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告釋提桓因言:憍屍迦!若有外道諸梵志、若魔、若魔民、若增上慢人,欲乖錯破壞菩薩般若波羅蜜心,是諸人適生此心,即時滅去,終不從願。
「佛告釋提桓因言」,這下面就是「廣明功德」,廣明二世功德。先說「現世的功德」,正明現世功德。
「憍屍迦!若有外道諸梵志、若魔、若魔民、若增上慢人,欲乖錯破壞菩薩般若波羅蜜心」,佛招呼憍屍迦,「若有外道」,就是佛法以外的其他宗教的人士,那麼他想要破壞佛法,這樣意思;「梵志」,這個外道就是梵志,這個「梵」不是中國話,是印度話,翻到中國話是清淨的意思。這個「志」就是意願,印度的婆羅門教,一般人都是在世間上過這個欲的生活嘛,但是這個人放棄了欲的生活,在山裏面修禅定,成就色界天或者無色天的禅定,這是很高尚、很清淨的事情,所以叫做「梵志」,這裏面有個贊歎的味道,但是他不是佛教徒。
「若魔、若魔民」,這前面說是外道的諸梵志,或者他們因爲大家的思想不同,那麼他就反對佛教的思想;「若魔、若魔民」,這前面說了。「若魔」,這個魔是魔王,「魔民」是魔王的眷屬,前邊的文是「魔及魔天」,這裏面說是魔及魔民,那個「天」就是魔民的意思;「若增上慢人」,這個「增上慢人」是佛教徒,佛教徒怎麼叫「增上慢」呢?就是他在佛法裏面修行,他不大願意聞法、不願意聽法,聽佛說法的時間很少,佛雖然常常說法,他不大願意聽法,他願意自己修禅定。修禅定,他得了初禅、得二禅、得叁禅、得四禅了,這是很了不起的境界,但是因爲少聞佛法,他就誤解了認爲是得聖道了,得初禅,就認爲是得初果、得二禅,認爲是得二果、得叁禅,認爲是得叁果、得四禅,就認爲是得四果阿羅漢,有這種誤會。
那麼,得四禅還是凡夫,還不是聖人,得初果、二果、叁果、四果是聖人了,就是以凡亂聖,他有這種錯誤,所以叫做「增上慢」。這個不是說謊話,他自己就是認爲這是得了四果了,就是你事實上的修行的境界是低的,而你自己認爲是很高的,就是增加很多的。由自己的虛妄分別,與事實不符合,擡高了自己,自己是個凡夫,認爲是聖人,那麼這叫做「未證謂證」、「未得謂得」,所以叫做「增上慢人」。
前面這就是叁種人,一個是外道梵志是一種人、魔及魔民是一種人,加上增上慢人,這是叁種人。這叁種人統而言之,就是有所執著,他有所成就的時候,認爲這是很了不起,這個執著心很大,有我,我能有這樣的成就,有這種高慢心,也是有執著心。
般若波羅蜜呢,于一切法不執著的,和他的執著心是相反的,所以他若讀這個《般若經》,說一切法皆空,「不住色生心、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」,與他的思想是相沖突的,他就不高興了。那麼他要怎麼樣呢?「欲乖錯破壞菩薩般若波羅蜜心」,他就有「乖錯」,就是乖違錯亂,就是把佛法裏面把它弄得錯亂它,來破壞;「乖錯」也就是破壞,把它搞亂了它,破壞什麼呢?「菩薩般若波羅蜜心」,就是我們佛教徒發無上菩提心的人,他學習般若波羅蜜,觀一切法都是畢竟空、無所得,心裏面不執著,不執著有我、我所,觀一切法空,不執著。
那麼前面這叁種人就想要破壞菩薩這樣的道心,破壞他,叫他生煩惱,叫他有所得。
「是諸人適生此心,即時滅去,終不從願」,這叁種人剛一生這種心呢,即時這個心就滅掉了,「終不從願」,從開始有這種心、采取這種行動乃至到最後也不會滿願的。菩薩的般若波羅蜜的相應心,不會被你破壞的,你不可以破壞的。
何以故?憍屍迦!菩薩摩诃薩長夜行檀那波羅蜜、屍羅、羼提、毗梨耶、禅那、般若波羅蜜;以衆生長夜貪诤故,菩薩悉舍內外物,安立衆生于檀那波羅蜜中;以衆生長夜破戒故,菩薩悉舍內外法,安立衆生于戒;以衆生長夜鬥诤故,菩薩悉舍內外法,安立衆生于忍辱;以衆生長夜懈怠故,菩薩悉舍內外法,安立衆生于精進;以衆生長夜亂心故,菩薩悉舍內外法,安立衆生于禅那;以衆生長夜愚癡故,菩薩悉舍內外法,安立衆生于般若波羅蜜。以衆生長夜爲愛結故,流轉生死,是菩薩摩诃薩以方便力,斷衆生愛結;安立衆生于四禅、四無量心、四無色定、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,空、無相、無作叁昧;安立衆生于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,辟支佛道、佛道。憍屍迦!是爲菩薩摩诃薩行般若波羅蜜得現世功德。
「何以故」,這是第二科,解釋它的原因,爲什麼不能破壞呢?佛招呼:「憍屍迦!菩薩摩诃薩長夜行檀那波羅蜜、屍羅波羅蜜、毗梨耶波羅蜜、禅那、般若波羅蜜」,因爲菩薩有這樣的功德,所以他們不可以破壞,就是這樣意思。這個「長夜」,就是太陽出來是晝,太陽落下去就是夜;但是現在加個「長」字是什麼意思呢?就是夜是沒有光明的意思,沒有光明,什麼叫做沒有光明呢?就是衆生的世界,衆生的心裏面都是無明煩惱,沒有般若智慧的光明,那叫做「長夜」。這個世界上很多很多的衆生,都是在黑暗裏面生活,都是在無明煩惱裏面生活,而菩薩的大悲心,就在這個黑暗的世界裏面,修行這個檀波羅蜜的光明;「屍羅波羅蜜」就是戒;「羼提」就是忍辱;「毗梨耶」是精進;「禅那」就是靜慮,這般若波羅蜜的光明。就是菩薩在衆生這個黑暗的世界裏面,修行六波羅蜜的光明,來教化衆生的,是這樣意思。
這是一個「標」,這幾句話是把這個義標出來,下面再解釋。
「以衆生長夜貪诤故,菩薩悉舍內外物,安立衆生于檀那波羅蜜中」,爲什麼菩薩要學習檀那波羅蜜來度化衆生呢?這個理由何在呢?「以衆生長夜貪诤故」,這個衆生愚癡、煩惱的衆生在這個欲裏面生活,就是貪心很大,也是「诤」,你也貪、我也貪,這個糾紛多得很。因此而有很多很多的苦惱,很多很多的苦惱。這個事情應該是很明白的事情,就是人總是願意自己多得一點,不管別人的死活,我願意這樣子;那麼別人也是同樣這樣心情,大家是有诤了。少數人有修養,稍好一點,但是只要是凡夫還是有诤的,不過輕重的不同就是了。
「菩薩悉舍內外物,安立衆生于檀那波羅蜜中」,這個大環境,所有的衆生都在那裏有貪心,互相诤;菩薩來教化衆生,怎麼教化呢?菩薩本身就不貪,他就把自己內裏面的生命,外邊他一切的財富,他都能夠布施給衆生,他這樣子;有的衆生可能向他學習,就是「安立衆生于檀那波羅蜜中」,就會這樣子。
這個經論上很多的故事,這個地方應該講個故事好,不過,我若老講故事,就沒有辦法講完了,還是講一個好!我講一個故事。
就是菩薩在沒有成佛以前,久遠以前,自己做國王。做國王的時候,他愛護老百姓,老百姓的困難就是他的困難,他真是爲人民服務,他的這個財富常常是布施給人民,解決老百姓的問題。但是鄰國的國王不是這樣子,鄰國的國王調動軍隊來侵略這個國家。這個菩薩國王,當然他有大臣就報告了他,說是鄰國要侵略我們,菩薩國王說:好!我們把軍隊訓練訓練,准備防禦他!但是沒有下令進攻。這個鄰國的軍隊一直地向前進,這些大臣一直地向國王報告,國王就是不動,不下令去反抗,到最後鄰國的這個軍隊已經包圍了首都了,那麼報告了國王,國王就對他的臣下說:沒有關系!就請他進來,你們就爲他做臣、爲他服務好了,何必爲我一個人和他作戰呢?我現在就變成一個老百姓,我走就是了嘛!沒有事嘛!和平,不要打戰!這個菩薩國王,他就帶他的皇後,還有兩個兒,就這樣子,就變成了老百姓的情形,就走了。走了,這且不提,另外又發生一件事。
在其他的國家有一個婆羅門,生活很貧苦。當然,勉勉強強的這樣生活,但是他的太太這一天就對他說了:我和你結婚這麼久,生活很困難,我忍受到現在,我不能再忍受了,我現在提出條件,你一定要是有多少財富,不可以繼續這樣窮,你若能解決問題,我繼續的和你做夫妻;如果不能,我就走了。這婆羅門說:不要緊!我有辦法!有什麼辦法?我聽說某某國王非常的慈悲,愛護老百姓,只要老百姓向他有所求,他不會不滿你所願的,一定會滿足你,我到他那去,向他乞求一點財富,他會給我的,我們生活就不難了嘛!說:那好,你就去!那麼這個婆羅門就來了。來了,走在路上就遇見了下臺的這個國王,大家見面了就問,問這個婆羅門,說是:你到那去?說是:我去見這個國王,我生活困難,我如果再不解決我的困難,我的太太就不給我做太太了,我一定要找他去,向他乞求一點財富。說:你這回來晚了,我就是那個國王,現在已經下臺了,沒有錢了,這真是太對不住你啊!這國王說:還有辦法,還有辦法能得到錢。什麼辦法呢?因爲現在敵國的國王占了我的國家以後,他下個命令,誰能得到這國王的頭,我會給他多少多少錢!你現在不妨把我頭拿去,你就會發財了!這個婆羅門說是:哎呀!我看你很好的一個人,怎麼可以這樣做呢?不忍得這樣做,如果不這樣做,我隨你去也可以,到那時候你把我綁上,交給國王,他就會犒賞你。那好!那麼又隨他回來。等到入到王城的時候,就把他綁起來,然後去見這個王。見這個王的時候,見這個侵略者,然後這個侵略者這時候也就看見了原來他那些臣,這個菩薩國王這些臣,這個菩薩國王,一看見他,大家都跪下向他哭,有這種事情。
然後呢,這個國王說:怎麼回事情?就問,問這個事情。然後這貧苦的婆羅門,就如此如此的一說,就把這個侵略者感動了,這個侵略者就向菩薩國王跪下來:你真是有道德的人,我真是太慚愧了,我現在把王位還給你,把國家通通還給你,我還是回到我自己的國家去。有這麼一件事。這可見菩薩做國王的時候是這樣子的,是這樣子。這裏邊,這就是布施波羅蜜,菩薩這個布施波羅蜜也不得了、菩薩這個忍辱波…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叁歎品、現滅诤品 14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