〈滅诤品第叁十一〉
前邊這個〈叁歎品〉講完了,現在是〈現滅诤品第叁十一〉。有的本子是沒有這個「現」字,只是「滅诤」;但是這裏面有個「現」字,這個「現」就是現在,指時間說的,現在你若能學習般若波羅蜜這個法門,現在就能有這種功能,能夠「滅诤」。這個「诤」其實在來說,就是煩惱,就是有糾紛,那麼能滅除去這些糾紛、滅除這些煩惱。
但是這個「诤」可以分兩種:一個是人,人有诤,就是人有沖突,這個人和菩薩有沖突,什麼人呢?就是魔及魔民,天上的魔王、和魔王的這些眷屬,這些人和菩薩有沖突;第一種就是外道,不同于佛法的思想的其他的宗教人士,也是和佛法有沖突;第二個就是增上慢人,增上慢人就是佛教徒,佛教徒,這個人他有問題,他也和般若波羅蜜的法門和學習般若波羅蜜的人有沖突;有沖突呢,表現出來的就是要破壞,破壞菩薩的事情,破壞般若波羅蜜,就有這種事情。這位發無上菩提心的菩薩,他若能夠誠意地學習般若波羅蜜,不遠離薩婆若,不遠離般若波羅蜜的話,這些诤會滅掉的,會有這種作用。這是「人诤」。
第二個是「法诤」,這個法诤呢,其實也不能離開人,就是法诤,法诤怎麼講呢?譬如說是這一個佛教徒,他受了叁皈五戒、學習佛法,這個佛法說你要學習十善法,學習十善法,不要殺生、不要偷盜、不要邪淫、不要妄語,不要做種種惡事;但是衆生從無始劫來這個貪瞋癡是習慣了,你叫他不要貪瞋癡,爲什麼要做惡事?就是貪瞋癡,因貪心而做惡事、因瞋心而做惡事,因各式各樣的煩惱而會做種種錯誤的事情;現在不要有貪瞋癡做種種惡事,要學習善法。我們學習經論的時候,經論上會這樣開示我們,那麼這個情形就會有诤,有什麼诤?自己和自己诤,自己這個正念和自己的欲就有诤,我應該是做善?是應該做惡?我想要做惡,不想要做善;但是又不敢,將來會有惡果報,又不敢,不敢又想要做惡,自己和自己诤,十善與十惡相诤。你若靜坐的時候,靜坐修止,修奢摩他的止、修毗缽舍那的觀,不要有一切的虛妄分別,但是虛妄分別非要來不可,你的心也是在诤,自己和自己诤。
當然,有粗煩惱,我們初開始用功修行的人,有粗顯的煩惱,若是你工夫進步了,粗顯的煩惱沒有了,但是還有微細的煩惱;但是你的工夫進步了,你的智慧也增長了,你的智慧增長,那個智慧和微細的煩惱鬥诤。
我們頭幾天也說過,我們凡夫是染汙的煩惱,若得到聖道以後呢,有不染汙的煩惱,就是阿羅漢他也有,他也有不染汙的無知,那若在菩薩來說,就是煩惱,但是那個煩惱是聖人的煩惱,就是超過了阿羅漢的境界,還有這種事情,他若有更微妙、甚深的般若波羅蜜,也是和微細的煩惱也是诤,當然也是自己和自己诤;一直到佛的時候,不诤了,就是完全是和平了,當然這樣講呢,就是特別高深了的境界。現在說這個「滅诤」,還是指人诤來說的。
爾時,釋提桓因白佛言:世尊!甚奇希有!諸菩薩摩诃薩,是般若波羅蜜若聞、受持、親近、讀誦、爲他說、正憶念時,得如是今世功德。
「爾時,釋提桓因白佛言:世尊!甚奇希有!諸菩薩摩诃薩,是般若波羅蜜若聞、受持、親近、讀誦、爲他說、正憶念時,得如是今世功德」,前邊〈叁歎品〉說五種,你學習般若波羅蜜不離薩婆若心,不遠離般若波羅蜜,你會得五種果,這是第一周說這件事。這以下是第二周,第二周有叁品,現在是〈滅诤品〉、下面還一個〈大明品〉、還有一個〈述成品〉,這叁品合起來說五果,也還是這五種果,但是說法有點不同了。
這裏面分成二科,第一科說五果,第二科也是來校量它的功德。「說五果」這裏邊分成四科,第一科「合明魔不得便、人不得便」,這兩個果合在一起來說,又分成二科。第一科是「天主稱歎二世功德」,釋提桓因就是天主,他贊歎二世功德,前面〈叁歎品〉是現在世,就是一世的功德;現在這裏〈現滅诤品〉裏邊,有現在世、還有未來世也有功德,又分二科。第一科「明受持般若得二世功德」。又分二科,第一科是「受持般若得現世功德」。
「爾時,釋提桓因白佛言:世尊!甚奇希有!」說這件事真是特別的微妙,「奇」者,妙也,特別的微妙;「希有」,是很少有這種事情。什麼事情呢?「諸菩薩摩诃薩,是般若波羅蜜若聞、受持」:「諸菩薩摩诃薩」,是很多的發無上菩提心的人,「是般若波羅蜜」,學習這個般若波羅蜜,「若聞、受持」,還是從開始來說,我們能聽到般若波羅蜜這個法門,我們心裏面能夠有信心,這個「受」就是你有信心,有了信心再學習,這個「持」就是不忘,你心裏面能記得住;「親近」,與般若波羅蜜的人相親近,然後「讀誦」般若波羅蜜,「讀」是照本讀,「誦」是背,背下來;「爲他說」,你自己在學習,你還能夠爲其他的人,他們沒有學習般若波羅蜜的人,爲他們講說般若波羅蜜的殊勝功德,爲人解說是一回事。這個「說」這個意思,應該再多說幾句,佛說的這個話,言簡而義深,說的話說得很簡單,但是裏邊有深義,有深義,不容易明白,字是都認識,像《金剛經》字很容易讀的,但是裏面的義不是那麼容易懂。
各位可能會知道有一位道源老法師,現在已經不在了,他講經講了幾十年了,他說《金剛經》易讀而難講,讀是很容易,但是你要講,把它說得明白,那是不容易的,的確是這樣子,易讀而難講。這個聖人說的話不容易懂,需要加以解釋,你要把裏面的義把它顯示出來,所以就「爲他說」。
「正憶念」呢,我們講過,你若依據聖人說的法語,就叫做「正」;在心裏面常憶念,不要其他的妄想,沒有用的事情你不要想,你常常思惟、觀察「諸法如」,觀察諸法無我相、無法相、亦無非法相的道理,要思惟。
我有時候也聽人說,譬如說這個法師現在要到一個地方講演,講色界四禅的事情,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,講一講,然後他一翻翻大辭典,四禅就是這樣,好了!我不去聽,我懂了!其實心粗,不是那麼回事,大辭典講的也可能差不多,也可能差很多。這是什麼呢?這個編輯辭典的人,這個事情也不是簡單的事情,就是對于佛法有深入學習的人的筆記,若做大辭典比較好;如果說是爲了編輯大辭典,隨時去翻一翻資料,然後就寫一條,未必合適。但是大辭典,當然我們學習佛法的人還是非常重要,你一定要把它拿來作參考,沒有它就不方便;但是它有的時候也有問題,他搞得不對勁。這個事情啊!現在社會上有說專家,這句話很有道理。你這個人對于唯識宗,他有幾十年的工夫學習,他編輯唯識宗的名相,那也就好得多;這個人對天臺宗有研究,他有幾十年的工夫,他來編輯,那就會好得多;你若說這個人是大學教授,不得了,但是他對那件事情研究得不夠,他去弄一弄,未必是合適的。
而這裏面就是有這個問題,你不要心那麼粗,哦!我明白了!不是那麼一回事,不要說是……,就算你心細,我說這個,譬如說《金剛經》:「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,若複有人知一切法無我,得成于忍,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」,這一段文,就「諸法無我」,你什麼時候你能明白諸法無我的道理?你要用多少時間你才能把諸法無我的道理明白?真實的說,你要叁大阿僧祇劫,你若成佛了,你對于這句話是完全明白了;你說:我就看看大辭典,我就明白了!是!你能明白了?但是你自己啊,譬如說,我看看大辭典也好、我看看《大智度論》也好,我把諸法無我的道理我是明白了,但是你若再靜坐叁年以後,你就感覺到:我以前明白的是不及格的,六十分都沒有;你經過叁年的修止觀,觀察無我的時候,你就知道昨天的都不對勁,不要說初開始學習。這個佛法,不但是能用嘴說,你要心裏面常常思惟、觀察,你的智慧就會有進步,會有進步的。
所以佛教裏面說,佛教裏面有凡夫,人,都是人,但是有凡聖之別,凡夫與凡夫也都不完全一樣的,聖人裏面有初果、二果、叁果、四果,乃至大乘有十地的差別,心不應該那麼粗略。
所以這個地方說「正憶念」,就是你從這個讀誦的學習,在文字上你明白什麼是諸法無我了,明白一切法「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衆生相、無壽者相」,「無法相、亦無非法相」這個道理了,但是你若經過正憶念的時候,你就會進一步地明白這件事,和以前不同,不一樣。你自己就會知道,你常常學習,多少年以後,你再重新學習,哦!和我以前理解的不一樣,就不同。所以正憶念是很重要的事情,這憶念是用「念」這個字,「念」是把你所理解的道理,顯現在心裏面,顯現了以後呢,再加以觀察,這個念心所,觀察是智慧,這個智慧要有「念」來幫助它,不單獨是智慧,智慧一定還有念,當然智慧也是心,念也是心,但是念與慧有差別。
「得如是今世功德」,就是前面說的這五種功德,會得到這樣的功德。「功」這個字,就是你努力了;但這裏面當然是說,你依據佛的法語,去努力地學習而後有所成就,叫做「功德」,因功而得德;「功」是能成就的,「德」是所成就的,就是前面有這五種功德。那麼這是這一段說完了,下面是第二段,得「後世功德」。
亦成就衆生,嚴淨佛土,從一佛國至一佛國供養諸佛,所欲供養之具隨意即得。從諸佛聞法,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終不中忘;亦得家成就、母成就、生成就、眷屬成就、相成就、光明成就、眼成就、耳成就、叁昧成就、陀羅尼成就。是菩薩以方便力變身如佛,從一國土至一國土,到無佛處贊檀那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;贊四禅、四無量心、四無色定;贊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;以方便力而爲說法,以叁乘法度脫衆生,所謂聲聞、辟支佛、佛乘。
「亦成就衆生,嚴淨佛土,從一佛國至一佛國…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叁歎品、現滅诤品 12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