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是菩薩以方便力變身如佛,從一國土至一國土,到無佛處贊檀那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」,昨天講到這裏。
「贊四禅、四無量心、四無色定」,前面贊六波羅蜜是成佛的法門,這下面贊「四禅、四無量心、四無色定」,是世間的善法;「贊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」,這個「四念處」就是叁十七道品,這是聲聞乘的法門,就是出世間的聖道;「乃至十八不共法」,「十八不共法」是六波羅蜜所得的果報,就是佛的境界,這樣六波羅蜜是因,十八不共法就是果,這是佛法。那麼加起來就是世間善法、出世間的聲聞乘的解脫法門、出世間的一佛乘的法門,這叁種。「以方便力而爲說法」,這是總結前面這一段,就是菩薩以大悲心和大智慧,變身如佛,爲衆生演說這些解脫的法門,總而言之,就是叁乘法度脫衆生,那叁乘呢?「所謂聲聞乘、辟支佛、佛乘」,這叁種,這叁種都是出世間的聖道。
世尊!快哉希有!受是般若波羅蜜,爲已總攝五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,亦攝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,辟支佛道、佛道,一切智、一切種智。
「世尊!快哉希有!受是般若波羅蜜,爲已總攝五波羅蜜」,前面這一段是贊歎受持般若,就是學習般若法門能獲得二世的功德,現在這是第二段,是「贊歎受持般若故總攝一切功德」。
釋提桓因又招呼世尊:「快哉希有!」他感覺到非常的快樂,也感覺這樣的佛法是非常希有的,什麼事情快哉希有呢?「受持般若波羅蜜」,如果他能信受,而又能夠不斷地學習般若法門,「爲已總攝五波羅蜜」,它就是「總攝」,就是具足了五種波羅蜜的功德在裏面,不是單獨的般若波羅蜜,裏面也有前五波羅蜜在一起,名爲般若波羅蜜的。「乃至十八不共法」,由于學習六波羅蜜,所以將來會得無上菩提,所以成就了十八種不共于聲聞、緣覺的功德。
「亦攝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,辟支佛道、佛道,一切智、一切種智」,前面是約法說,這下面是約人說。這個菩薩有大悲心,也有大智慧,他自己不斷地用功修行,同時也廣度衆生,在這裏面也包括了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,就是教化不能發無上菩提心的人,他能發出離心,那麼就開導他這個四谛法門:苦集滅道、叁十七道品的法門,他就可以得須陀洹果,就是初果;斯陀含果是二果;阿那含果是叁果,阿羅漢果就是四果。
這個得須陀洹果就是一切聖人,開始的這位聖人,原來是凡夫,經過一個時期的努力修行,現在他轉凡成聖了,這時候就叫做初果。這個初果聖人,他也有,初果和二果也還是有欲,到叁果聖人,就沒有欲了。這個初果聖人雖然是有欲,和一般的凡夫還是不同的,如果他的欲心很重的話,他是不能得聖道的,不會得初果。可是這裏面有一個問題,如果他原來是個生死凡夫,那當然他也是有欲,那麼他有欲,怎麼能會少欲、能把這個欲降低了,乃至到沒有欲呢?就是因爲他修不淨觀的關系。修不淨觀就把這個欲心漸漸的減少,乃至于沒有欲,那麼就能夠修四念處,就可以得聖道了。
我們若不學習佛法,當然我們一切人,就是隨內心的所欲而去活動,我心裏面若貪就是隨貪去了,我心裏面憤怒,就隨著憤怒去了,心裏面有疑惑,有各式各樣的煩惱,就是隨著煩惱去了。如果是學習孔孟之道,也多少可能會收斂一點,但是想要完全停下來,我看儒家也沒有這種方法。那麼只有佛教徒能夠修正自己,能調伏自己。原來是有各式各樣的煩惱的,你來到佛法裏邊,佛法能夠改造你,能使令你由煩惱而無煩惱,能使令你由凡夫而成爲聖人,是能轉變的。若是我們是佛教徒,但是我不用佛法來調伏自己,那就是和非佛教徒一樣,就是隨著煩惱去了,那麼因爲能調伏自己,我們肯學習佛法,肯調伏自己,那就能轉變自己。
有的人瞋心特別大,他的貪心不見得很大,但是瞋心很大,那麼你來到佛法裏面來,佛法也能使令你的瞋心,只要你肯努力,這個瞋心逐漸地逐漸地就減少了;有的人,這個欲心特別重,但是他也歡喜佛法、也歡喜出家,也願意做比丘,那這個欲心怎麼辦呢?就是佛法裏面有辦法教你沒有欲,可以修不淨觀,能夠沒有欲。我想在這裏說一個偈子,說一個偈頌,在《法句經》上有一個頌:「觀此粉飾身,瘡傷一堆骨,疾病多思惟,絕非常存者。」這個修不淨觀的頌很多很多的,這是《法句經》上的一個頌,就是你要先經行五分鍾,或者十分鍾也好,在寂靜處經行幾分鍾,然後盤腿坐,把這座位預備得舒服一點,盤腿坐。開始坐呢,不妨先把心靜下來一會兒,時間不必多,然後你就背這個頌,背完這個頌,就觀察這個四句頌裏面的義,觀察就是思惟的意思。
「觀此粉飾身」,就觀察我們這個身體經過裝飾了,我們要沐浴,然後再穿上衣服,戴上帽子,看上去還不錯,「觀此粉飾身」;如果你不沐浴,你又不穿衣服,就是醜陋了;所以若是穿上衣服,看上去還很好。
「觀此粉飾身,瘡傷一堆骨」,這個「瘡」,是我們的身體,這個皮膚生瘡了,生瘡會有什麼問題呢?就是流膿、流血,從這個瘡往外流膿、往外流血,這叫「瘡」。在這裏說這個瘡是個譬喻,譬喻什麼呢?譬喻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,這是我們的六根,眼根、耳根、鼻根、舌根乃至意根,這六根,我們的六根接觸到色聲香味觸法這六種境界的時候呢,這個滿意的境界,貪心就出來了;不歡喜的境界,這個瞋心就出來了,種種的煩惱就出來了,就譬喻這個瘡流膿、流血,我們的六根就是六個瘡,六個瘡往外流膿、流血,我們的六根就是六個瘡,往外流煩惱,流出來各式各樣的煩惱,這個煩惱就是不清淨的,就像那個瘡往外流膿、流血似的。你就這樣思惟,思惟這個人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,就往外流煩惱,就這樣子。「觀此粉飾身,瘡傷一堆骨」,這個傷,這個瘡的作用就是傷害你,使令你苦,這樣子,「瘡傷一堆骨」。
第一個觀是觀六根如瘡。第二個觀呢,「一堆骨」,人的身體沒什麼秘密,沒有什麼神秘,就是一堆骨頭,那麼在頭部是髑髅骨,兩個眼睛,這是兩個洞,鼻孔也是洞,你不要觀皮肉,光是觀骨頭,牙齒這個地方是這樣子,然後有頸骨、肩骨、脊骨、肋骨、臗骨、腿骨、膝骨,乃至到腳骨、趾骨,這個胳臂,這個臂骨、肘骨、腕骨、指骨,這個一節一節的骨頭連接起來,包著一層皮,會走路、會說話、也會生氣、會放逸,是名爲「人」,人就是這樣子。你就這樣觀察,坐在那裏這樣觀察:「觀此粉飾身,瘡傷一堆骨」,這是修骨觀。
「疾病多思惟」,另外一個特點呢,這個身體常會有病,各處都有病,眼也會有病、耳也會有病、鼻也會有病,乃至到腳趾都會有病,五髒六腑沒有一個地方說是決定不病的,外面的皮膚也會有病,裏面髒腑也會有病,這個身體是好東西嗎?就是會有病,「瘡傷一堆骨」。「疾病」,還要多思惟,這妄想多得很,很多很多的妄想,當然讀書越多的人妄想越多,坐在那裏想要做皇帝,很多很多的事情。
「疾病多思惟,絕非常存者」,前面是觀察有病,這是病苦,另外還有最後一個苦,還要死掉的,「疾病多思惟,絕非常存者」,這個身體不會永久存在的,感覺這個身體很可愛,其實轉眼間就老病死了,這樣觀。你這樣觀察的時候,這個愛心就輕微了,愛心就輕微了,輕微了,你若常常的觀、常常觀,不但是輕微了,沒有了!沒有欲了,欲心就沒有了。
只要是凡夫,這個貪瞋癡都是有的,但是宿世有一點善根呢,那麼他就歡喜佛法,在佛法裏栽培善根了,他就歡喜佛法,也歡喜出家,但是內心裏面有這個問題呢,我們的佛陀大智慧,告訴你各式各樣的方法,來調你這個心,使令這個煩惱逐漸就沒有煩惱了,那麼漸漸就清淨了,就可以得成聖道了。
我再講一個故事,講個故事聽聽。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,他還有一個弟弟,叫孫陀羅難陀,他有個弟弟。這個弟弟,佛出家了,佛在家的時候是個王子,他的父親叫淨飯王,知道他要出家,給他選了很多的美女來困住他,希望他不出家。但是他感覺到老病死的問題,這個問題要解決,就是能放下世間的一切的欲,那麼他就出家去追求真理。
我們在文字上就這麼一看,哦!放棄了王子的富貴,放棄了世間的欲,去追求真理,但是你若仔細思惟,不簡單!不簡單!人家是王子,那他的欲,我們恐怕不行;但是他能放下,我們不如他,我們能不能放下?你若這樣思惟這件事,就是不簡單了。我說這話呢,當然修不淨觀的人,可能聽著也可能合適,你們在家居士,也可能心情不十分合適;但是我知道,我們從報紙上也會看見,這個男女的欲,因欲而有很多很多的問題,很多的煩惱,要找律師,很多很多的問題。所以在家居士也不妨注意佛法裏邊的不淨觀,可能對你有利、對你有用,所以我也講一講這個事情。當然這是因爲這裏有個須陀洹果,所以講這件事。
佛放下了欲,放下了王位去追求真理,他最後成功了,成功,得到無上菩提以後,經過多少年以後,才回到祖國來。他的弟弟孫陀羅難陀已經結婚了,當然是見到哥哥回來了,也是恭敬、尊重、贊歎,但是不想出家;因爲淨飯王他的王族,有很多的年青人出家,好像有五百位,有五百個人出家,但是孫陀羅難陀他不出家,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心裏面,因爲兄弟總還可以說有感情吧,就是希望他能出家,但是沒有說這句話。
那麼這一天就去托缽,就到這個弟弟家的門口去托缽。當然知道了以後,這個孫陀羅難陀在樓上,從上面一看,是哥哥來了,佛來了,趕快地就是下來把這個缽拿進去給盛上飯、盛上菜,然後就送出來,送出來呢,就把這個缽交給阿難尊者,阿難尊者不接,那麼也不能交給佛嘛,只好自己端這個缽就是隨著佛到廟上來了。到廟上來了,佛說:你現在立刻的落髪,把頭髪剃光。佛是大威德境…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叁歎品、現滅诤品 13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