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、现灭诤品 12

  〈灭诤品第三十一〉

  

  前边这个〈三叹品〉讲完了,现在是〈现灭诤品第三十一〉。有的本子是没有这个「现」字,只是「灭诤」;但是这里面有个「现」字,这个「现」就是现在,指时间说的,现在你若能学习般若波罗蜜这个法门,现在就能有这种功能,能够「灭诤」。这个「诤」其实在来说,就是烦恼,就是有纠纷,那么能灭除去这些纠纷、灭除这些烦恼。

  

  但是这个「诤」可以分两种:一个是人,人有诤,就是人有冲突,这个人和菩萨有冲突,什么人呢?就是魔及魔民,天上的魔王、和魔王的这些眷属,这些人和菩萨有冲突;第一种就是外道,不同于佛法的思想的其他的宗教人士,也是和佛法有冲突;第二个就是增上慢人,增上慢人就是佛教徒,佛教徒,这个人他有问题,他也和般若波罗蜜的法门和学习般若波罗蜜的人有冲突;有冲突呢,表现出来的就是要破坏,破坏菩萨的事情,破坏般若波罗蜜,就有这种事情。这位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,他若能够诚意地学习般若波罗蜜,不远离萨婆若,不远离般若波罗蜜的话,这些诤会灭掉的,会有这种作用。这是「人诤」。

  

  第二个是「法诤」,这个法诤呢,其实也不能离开人,就是法诤,法诤怎么讲呢?譬如说是这一个佛教徒,他受了三皈五戒、学习佛法,这个佛法说你要学习十善法,学习十善法,不要杀生、不要偷盗、不要邪淫、不要妄语,不要做种种恶事;但是众生从无始劫来这个贪瞋痴是习惯了,你叫他不要贪瞋痴,为什么要做恶事?就是贪瞋痴,因贪心而做恶事、因瞋心而做恶事,因各式各样的烦恼而会做种种错误的事情;现在不要有贪瞋痴做种种恶事,要学习善法。我们学习经论的时候,经论上会这样开示我们,那么这个情形就会有诤,有什么诤?自己和自己诤,自己这个正念和自己的欲就有诤,我应该是做善?是应该做恶?我想要做恶,不想要做善;但是又不敢,将来会有恶果报,又不敢,不敢又想要做恶,自己和自己诤,十善与十恶相诤。你若静坐的时候,静坐修止,修奢摩他的止、修毗钵舍那的观,不要有一切的虚妄分别,但是虚妄分别非要来不可,你的心也是在诤,自己和自己诤。

  

  当然,有粗烦恼,我们初开始用功修行的人,有粗显的烦恼,若是你工夫进步了,粗显的烦恼没有了,但是还有微细的烦恼;但是你的工夫进步了,你的智慧也增长了,你的智慧增长,那个智慧和微细的烦恼斗诤。

  

  我们头几天也说过,我们凡夫是染污的烦恼,若得到圣道以后呢,有不染污的烦恼,就是阿罗汉他也有,他也有不染污的无知,那若在菩萨来说,就是烦恼,但是那个烦恼是圣人的烦恼,就是超过了阿罗汉的境界,还有这种事情,他若有更微妙、甚深的般若波罗蜜,也是和微细的烦恼也是诤,当然也是自己和自己诤;一直到佛的时候,不诤了,就是完全是和平了,当然这样讲呢,就是特别高深了的境界。现在说这个「灭诤」,还是指人诤来说的。

  

  尔时,释提桓因白佛言:世尊!甚奇希有!诸菩萨摩诃萨,是般若波罗蜜若闻、受持、亲近、读诵、为他说、正忆念时,得如是今世功德。

  

  「尔时,释提桓因白佛言:世尊!甚奇希有!诸菩萨摩诃萨,是般若波罗蜜若闻、受持、亲近、读诵、为他说、正忆念时,得如是今世功德」,前边〈三叹品〉说五种,你学习般若波罗蜜不离萨婆若心,不远离般若波罗蜜,你会得五种果,这是第一周说这件事。这以下是第二周,第二周有三品,现在是〈灭诤品〉、下面还一个〈大明品〉、还有一个〈述成品〉,这三品合起来说五果,也还是这五种果,但是说法有点不同了。

  

  这里面分成二科,第一科说五果,第二科也是来校量它的功德。「说五果」这里边分成四科,第一科「合明魔不得便、人不得便」,这两个果合在一起来说,又分成二科。第一科是「天主称叹二世功德」,释提桓因就是天主,他赞叹二世功德,前面〈三叹品〉是现在世,就是一世的功德;现在这里〈现灭诤品〉里边,有现在世、还有未来世也有功德,又分二科。第一科「明受持般若得二世功德」。又分二科,第一科是「受持般若得现世功德」。

  

  「尔时,释提桓因白佛言:世尊!甚奇希有!」说这件事真是特别的微妙,「奇」者,妙也,特别的微妙;「希有」,是很少有这种事情。什么事情呢?「诸菩萨摩诃萨,是般若波罗蜜若闻、受持」:「诸菩萨摩诃萨」,是很多的发无上菩提心的人,「是般若波罗蜜」,学习这个般若波罗蜜,「若闻、受持」,还是从开始来说,我们能听到般若波罗蜜这个法门,我们心里面能够有信心,这个「受」就是你有信心,有了信心再学习,这个「持」就是不忘,你心里面能记得住;「亲近」,与般若波罗蜜的人相亲近,然后「读诵」般若波罗蜜,「读」是照本读,「诵」是背,背下来;「为他说」,你自己在学习,你还能够为其他的人,他们没有学习般若波罗蜜的人,为他们讲说般若波罗蜜的殊胜功德,为人解说是一回事。这个「说」这个意思,应该再多说几句,佛说的这个话,言简而义深,说的话说得很简单,但是里边有深义,有深义,不容易明白,字是都认识,像《金刚经》字很容易读的,但是里面的义不是那么容易懂。

  

  各位可能会知道有一位道源老法师,现在已经不在了,他讲经讲了几十年了,他说《金刚经》易读而难讲,读是很容易,但是你要讲,把它说得明白,那是不容易的,的确是这样子,易读而难讲。这个圣人说的话不容易懂,需要加以解释,你要把里面的义把它显示出来,所以就「为他说」。

  

  「正忆念」呢,我们讲过,你若依据圣人说的法语,就叫做「正」;在心里面常忆念,不要其他的妄想,没有用的事情你不要想,你常常思惟、观察「诸法如」,观察诸法无我相、无法相、亦无非法相的道理,要思惟。

  

  我有时候也听人说,譬如说这个法师现在要到一个地方讲演,讲色界四禅的事情,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,讲一讲,然后他一翻翻大辞典,四禅就是这样,好了!我不去听,我懂了!其实心粗,不是那么回事,大辞典讲的也可能差不多,也可能差很多。这是什么呢?这个编辑辞典的人,这个事情也不是简单的事情,就是对于佛法有深入学习的人的笔记,若做大辞典比较好;如果说是为了编辑大辞典,随时去翻一翻资料,然后就写一条,未必合适。但是大辞典,当然我们学习佛法的人还是非常重要,你一定要把它拿来作参考,没有它就不方便;但是它有的时候也有问题,他搞得不对劲。这个事情啊!现在社会上有说专家,这句话很有道理。你这个人对于唯识宗,他有几十年的工夫学习,他编辑唯识宗的名相,那也就好得多;这个人对天台宗有研究,他有几十年的工夫,他来编辑,那就会好得多;你若说这个人是大学教授,不得了,但是他对那件事情研究得不够,他去弄一弄,未必是合适的。

  

  而这里面就是有这个问题,你不要心那么粗,哦!我明白了!不是那么一回事,不要说是……,就算你心细,我说这个,譬如说《金刚经》:「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,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,得成于忍,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」,这一段文,就「诸法无我」,你什么时候你能明白诸法无我的道理?你要用多少时间你才能把诸法无我的道理明白?真实的说,你要三大阿僧祇劫,你若成佛了,你对于这句话是完全明白了;你说:我就看看大辞典,我就明白了!是!你能明白了?但是你自己啊,譬如说,我看看大辞典也好、我看看《大智度论》也好,我把诸法无我的道理我是明白了,但是你若再静坐三年以后,你就感觉到:我以前明白的是不及格的,六十分都没有;你经过三年的修止观,观察无我的时候,你就知道昨天的都不对劲,不要说初开始学习。这个佛法,不但是能用嘴说,你要心里面常常思惟、观察,你的智慧就会有进步,会有进步的。

  

  所以佛教里面说,佛教里面有凡夫,人,都是人,但是有凡圣之别,凡夫与凡夫也都不完全一样的,圣人里面有初果、二果、三果、四果,乃至大乘有十地的差别,心不应该那么粗略。

  

  所以这个地方说「正忆念」,就是你从这个读诵的学习,在文字上你明白什么是诸法无我了,明白一切法「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」,「无法相、亦无非法相」这个道理了,但是你若经过正忆念的时候,你就会进一步地明白这件事,和以前不同,不一样。你自己就会知道,你常常学习,多少年以后,你再重新学习,哦!和我以前理解的不一样,就不同。所以正忆念是很重要的事情,这忆念是用「念」这个字,「念」是把你所理解的道理,显现在心里面,显现了以后呢,再加以观察,这个念心所,观察是智慧,这个智慧要有「念」来帮助它,不单独是智慧,智慧一定还有念,当然智慧也是心,念也是心,但是念与慧有差别。

  

  「得如是今世功德」,就是前面说的这五种功德,会得到这样的功德。「功」这个字,就是你努力了;但这里面当然是说,你依据佛的法语,去努力地学习而后有所成就,叫做「功德」,因功而得德;「功」是能成就的,「德」是所成就的,就是前面有这五种功德。那么这是这一段说完了,下面是第二段,得「后世功德」。

  

  亦成就众生,严净佛土,从一佛国至一佛国供养诸佛,所欲供养之具随意即得。从诸佛闻法,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终不中忘;亦得家成就、母成就、生成就、眷属成就、相成就、光明成就、眼成就、耳成就、三昧成就、陀罗尼成就。是菩萨以方便力变身如佛,从一国土至一国土,到无佛处赞檀那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;赞四禅、四无量心、四无色定;赞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;以方便力而为说法,以三乘法度脱众生,所谓声闻、辟支佛、佛乘。

  

  「亦成就众生,严净佛土,从一佛国至一佛国…
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、现灭诤品 12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