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叁歎品、現滅诤品 11

  憍屍迦!若叁千大千國土滿中聲聞、辟支佛,譬如竹、葦、稻、麻、叢林,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供養恭敬,尊重贊歎,不如供養恭敬,尊重贊歎初發心菩薩摩诃薩不離六波羅蜜所得福德。何以故?不以聲聞、辟支佛因緣故,有菩薩摩诃薩及諸佛出現于世;以有菩薩摩诃薩因緣故,有聲聞、辟支佛、諸佛出現于世。以是故,憍屍迦!是諸菩薩摩诃薩一切世間諸天及人、阿修羅常應守護,供養恭敬,尊重贊歎。

  

  「憍屍迦!若叁千大千國土滿中聲聞、辟支佛,譬如竹、葦、稻、麻、叢林,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供養恭敬、尊重贊歎,不如供養恭敬、尊重贊歎初發心菩薩摩诃薩不離六波羅蜜所得福德」,前面這一大段,是說明受持般若所獲得的現世五果,得到五種果。這以下的一大段呢,是「校量顯勝二乘」,就是所得到的功德,勝過二乘人的功德。「憍屍迦!」佛又招呼釋提桓因他原來的姓,原來的名稱,「若叁千大千國土」,這是佛所教化衆生的世界,廣大的世界,「滿中聲聞、辟支佛」,廣大的世界裏面充滿了這些聲聞人:初果、二果、叁果、四果阿羅漢;和辟支佛,也都是聖人,滿叁千大千世界都是聲聞和辟支佛,可見聲聞、辟支佛的數目特別多了,「譬如竹、葦、稻、麻、叢林」,這下面用這「竹、葦、稻、麻、叢林」來譬喻聲聞、辟支佛的數目特別多,有這麼多的聖人。「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」,假設有佛教徒遇見了這樣的良福田,就供養這麼多的聲聞、辟支佛,恭敬、尊重贊歎這麼多的聲聞、辟支佛,「不如供養恭敬,尊重贊歎初發心菩薩摩诃薩不離六波羅蜜所得福德」,供養這麼多的聖人,供養一位聖人,所得的功德已經是無量了,何況這麼多的聖人;但是還不如供養恭敬,尊重贊歎初發心的菩薩,這位菩薩不離六波羅蜜,他一直地能夠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、智慧,廣度衆生,這樣的菩薩呢,你若供養恭敬,尊重贊歎所得的福德,是勝過那麼多的聲聞、獨覺的功德。

  

  這個數量來說呢,是特別多,初發心菩薩只是一位,而且聲聞、辟支佛是聖人,這個初發心的菩薩,這上面沒有說得那麼明白,他是聖人?是凡夫?就算他是得了無生法忍,當然他的道力應該是還沒有阿羅漢那麼高的,但是你供養初發心菩薩的福德呢,是多過供養那麼多的聲聞、辟支佛的功德。

  

  「何以故?」什麼理由呢?這底下回答,「不以聲聞、辟支佛因緣故,有菩薩摩诃薩及諸佛出現于世」,這個理由在什麼地方呢?就是這個世界上有阿羅漢、有辟支佛,有這樣的聖人,但是這個聖人呢,他不會因爲有聖人,有阿羅漢、有辟支佛,就會勸人發菩提心、勸人行菩薩道、得無上菩提,他不會做這件事,這個阿羅漢和辟支佛,他不會做這件事,所以不會因爲阿羅漢、辟支佛的關系,這個世間有菩薩、有佛出現世間,不會做這件事。

  

  「以有菩薩摩诃薩因緣故,有聲聞、辟支佛、諸佛出現于世」,因爲這個世界上有發無上菩提心、修六波羅蜜的菩薩的關系,這個世界上就會有聲聞、辟支佛出現于世,有諸佛出現于世;有菩薩、有諸佛出現于世,這件事與沒有菩薩、沒有佛出現于世差別太大了,因爲這個世界上的佛法,是由菩薩、由佛建立的,不是由阿羅漢、辟支佛建立的。這個世界上有佛、有菩薩在這裏弘揚佛法、廣度衆生,有無量無邊的衆生得聖道,無量無邊的衆生發無上菩提心、得無上菩提,無量無邊的衆生斷滅叁惡道,來到人世間、到天上去,得到人天的安樂,菩薩會做出這樣的事情來。所以從這件事看呢,菩薩的功德太大了,所以你若供養恭敬、尊重贊歎他,你得的功德特別大,超過了供養聲聞、辟支佛。

  

  「以是故,憍屍迦!是諸菩薩摩诃薩一切世間諸天及人、阿修羅常應守護,供養恭敬,尊重贊歎」,理由就在這裏,因爲這樣的原因,應該對諸菩薩摩诃薩,應該發心去恭敬、尊重贊歎、供養他,應該這樣子。

  

  我昨天曾經說出個理由來,就是聲聞、辟支佛,他沒有大悲心,他不能夠勸一切衆生發無上菩提心,不能在這個世界弘揚佛法,他不能;他若入無余涅槃以後,更不管人間的事情了,就是他很多很多有關系的人,他都不管了,他入無余涅槃以後,你不可以再去求他做什麼事情的,他都不做了。但是菩薩不是,菩薩有大悲心,雖然他的道力很高很高了,但是不入無余涅槃,他還保留這個生命的存在,繼續不斷地在十方世界廣度衆生、弘揚佛法,所以菩薩有大悲心,他能做出這種偉大的事情來,所以你若對他供養恭敬、尊重贊歎的功德特別大。

  

  這個阿羅漢,昨天也說過,他若沒有入涅槃呢,你求他點事情,他會幫你忙,我講兩件事實,可以聽一聽。就是佛的大弟子裏面有個畢陵伽婆蹉阿羅漢,這些阿羅漢當然是乞食,和我們現在中國的出家人的生活有點不同,是托缽乞食的生活,那麼他常到一個信徒家裏面去乞食。但是這一天去乞食的時候,發生一件事,就是那個施主家有一個小孩,大概這個小孩不是很大,可能會叁歲、四歲這樣子吧,和畢陵伽婆蹉阿羅漢也是很熟悉的了;但是這一天來了,這個小孩不在了,阿羅漢就問:這小孩那去了?不在了。他母親說:丟了!到各處找都找不到,所以心裏面很苦惱,所以希望師父慈悲幫幫忙吧!這畢陵伽婆蹉阿羅漢:好!他就是把眼睛閉上了,一入定,然後手一伸,就把這個小孩拿回來了。這阿羅漢一入定,有了天眼通,很快就知道這小孩在那裏;原來這小孩被賊偷去了,就是上船,這個賊拿這小孩正上船的時候,就來了一個手,就把這小孩拿走了,這是一件事。阿羅漢不入涅槃的時候,你有求于他呢,他能幫你做事情的,有這個事情。

  

  另外再說一件事,再說一個阿羅漢度衆生的事情,這個稍微長一點,不過我們也可以講。佛在世的時候,也是在舍衛國,那麼有個婆羅門是有無量無邊的財富,財富無量,那麼,當然他也有夫妻,然後生一個小孩,這個小孩相貌非常的圓滿,父母看見了就心裏快樂、心裏歡喜。但是這小孩漸漸長大了,當然也可能是讀書,也常常有的時候也可能有假期,常常出去玩。出去玩,但是這一天有點事情,有什麼事情呢?就是那個地區有一個集會,很多人到這個地方來看熱鬧,什麼集會呢?當然,古的時代沒有電影這件事,但是也有唱歌、跳舞,有各式各樣的節目的這麼一個組織,在這個地方就是表演,各式各樣的表演。那麼這位婆羅門的兒,名字叫做婆世踬,他當然也到這地方來看熱鬧,但是在表演節目裏面有個女孩子,婆世踬看見這女孩子,這個心就被這個女孩子吸去了,就是非常的愛這個女孩子。

  

  回到家來就向父母說,很坦白地說:希望父母幫這個忙和她去聯絡,要娶這個女孩子爲妻,就是這樣子。父母說:我們在這個地方住,我們是大富貴的人家,怎麼能夠做這種職業的女孩子,娶她爲妻呢?這是不相配、不相稱的,不可以這樣子。

  

  但是這婆世踬說:何必講究這個呢,只要歡喜就好了嘛!還是要求父母一定要去這樣子,父母還是不同意,這個婆世踬說:我的這個心就是一直地想這個女孩子,如果父母不能滿我的願,我活不下去了!哎呀!這父母心裏想:這可怎麼辦呢?只好派人去聯絡這件事。對方也是說:你們是富貴的人家,我們是在走江湖的,做這種職業的和你們是不相稱、不相配,我們不同意,不可以。這回來的消息是這樣的,但是這個婆世踬還是哀求,再聯絡、繼續聯絡,最後對方提出條件來:如果你不嫌我們,你來參加我們這個團體,跟我們學習唱歌、跳舞,各式各樣的技術都學會了,還要舉行一個畢業典禮,在國王面前表演,通過了,那麼,好!我們的女孩子就和你結婚。那麼這回答的條件說得很清楚,那麼父母是不歡喜,但是他歡喜,父母也就:好!好!就這樣同意了。那麼這個婆世踬呢,就到那個團體裏面去學習,學習多久,很快的就樣樣統統都學會了,可能不是他一個人,還有其他的人,那麼和國王就定一個日期來舉行畢業的這個儀式,就是要表演,當大衆表演。

  

  別的人表演完了,不說,就是到了婆世踬來表演,婆世踬表演得很好,但是這國王說:你剛才表演最後的一個節目,在空中有個索,在索上走,空中走索這個節目,我沒有看見,你再重表演一下。

  

  我在另一本書上看見這個故事,這位國王對這女孩子也有意,也是有意,也知道婆世踬若表演畢業了,就是他們要結婚了,國王心裏面不歡喜,所以,我沒看見!你再表演!那麼,好!再表演!表演空中走索,走到中間的時候,這個婆世踬沒有氣力了,這個氣力感覺不夠,在那個索上走的時候,這個腳就不穩了,心裏面很恐怖,這下子可能要摔下去,要摔死了,還能娶這女孩子爲妻嗎?這心裏面不得了的時候,忽然間,目犍連尊者來了,這是大阿羅漢到他面前來了,目犍連尊者對他說:說是你現在很害怕,我和你講條件,如果你能出家做比丘呢,我可以保證你的安全,保證你的安全,如果你不願意出家做比丘,我不管!哎啊!這個婆世踬想:立刻決定,我不娶這女孩子了,我出家做比丘!這個時候忽然間呢,他看見沒有在空中有個索,就看見在平地,這大阿羅漢現了神通,變現是個平地,他立刻地這恐怖心沒有了,那麼就很順利地就走過去了。走過去了,當然這時候宣布他畢業了,這回國王不能說我沒看見,但是他就隨著目犍連尊者走了,就出家做比丘了。那麼到了祇樹給孤獨園見到佛,佛爲他說法,得須陀洹果,那麼就出家,落髪以後繼續修行,就得阿羅漢果了。阿羅漢也是能度衆生的。

  

  但是這件事還有下文,我們再說一段。那麼阿難尊者就問佛:婆世踬比丘他和目犍連尊者有什麼因緣,正在危急的時候,目犍連尊者肯來救他,他有什麼因緣?而且能夠出家,很快就得阿羅漢!這件事非常的幸運,就是拿我們來說,我們念阿彌陀佛也好,你念經也好,出家很多年了,連初果也還沒有得到,他很快的得阿羅漢道。我們讀這個經論,讀《阿含經》、就是讀《般若經》,很多的地方看出來,佛在世的時候,那些修行人很容易就得聖道,得聖道一點不難。

  

  那麼,佛說:他以前就和目犍連尊者有緣的啊!有什麼因緣呢?佛說:在久遠以前的時候,有一個長者,長者呢,也是有個小孩,但是這個時候呢,他家裏人從大海中來,就是到大海裏面去,回來的時候,帶來一個鳥的卵,鳥的一個蛋,就送給這個長者,長者就把它保留下來,過了幾天,這個卵就開了,就出來一個鳥,小鳥,這個鳥就漸漸漸漸就長大了。而這個長者的小孩呢,漸漸也長大了,這個小孩和這個鳥常在一起玩,也就是互相憶念,這個鳥也憶念這小孩,這小孩也憶念這個鳥。漸漸長大了,會怎麼樣呢?這個小孩可能年紀也不輕了,就騎著這個鳥到處飛、到處跑、到處遊玩,然後還是回到家裏來,常常這樣子。

  

  後來有一天呢,也是遇見很大的一個集會,也是類似……就是有各式各樣的節目在表演的這個情形,一般的老百姓來看,國王也來看,國王帶著他家裏的人也來看。而這個小孩子騎著鳥到這裏來看呢,就同國王的女兒見著面了,就是有緣,後來就是做了朋友了;做了朋友的時候,當然這是秘密的事情,秘密的事情,也很快的國王知道了,不同意這件事,就要抓這個男孩子,終究有一天把他抓住了,國王不高興,就要殺掉這個人,派人要殺掉他。這男孩子說:你們不要用刀殺我,我自己爬到樹上去,然後投下來摔死,就這樣子,不許你們殺。說:好!那你就往樹上爬。爬到樹上去,但是這個鳥就在樹上,他到樹上去,騎著鳥就飛了。

  

  佛說:那個時候那個鳥就是目犍連尊者,那個男孩子就是今天的婆世踬比丘,他們過去生就是有緣的,所以今生還是這樣子,還是他來救他。說他爲什麼能遇見佛,而又能很快的得聖道、得阿羅漢呢?佛說:在久遠以前的時候,這個婆世踬比丘供養一位辟支佛,請他吃一餐飯。請吃一餐飯的時候,這個人請辟支佛講講道理,這個辟支佛說:我不能講道理,但是可以現神通,現種種神通。那麼這時候這個人心裏面有所不足,說是:我希望我將來遇見會說真理、有辯才的人,超過你的道力的人,我也能夠得聖道!」就是因爲這樣子,他供養辟支佛、又能夠發這個願,所以今天能遇見佛、得聖道,就是這樣意思。

  

  佛在世的時候,舍利弗尊者、目犍連尊者、畢陵伽婆蹉尊者、還有一個烏陀夷,很多的阿羅漢,這些度化衆生的事情很多很多,也都很有意思的事情,也是度化衆生的,但是入無余涅槃以後就不度衆生了。所以,他不如菩薩有大悲心,不入無余涅槃,永遠的在十方世界親近佛、隨佛學習,而又能在衆生世界弘揚佛法、廣度衆生,所以菩薩的功德大過阿羅漢的。

  

  憍屍迦!是諸菩薩摩诃薩一切世間諸天」、一切世間諸人,一切世間的阿修羅,「常應守護,供養恭敬,尊重贊歎,這上面說是初發意菩薩;若是得到法身的菩薩呢,那他用不著你守護,那和佛的境界相似了,只是初發心的菩薩,他這個身體還是業力所得的果報,不是那麼樣的大自在,所以也還需要有這些事情。

  

  
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叁歎品、現滅诤品 11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