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告释提桓因言:憍尸迦!若有外道诸梵志、若魔、若魔民、若增上慢人,欲乖错破坏菩萨般若波罗蜜心,是诸人适生此心,即时灭去,终不从愿。
「佛告释提桓因言」,这下面就是「广明功德」,广明二世功德。先说「现世的功德」,正明现世功德。
「憍尸迦!若有外道诸梵志、若魔、若魔民、若增上慢人,欲乖错破坏菩萨般若波罗蜜心」,佛招呼憍尸迦,「若有外道」,就是佛法以外的其他宗教的人士,那么他想要破坏佛法,这样意思;「梵志」,这个外道就是梵志,这个「梵」不是中国话,是印度话,翻到中国话是清净的意思。这个「志」就是意愿,印度的婆罗门教,一般人都是在世间上过这个欲的生活嘛,但是这个人放弃了欲的生活,在山里面修禅定,成就色界天或者无色天的禅定,这是很高尚、很清净的事情,所以叫做「梵志」,这里面有个赞叹的味道,但是他不是佛教徒。
「若魔、若魔民」,这前面说是外道的诸梵志,或者他们因为大家的思想不同,那么他就反对佛教的思想;「若魔、若魔民」,这前面说了。「若魔」,这个魔是魔王,「魔民」是魔王的眷属,前边的文是「魔及魔天」,这里面说是魔及魔民,那个「天」就是魔民的意思;「若增上慢人」,这个「增上慢人」是佛教徒,佛教徒怎么叫「增上慢」呢?就是他在佛法里面修行,他不大愿意闻法、不愿意听法,听佛说法的时间很少,佛虽然常常说法,他不大愿意听法,他愿意自己修禅定。修禅定,他得了初禅、得二禅、得三禅、得四禅了,这是很了不起的境界,但是因为少闻佛法,他就误解了认为是得圣道了,得初禅,就认为是得初果、得二禅,认为是得二果、得三禅,认为是得三果、得四禅,就认为是得四果阿罗汉,有这种误会。
那么,得四禅还是凡夫,还不是圣人,得初果、二果、三果、四果是圣人了,就是以凡乱圣,他有这种错误,所以叫做「增上慢」。这个不是说谎话,他自己就是认为这是得了四果了,就是你事实上的修行的境界是低的,而你自己认为是很高的,就是增加很多的。由自己的虚妄分别,与事实不符合,抬高了自己,自己是个凡夫,认为是圣人,那么这叫做「未证谓证」、「未得谓得」,所以叫做「增上慢人」。
前面这就是三种人,一个是外道梵志是一种人、魔及魔民是一种人,加上增上慢人,这是三种人。这三种人统而言之,就是有所执着,他有所成就的时候,认为这是很了不起,这个执着心很大,有我,我能有这样的成就,有这种高慢心,也是有执着心。
般若波罗蜜呢,于一切法不执着的,和他的执着心是相反的,所以他若读这个《般若经》,说一切法皆空,「不住色生心、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」,与他的思想是相冲突的,他就不高兴了。那么他要怎么样呢?「欲乖错破坏菩萨般若波罗蜜心」,他就有「乖错」,就是乖违错乱,就是把佛法里面把它弄得错乱它,来破坏;「乖错」也就是破坏,把它搞乱了它,破坏什么呢?「菩萨般若波罗蜜心」,就是我们佛教徒发无上菩提心的人,他学习般若波罗蜜,观一切法都是毕竟空、无所得,心里面不执着,不执着有我、我所,观一切法空,不执着。
那么前面这三种人就想要破坏菩萨这样的道心,破坏他,叫他生烦恼,叫他有所得。
「是诸人适生此心,即时灭去,终不从愿」,这三种人刚一生这种心呢,即时这个心就灭掉了,「终不从愿」,从开始有这种心、采取这种行动乃至到最后也不会满愿的。菩萨的般若波罗蜜的相应心,不会被你破坏的,你不可以破坏的。
何以故?憍尸迦!菩萨摩诃萨长夜行檀那波罗蜜、尸罗、羼提、毗梨耶、禅那、般若波罗蜜;以众生长夜贪诤故,菩萨悉舍内外物,安立众生于檀那波罗蜜中;以众生长夜破戒故,菩萨悉舍内外法,安立众生于戒;以众生长夜斗诤故,菩萨悉舍内外法,安立众生于忍辱;以众生长夜懈怠故,菩萨悉舍内外法,安立众生于精进;以众生长夜乱心故,菩萨悉舍内外法,安立众生于禅那;以众生长夜愚痴故,菩萨悉舍内外法,安立众生于般若波罗蜜。以众生长夜为爱结故,流转生死,是菩萨摩诃萨以方便力,断众生爱结;安立众生于四禅、四无量心、四无色定、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,空、无相、无作三昧;安立众生于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,辟支佛道、佛道。憍尸迦!是为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得现世功德。
「何以故」,这是第二科,解释它的原因,为什么不能破坏呢?佛招呼:「憍尸迦!菩萨摩诃萨长夜行檀那波罗蜜、尸罗波罗蜜、毗梨耶波罗蜜、禅那、般若波罗蜜」,因为菩萨有这样的功德,所以他们不可以破坏,就是这样意思。这个「长夜」,就是太阳出来是昼,太阳落下去就是夜;但是现在加个「长」字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夜是没有光明的意思,没有光明,什么叫做没有光明呢?就是众生的世界,众生的心里面都是无明烦恼,没有般若智慧的光明,那叫做「长夜」。这个世界上很多很多的众生,都是在黑暗里面生活,都是在无明烦恼里面生活,而菩萨的大悲心,就在这个黑暗的世界里面,修行这个檀波罗蜜的光明;「尸罗波罗蜜」就是戒;「羼提」就是忍辱;「毗梨耶」是精进;「禅那」就是静虑,这般若波罗蜜的光明。就是菩萨在众生这个黑暗的世界里面,修行六波罗蜜的光明,来教化众生的,是这样意思。
这是一个「标」,这几句话是把这个义标出来,下面再解释。
「以众生长夜贪诤故,菩萨悉舍内外物,安立众生于檀那波罗蜜中」,为什么菩萨要学习檀那波罗蜜来度化众生呢?这个理由何在呢?「以众生长夜贪诤故」,这个众生愚痴、烦恼的众生在这个欲里面生活,就是贪心很大,也是「诤」,你也贪、我也贪,这个纠纷多得很。因此而有很多很多的苦恼,很多很多的苦恼。这个事情应该是很明白的事情,就是人总是愿意自己多得一点,不管别人的死活,我愿意这样子;那么别人也是同样这样心情,大家是有诤了。少数人有修养,稍好一点,但是只要是凡夫还是有诤的,不过轻重的不同就是了。
「菩萨悉舍内外物,安立众生于檀那波罗蜜中」,这个大环境,所有的众生都在那里有贪心,互相诤;菩萨来教化众生,怎么教化呢?菩萨本身就不贪,他就把自己内里面的生命,外边他一切的财富,他都能够布施给众生,他这样子;有的众生可能向他学习,就是「安立众生于檀那波罗蜜中」,就会这样子。
这个经论上很多的故事,这个地方应该讲个故事好,不过,我若老讲故事,就没有办法讲完了,还是讲一个好!我讲一个故事。
就是菩萨在没有成佛以前,久远以前,自己做国王。做国王的时候,他爱护老百姓,老百姓的困难就是他的困难,他真是为人民服务,他的这个财富常常是布施给人民,解决老百姓的问题。但是邻国的国王不是这样子,邻国的国王调动军队来侵略这个国家。这个菩萨国王,当然他有大臣就报告了他,说是邻国要侵略我们,菩萨国王说:好!我们把军队训练训练,准备防御他!但是没有下令进攻。这个邻国的军队一直地向前进,这些大臣一直地向国王报告,国王就是不动,不下令去反抗,到最后邻国的这个军队已经包围了首都了,那么报告了国王,国王就对他的臣下说:没有关系!就请他进来,你们就为他做臣、为他服务好了,何必为我一个人和他作战呢?我现在就变成一个老百姓,我走就是了嘛!没有事嘛!和平,不要打战!这个菩萨国王,他就带他的皇后,还有两个儿,就这样子,就变成了老百姓的情形,就走了。走了,这且不提,另外又发生一件事。
在其他的国家有一个婆罗门,生活很贫苦。当然,勉勉强强的这样生活,但是他的太太这一天就对他说了:我和你结婚这么久,生活很困难,我忍受到现在,我不能再忍受了,我现在提出条件,你一定要是有多少财富,不可以继续这样穷,你若能解决问题,我继续的和你做夫妻;如果不能,我就走了。这婆罗门说:不要紧!我有办法!有什么办法?我听说某某国王非常的慈悲,爱护老百姓,只要老百姓向他有所求,他不会不满你所愿的,一定会满足你,我到他那去,向他乞求一点财富,他会给我的,我们生活就不难了嘛!说:那好,你就去!那么这个婆罗门就来了。来了,走在路上就遇见了下台的这个国王,大家见面了就问,问这个婆罗门,说是:你到那去?说是:我去见这个国王,我生活困难,我如果再不解决我的困难,我的太太就不给我做太太了,我一定要找他去,向他乞求一点财富。说:你这回来晚了,我就是那个国王,现在已经下台了,没有钱了,这真是太对不住你啊!这国王说:还有办法,还有办法能得到钱。什么办法呢?因为现在敌国的国王占了我的国家以后,他下个命令,谁能得到这国王的头,我会给他多少多少钱!你现在不妨把我头拿去,你就会发财了!这个婆罗门说是:哎呀!我看你很好的一个人,怎么可以这样做呢?不忍得这样做,如果不这样做,我随你去也可以,到那时候你把我绑上,交给国王,他就会犒赏你。那好!那么又随他回来。等到入到王城的时候,就把他绑起来,然后去见这个王。见这个王的时候,见这个侵略者,然后这个侵略者这时候也就看见了原来他那些臣,这个菩萨国王这些臣,这个菩萨国王,一看见他,大家都跪下向他哭,有这种事情。
然后呢,这个国王说:怎么回事情?就问,问这个事情。然后这贫苦的婆罗门,就如此如此的一说,就把这个侵略者感动了,这个侵略者就向菩萨国王跪下来:你真是有道德的人,我真是太惭愧了,我现在把王位还给你,把国家通通还给你,我还是回到我自己的国家去。有这么一件事。这可见菩萨做国王的时候是这样子的,是这样子。这里边,这就是布施波罗蜜,菩萨这个布施波罗蜜也不得了、菩萨这个忍辱波…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、现灭诤品 14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