謂無相,汝雲何欲取?

  

  這底下舍利弗尊者又發言了。舍利弗尊者是佛的大弟子,智慧第一的聖人,在這裏他發言,就提出一個問題來問釋提桓因。怎麼樣問的呢?「爾時,舍利弗問釋提桓因:憍屍迦」,先稱他的名字。「是般若波羅蜜,不可取」,說是佛提出這件事,般若波羅蜜經卷是一分,滿閻浮提舍利是一分,你取般若波羅蜜經卷,而不取舍利,你這樣回答佛有一點問題,什麼問題呢?是般若波羅蜜是不可取的。這個「取」,當然我們用手把它拿過來,這叫做取;這個般若波羅蜜是不可以這樣子的,不可以取的。

  

  因爲什麼呢?「無色、無形、無對,一相」,般若波羅蜜是佛的清淨無相的智慧,它不是地水火風的這種色法的東西,不是青黃赤白這種顔色的東西,叫「無色」。「無形」,也沒有長短方圓的這種形相。「無對」,這個「對」是有質礙的東西,它沒有質礙的東西,這個般若波羅蜜不是質礙的東西,所以「無對」。「一相」,就是無差別相叫做一相。什麼叫做一相呢?「所謂無相」,就是這上面是沒有相可得的。這個地方,我們多說幾句好不好?

  

  這個「相」,譬如說是我們的貪心起來了,它也有個相貌。這個貪心一動了的時候,我們就知道這個人貪心動了。這個貪心,如果不表現在行動上,我們沒有神通的人也是不知道,有神通的人還是知道的。所以貪也有個行相,這個瞋也有行相,你這個憤怒一動了,也是有行相。凡夫心若一動,多數是表現在行相上。《叁國志》說是劉備喜怒不形于色,其實那個筆者就是這麼說了,也是說一般的人看不出來就是了。你心一動,就有行相。這個心的動有行相,其次呢,我們這個身體,這個人有眼睛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也是有行相,眼也有行相,這個人的眼睛這樣子,那個人的眼睛那樣子,也很少是相同的;相同也是一樣,也是有相。眼也有相,耳鼻舌身意也有相,色聲香味觸法也是有相,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、意識也是有相。總而言之,內裏邊的身心、外邊的世界,都是有行相的。現在般若波羅蜜呢,沒有這些行相可得的。

  

  沒有行相可得這個地方,我們若是一般地這麼講,我們說:「這個心不是青黃赤白,也不是長短方圓,是無形」,這句話說得不合道理,不是太合道理。因爲我們凡夫,沒有神通的人,你心怎麼動看不出來,但是有神通的人能看出來,所以心還是有相。現在說般若波羅蜜,般若波羅蜜也是心法,般若波羅蜜是智慧,心是王,心王,般若波羅蜜是心所法,是心所有的一種事情。那麼怎麼說它是無相呢?簡單地說,此中沒有相可得,就叫做無相。

  

  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》上說:「是故空中無色,無受想行識,無眼耳鼻舌身意,無色聲香味觸法」,正好就是這個意思,就是無相的意思。前面說: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受想行識亦複如是。是故空中,無色,無受想行識」,這樣講。這樣說呢,空就是無相,是這樣意思。所以要明白這個無相,還要明白什麼叫做空。這個無相也就是空的意思;因爲空,所以是無相。

  

  我現在把這個空的意思解釋一下。怎麼叫做空呢?這個「空」,在《大智度論》裏邊解釋這個空,叫做「自性空」;自己的自,人之初性本善的性,自性空。怎麼叫做自性空呢?就是這一件事它自己本身的體性是沒有的,它本身的體性是沒有的,所以叫做「自性空」。

  

  
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舍利品 2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